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价值观对人际关系的偏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58:14
中国人是有好奇心的,但好奇的范围是极狭小的,它的原因在我看,就是教育严重短缺,我们的教育并不能使我们有个性,有多种兴趣与爱好,更不幸的是,我们的教育并未使我们对生活与知识具有热情,却令我们千篇一律。有关传统的人际关系有一个看起来特别具有说服力的说法,那就是,当我们的生活围绕着家庭会使我们具有责任感,使我们成为一个负责的好人,然而,在我眼里,家庭是一种只有情欲才使之具有价值的风险,这个风险的成本是,当我们忙着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情欲尽力时,我们可能已损失了很多可使我们达成发展的机会,在中国的多数家庭里,我们学会只是忍让、顾人等等我们不得不学会的常识,当我们很优异时,我们尽到的责任最多也只是为我们周围少数几个人的责任,然而我们甚至忘却了,我们首先是一个人类,我们最大的责任是对于人类的责任——当我们不具创造力时,我们怎可高质量地完成我们生而为人的责任,我们怎可琐碎无聊的生活忘却我们的理想?我们怎可随手停止自己的自我教育?当我们成人了,我们自动停止了,便再无人督促我们了,我们若是心安理得地加入随波逐流的人群,甚至可因此而自豪,那么我们也太虚无了。事实上,只要我们稍用脑想一想,当没有学会为我们自己尽责时,我们也许还未形成为家庭尽责的能力,我们便会感到不安——当我们面对我们我们孩子,除了什么吃穿睡之类的东西以外,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可教他们时,我们应当感到羞愧且不得不扪心自问,以这样的能力,有何指望对自己的家庭尽责?我终始认为,从个人角度看,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建立的一切人际关系应为此而服务,而不是反过来,我们生而为人,只是被动地成为一个不合格的父母与社会成员,从而艰辛地一混到底——我坚持认为,人不该因为孤独寂寞成家立业,那是软弱与任性。我更认为,两个软弱任性的人混到一起,是加倍地软弱与任性,那只会相互挤压,而不是创造出一个更舒展的空间,这还不如一个人混好。当我们谈到人群与责任时,我们始终需要记取,我们最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与我们的父辈是什么样的人关系最大——而我们的孩子最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与我们关系最大。当我们没有学会对自己尽责时,我们怎好意思享受别人对我们的责任?当我们成为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我们会很自然地融入人际关系之中。相反,我们融入人际关系,只是为了从中索取,那会我使我们经尽人际关系中的辛酸——只因别人并不是真的需要我们。我很看不惯一种诉苦的腔调儿,在那种腔调儿里,一个人似乎根本没有机会做成自己,只能成为人际关系的奴隶,一个人的一生,似乎是被要求着走完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一点办法也没有。其实我们谁都知道,我们只是亦步亦趋地落入了自私懒惰的陷阱,我们对自己毫无要求,最终,我们拉上几个与我们差不多的同伴,一同无助、艰难而委屈地生活,我们总是弱者,总是大多数,并且,我们此刻只好别无选择地认为大多数是对的,我们的痛苦,全因有人欺负、欺骗、欺压我们,我们根本没有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我的理解力无法理解那种巨大的帮助,我们永远回避的,是自己并未真的对自己尽责尽力——我们的目标,从来就不是成为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在最多方面对别人有用的人,而只是一个试图通过人际关系得到好处的人,我们以为顺着别人说话,给别人一些笑脸就可使我们蒙混过关,但事实总是无情地击碎我们的想法,我们无能力助人,别人怎会认真看等我们?我们不比别人更努力,怎么获得助人的能力?在我们的文化氛围里,我们中的大多数,甚至没有什么真正拿得出手的私人兴趣,自我满足都做不到或做不好,只是一个人捱着抓着腻着拉着另一个,无论高兴或不高兴,似乎只得如此,这种悲惨景象已不是八卦,而是真正的无聊——到何时人们才能体验到,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去学习去了解去发现某事,那会使人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一个人忘我地工作,会使人生充实有力。我见到太多人,一生中一件事也做不好,这些人一生中并未真正去热爱什么,也未忘我地为什么而努力工作,这令我们毫无个性与斗志,我们为何会如此?这让我翻回头去看我们的文化,因这文化为我们的人生提供氛围,而这氛围令我充满怀疑,因它不能塑造令人幸福的积极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