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37:28
合作学习浅析
来源:网络文摘 作者:ggoo|ggoo6688@yahoo.com.cn 更新:2005-12-5 阅读:586次
关键词: 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兴起的背景及原因
合作学习是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这项综合性的创新策略提出的背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个方面是宏观背景。由于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触动,美国国内立即掀起了一场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提高教育质量运动,可是效果不甚明显,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没能得到普遍改善。一些学生中开始出现悲观厌学的情绪,校园也盛行起“反智亚文化”的不良风气。因此,寻找一条切实有效、能大面积提高全体学生学业成绩的合理途径便显得格外迫切。另外,当时美国社会反种族歧视运动声浪迭起,改善处境不利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是黑人)的地位,增进不同种族学生在学校、课堂内人际关系和谐的呼声也不断高涨。为此,合作学习的倡导者们提出:光是在教材中增加有关内容还远远不够,因为课本本身不能代替人际交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校内、班内建立起不同种族学生间积极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种族间的隔阂、歧视和冷漠等现象。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合作学习策略似乎成了改善校内、班内种族关系的一剂良药的代名词,倡导者们对此种效果尤其津津乐道。
第二方面的背景同当时已有的几种课堂组织结构的革新有关。我们知道,自夸美纽斯以来,我们一直沿用的课堂组织结构就是班级授课制。这种以全班集体教学为主的格局其优越性自不必说,但它所固有的弊端却也屡屡受到批评,因此,许多革新纷至沓来。这些措施有的着眼于打破时间上的刻板性,例如采用“模块时间”长短结合、机动排课的方式;有的取消了年级的称谓,实行跨年龄跨程度教学,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水平、速度开展学习;如此等等。然而,合作学习的倡导者们却与众不伺,他们对课堂组织结构的关注主要放在对课堂中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是否得到很好的体现问题上。
二、合作学习的概念及发生效用的条件
合作学习指的是一种教学方法,指学生们在其成员能力奋异的小型学习中从事学习活动。这种学习小组通常由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每组的学生不仅自已要学好课堂上老师教的内容,还有义务帮助同组的其他成员搞好学习。他们通常还有一定的小组目标。例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lavin,1986)就为学生小组学习有意创设了一定目标:如果全组的平均成绩超过了预定的优秀成绩分数的标准的话,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获得一份颇具吸引力的证书。
合作学习在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方面(诸如处理种族关系)的确有一定好处,而且跟传统方法相比,尚未发现它会降低学生的成绩。但大量的研究表明,合作学习要想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成绩,还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首先,学生们得朝着个共同的组织目标(如拿到证书或是获得其他形式的认可而努力;其次,要成功地达到这个目标就得有赖于所有的小组成员都能进行有效的个别学习。(Slavin,1983)如果光是把学生简单地分到混合能力水平的小组中,鼓励他们一起学习,这并不足以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因为学生们要看重互相间取得的成绩以及互相间能自觉提供对合作学习至关重要的详尽解释非得要有一定的理由才行(Webb,1985)。只有学生在乎本组的成功,他们组员间才自然会互相寻求和提供帮助。否则,他们会不乐于这样做或是不好意思这样做。
当然,有必要再说明的一点是,有了小组目标并不等于就能提高小组中所有学生的成绩,我们知道,假如小组的任务是要完成某件产品,那么,让那些最聪明的或是成绩最好的学生去完成其中的大部分工作可能会是最有效的。至于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建议或问题,往往被忽视或被搁置一分。同为他们可能会妨碍团体目标高效率地完成。然而,这种做法与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全体学生都提高成绩是格格不入的,可见小组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能否创造出多种产品。达到某种小组目标,而且关键在于它能否提高小组中每个人的学习成绩。因此在合作学习有效的教育形式上,小组的任务几乎都是使自己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在个人评价中取得好成绩。这样一来,小组的积极性就能集中表现在解释想法,操练技能和让所有的组员确信自己在学习评价中都会取得好成绩了。
