如何才能永生呢?(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18:45
 

7、内丹的根本道理:气
  下面就言归正传,“内丹”这个名称起源较晚,辟谷、食气、导引,这类名称起源较早。古代中国人把世界分成“大宇宙”也就是天地,和“小宇宙”也就是人的身体,他们觉得,这两者是相通的。因为后来道教中人认为:“外丹”能使人成仙是因为鼎炉模仿了宇宙,黄金丹砂又是不朽之宝,不朽之宝在小宇宙里长时间炼制可以成为仙药,那么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气则是人生命的本源,气在身体内的积存和运行,也就像天地之间的“气”的周而复始一样,也能使人成仙长生,所以它也是炼丹,所以把它叫做“内丹”。

 

  这里面有一个基本的设想。道教认为:人是由父精母血禀受天地阴阳二气而成的,“气”,道教的专用术语就是“炁”,是人生命的根本。古代中国人想像,在婴儿甚至胞胎状态中,人的气是周流循环于全身的,而且那时候是“先天的元气”,根本不用鼻呼吸。可是人一生下来之后,呼吸上面到鼻,下面最多只到尾闾,“气”不能流贯于全身,所以《庄子》说:“众人之息以喉”。而且,他们觉得,人在世上有了欲望,有了欲望就气粗心燥,气粗心燥就耗费原有的“元气”,仅仅靠口鼻吸气来补充毕竟是《老子》所说的“动而愈出”。人的元气有了亏损,那些情欲耗费着人的精气神,五谷杂粮荤腥又占据了人体,使新鲜的“气”补不进来,久而久之,就把生命力渐渐消耗掉了。

 

  正是根据这样的想法,除了药物补充后来成为外丹术之外,古代一直有很多养生的技术,前面我们说过它包括三大类:一是食气,二是引挽健体,三是房中术。

 

  其中,“食气”就是用自己的意念引导吸进来的“炁”在身体中运行,使全身的气脉流动和贯通。这在古代是很早就有的,很多年以前发现的战国时《行气玉佩》,近年来发现的张家山汉简《引书》,讲的就是这方面的知识。在古代人看来,由于自己有消耗,所以要补充,补充的方法之一,就是食气,气又分清浊,先天元气也就是生命要素的那种“炁”,是没有污染的清气,为了能服食到清气,就要清洁身体,防止污浊,所以要“辟谷”,因为食物也是浊的东西呀,而食气最好是凌晨的元气,“吐故纳新”的意思就是说:吸进新的,吐掉旧的,吸进清的,吐掉浊的。所以,至今还是这样,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早晨去爬北京香山,就是这个观念,即觉得早上的空气是新的、清的。荤和素、浊和清的观念,在中国人的感觉世界中常常是可以凭感觉理解的。所谓“引挽健体”,就是体操锻炼,来源也很早。《老子》有“专气致柔”,《庄子》里面有“熊经鸟伸”,这大概都是讲“引”,在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导引图》,一直到华佗的五禽戏,就是这一方法。至于“房中术”,可能来源也是很早的,马王堆汉代帛书《合阴阳》、《十问》、《养生方》,就是讲如何通过男女性生活,得到生命和身体的保健的,甚至还有人把它说成是一种成仙的途径,后来道教中就有黄书合气,就是用“黄赤之术”来求得成仙。这是当时很流行也是很重要的知识,那个时代的人没有现在人那种道德和伦理意识,可能在唐以前,这种知识还是公开的,所以日本人从中国抄的古书中,就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不公开流行他怎么能抄到呢?你看《医心方·素女经》就知道了,那时这种文字很多,也很公开。像署名白行简,就是白居易的兄弟写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就是赞美这种事情的,只是到了后来,道德普遍化以后,男女禁忌渐渐严了起来,它就逐渐边缘化,成了不能公开提起的“采阴补阳”之术。

 

8、内丹的基本方法
  回到道教内丹本身的话题来。应该说,道教的内丹功夫就是建立在这种思想上的,炼内丹的要求概括起来并不复杂。

 

  首先,要求人保持身心两方面的虚空和洁净,这一点又回到道家思想上去了。心要静,心静才能保持元气不动不耗,体要净,体净才能排尽浊气换清气,所以道教要求人排除各种世俗的杂念,不食荤腥五辛甚至少吃五谷食粮,以保持心理上的恬静平和,生理上的洁净无垢。

 

  其次,以意念控制呼吸,就是腹式呼吸,双目微闭,含光内视,眼观鼻,鼻观心,心存丹田,舌抵上颚,也就是说舌反卷以舌底顶住上颚的两个漏气孔----天池穴,丹田在道教看来是最重要的大仓库、“元气”的基地,所以又叫“气海”,每夜子时吸取天地新生之气,二吸一呼,以多吸多存元气。按照道教的说法,要服食五方精气,而且还得想像东南西北中、青赤白黑黄,合着五行的推衍变化。这时,要达到无欲无念状态,同时呼出浊气,这叫“吐故纳新”。在吐纳的同时,还要有一些辅助的活动,像服元和就是吞漱唾液,握固就是手握如拳,叩齿即上下牙互击,有时还要有按摩、梳头、撞天钟,撞天钟就是:以手指叩击头两侧。

