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雨岑:破网而出的畅销书(中国青年报 2007-1-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18:29
破网而出的畅销书
2007-01-10
实习生 施雨岑
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二楼,人潮汹涌。正对着电梯口的显眼位置,明晓溪的《泡沫之夏》被摆成螺旋状,宣传海报上大号字写着“言情小天后又一最新力作”。
“大家尽可以想象身边走过的路人甲路人乙,泯然众人之中的那种就对了。”明晓溪这样形容自己的样子。她的经历简单得像一张白纸:生在校园,长在校园,毕业之后留校,执起教鞭。
直到2003年的一天,她将自己生平第一次写的小说贴到一个叫“晋江文学论坛”的网站上。这个她觉得“没有什么价值的故事”,《明若晓溪》,在晋江等网站迅速蹿红,“明晓溪”三个字随即成为网络言情小说的代名词。两年之后,这些文字冲破了网络的束缚,化作实实在在的铅字。
与明晓溪的书摆放在一起的,还有当下最火的《诛仙7》、《鬼吹灯》。《明朝那些事儿》甚至被放在一楼大门入口处——那是畅销书的专门领地。
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书,有一个共同来源,网络。明晓溪、箫鼎、当年明月等写手不经意间构思的故事,经过网民的追捧和网络的包装,被出版商看中,炒作出版成书,走向市场。“这个链条2005年才形成,现在已经相当成熟。”图书策划人沈浩波说。     “战战兢兢”把书“卖疯了”
很难给沈浩波一个恰当的身份定位。一个挑起诗界论战的前中文系学生、一个与韩寒对骂的诗人、抑或一个成功的书商?
诗人侯马这样描述他,“大腹便便,圆头圆脑,目露凶光,状似斗鸡,他名声的崛起,容貌硬生生配合了他。”而笔者见到的沈浩波,只是一个30岁刚出头的小个子男人,绝口不提诗歌,大口抽烟,谨慎回答,说到得意处咧开嘴笑,末了拜托记者切不可高抬,把他写成“图书策划人”即可。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2005年沈浩波“策划”《诛仙》,是网络文学出版的分水岭:之前,书市上的网络文学“有一搭没一搭”,运气好,一年突然蹿红一两本,运气不好,“见光死”,出一本死一本;《诛仙》之后,则一哄而上,批量生产,跟风复制。
“市场有一个酝酿期,读者对这种小说的认可需要一个过程。没到火候时,网上再火的小说,出版了也不一定能卖得好,因为人们对这种形式的小说还不能接受。”沈浩波解释道。
在转折点处,他等来了《诛仙》。
《诛仙》的前期宣传被他弄成了“地毯式轰炸”。他先在新浪网上做了两个关于《诛仙》的专题,然后跟所有的大媒体沟通:“新浪出现了这样一个专题,请你们关注一下。”在图书制作上,沈浩波用了最时髦的概念:大16开本,专业美工做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封面和插图,海报挂满了各大图书城和网站。5月,《诛仙》前两部上市,众人“战战兢兢”地定了个价:22元。
石头入了水,初印的15000册一点水花都没溅起来。“还需要酝酿吧。”沈浩波忐忑中自我安慰。
一个月后,《诛仙》“卖疯了”。每一部都卖出了20多万册,只能不断加印。
就在沈浩波仍在盘算《诛仙》还能多卖几部的时候,其他书商跟风出版了一批类似的玄幻网络小说。“略略平头整脸的玄幻小说都出版了。”沈浩波站在书店里自我陶醉:一样的大16开本,一样的美工,连价格都和当初“战战兢兢”定出的一样,也是22元。“我救活了多少失业人口啊!”
等到三个月后的北京书市上,“铺天盖地全是这些东西。”他才醒过味儿来,“这是我开辟的市场呀!怎么让别人抢了呢?”
