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政治试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01:3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试题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答;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背景材料:

胡锦涛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问题解答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答:(1)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2)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3)这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4)这是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

(5)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2.结合我国国情,运用所学知识从三个方面谈谈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答:(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2)我国的人口众多,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3)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还较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迫切要求。

3.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但它们又密切联系,互为条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言,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对“全面小康”的坚持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保证。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它们共同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4.就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谈谈你的看法

答:(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2)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

(3)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5)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6)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解决好“三农”问题、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扶持弱势群体、逐步消除城乡差别,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5.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什么?简述其理由。

答:(1)最根本的是坚持经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这是因为: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④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⑤社会主义初级要把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6.科学的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的关系既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试题二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还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是:

(1)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是:

(1)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3)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4)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是: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2)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3)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

7.目前,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3)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4)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5)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6)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7)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8)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9)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10)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我找的就是这个!等你给我打印出来!给点奖励吧!别关闭啊!小心扣分!有人回答,不给奖励要扣分的!真是的,才5分!奖励就给我15分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材料:1、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2、2004年9月19日,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3、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4、2005年2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6、2005年初,中国社科院发布《2005年社会蓝皮书》,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和七大措施。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当前,为实现这个总体目标特别要做好以下七方面的工作:一、扭转财力过分向上集中的态势,加强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基层财政的困难。二、继续加大反腐败、反贿赂的力度,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三、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税收执法力度,打击非法致富。四、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减少贫困。五、促进城市化,改变就业结构。六、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七、建立全民的节约型社会。7、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将分别于3月5日和3日在京开幕。有关专家预计,“和谐社会”、“三农问题”、“反分裂国家法”、“生产安全”等,都将成今年两会关键词,预计众多议案、提案都将以此为出发点。考点链接: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三个代表”:(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3、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2)只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才能总揽全局,促进现代化的实现。5、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7、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和原因: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人口大量增加、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8、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1)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2)各国家机关都要依法行政。(3)每个公民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9、依法治国的含义、核心和意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它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不可分割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既是依法治国,所要实现的政治目标,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10、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双开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①民主法治、②公平正义、③诚信友爱、四充满活力、⑤安定有序、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A、①④⑤⑥        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2、中国要全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     )为指导A、党的基本路线              B、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C、宪法                      D、初级阶段的理论。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这个飞跃是我们党对(  )问题的新的探索A、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改革开放C、对外开放                                    D、小康社会4、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机制,但最核心的就是(  )A、以人为本                         B、解决三农问题C、科学发展                         D、和平与发展。5、构建和谐社会的前题是(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依法办事。二、辨析题我国之所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超前于我国的政治、文化,及社会的发展,因此,当前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已经不是经济建设。三、材料分析题:1、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进入新境界。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中A文明、B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C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社会要促进物质文明、D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E的全面发展等,再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F,进而提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不断丰富。(1)材料中的A、B、C、D、E、F各应是什么?(2)社会主义社会三个文明之间有什么关系?(3)以上材料是围绕着一个什么问题进行探索的?2、材料一:胡锦涛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学习时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和谐社会建设有关情况和工作的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和把握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趋势,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利于深入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材料二:目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大力促进社会和谐。(1)、选择:当前我国社会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不和谐的因素主要有(      )。A、贫富分化。B、社会缺乏稳定。C、经济发展与环境不相协调。D、没有做到以人为本。(2)、请写出你解决以上不和谐问题的原因。四、解题思路和参考答案:一、选择题:答案:1、D、 2、B、 3、A、 4、A、 5、C、二、辨析题:答案提示:1、  这个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当前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仍然是经济建设。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2、  建立和谐社会与发展是不矛盾的。只是过去在发展的过程中,强调了它的优先性,这就造成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等。矛盾的解决,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材料分析题1、答案提示:(1)A、物质。B精神。C、发展。D、政治。 E、人。  F、科学发展观。(2)、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政治文明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它不仅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而且决定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3)、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的。2、答案提示:选A、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选B、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才能总揽全局促进现代化的实现。选C、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大量增加、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和与环境保护相协调。选D、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随着劳动者生产经验的积累、劳动技能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明及应用,总要改进和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使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因此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人又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拉美现象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应当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已经或即将发生的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大量的矛盾甚至会集中出现。中国的发展面临关键的临界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显示,人均 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样一个时期是多事乏秋)。顺利地度过这一临界点,中国社会就会进入一个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轨道,否则,便可能会出现“拉美化”的局面。(注:“拉美化”是一种病态的现代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当中,人均GDP或许不低,但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动荡不安。“拉美化”是国际公认的现代化失败的典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行政权力可谓无处不在,被称为“全能政府”、“管制政府”、“权力政府”,然而现代政府的内在要求则是必须从源头上控制、约束行政权力的乱用和滥用,使行政权与责任紧密挂钩,与利益彻底脱钩,把政府真正打造成“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

(1)请说明由“全能政府”、“管制政府”、“权力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转变的经济学依据。

 

    材料二:各级政府在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制度建设反映客观规律不够,难以全面、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一些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或者纠正;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还比较淡薄。

(2)从政治常识的角度看,行政机关应如何推进依法行政?

 

材料三:因涉嫌环境监管失职,致使企业排污对沱江影响逐步扩大,导致国家和群众利益遭受严重损失:造成沿岸近百万群众饮用水暂停供应,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的严重后果。2005年1月6日,对沱江污染案负有责任的成都市青白江区环保局原副局长宋世英等3名政府官员在成都市锦江区法院受审。

(3)从哲学常识角度看,材料对政府官员有何警示?

