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35:06

目录

·大概介绍
·历史印记

编辑本段·大概介绍

      

  

晋东南”通俗地讲就是山西的东南部。山西简称“晋”,因为春秋时它是晋国的属地。“晋东南专区”作为行政区域划分,仅存于1958.11.3至1985.4.30间的中国版图,包括沁水、阳城、高平、陵川、晋城、襄垣、屯留、平顺、黎城、壶关、长子、武乡、沁县、沁源、长治。二十六年零三个月的短暂生涯涵盖了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初期的动荡岁月。1985年,晋城携沁水、阳城、高平、陵川另立山头,作为行政概念的“晋东南”就此消失。但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作为地理概念“晋东南”,因她的深厚历史积淀,却占有辉煌的地位。宋金前的木质古建筑全国现存145处,晋东南有68处,占47.00%。  晋东南专区的前身是1949.8.1华北人民政府设立的长治专区。说起“长治”还有个典故。 那是明朝的事,明正德十年(1515年),潞州、泽州两地发生灾荒,靠走后门进入衙门的掌管粮库的小吏陈卿,是个重义气的小子,以权谋私从国库中倒腾出些粮食,分发给他的哥们。事发后便以“欺官舞弊,被革不悛”之罪被判重刑,并被押解至汾州府监候问斩。也怪官兵看守不严,明嘉靖三年(1524)九月,陈卿在被押送汾州路过东关时,逃上了青羊山。这还有什么说的,大不了是个死。向所有的农民起义一样,反了!顿时,“民穷盗起,不逞之徒以潞城为得计,本率效尤,天下之乱从此始矣”据《潞安府志》记载:“青羊之盗,势使之地,哄然群起,操挺为兵,据险为穴,出没为害,有司旋视,不可扑灭。”到了嘉靖七年(1527年),朝廷调集山西、山东、河南、直隶等地兵力10万余人,会剿潞城县,合击青羊山,灭了陈卿。这种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必须有专人来管! 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明帝诏升潞州为府,府城设县。嘉靖皇帝赐府名为“潞安府”赐县名为“长治县”,以祈望这里长治久安。    

  

编辑本段·历史印记

  民国那段有点乱,大体延用清朝的地理格局,先是废了潞安府(1912年),原潞安府所领各县均属冀宁道,接着在长治置潞泽辽沁营务处。1924年,撤销营务处。1930年,撤销冀宁道,各县直隶山西省。1937年,山西省政府的阎锡山老乡,大概不想让日本人弄清他的领地,干脆用数字设立地名,第三专署驻沁县,第五专署驻长治城。  清朝、明朝、元朝、金朝时,晋东南没有共同的名称,分设潞州(安)府,泽州府和沁州。清朝,明朝时属山西省。  元  

  

代属晋宁路  金代属河东南路    

  

    

  

北宋时期,依然是三地分立,不过分别叫隆德府,泽州和威胜军。属河东路。  五代的历史舞台上不断地走马换将,虽然国名经常换,但地名一直叫潞州,泽州和沁州。晋时版图是这个样子。    

  

  实际上,这块地方从唐朝(618年)开始就叫潞州,泽州和沁州。  隋朝时,泽州叫长平郡;潞州、沁州还包括河南涉县及山西榆社等地方叫上党郡。  “上党”终于出镜了。据史书记载,从战国韩置上党郡(公元前403),一直到隋末(公元618)的一千多年间,晋东南这块地方一直叫上党,只是不同时代所辖地域有所增减。简单地说“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毛主席语录)  再往前算,商、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无所谓行政区划可言,黎国只能算一个城郭吧。  “上党”之名最早见于战国初,《史记·赵世家》:“(赵成侯)十三年(公元前362年),成侯与韩昭侯遇上党。”对于“上党”的含义,东汉刘熙在他的训诂名著《释名》中是这样解释的:“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 清代学者程恩泽在《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它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其东部、东南部是太行山脉,与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南部为王屋、中条二山,与今河南省分界;西面是太岳山脉;北面为五云山、八赋岭等山地。上党地区地高势险,自古为战略要地,  春秋时,上党是晋国的地盘。大约在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土地全部瓜分,史称“三家分晋”。学术把它视为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上党地区成为三国对峙的前沿,韩、赵、魏三国分别在自己所控制的上党地区设置边陲要塞,都称“上党郡”。  秦统一六国,置天下三十六郡,上党就是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