他赶紧又扒了一批玄幻小说上架,“可是已经晚了”。出版商间的竞争,在网络文学这块新蛋糕上烽烟另起。     取之不尽的网上仓库
官方推荐榜、主题推荐榜、新晋作者榜、字数排行榜、月度排行榜、半年排行榜……打开晋江原创网主页,马上就进入一个排行榜的世界。任何一部原创作品,都跟着一个积分,以点击率为基础换算得来的分数,代表着这部作品的受欢迎程度。
“我在写《明若晓溪》的时候,根本没想到网友们会这么喜欢。”明晓溪的积分,是晋江的“超级”作者,紧随其后的,是“千万级”。晋江的任何作者,都可以在这个“级别库”里找到自己对应的位置,直到“千分级”以下。要想达到出书资格,必须满足一定的分数要求。
这个分数,是出版商眼中最重要的指数,也是晋江这个非商业性网站生存下去的动力。
“因为晋江是一个由网友捐钱办起来的网站,”创办人冰心(iceheart)说,“所以我们的目的只能是公益,为作者和网友之间搭建自由免费沟通的平台,不实行收费的会员制。想维持正常的运转,让作者得到报酬,我们只能多多做书。”
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义工”,其中大部分人的主要工作就是看晋江的文章。“他们这些人很厉害的,”短发圆脸的冰心做出崇拜状,“晋江上大约有3万篇文章,都是不短的小说,80%他们都看过。”
每隔一两个月,义工们会投票选出十几篇不错的文章,写上评语,汇集成一期“官方推荐榜”。“这个榜里的文章不一定就是点击率高的,有的时候我也会故意挑一些不太热的好文章放进去,让更多的人发现它。”小勾说。这个20岁的大三女生,俨然已是此中“操作高手”。
“现在我们每个月都会向出版商推荐一批作品,出四五本书,网站会扣下10%的稿费作为代理费。”冰心说。选出来的“官方推荐榜”和自然形成的“积分排行榜”是他们的主要依据。
这样的网站是沈浩波们的“仓库”。晋江和其他大大小小的文学网站向他们推荐拔尖儿的作者和作品。除了亲自阅读之外,想要验证这些文章的质量很简单。只需点开网站,看看这个作者的积分排名,看看读者的回帖对他有何评价,看看“书评版”中,有多少“粉丝”为他写过书评就知道了。
“因出版需要锁文,本书上市之后一个月会自动开锁。”几乎所有的热门连载,在出版上市之前都会出现这样的告示,作者也会暂停贴文。碰到这种情况,“粉丝”们要耐心地等待几个月,或者,直接去买书。     “说白了,人民的力量”
当被问及为何从传统图书出版转向全力从事网络图书出版时,沈浩波似乎觉得这个问题来得很奇怪,“不是我要做网络小说,而是我必须做网络小说。”他说,“现在几乎所有的新晋作家都是从网络上出来的,再按照传统的路子做出版,行不通了。”
按照过去的模式,出版的选择权掌握在出版社的一小群编辑手中。凭着专业素养或直觉,他们判断一份书稿、一个作家是否有市场价值,而后出版。
那些有心从事写作的人,必须通过向报刊投稿,逐渐被编辑认可,慢慢完成从文学青年向作家的转变。即使如韩寒这样上世纪90年代末杀出的新锐,最初也同样是在比赛中被这一小群编辑相中,随后大红大紫。
“而现在的年轻作家,必须从网络中杀出来,你才能出书。”沈浩波说,“网络的认可是硬道理,是读者选择了你,而读者就是市场!”
先出名,后出书,传统的出版环节被倒置,点击率成了市场的风向标,每一部作品都必须经历无数网民的“海选”才能固化,写手们身后要有足够的“粉丝”支持才可能变身为“作家”。“说白了,”沈浩波调侃道,“人民的力量!”
