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附录四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58:17

基督教的派别分类及各派别简介

新教中的各派别


1、路德宗
   路德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以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的总称。因其强调"因信称义"的教义,故亦称信义宗。
   路德宗是在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后在德意志形成的。1546年马丁"路德去世,其追随者内部曾在教义问题上发生长期争论。1580年,为纪念《奥格斯堡信纲》产生五十周年,86个路德宗邦立教会代表和约8000名路德宗牧师签署接受了将《奥格斯堡信纲》同《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亚大纳西信经》以及马丁"路德的《教理问答》和其他几个有关文献一起编成的《协同书》,教义之争方告结束。但在德意志,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斗争并未停止,最终酿成了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战争很快蔓延成一场欧洲大战,结果,通过《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归正宗获得了与路德宗、天主教平等的地位,路德宗教会从此确立。
     路德宗在教义上主要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要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规条,而在于对上帝的信心;不在于个人的功德或善行,而在于上帝给人的恩赐。人因着信被上帝成为义人,信徒都可通过祈祷直接与上帝沟通。因此,路德宗认为凡信徒皆可为祭司,无须各级神职人员为中介。同时,路德宗强调圣经是信仰的根本,凡不符合圣经的礼仪、制度和学说,都在路德宗屏弃之列。天主教的七项圣事,路德宗只保留洗礼和圣餐两项,礼拜形式也更为简化,着重讲道和唱赞美诗,并且允许神职人员结婚。路德宗还认为教会的组织形式与个人的得救无关,故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都可采用,具体情况由各地教会自行决定。
     路德宗信徒主要分布在德国北部和北欧诸国,其中德国约占一半。在北美,路德宗势力也较大,为美国基督教第四大宗派,在亚、非、拉美地区也有该宗信徒。
     路德宗在中国活动范围甚广。1847年,德国礼贤会来华传教。同年,瑞士巴色会也到中国传教,这个教会的传教士大多是德国人。1850年,又有德国信义会来华传教。这三个差会主要在广东传教。19世纪末,有德国、丹麦和挪威的三个路德宗差会在广东、东北、河南和湖北等地传教。1900年后,又有八个美国路德宗差会在华中地区传教。据1922年的统计,路德宗有十八个差会在华,来自德国、丹麦、挪威、美国、芬兰和瑞典等六国。1920年,该宗部分差会联合组成中华信义会总会,但参加的各差会仍保持原有的组织机构和活动地域,并选派代表参加组成中华信义会大议会。至四十年代末期,中华信义会总会增加到16处,信徒约60000余人。该宗少数差会不愿意参加联合,另有七个差会隶属于内地会系统。路德宗教会在华活动很多,除办有医院、中小学校、神学院、书报部、印行《信义报》外,1922年,中华信义会湖北总会(瑞典信义会差会)还在湖南益阳桃花岭创办过信义大学。
     路德宗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新教派别。