当合作学习的方法提供了基于全体成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小组目标时,它在提高学生们的成绩方面就呈现出显著的效果了。例如Slavin在至少持续了四周的合作式方法与传统控制方法的38项对比研究中,有33项研究发现,以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的班取得的成绩明显更好,只有5项显示无明显差异。相比之下,以色列的ShlomoSharan及其同事做的20项研究中,只有4项表明缺乏基于小组成员学习小组目标的合作学习方式能取得积极的学习效果(Sharan,1980、1984)。
Slavinl983年在美国、加拿大、以色列、西德、尼日利亚等国的城市郊区,对从2年级至12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数学、语言学科、写作、阅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面的合作学习的成功研究。在那些需要较高技巧的如创造性写作、阅读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研究和只需要基本技能的如语言技巧、数学计算和拼写练习中都有较明显的效果。而且总的说来,不管是对原来成绩好的、中等的、差的学生,还是男生、女生或是不同民族背景的学生,他们成绩上所取得的进步都差不多。正如前文所说,合作学习在种族关系上、在对那些在学习上有所不便的学生的接纳上和学生自尊心和热爱班级等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效果。
三、合作学习的几种方法举例
合作学习自其发展以来,出现了许多方法,如小组活动比赛法(TGTSlavinl984,又称游戏竞赛法)、交错学习法(Aronson,1984,又称切块拼接法)、共同学习法(Johnson,1986,又称约翰逊法)、小组调查法(Sharan,1984)、计算机辅助合作学习法(CACL,Aronson,1986)、大家动脑筋法(NHT,Kagan,1990)、思考——配对——分享法(TpS,Lyman,1987)等。这里只介绍三种影响较大、较具代表性的合作学习方法——STAD(小组分层记分法或译作成绩分阵法)、TAI(小组促进教学法,或译作小组辅助个别学习法)和CIRC(合作性读写一体化)。
小组分层记分法(STAD)是学生小组学习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包括以下一系列常规活动:首先,教师给学生上一堂课,然后,学生以能力异质的四人为一组,共同学习掌握所学材料。学生们往往要写出学习日记或做其他形式的记录;小组的学习策略要根据不同的学科而定。如数学,可能就会让学生们先做题目,然后对答案,再通过讨论来解决彼此答案中不一致的地方。而对拼字学习,学生们可以就拼写表进行相互训练,在社会科学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共同学习自己从课本中找出有关关键概念的信息。总之,不管是哪门学科,都鼓励学生不光要给出答案,还要尽量在组内充分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和锻炼相应的技能。在小组学习期的最后,学生们进行一项个人小测验,测验由各组员独立完成。老师把小组中每个人的成员分数累计起来,构成小组的总分,再采用一定的统计方法,根据每个人在自己过去分数的基础上所提高的分数来评定其最后成绩。
小组促进教学法(TAI)与STAD及其他学生小组学习方法一样,都采用四人混合能力分组学习的方式,并给取得好成绩的小组颁发证书。不过与STAD不同的是,STAD对全班施行的都是同样的教学,而TAI却将合作学习与个别化教学结合起来。TAI被用来在3-6年级战者那些代数没学好的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在TAI中,学生首先进行一项排序考试,然后根据考试结果进行分组。一般来说,不同的小组学习不同的单元。在学习中组员间互相核对答案,并就其中的问题进行互相帮助。期末的单元测试由每个组员独立完成,由班长统计分数。而每周教师都会统计各个组所完成的单元数,给那些期末单元测验分数超过平均分数的组员颁发证书或给予其他奖励,并给那些考试和家庭作业做得好的学生加分。在TAI中同学们会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因为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小组取得成功。个人的效绩也很明确,因为唯一有说服力的分数就是期末考试分数,而这是在没有其他组员帮助的情况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同学之间成就机会均等,因为他们都是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分组的。而且在TAI的方式中,由学生来处理日常的检查和管理等事务,教师就可以把多数时间放在教学上了,这也是TAI不同于以往的个别化指导的地方。以上这些很可能就是TAI在提高学生成绩上得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
合作性读写一体化(CIRC)是一种在高年级教授阅读写作的综合课程方案。在CIRC中,教师象在传统的阅读方案中一样组织阅读者和阅读小组。然而,学生被教师从两个不同的阅读小组中选出来一对对地配好,再被指定到新的小组中去。教师在给其中一个阅读小组上课时,其他组的学生则一对对地进行其他一系列的认知参与活动,比如两两间互相给对方朗诵、讨论、做拼写练习等。学生们一组组地掌握文章主要思想和其他理解性技能。例如在语言艺术阶段,运用一种基于写作程序模式的组织化大纲,学生们设计并写出草稿,互相修订并编好作品集,为今后小组作品集的问世做好准备。有关写作技巧的课程如描述、组织、生动形象的修辞语的运用以及遣词造句的技巧完全与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融为一体。在CIRC许多活动中,学生们遵循教师教学、小组练习、小组预评、再测验的程序。也就是说,学生们直到全部组员都准备就绪后才进行测验。证书发给那些在阅读与写作活动中,在所有组员的平均分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小组。在实际运用中,CIRC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且是一种较新的合作学习方式。
