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7:04:53
关键词:和谐 矛盾 大学生
一、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是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今天,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而且一些问题和矛盾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解决。有人说,改革开放近30年,成绩那么大,为什么问题和矛盾又会那么多呢?这就要辩证地看问题。邓小平90年代初就讲过,现在看来,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发展起来,问题反而多了,这就是辩证法。这叫做“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矛盾”。比如,贫富差距和贫困问题。改革开放至今,贫困率从31%下降到1.8%,绝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达到了小康,贫困人数大规模减少,贫困人口绝对数很少了,但贫富差距拉开了,贫困问题相对突出了。
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旧的问题和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也只有靠更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和矛盾归咎于改革和发展,存在这些问题和矛盾,恰恰是因为改革和发展不够深入。因此,只有深化改革,加大发展力度,才能解决好发展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解决好发展问题。而要进一步发展,必须破除阻碍发展的种种障碍和弊端,这就要深化改革。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这就必须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不断发展,只有发展,才能逐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和谐与矛盾。
今天,虽然我国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人民积极性发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还有不适合的方面,这些方面仍然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所以,一定要针对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继续深化改革,使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从体制上解决好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不断提高的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集中表现为人民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一方面是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另一方面又是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面对有限的、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社会生产,就使人民内部矛盾在物质利益分配上更加突出。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根本问题是正确处理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当前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这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矛盾的解决
1、首要的是处理好阶级、阶层的关系
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有时还是有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高低悬殊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
根据现代阶层理论,阶层是指按一定标准区分的社会群体,或经济标准,或政治标准,或职业标准。根据不同的理论和不同的研究目的,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方法。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中不同阶层因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组合。
首先,经济体制的变革,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人阶级逐渐在分化。就连纯粹的产业工人,也因从事不同产业,如夕阳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的工人,老工业基地与新兴产业基地的工人,劳动密集型产业下岗职工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工人等,因职业性质的明显差异,其阶级归属感和阶级意识也有明显差异。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么变,工人总归是工人。孙中山先生曾高呼“劳工神圣”,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工人的地位呢?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农民进入了刚刚兴起的乡镇企业,转化为企业职工。还有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后,由于没有稳定职业,形成了流民性质的群体。第三,知识阶层在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形象与新地位,知识经济的出现又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第四,私营个体阶层在发展壮大。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个体私营阶层有了较大发展,他们参与政治的愿望与兴趣越来越大。第五,企业经营管理阶层逐渐凸现出来。在计划经济社会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一直属于党政干部系列。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使得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对于阶层差异的调整中,中国政府与人民应该致力于将社会阶层结构,从现在的“洋葱头形”,即底层很大但中间阶层发育不起来,演变成为“扁平化”的理想状态,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这种健康的社会阶层结构才可以用力的促成现代化发展。
2、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入手优化社会结构
一方面,我国社会仍然存在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存在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它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部分构成。这种不合理的分布,从根本上影响着阶层间的协调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
社会结构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因此,不断完善社会结构便是社会持久和谐的有力保证。中国的社会结构存在两种独立体系,一个是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另一个则是由农民构成的农村社会,而判断处于哪种结构的依据在于持有户口的类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体系。这是由身份壁垒、不平等交换、城市化滞后乃至包括户口、粮食供应、住宅等组成的不平等现象。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国家就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令,在户口迁移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把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割开来。这使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就业和粮油供应方面存在极大差异,更为严格的还是户籍制度方面的管理。这一制度限制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农民在城市中并不存在与市民等同的机会,他们的就业,除了受自身人力资本的限制之外,还要受社会资本的限制。因为,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和市民一直处于冲突和对立,突出表现为市民对农民的歧视,以及农民对市民的厌恶。而这种归属的不一致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导致农民很难在城市空间场域中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纳入市民的关系网络中去,从而很难在城市中积累自身的社会资本,也更无法利用社会资本来寻求更好的工作。于是,他们只能利用他们在家乡长期建构起来的社会资本——同乡关系、亲缘关系,在城市中求生存。这样,一方面,我国社会仍然存在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存在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它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部分构成。这种潜在结构的存在就是阶层关系的分布问题。这种不合理的分布,从根本上影响着阶层间的协调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
故,只有解决了城乡二元化的矛盾,打破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壁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的社会结构的矛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好基础。
四、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大学生如何参与其中
(一) 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素质及建立和谐社会的意识。
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实施者,也是创造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较高素质的建设者之一。我们就因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好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勇气,在建设中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建设社会。
1、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水平,并利用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
2、培养自己所应有的和谐社会意识。作为当代和谐社会的大学生,应具有:民本意识,努力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民主法制意识,培养依法办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素质;公平正义意识,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公道正直地为人处世,维护社会公义;生态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念,形成正确的生态责任感和义务感,关心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生态后果;还要有正直、善良、朴素、坚强及进取意识,在社会与学习生活中发展自己。
3、培养自己很好的建设与适应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扎实的教育与培养,使大学生树立和谐意识、宽容精神、民主作风。
(二) 通过一切可进行的途径,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建设,并在建设中发展自己。
我们应该在学习中注意各种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可以通过学校的途径,社会的途径及自己组织、创造有益的活动区促进建设。
在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的建立过程之中,大学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的,只要我们肯于投入其中,就一定会在社会的发展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上起到巨大而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王伟光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几点认识》
朱旭 赵佳琪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
阿马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 》
波普尔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江传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研究》
俞可平 《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
陈文江/周亚平 《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
朱文兴   《论维护公平正义与构建和谐社会》
李翔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
吴鹏森《公平:和谐社会的柱石》
湖北省社科院“和谐湖北”研究中心《论公平正义与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