2、 归正宗
归正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以加尔文(Jean Calvin 1509-1564)的宗教思想为依据,亦称加尔文宗,"归正"为经过改革复归正确之意。在英语国家里,该宗因其教政特点又称长老宗。归正宗产生于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与安立甘宗和路德宗并称新教三大主流派别。
  16世纪初,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瑞士人文主义者和宗教领袖力图以《新约》为信仰与行为的唯一根据,改革宗教生活。1519年,茨温利(Ulrich Zwingli 1484-1531)在苏黎世进行宗教改革。他和奥科兰帕迪乌等因圣餐礼问题与马丁"路德在1529年的马堡会谈中发生分歧,遂与路德宗分道扬镳。教会体制方面,斯特拉斯堡宗教领袖布塞尔主张由会众推选长老,协助牧师管理教会,成为长老制之始。1553年,加尔文在日内瓦进行改革,实施其在《基督教原理》中提出的理论。该书后成为归正宗在教义、教政和教规方面的基本读本。
  教义方面,归正宗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信的本质就是相信通过基督而获得恩典--上帝赦罪的爱。传播神恩的福音是教会的职责,圣经即是福音的见证。加尔文主义相信极端的双预定说,认为人的得救或被弃绝,都由上帝预定;单预定说则认为上帝预定的只是人的得救。归正宗在荷兰的阿明尼乌派,肯定自由意志,认为人的得救与否亦取决于其是否接受救赎而改恶从善,实际上是否认了预定说。该派后来脱离了归正宗。归正宗强调圣经权威至上,应据以判断一切传统;归正宗还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被赋予无限权力,这一观点对现代法治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在崇拜仪式中,归正宗使用方言,屏弃祭台、圣像和祭礼,不承认圣餐中存在耶稣的真体和血,只承认其中有耶稣体血的德能。该宗还强调讲道,注重牧师和信徒教育以及信仰与社会生活之关系。
  教会体制上,归正宗极重视教规,并由长老监督执行。在长老会里,地方会选出长老,组成由牧师主持的会堂进行管理。在地区一级,由牧师和代表各会堂的长老组成区会进行管理。
  归正宗产生于瑞士,形成以后就逐渐向外传播。首先是传入法国,传入法国的归正宗称胡格诺派,1559年,该派在全国建立各级长老制机构。由于归正宗与尼德兰革命关系密切,荷兰独立后,它成为荷兰国教。爱德华六世时,归正宗传入英格兰,在革命中分裂为长老派与独立派。1637年,归正宗在苏格兰建立了长老制。16世纪下半叶,归正宗传入波兰。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出现归正教会。17-18世纪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归正宗获得法律承认。它是除瑞士以外的拉丁语系国家中最大的新教团体,在苏格兰则为国教。在美国,它对宗教、政治、习俗和伦理均发生重大影响。英国的宗教复兴和北美大觉醒运动则使归正宗开始重视社会改良。19-20世纪是归正宗分裂和重新组合时期,在此期间归正宗对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的发展、神学和礼仪的革新,以及天主教和新教的对话等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归正宗于17世纪传入印度尼西亚,教徒人数占该宗亚洲教徒的三分之一。在中东,美国归正宗的国外宣教组织加强了与东正教小教派和东方教会的联系。日本、菲律宾和泰国等地的归正会则与其他新教徒组成了联合教会。非洲归正宗最初由荷兰人传入,后胡格诺派和德国归正宗教徒流亡南非建立了教会。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英属西印度群岛也有很多归正宗教徒。拉丁美洲的归正宗教徒有一半以上在巴西。在中国,归正会一般属归正宗(亦称长老宗)。1842年传入后,在沿海地区按不同传教系统成立了36个组织,1916年联合为中华长老联合会,后改称中华基督教大会,为新教在华的最大宗派之一。
  1877年,世界归正会联盟成立。1948年,绝大多数归正会和长老会加入了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并参加了许多全国性和地方性协进会。1970年组成了世界归正宗教会联盟。现在,归正宗是世界上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新教派别。

3、 安立甘宗
安立甘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与路德宗、归正宗合称新教三大流派,中国常称圣公会。该宗在英格兰为国教,称英国国教会。联合王国其他地方及其他国家的圣公会均非国教,组织上也不从属于英国国教会。
  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英格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希望加强王权,削弱教会,摆脱教皇的控制。1533年,国王亨利八世禁止英格兰教会向教廷交纳岁贡。次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而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其后,这项改革运动又得到爱德华六世的支持。玛丽一世曾重修英格兰与教廷的关系,伊丽莎白一世则又恢复了英格兰教会的独立。其时通过的伊丽莎白法案在崇拜惯例上有所改革,在教义、教规上仍保持天主教会传统。17-18世纪时,清教徒和福音派主张进一步改革。19世纪的牛津运动则再次强调公教会原则,这一时期在政教关系上也有所改革。由于从英国传布到世界各地的圣公会陆续建立独立教会,安立甘宗乃逐渐形成。
  安立甘宗没有世界性的统一组织或集权领导机构,宗内各教会间不相从属,习惯上尊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名义上的领袖。安立甘宗以《圣经》为教义基础,在持守传统教义的同时主张在具体解释上兼容各家之说,在天主教和其他新教宗派之间采取中间立场。在教会管理上保留主教制,并承认其有继承使徒的性质,但也让平信徒参与教会的管理。安立甘宗赞成宗教改革,但主张尊重《圣经》和教会传统,认为两者之间应保持平衡。在崇拜中使用《公祷书》,但允许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故宗内有各种派别,如高教会派、低教会派、广涵教会派、福音派等。安立甘宗自称是使徒所传圣洁公教会的一支,保有《圣经》及古代教父以来所传承阐释的正统信仰,只承认教皇为世界众主教之一,尊重国家权威但不从属之。英国圣公会要求教牧人员遵奉《三十九条信纲》,但不要求平信徒信守,该宗其他教会一般并不特别重视此信纲。安立甘宗的圣职分为主教、会长(相当于其他宗派的牧师)、会吏三级,基本教政单位是教区,大部分地区由教区组成教省,有一国含数教省或一教省、一教省含数国及一教区含一国或数国等不同情形,职务名称和组织机构各地不一。