让我们来见识一下“人民的力量”。
2006年3月10日,一个网名叫“当年明月”的27岁公务员在“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版开始连载自己的原创作品《明朝那些事儿》,宣称“历史也可以写得很好看”。
5月底,仅在天涯论坛,这部未完结的作品点击率达到100万(此前这个版最热的帖子也没有超过10万),回帖上万条。日益强大的“粉丝”团自称“明矾”。“煮酒论史”版部分版主和一些老写手在点击率等问题上与“明矾”发生恶性争执,结果引发“天涯社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倒版运动”。7月,5位版主中的两位被“罢免”,1位请辞离去。整个事件,网上戏称为“明月门”。
《明朝那些事儿》连载刚两个月,沈浩波无意中得知。坐在家中的电脑前,他顺着帖子一页一页看过去:
“朱重八的童年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度过,他的主要工作是为地主刘德家放牛。他曾经很想读书,可是朱五四是付不起学费的,他没有李密牛角挂书那样的情操,自然也没有杨素那样的大官来赏识他,于是,他很老实地帮刘德放了十二年的牛。”
“然而从此之后,张士诚就变了,从来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他,突然间有了全国最富的地盘,再也不用贩私盐了,有钱了,有房子了,拿着馒头,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朱元璋对他有一个精准的评价,器小。”
没等把连载的内容看完,沈浩波已经快控制不住自己扑向电话的冲动了。“就想马上找到这个人,赶紧找到。”第三天,他坐飞机赶到广州。而此时,当年明月已接待过8个出版商了。后来,这个数字增加到28个。
沈浩波最终胜出。“因为我有诚意,而且有《诛仙》在前面摆着。”他笑言。
9月,《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出版。
“我们几乎没有刻意做任何宣传,”沈浩波不断强调,“它本身已经是一个焦点。”至今,《明朝那些事儿》仍然高居各大图书排行榜前10位,而当年明月在新浪网的博客点击率已经排到第18位,远远超过宋祖德和李宇春。     一条新兴的文化产业链
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二楼,网络小说被归到“当代文学”的范畴,摆满了两排长长的书架。这是一个工作日,但仍有不少读者蹲在书架旁,一页页地翻着,两排书架之间,想要顺利地挪动,很是困难。
28岁的“白领”易栗从书架上取走了两部《明朝那些事儿》,这是他第一次买网络小说。“朋友推荐的,说很好看。以前觉得这些网络小说,免费或者付费,在电脑上看看就行了,可这么长的东西,天天趴在网上等连载多难受,还是看书过瘾,想坐着看就坐着看,想躺着看就躺着看。”
从箫鼎的《诛仙》,到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为止,不到两年时间里,图书市场里,形形色色的网络小说风起云涌:明晓溪的言情、沧月的武侠、鬼古女的鬼怪,几乎各个门类的网络文学都有了自己具有“票房号召力”的作者。
每一个作者的兴起,都带动了同类小说的迅速崛起。正如《诛仙》之后,半年之内几百本玄幻小说一起“沾光”;明晓溪之后,也有一大批网络言情小说被发掘出版。几个领军人物短时间内同时“飙起来”,这样,“链条就容易形成,市场的气候也有了。”沈浩波颇为得意地说。
这样的庞大链条甚至改变了出版业的传统心理。“以往,你给我一本二三十万字的书稿,我马上就怵了,这么长的书,谁知道读者看不看得下去?”而现在,“越长越好”成了沈浩波们对故事的隐隐期待。只要故事好看,在最关键的地方吊着读者胃口,就不怕卖不出去。《诛仙》至今连载7部,每部销量都突破20万册。
在明晓溪身后,这个链条延伸得更长。
2006年年初,21世纪影视公司投资拍摄明晓溪的《会有天使替我爱你》,特意邀请韩国影星担任男主角。山东电视台还在6个城市举办“选秀”活动,一时热闹非凡。
“我只知道电视剧已经差不多拍完,春节前后播放。”明晓溪说。这个学国际贸易出身的年轻教师,不太关心这部电视剧的种种花絮,也不愿参加宣传活动。迄今为止,她没有在任何媒体上公开亮相,也没有公布过自己的照片。“我不想影响我和家人的生活。”她在电话里说。
当然,任何影响都没有是不太可能的。为了寻找写作灵感,明晓溪“可以更加理直气壮地待在家看漫画”。还有一些意外之喜:前一天晚上刚看完韩剧,明晓溪跟朋友大发感慨:“好想去韩国啊,可惜太贵了。”第二天,她接到出版商的电话:“韩国有一个书展,你去一趟吧。”
(文中,明晓溪、箫鼎、当年明月、冰心、小勾等均为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