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经书典籍圣贤之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5:27:47

 

朱子治家格言 --经书典籍圣贤之根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这是讲我们的子孙,一定要学习圣贤经典,即使是天性比较愚笨,但也一定要读经书。

◎三家经书皆为圣根

那些经书专指儒释道的典籍。儒释道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圣贤文化的主流。这三家是相通的,是互补的,并不矛盾。还有其他流派的,这些经典我们都需要读。之所以称为经,要知道经不是乱称的,经是讲真理的典籍,他不是一个人主观臆想创造的,而是多少年的,通过历史验证的智慧精华。

所以它是真理,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不仅在古代适用,现代也适用;不仅是中国适用,外国也适用,它是超越时空的,这叫做真理。记录真理的典籍,就称为经典。

譬如说孝道,它是真理,古人要讲求孝道,今人也要讲求孝道,中国人喜欢孝子,外国人也喜欢孝子,它是人的天性,只要是人类都是相通的。所以《孝经》这本书,就被称为是经,为什么?它是真理。所以必须要读诵,这是教育子孙。所以从事上讲,读书可以明理,可以开慧,可以广才,能够使我们的才华更加深广。古人所谓的耕读传家,耕是农耕,中国古代社会,都是农耕社会,连读书人也要耕种。这是实践,读书是明理,所谓知行合一,你学的东西要去实践。

◎学贵立志志贵有恒

我们现在看到,儒释道的典籍都浩如烟海。道家有道藏;佛家有经、律、论三藏,《大藏经》;儒现在也编儒藏。康熙、乾隆那个时代,编的《四库全书》,也是相当浩大。像《四库全书》,我们现在看到的,印出来的精装本,这么厚的一册,有1500册。假如你从出生就开始读,一直读到老,都读不完,这么大分量的典籍,我们怎么样去学习?特别是我们现在社会,工作都很忙,儿女要上学,学校功课也很繁重,读书要从哪儿读起?一般人都是望洋兴叹!我们的恩师,他是在儒释道典籍里面,钻研了50多年,天天学,天天讲,他是悟通了,所以他给我们提出的一个学习纲领,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一个方向。他教导我们,读书的目标当然是为了成圣成贤,下面讲到的,读书“志在圣贤”,这个立志很重要,读书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不是为了考上功名,将来可以作为谋生的手段,那个目标就太庸俗了。

志在圣贤,立了志之后,我们该怎么学?老师教导我们,要三年扎根,十年专修。这个原则,是成圣贤之道,圣贤之学。三年扎根,扎什么根?儒释道三个根,就是做人的根本。这是伦理道德的根本,儒之根是《弟子规》,佛之根是《十善业道经》,道之根是《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这是因果教育。《弟子规》当然也有很多辅助的教材,譬如《孝经》,这篇《朱子治家格言》,还有《了凡四训》,这些都是同类的,都是扎根的教育。佛家《十善业道经》相关的教材,像《地藏经》,是佛门里面所谓的“孝经”,《佛说盂兰盆经》,也是佛门的“孝经”,还有《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些都是基础教材。我们在这方面深入学习,并且落实到我们的言行中,乃至起心动念,都能跟儒释道这些经典所说的教诲相应,根就扎好了。

扎好之后你再选择一门经典,不要选多,要专精。《三字经》讲“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也是贵以专,一定要专,不能杂,选一门,然后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要学哪一门?哪一门都行,譬如说儒家《四书》,这属于大学的首要教材,你可以选择《四书》。甚至《四书》里面你只选《论语》,行不行?行。你选《孟子》也行,《大学》也行,《中庸》也行,或者是儒家“十三经”任何一部,专精。道家,你选《道德经》也可以,或者是选佛家的,佛家里有十大宗派,小乘两个宗,大乘八个宗,每一个宗都有它主要的经典,你都可以选。譬如说净土宗,选《阿弥陀经》,或者选《无量寿经》;贤首宗你选《华严经》;天台宗你选《妙法莲华经》,哪一部都行,只要一门深入。古人讲一经通,一切经都通,一通就百通,一切通,这是通到哪?通到自性。古人讲的明心见性,见了性了,就无所不通,因为自性是宇宙万法的本体,假如本体得到了,万法就具足了,那时候智慧开了,虽然没学过的经典,但只要一看,意思就都明白了。是这样的学,这是成圣之道。所以我们是依据这样的方法来学习。