4、 卫斯理宗(大家看到这个名称有没有想起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小说^_^)
卫斯理宗是新教宗派之一,亦译卫理宗或循道宗。该宗是以创始人、英国神学家卫斯理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卫理公会、循道公会等)的统称。
     卫斯理(John Wesley 1703-1791)出生于英国林肯郡,其父是圣公会牧师。1714-1724年,他先后在伦敦查特豪斯学校和牛津大学基督教学院学习,1926年进牛津大学林肯学院为研究生,1728年,按立牧职,任其父的助理牧师。1735年,他与其弟查理前往北美传教,但成效甚微。1738年回国后,他开始巡回露天布道,宣传自己的宗教主张和经验,终身不辍。1739年,他在布里斯托成立第一所循道教堂,此后,他的传教活动扩大到全国,人称卫斯理运动。1747年起,他多次去爱尔兰、苏格兰传道。他本期望在英国国教范围内开展传道活动,但遭伦敦主教拒绝,结果卫斯理宗脱离国教,形成了新的独立宗派。卫斯理强调人们必须信奉上帝,开始新的生活,只有将纯真的信仰与虔诚的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得救。他主张基督徒必须追求圣洁、完善的生活,强调自身内省与圣灵的工作,坚持《圣经》的权威。同时,他关心社会问题,主张废除奴隶制,倡导公共教育,致力于法制和监狱改革。
   18世纪初期,牛津大学学生组织圣洁会,卫斯理是这个组织的领导人。该组织成员立誓经常参加圣餐,认真研究《圣经》,定期访问监狱,主张按其所认为合乎《圣经》的教训,过循规蹈矩的生活。该派当时被戏称为循规蹈矩者,这个戏称后来成为该派的正式名称,沿用至今。1738年,卫斯理前往布里斯托尔,在生活极端艰苦的矿工中传道,成为该宗在社会底层活动的开端。卫斯理的助手中平信徒多于圣职人员,在被国教会忽视的下层群众中获得了支持。1784年,伦敦主教拒绝任命该派成员去北美传教,卫斯理认为《圣经》允许派立长老和监督,遂自行派立科克和阿斯贝利为教区长,另两人为牧师前往北美,同年组织"百人大会"管理本派事务。1795年,该派彻底脱离英国国教,成为独立宗派。卫斯理派主要在英美两国发展。在英国,卫斯理派与国教教会分裂后,在工业区中下层群众中发展较快。后由于在教政体制上的分歧,卫斯理派曾陆续分裂为几派,20世纪以来,各派又重新联合,1932年联合组成不列颠与爱尔兰循道公会。美国卫斯理派主要由爱尔兰移民传入,1784年,美国建立会督制的卫斯理公教会。南北战争时,因废奴问题分裂为美以美会和监理公会。1939年,两派及较小的美普会联合成立卫理公会。1968年,卫理公会又与福音联合弟兄会合并组成联合卫理公会。加拿大卫斯理宗起初分属英国和美国的体系,1874年成立加拿大循道会,1925年和其他非主教制宗派联合,组成加拿大联合教会。1847年,美以美会传入中国。后英美卫斯理宗各派系陆续在中国各地建立教会,分称监理会、圣道会、循道会、遵循会、循理会、福音会等。1940年联合称为卫理公会。
  卫斯理派宣称忠于《圣经》,忠于传统信经教义,并自认为属于新教改革传统,多数接受阿明乌主义,认为得救既凭借神恩,亦取决于个人自由选择。所有人都有得救的可能,靠着圣灵,人可以在此生达到对上帝、对他人完全的爱,获得完善的基督徒品格。在神学上,卫斯理派不重思辨,不强求一致,强调圣灵有使人信仰及改造信徒生活的力量。卫斯理派还认为宗教的核心在于人与上帝的切身联系,在社会观点上重视下层社会,主张社会改良。
     英美两国的卫斯理宗在组织制度上有一些差异。美国卫斯理宗采用会督制,会督由教会总议会选举产生,总议会每4年举行一次,下有教区年会议及地区会议。英国卫斯理宗教会多不赞成会督制,而是由选举产生的平教徒和教士组成全国总议会,在教义、圣职和礼仪上指导地区和地方堂会。圣礼由牧师主持,其他礼仪可由没有圣职的平信徒"传道人"主持,所有圣职人员一律平等。