 

 

  再次,吸入丹田的“气”要在体内缓缓运行全身。道教假设人心头有“火”,用《易》里面的“离”象征,假设人的肾里面有“水”,用《易》里面的“坎”来标志,而“气”引导阴阳水火交互平衡,同时还要把人体内部的浊气渐渐排出去,把吸收的清气即元气一点一点聚集在丹田里,所以要引导气周游全身。《庄子》说:“真人之息以踵”。就是说真人的气要运行到脚后跟,但最重要的是打通任督二脉,就是先将气以意念引导,缓缓下行,通过会阴,沿督脉而上。大家看小说常常会看到这两个词,任脉是胸前大脉,督脉是脊后大脉,打通了任督二脉,即打通了“小周天”,“气”在小周天里运行一周,就好像在宇宙里周游一圈一样,成为“先天元气”,可以存入身中,如果更高一级,则上通“重楼十二环”,达到上丹田,就是人脑门正中,再缓缓下至中丹田,即:心门,这样又打通了“大周天”。这时的“元气”就更高更有生命力了。“气”在体内流转,使周身血脉气脉贯通,血脉气脉贯通,人就长生了。道教常常把这种气通行的过程看成是追求成仙的天路历程,所以有不少图画都把这种气在身体中的运行,想像成登昆仑寻仙。像下面这幅《内经图》就是这类想像。

 

 

  最后,人习惯了这种吐纳功夫,始终用丹田呼吸,气脉周流不息,达到浑然不觉状态,人就达到了心定神清、无念无欲、绵绵不绝的状态,这时存在于丹田的元气和精神打成一片,成了道教所谓的“金丹”、“九转还丹”,人就与神仙一样,“其息深深”了。

 

  道教把“内丹”也看作炼丹,而且把“气”的运行和八卦联系在一起,认为:心是火,属“离”(-),性好动,肾是水,属“坎”(--),性好静,在“气”的周流中,它们互相在丹田中交融,达到“坎离交济”式的平衡,然后肾水上升到心田,心火下降到肾府,这样,人就阴阳平衡,百病不侵了。

 

  说起道教内丹,也要提醒各位,道教关于内丹的书虽然很多,但是因为内丹不像医书,它不是一种公开的知识,而是一种神秘的技术,它追求的不是健康,而是成仙不死,所以,这些道教内丹之书,常常很难懂。一方面,它总是用神秘的隐语和专门的名词,像用外丹的“铅”、“汞”,用《易经》里面的“坎”、“离”,用传统数术中的“白虎”、“青龙”,用化了名的隐语如“姹女”、“黄花”、“白雪”等;另一方面,可能有很多关键的地方,需要师门的传授,所以道教里面常常有所谓“要诀”,没有师授往往是练不成的,这才能保证这一门知识的垄断和神秘性。

 

9、永生的追求
  这就是道教追求永生的方法和技术。所谓永恒或永生,实在是一个很古老的又是一直使人焦虑的问题。什么可以永恒?在古人看来,江河湖泊、山川大地、日月星辰,那些永远在那里的东西是永恒的,和它们一比,人就很短暂,所以人生很可悲,古人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所以特别希望长生,特别是在佛教“轮回”的观念还没有生根,“轮回”的事实没有得到确证的情况下,人会觉得,一死就告别了世界,多么悲惨呀!所以想方设法追求永生,道教正好就对准了这一焦虑和烦恼,这是道教能够存在和兴盛的原因之一。在古代中国,儒家关心的是社会和秩序,“未知生,焉知死”,他们觉得人一生可以立德、立言、立名,就已经完成了生命的价值,所以并不关心生死的问题。佛教讲究超越,把人生看成是苦难的,所以要求人对生死不那么看重,在这种哲理的观念层次上,它可以解脱生死。但是只有道教把人生看成是美好的,把人生的乐趣定在享受和欢乐上面,所以它才有这样的外丹和内丹。

 

  在外丹和内丹,尤其是内丹中,我们可以看到,道教除了依靠幻想与神沟通的一面之外,还有依靠体验感受自身的一面,那种“意念”和“气脉”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只能在极静的外部条件和极净的内部条件中才能感悟。在这一点上,道教和道家是一致的,他们也认为“心斋”、“坐忘”状态是最佳的与“道”合一的心理状态,他们也认为“无心”状态是达到和体验“道”的唯一途径。所以在道教里面,道家哲理也一直是正宗的理论,当士大夫进入道教时,常常就把老庄的思想和道教的思想混在一道,他们领受的,是主静的体验和感受一路,和老百姓依靠人神沟通来拯救现世问题的幻想和迷狂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