我现在就遵循着恩师的这种理念来学,我是2006年底,把工作辞掉,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到现在将近三年。三年当中,也就是在儒释道这些基础课程当中扎根,关键是学而时习,要去实践,听懂了要真干,真干没别的,就是格物,格除自己的物欲、烦恼、习气,因为那些东西,不是自性中本有的,本无的就一定能格除掉。自性本有的是智慧、德行,本有的一定能恢复。所以用这三个根,来恢复自己的性德。然后再选一部经,一门深入。那恩师给我的指示,是选《华严经》,专宗《华严经》,这是一部大经,恩师还在讲,讲了多久?十几年,从1998年5月18日开讲,到现在,还没讲到三分之一。但是不要紧,因为这部经,它的义理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每一条经文义理,跟一切经文的义理是相通的,互相圆摄,无余无欠,没有欠缺,很圆满。实际上讲,真正通达明了的人,看所有儒释道的经典,乃至世间其他宗教的典籍,他都看出无量义来,每一句经文都是圆满的,为什么?因为他已经通到了自性,自性本来圆满,所以他能解意思,所说的意思,都是圆满的,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是告诉我们如何来读经书。

◎相有智愚自性平等

那么从心上来分析,这里讲“子孙虽愚”,其实人本来没有智、愚、贤、不孝之分,为什么?本性本觉,本性本善,我们每个人的自性都一样,都是本来觉悟,具足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福报,本觉本善。哪有什么智、愚、贤、不孝之分?可是我们现在确实看到了,人的智慧不等,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笨,有的人贤德,有的人缺德,这种分别,其实是因为后天习气、毛病染污所致。本性上讲大家都平等,但是后天所受的教育不一样,如果人从小受到良善的教育,他就会很良善、很聪明、很智慧,不会去干坏事,不会去干傻事;如果一个人从小没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受到社会的染污,有了不良的习气毛病了,那就显得愚笨和不孝。

实际上说一个人是智还是愚,是贤还是不孝,这种分别不是从本性上说的,而是从习性上,这种习气、毛病污染的轻重,来产生这种分别。所以《三字经》上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本性是本善的,大家是一样的,性相近,可是习相远,有习气轻重不同,所以人好像就有了分别,而且差距很远。但是要知道这些差距本来没有,那些污染是覆盖我们本性的东西,本来也没有。现在好像有了怎么办?把它去除掉,本来没有的当然能去除,怎么去除?靠圣贤教育,所以“经书不可不读”,读书才能让人恢复心性中本有的智慧、德能。这是靠圣贤的典籍,开启我们自性的智慧。所以圣贤的典籍是万世生灵的眼目,没有它我们想要成圣成贤,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没有依托。

◎六祖上根生而知之

古人教我们参赞天地,教我们离尘脱缚,脱离凡尘,脱离束缚。不靠圣贤的经典,不靠学习圣教,那是很难做到的。人绝大多数都需要学而知之,生而知之的那是太少了。在中国历史上只出现了一个,六祖,那是生而知之。他智慧特别地敏利,只听到人念了半部《金刚经》,就开悟了,然后去黄梅五祖那里请法,他想作佛,只跟五祖见了两次面,第一次见面时,五祖问他:“你从那儿来的?”六祖回答:“我是从广东来的。”过去广东叫南蛮之地,所以六祖当时被人称为獦獠,五祖接着说:“你这獦獠来做什么?”他说:“我来学作佛的。”你看六祖的气概不同,五祖是明心见性的祖师,他明白这位来者不是普通人,但是又不可以马上暴露,就故意说:“你这獦獠还想来作佛?”六祖惠能大师就回答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何分南北?”这个根性太利了。五祖就让六祖“赶快到厨房去舂米劳动!”

八个月之后,五祖下厨房看他,问到:“你舂的米熟了没有?”惠能大师回答说:“已熟多时了,就欠筛了。”这话都是一语双关,这根机早已成熟,就欠您来印证了。五祖就拿着拐棍,在地上咚咚咚,敲了三下就走了。走了之后,惠能大师也会意了,当晚三更,到方丈室去找五祖。五祖为他讲《金刚经》,讲到一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彻大悟,做祖师了。见了性就是佛了,多少岁?24岁而已。这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他一个人,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生而知之,那是利根,上上根人,我们一般普通人都得靠学而知之,不学习圣贤的典籍,就不懂得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待人处事接物,怎么用心,这都要靠圣贤人来指导我们。所以经书不可不读,不仅是年轻人要读,中年人、老年人也要读,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经书一直要读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