5、 公理宗
公理宗是新教的一个宗派,该宗主要主张各个教堂的会众组成独立的教会,并由其教徒公众管理。由于该宗主要从教会的组织体制上来划分,故它的一些教堂可能在别的方面又属其他宗派。
  公理宗起源于16世纪的英格兰,当时英国已出现一些由会众自行管理的教会组织。1582年勃朗著书宣传独立于国家和国教,有权管理自身事务的"自行集合的教会",这些理论被一些独立的教徒接受而形成一个新宗派,后经巴罗、格林伍德和彭瑞等人的努力,人数有所增加。伊丽莎白一世时该派遭迫害,上述三人都被处死,不少成员逃亡荷兰。英格兰长期国会时期,公理宗信徒回国,被称为独立派,与长老派对立,以后与浸礼派和第五王国派接近,在社会上日益活跃。共和国时期,在彼得斯、欧文和古德温等人领导下有所发展。1620年,第一批分离派流亡者乘"五月花"号帆船抵达美国,公理宗因此传入北美。1648年,美国清教徒发表《剑桥宣言》,接受《威斯敏斯特信纲》的神学立场,而在教政上保持公理制。进入20世纪,公理宗影响下降。英格兰和威尔士公理会于1972年与英格兰长老会合并为联合归正会。美国一些公理会于1913年发表《堪萨斯城宣言》,与加尔文主义决裂,1961年与福音归正会合并为联合基督教会。1949年,一些国家的公理宗教会于美国的波士顿召开会议,成立国际公理宗协会,1970年加入世界归正会联盟(长老宗与公理宗)。该宗对英语国家有较大影响,至今英语语系各国仍有不少独立自主的地域性公理宗协会组织以及不参加任何协会的独立教会。
  公理宗的信仰与英语国家新教的福音派相近,但更自由化。它们坚持《圣经》的权威,但对个人理解上的差异,采取互相尊重的态度。公理宗主张教会虽然可以发表信纲,但不认为信纲有权威性,他们认为凡承认耶稣是我主这一基本信仰者,即可参加教会。该派特别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并认为国家应对各种不同的信仰都采取宽容态度。
  公理宗认为教派的基础是上帝之道,故在礼拜中注重讲道。他们认为耶稣所立圣礼仅洗礼和圣餐两项。公理宗不赞成设立统管各教会的上级领导机构,但允许建立由各教会自由参加的联谊性机构,反对国教观念和教区制。他们认为教会主要不是一种组织,而是一种灵性生活的共同体,是由响应基督呼召而与之结成圣约并做其门徒的人组成的;全体信徒在教务会议上对教会事务行使平等权力,聘任牧师由教务会议决定,执事由会众选出;牧师权威不来自其地位而来自证道与圣礼之施行;教会资金均来自捐献。

6、 基督复临派
基督复临派是新教宗派之一,创立于美国,因相信基督即将第二次来临而得名。关于基督复临的神学观点,在教会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在伊纳爵、帕皮亚、波利卡普等早期教父以及稍后的孟他努派和多纳图派的思想中,均有基督复临的末世论成分。孟他努派等异端派别相继被镇压后,基督复临说曾一度不被注意,至11世纪方又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的塔波尔派、再洗礼派、虔敬派以及18-19世纪的震颤派(英国公谊会一支派)和摩门教等教派均支持基督复临观点。
    近代基督复临运动的创始人是美国人威廉"米勒。米勒原为浸礼会牧师,1831年,他在从事多年圣经研究后,称根据《但以理书》某些章节的启示和预言推算出,基督将于1843年3月21日或1844年3月21日第二次降临。他的宣传曾赢得不少新英格兰信徒的拥护。这个日期过去后,米勒再次提出新的日期,由于他的预言一再落空,基督复临运动转入低潮。但仍有人坚持上述信念,有些复临派信徒认为,基督复临的预言之所以未能实现,是由于信徒没有遵守旧约律法所规定的以第七日为安息日之故。因此,他们提出必须遵守安息日的有关规定。
    基督复临派着重宣传末世论(千禧年前派),他们相信,世界末日已近,基地不久即将复临,死去的义人将要复活,与活着的义人一同升天,享受千年福乐,撒旦(魔鬼)将统治世界。到一千年的末了,基督和众圣徒一同来临,用圣火毁灭邪恶,创造一个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新世界。他们强调必须遵守安息日--从星期五日落至星期六日落;受洗必须用浸礼仪式;每年举行四次圣餐礼;在圣餐开始之前,按照圣经所载耶稣的教导,先彼此洗脚,称为谦卑礼。他们主张惟有通过信心才能得到救恩。他们还认为,人的身体是圣灵的殿,所以必须实行有节制的生活,禁食旧约中规定为不洁的食物,如猪肉、贝类等,禁止烟酒和赌博,反对世俗的装饰和娱乐。
    基督复临教会1845年创立于新英格兰,后向西发展,1855年在密西根成立总部,1861年正式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主要领导人白艾伦,曾著述宣传该会的作品60余种。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总部从1903年起设在华盛顿,20世纪初传入中国,曾印行《时召月报》。属于复临派的其他小教派,还有神的教会、来复会等一些较小的派别,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曾传入中国。据称目前全世界约有250万基督复临派信徒。

