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小书房能容胡适和鲁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02:04
十年砍柴:小书房能容胡适和鲁迅 时间:2010-09-05 09:22 作者:田志凌 
  本名李勇,知名作家、时评人。出版有《闲看水浒》、《皇帝、文臣和太监》《晚明七十年》等著作。
  十年砍柴的书房很小,只能放下两个书柜。剩下的一部分放在客厅,还有不常用的就装箱收起来了。他现在不是精品轻易不买书,有的书可以上图书馆借着看,有的书则有出版商会赠送。
  十年砍柴是正宗的学文学出身,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奇怪的是,在他家书房里,几乎找不到文学书的身影。在一排排史学、法学、政治学的书下面,在不起眼的最下面一排,才发现几本寥落的小说和诗集。
  “当年在中文系,读书多了,就发现文学的东西太轻,没有力道。”十年砍柴说。比如他曾写了许多关于《水浒》、《红楼梦》等四大名著背后中国社会规则的分析解读,而当年中文系的老师只是从人物描写、情节线索等角度分析。曾有网友总结,看完《西游记》就知道,没有背景的妖怪被一棒子打死,有背景的就被收回去;看完《红楼梦》知道,出身不好的女孩子,嫁不到好人家。“可是大学的老师是不会告诉你这些的。”
  于是十年砍柴大学四年常常翘课,呆在图书馆读政治、法律、哲学、历史,大三的时候把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和《中国佛教史》看完。甚至还花好多时间去看有关摩尼教的书,因为金庸的《倚天屠龙记》让他对摩尼教产生了兴趣。因为大学宿舍是中文系和法律系学生混合宿舍,他还喜欢跟法律系的兄弟们争论法理、人情的问题。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刚出版,一位哲学系的师兄推荐给十年砍柴读,这本书对十年砍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几乎决定了他以后的志趣。后来他写出《晚明七十年》等一系列历史解读的作品。
  另一本早年深刻影响十年砍柴的书是高尔泰的《美是自由的象征》。多年后高尔泰的新书《寻找家园》出版,十年砍柴写了一篇书评《自由鸟永远不死》,远在异国他乡的高尔泰看到非常高兴,专门托他在国内的弟子表示感谢。
  鲁迅与胡适和谐共处
  在十年砍柴的书架上,一排16册的《鲁迅全集》是他1997年刚工作时攒钱买下来的。上中文系的时候,十年砍柴就在图书馆里啃完了《鲁迅全集》,大学本科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鲁迅对故乡的矛盾态度,经导师修改后以《鲁迅的乡恋》为题发表在《文学评论》。“鲁迅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冷峻地观察世界,毫不留情地撕开事物表面的各类包装,看到其本质。”
  而在书架对面的墙上,却贴着两幅胡适的名言:“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这是熊培云去台湾,从胡适故居买回来送给十年砍柴的。砍柴特别找了两个画框把装起来,挂在书房显眼的位置。这两个“五四”后中国两岸读书人的精神源头,很多年里被视为针锋相对的文化人物,却在十年砍柴的书房里和谐共处。
  “其实鲁迅和胡适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被意识形态夸大了二者的差异。”十年砍柴说,胡适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说其实鲁迅跟我是一个阵营的。“无论鲁迅和胡适,他们崇尚的都是人性自由、个性解放、权利平等,都不会为独裁者唱赞歌。”
  十年砍柴现在收藏最久的一本书是高中时买的《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出版,竖排。他认为选辑者眼光很好,可以伴读终生,闲时读来,有宁静而喜悦之感。
  常伴图书馆“有书福!”
  作为给多家媒体撰稿的时评作者,十年砍柴的思想资源更多来自西方的哲学、法学、政治学。他反复翻看的一本书是《美国赖以立国的文本》,10年前买的。
  当时十年砍柴刚刚成为一名法制记者,每天接触到大量法律案例,开始困惑:为什么在中国,写在纸面上的法律法规不少,可从官到民,真正把它当回事的不多?“看了这本书,我多年的疑问有所解答。原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法律的信仰,对规则的尊重,不是从天掉下来的,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比如美国人的契约意识,是从清教徒逃避宗教迫害,登上五月花号,就开始深入到每个人的意识中。”
  尹伊君的《社会变迁的法律解释》和张晋藩的《中国法制史》对十年砍柴思考中国法制问题是启发最大的两本书。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波斯纳的《法理学问题》、《公共知识分子》等也对他影响深远。
  不过,最近十年砍柴却开始回头读中国传统的书。他正在读《春秋左传》(杨伯峻注)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他说,读章学诚的书后,再回过头去读大学时读过的《诗经》、《论语》、《孟子》,“感觉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要读古书?十年砍柴说,虽然观察社会,需要借助来自西方的方法论,但是“我们毕竟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如果连这个民族如何走来的历史路径都很模糊,写出来的时事评论一定是轻飘飘的,是概念、名词搅和在一起的糨糊。”
  十年砍柴读书不挑,什么样的书都能拿来看,也不挑环境。但一些他认为思想性很强,需要反复咀嚼的书,就会端坐在书桌前,边读边记笔记。在他书桌的右侧墙上,贴了一幅他自己写的字“无官守,有言责”作为自勉,意思是即使是平头百姓,也有遇事发声、表达意见的责任。
  十年砍柴最津津乐道的是他跟图书馆的缘分。他毕业后在北京17年,其中有十年离首都图书馆不到1000米。原先首都图书馆在国子监,十年砍柴就住在相距500米左右的地方,一有时间就步行去首图看书,满柜子的《明实录》就在那里慢慢“啃”。他常常冬天踏雪去借书看书,看到瓦顶上的积雪,感觉极妙。更巧的是,2000年他搬到北京东南一个小区,就在那年,首图也搬到附近。一直有图书馆相伴,十年砍柴感叹自己“真是有书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