四、对合作学习的评价
(一)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l.合作学习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在传统学习中,一个学生的成功往往使别的学生成功起来更加困难,(通过提高了常态曲线或是提高了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期望水平),那些努力完成了学习任务如学生被看作老师跟前的“红人”。为此,其他学生在学习活动就容易信心不足。而相比之下,在合作学习中如果学生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的话,学习活动就会被同学们赋予积极的意义。正如在体育运动中,体育活动被大家所重视,就是因为每一个队没的成功都会给全队带来荣誉。为此,在合作学习的班级中小组活动被重视,也正是由于它有助于全队取得成功。
2.合作学习还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首先,学生们往往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那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往往与在其他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同学进行讨论争论时受益匪浅。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通过互相解释来学习。每个教师都知道,我们靠教学来学习,而当学生们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还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见Dansereau,1985)。其三,同学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在学习上也能互相帮助。由于他们是一对一地相处,学生就比较容易及时准确地发现同学是否想要或需要额外的解释。在传统式的教室里,那些没有听懂的学生只能缩在座位上希望老师别叫到自己,而在合作学习小组里,他们就不必躲了,因为这种环境是毫无威胁的帮助式的,学生可以在此尽情地表拉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别人寻求帮助。一个学生如果在全班人面前回答一个问题而答错了的话,很可能会被大家笑话,而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就不同了,小组中的组员都抱有一种“我们都是一体的”态度。这就意味着,如果他们中有人不懂的话,组员得到的更可能是帮助而不是嘲笑。
3.合作学习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
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的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同学们在前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因而在合作学习的发展之初,就因为它能在校内、班内建立不同种族学生间积极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消除种族隔阂、歧视和冷漠的现象而受到反种族歧视运动者的推崇。
4.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而且大家在互相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就有助于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学习、工作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工作效率。
当然,合作学习也有它的一些缺点,诸如:
l.在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中,有时因组内成员的意见不一致、分歧太多而争论不休,造成内耗,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
2.在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时,有时一些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小组组员推卸责任,或是在活动中不积极配合小组活动,表现消极,就会影响全组的士气,降低全组的工作、学习效率。
3.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同学间的交流相对小组间的交流要多得多,有时会造成各个小组的小集体主义倾向,不利于各组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竞争,这种竞争有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也会直接影响各组的工作效串甚至伤害其成员相互间的感情。
参考文献
1.Robert.E.Slavin,CooperativeLearninganetheCooperativeSchool,EducationalLeadership,1987.
2.Robert.E.Slavin,ResearchoncooperativeLearning,ConsensusandControversy,Ibid.
3.Robert.E.Slavin,ResearchtheCooperativeRevolutioninSchoolAdministrator,1988.
4.盛群力:小组合作学习革新评述,《外国教育资料》1992年第3期。
摘自《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