 

 

17.构建和谐社会是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热门话题,代表们普遍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

材料一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传统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因此,我们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哪些思想观点在建立和谐社会方面有一些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试结合有关历史知识说明之。

(2)试举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一例并简述出现这一相对和谐局面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丰富内涵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但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

材料三  据统计,散布在北京城郊的、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的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已达4000余座,它们在北京四周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阵势。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占地60公顷,总填埋面积40余公顷,日处理垃圾2000吨,占北京垃圾处理量的1/6。……

    

北京市垃圾处理场示意图                    经济与环境关系示意图

 (3)读材料三并结合图示,分析阿苏卫卫生填埋场的位置是否合理,为什么?

(4)从“经济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可看出人类的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                               的交换关系。

 (5)读材料二,并结合“经济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分析人类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处理后,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三方面将如何变化?并简述三者间的和谐关系。

(6)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材料四  “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贯彻“五个统筹”的发展观。(要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7)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贯彻“五个统筹”的发展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8材料一: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

材料二: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幕式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材料三: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2005年工作总体部署时说: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五”任务、为“十一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各项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各问:

(1)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要公平诚信?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体出了哪些哲学道理?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体现了哪些政治常识道理?

 

[答案]

1-5 AABDC  6-10  CBDCB 11-12BC

13.(1)发展市场经济,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必然会拉大收入差距,这是必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收入差距愈大愈好。在保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这既有利于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又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合理拉开差距,并不会引起社会分配不公。社会分配不公主要是由非法收入引起的。对此,国家应采取措施予以打击和取缔。

(3)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能搞平均主义。因为它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相背离的,也超越了现阶段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4.(1)在建设政治文明的过程中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认真行使决定权,重大问题科学民主决策;完善法律法规,实施立法听证;监督其他国家机关工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的原则。

其次,北京市人民政协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人民政协通过批评和建议的方式把民主监督落到实处,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设。

(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建设和谐家园,既要符合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又要保持其历史文化特色,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北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制定的规划要从北京的实际出发,使北京成为具有文化古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是建设宜居城市,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客观要求。

 

15.(l)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和社会发展规律,能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能及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②中国共产党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标,能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及时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妥善解决各种矛盾。所以我党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及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2)主要体现了要重视把握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道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引起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在中国的发展面临关键临界点的时期,必须正确揭示“拉美化”产生的原因和科学预见“拉美化”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努力避免“拉美化”,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能运用其他唯物辩证法原理加以阐述且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3)国家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同时,积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和谐地发展。具体措施包括: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积极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实施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走集约化经营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等。

 

 

16.(1)①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所以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②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特点,故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故必须实现 “管制政府”、“权力政府”向“服务政府”、“责任政府”的转变。

(2)①加强法制建设,做好政府立法工作;②严格贯彻行政许可法,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管理创新;③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确保法律法规正确实施;④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⑤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要认真学法、懂法、守法,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水平。

(3)①材料中的政府官员由于没有依法行政,责任心不强,导致污染扩大,这警示行政府官员应加强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②材料中的事故,从侧面反映出某些政府官员没有很好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这警示政府官员应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接受群众监督,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③材料中事故的发生,也跟某些政府官员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有关,这警示政府官员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的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来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17.(1)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让人民安居乐业。 (考生若有其它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酌情给分)

(2)贞观之治。吸取隋朝暴政灭亡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倡节俭、戒奢从简。(考生若举其它例子,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相应给分)

(3)不合理;该垃圾场位于北京的上风、上水的位置。

(4)物质和能量

(5)①环境质量提高 ②社会经济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 ③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天人合一”,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良性发展。

(6)中国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所以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是提高人口素质。

(7)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有利于让社会各成员、群体、地区、阶层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和谐;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协同共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为人民生活和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成果,拓展国际市场,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18.(1)①公平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规范的试金石。

②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③只有坚持公平、诚信等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有序进行,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才能友爱和谐,社会才能安定有序。

(2)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体现了联系和矛盾的观点。

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③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体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3)①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体现党坚持“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说明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执政能力建设。

说明:学生答案与参考答案不尽相同,只要言之有理,自成体系,均可酌情给分,但最高给分不能超过每小问赋分。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构建和谐社会,其关键是各级领导要学会在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保证是

a.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b.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c.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                   d.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指导地位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建设对三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

a.物质基础        b.政治保证         c.精神支撑          d.社会条件

 

二、多项选择题

1.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a.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

b.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c.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d.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

2.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是

a.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b.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c.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d.从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必然要求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的关系包括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社会的关系

c.人与自然的关系              d.自然与自然的关系

4. 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有

a.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b.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c.全体人民在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一致

d.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指导地位、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a.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b.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c.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d.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6.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是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

c.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

d.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

7.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作重要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诚信友爱

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

a.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b.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d.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9. 党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是

a.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b.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c.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d.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是

a.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c.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d.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败

 

三、辨析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没有本质的区别。

 

四、简答题

1、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

2、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五、论述题

1、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    3.ABC     4.ABCD    5.ABCD    6.AB    7.ABCD    8.ABCD

9.ABCD     10.ABC

 

三、辨析题

答:错。(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有本质的区别。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四、简答题

1、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答:(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①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 不许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③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④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⑤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⑥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3、(1)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3)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4)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

(5)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6)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五、论述题

1、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①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现实意义或实践意义:

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 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 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