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胡先骕——碰壁的独立(中国青年报 2007-1-1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55:07
钩沉
胡先骕:碰壁的独立
2007-01-17
本报记者 张伟

胡先骕(1894~1968),号步曾,江西新建人,植物学家,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正大学校长。
有人曾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图书馆里,看到一堆没有整理好的中西文书籍,随手一翻,都是胡先骕的藏书,只是满纸灰尘,破破烂烂,许多已被虫蛀。据说,另一部分藏书,早已被低价处理。
这位今天已被许多人遗忘的教授,当年在学界的声望可是如雷贯耳。几段记录他的文字可以佐证。
比如,在任中正大学校长时,他给学生讲课时狂话连篇:“我是国际国内都有名的科学家,我的名字早已在历史上注定了。诸生今天能够听到我的讲演,这是你们莫大的荣幸!”
此时,留着新潮短发、一袭白色长衫的胡先骕,已经创立了中国大学第一个生物系及第一个生物研究所。理所当然,他被称为国内生物学界宗师级人物。
然而,让众人始料不及的是,几十年后,在一份个人检讨里,他竟然这样总结道:“我有自高自大的个人英雄主义,我的各项的成就使我有‘赢得生前身后名’之感。我……看不见群众,一切唯我独尊,有浓厚的宗派主义。”
这是中国科学院植物所1952年召开的批判会上,他给自己扣的帽子。这时的胡先骕,名字被排除在“学部委员”之外,也就是说,连个院士都不是。评职称时,他的许多学生都评上一级研究员,而他却只是三级。领导对他的评价是,“平日言语不慎,工作质量不高”。
有人回忆,批判会前,胡先骕自己去倒了一杯开水,并“重重地放在桌子上”,无意中发泄出心中的愤懑。但在研究者胡宗刚看来,这一细节恰好证实,这时候的他,已经“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本来,胡先骕的高傲是出了名的。民国年间,一次他到庐山参加学术会,蒋介石获悉后,希望接见他,商议高等教育。他却以“不想再空谈高等教育之事”为借口,直接返回学校,蒋介石派人沿山寻找,也没找到。
不仅高傲,他还率真得可爱。他去听本校文法学院院长讲课,居然当面斥责那位院长“不学无术”;而他的学生患疟疾身亡后,他竟在葬礼上放声恸哭。
尽管留下不少诸如此类的逸事,但让当时师生更为敬佩的,是胡先骕独立的教育人格。担任校长期间,他从不允许国民党党团分子到大学内活动,也不允许学生参加政治活动。理由是,学生的任务就是把学业搞好;面对教育官僚,他一向不留情面。有一次,学生与国民党所辖江西《民国日报》发生纠纷,砸了报馆,蒋介石下手谕要求严惩。他只对学生记过了结。
胡先骕并非不问政治,他也深得国民党高级官员的赏识。但终其一生,他都以科学家的身份,保持着自己独立的立场。国民党高官召集大学校长们训话,要求每位校长都要写自传,并要进行肄业考试。胡先骕觉得大受侮辱,表示自己已一把年纪,做不了“天子门生”,愣是予以拒绝。
在研究者胡宗刚看来,胡先骕的这种独立性,既出于“对自由、科学、民主的理解和热爱”,也来自中国旧式学子文人独善其身的传统。
即便到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开始后,他这种独立姿态仍然挺了很久。据悉,当时参加学习的人大多主动自带笔记本做笔记,胡先骕却表示,自己的记性好得很,自大学毕业以来,就再也没有记过笔记。
哪怕是他在一次次检讨中,用语越来越卑微,仍然给人“极不认真,避重就轻”的感觉。因为听众们注意到,当有人向他提出意见时,“胡先生频频摇头,态度高傲,毫无接受的诚意”。
但终究,他还是碰了壁。虽然他从未承认自己的学术观点有任何错误,却仍被冠以“鼓吹唯心主义思想”、“坚持反动遗传学”的罪名。他所撰写的著作也被禁止销售,学术文章更无处发表。
人们逐渐淡忘了他。只有作为植物学家,他才会偶尔被研究者们提及。1983年,他一手创办的中国植物学会召开成立50周年大会,回顾学会历史,竟然没有提到他的名字。
张伟:胡先骕——碰壁的独立(中国青年报 2007-1-17) 张伟:胡先骕——碰壁的独立(中国青年报 2007-1-17) 张伟:胡先骕——碰壁的独立(中国青年报 2007-1-17)(转载) 07.09.24 from 坐井观天 来源 张伟:费巩——民国年代的一盏油灯(中国青年报 2007-2-14) 张伟:吴稚晖——一个理性的疯子(中国青年报 2007-3-21) 张伟:吴稚晖——一个理性的疯子(中国青年报 2007-3-21) 张伟:李长之——从复杂到简单的裂变(中国青年报 2007-8-22) 张伟:张天翼:童话之静美(中国青年报 2007-10-17) 张伟:束星北——科学的品质(中国青年报 2006-12-13) 张伟:束星北——科学的品质(中国青年报 2006-12-13) 张伟:李广田——被改造的美(中国青年报 2008-9-24) 张伟:高长虹——不合时宜的孤独(中国青年报 2008-10-15) 张伟:束星北——科学的品质(中国青年报 2006-12-13) 张伟:高长虹——不合时宜的孤独(中国青年报 2008-10-15) 寂寞的“可乐”,碰壁的“安全帽”——大学生维权的中国式烦恼 张伟:熊庆来——像数学一样一丝不苟(中国青年报 2007-5-16) 张伟:刘敦桢——学问才是安身处(中国青年报 2007-8-15) 张伟:偷猪记(中国青年报 2008-1-2) 张伟:两个标签的战争——“80后”“90后”攻击实录(中国青年报 2008-5-7) 张伟:东北虎的命运映射着人的命运(中国青年报 2010-3-17) 张伟:比假币还假的“币”(中国青年报 2007-4-25) 张伟:官办文化节上的民营“大师”(中国青年报 2007-5-9) 张伟:走了官方路线的民间考察(中国青年报 2007-6-6) 张伟:这是一个救赎的机会(中国青年报 2007-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