7、 真耶稣教会
真耶稣教会是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的一个新教派别,原名万国更正教耶稣真教会。
     真耶稣教会的创办人是魏恩波,1877年生于直隶容城,16岁在北京学纸行生意,后改做布匹买卖,加入基督教伦敦会。1911年北京办自立会,他捐款支持。不久,他与自立会关系破裂,又与美国神召会传教士贲德新来往。1917年他自称因圣灵引导,到永定门外大红河受耶稣面向下的洗礼,获得医病赶鬼和更正假教的能力,并遵嘱守星期六为安息日。此后,他即以万国更正教真耶稣教会的名义开始传教,未几,在天津正式定名为真耶稣教会,1918年2月于北京成立总会。魏恩波改名保罗,任总监督,华裔美国人劳整光任副总监督。1919年,魏恩波创立《万国更正教报》,任总理,同年因肺病去世,由其子魏以撒继承。
     在教义方面,真耶稣教会吸取了20世纪初由美国传入的安息日会、信心会、神召会等教派的某些教义,除信奉圣⒆袷厥搿⑹匦瞧诹蚕⑷铡⑿惺ゲ秃托磐较嗷ハ唇诺壤褚峭猓康餍哦酪徽嫔瘢炊匀灰惶褰桃澹皇芟词北匦朊嫦蛳氯斫入水中;要会说方言(说灵言);靠赶鬼祷告治病,不延医服药;礼拜时,要信徒跪下同声祈祷,或唱灵歌,跳灵舞?br/>      魏保罗对外国传教士多有指责,主张不靠外人银钱势力传教,迎合了当时教徒中日益觉醒的民族意识。他的凭信心、靠祷告治病的主张,也受到贫民和疑难病患者的欢迎,因此教会创立不到10年,几乎传遍全国,而且传到了国外,同时分裂出长子会、天母会等不少派别。山东人张巴拿巴在魏保罗死后自称真耶稣教会发起人,在南京另立总部。张被真耶稣教会全体大会开除以后,又在香港成立中华真耶稣教会。1938年张将其总部迁至武汉,1947年又迁往新加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魏以撒将真耶稣教会总部由南京迁至北京。1953年,该会总会成立了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筹备委员会,蒋约翰任主席,兼管教务。同年6月,总会又从北京迁至汉口。50年代中期以后,教徒大多参加各地基督教联合礼拜,福建的真耶稣教会则仍维持原有组织,单独举行宗教活动。
     真耶稣教会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有影响的教派,1919年,真耶稣教会有教徒千余人,1922年增至万余。1950年国内外共有教徒125000人,教堂1200多处。国内教徒有一半左右分布在湘、鄂、闽、豫四省。1979年,台湾有教徒36000人。

8、 普救派
  普救派是新教派别之一,18世纪在美国逐步形成。该派主张基督的救赎是普及全人类的,故称普救派。
  基督教早期教父如克雷芒、奥利金等曾提出过普救论观点。如奥利金的复兴论,认为一切具有性灵的受造之物,包括天使、魔鬼、人类全体,至终都将蒙恩获救。地狱并非恶人最后的下场,实质上起着炼狱的作用。这是普救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说法。宗教改革时期,新教中的激进派,如再洗礼派等即主张基督--第二亚当要让始祖亚当所有后裔的原罪都得到救赎。18世纪后期在美国宣传普救论的主要有法国人邦内维、英国人雷利和墨累。1779年,墨累在麻省格洛斯特创立普救派教堂,1785年举行首次普救派大会。
  普救派的教义主要在巴鲁的影响下形成。巴鲁是普救派中影响最大的领袖人物,他反对三位一体、基督神性、人类堕落、基督救赎、地狱永刑等传统教义。由于他的影响,美国的普救派大多接受一位论(即反三一论)思想。1803年,在巴鲁的主持下,普救派制订了《温彻斯特认信文》,内容主要有:上帝是全人类的天父;上帝之子耶稣基督是人的灵性导师;圣经具有上帝的启示;各人之罪都将得到公义处理;所有人的灵魂最终都将回归上帝的怀抱。1935年之后,普救派声称自己是世界性的自由主义基督教,愿与世界其他一切宗教探讨共同基础。1942年美国普救派还提出欢迎一切仁慈的基督徒或非基督徒参加他们的组织。1961年,美国普救派与一位论派合并,成立美国一位论-普救派协会。该派教会组织形式大多采用公理制,所有教会均实行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