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概说(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28:00
发表时间:2010-08-14发表者:邓宏 (访问人次:28)
3.5  大、小司天
六气者,如∶
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是为风火之气。
少阴君水司天,阳明燥金在泉,是为火燥之气。
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是为湿寒之气
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是为火风之气。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
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是为燥火之气。
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是为寒湿之气。
而运转司天化气有大小之别,兹分述如下∶
3.5.1 大司天
(1)大司天之计法
《天纪大论篇》云∶“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在天明,相火以在地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天地之至数,五日为候,三候十五日为一气,二十四气为一年,六年天气循环一周,谓之一备。五岁、五行迁转皆尽,谓之一周;三十年七百二十气为一小纪;一千四百四十气为六十年,是一周。扩而大之,以六十年为一大气,三百六十年为一大运。
五运六气迭乘,满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以五运言之亦然。以六十年为一中运,三百年为一大运,十二大运为一周,亦以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此亦各以五运六气相互推衍。
明薛方山先生作《甲子会纪》溯自黄帝命大挠作甲子,贞下起元,从下元厥阴风木运始,以厥阴为下元,则少阴为上元,太阴为中元。复以少阳为下元,则阳明为上元,太阳为中元,而配以厥少太,少阳太之六气。于黄帝八年起数,前三十年为厥阴风木司天,后三十年为少阳相火在泉,以次类推,至1984年为第七十九甲子下元之始。其详情见后∶
黄帝八年起
第一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黄帝六十八年
第二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少昊十八年
第三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少昊七十八年
第四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颛顼五十四年
第五甲子
上元
阳明燥女少阴君火
帝喾二十九年
第六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帝尧二十一载
第七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帝尧八十一载
第八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帝舜三十九载
第九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夏仲康三岁
第十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帝相六十岁
第十一甲子
上元
阳明燥女少阴君火
帝槐四岁
第十二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帝不降四岁
第十三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帝扃五岁
第十四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帝孔甲二十三岁
第十五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帝癸二十二岁
第十六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商太甲十七祀
第十七甲子
上元
阳明燥女少阴君火
太庚十五祀
第十八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士
太戊二十一祀
第十九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丁六祀
第二十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祖辛祀
第二十一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丁二十九祀
第二十二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盘庚二十五祀
第二十三甲子
上元
阳明燥女少阴君火
武丁八祀
第二十四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祖甲二祀
第二十五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武乙二纪
第二十六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受辛十八祀
第二十七甲子
中元
太阳湿土太阳寒水
周康王二年
第二十八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昭王三十六年
第十十九甲子
上元
阳明燥金少阴君火
穆王四十五年
第三十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孝王十三年
第三十一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共和五年
第三十二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幽王五年
第三十三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桓王三年
第三十四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惠王二十年
第三十五甲子
上元
阳明燥金少阴君火
定王十年
第三十六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景王八年
第三十七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敬王四十三年
第三十八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威烈王九年
第三十九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显王十二年
第四十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赧王十八年
第四十一甲子
上元
阳明燥女少阴君火
秦始皇十年
第四十二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汉文帝三年
第四十三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武帝元狩六年
第四十四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宣帝五凤元年
第四十五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平帝元始四年
第四十六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明帝永平七年
第四十七甲子
上元
阳明燥金少阴君火
安帝延光三年
第四十八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晏帝中平元年
第四十九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蜀汉后帝延熙七年
第五十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晋惠帝永兴元年
第五十一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哀帝兴宁二年
第五十二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宋文帝元嘉元年
第五十三甲子
上元
阳明燥金少阴君火
齐武帝永明二年
第五十四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士
梁武帝大同十年
第五十五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隋文帝仁寿四年
第五十六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唐高宗麟德元年
第五十七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元宗开元十二年
第五十八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德宗兴元元年
第五十九甲子
上元
阳明燥金少阴君火
武宗会昌四年
第六十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昭宗天祐元年
第六十一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宋太祖乾德二年
第六十二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仁宗天圣二年
第六十三甲子
中元
太阳湿土太阳寒水
神宗元丰七年
第六十四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高宗绍兴十四年
第六十五甲子
上元
阳明燥金少阴君火
甯宗嘉泰四年
第六十六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理宗景定五年
第六十七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
第六十八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第六十九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英宗正统九年
第七十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孝宗弘治十七年
第七十一甲子
上元
阳明燥金少阴君火
世宗嘉靖四十三年
第七十二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熹宗天启四年
第七十三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圣祖仁皇帝康熙二十三年
第七十四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高宗纯皇帝乾隆九年
第七十五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仁宗睿皇帝嘉庆九年
第七十六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穆宗毅皇帝同治三年
第七十七甲子
上元
阳明燥金少阴君火
西元1924年
第七十八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西年1984年
第七十九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2)大司天之例证
a.王士雄所见四十二年霍乱
王士雄生于清嘉庆13年,西元1808年,卒于同治7年,1868年,而1804至1864年为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故所值为火风燎原之运。
考王氏医案《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王氏医案》、《王氏医案续编》、《王氏医案三编》、《当砚录》[108]治霍乱案中有记年岁者,由1821辛已至1862壬戍,共四十年中计发生霍乱之年有:1821辛巳、1837丁酉、1851辛亥、1852壬子、1857丁巳、1861辛酉、1862壬戍。皆是相火之热证。简述如下:
1821年,杨素园记道光元年(即1821年):“直省此证大作,一觉转筋即死,京师至棺木卖尽,以席裹身而葬,卒未有识为何证者。俗传食西瓜者即死,故西瓜贱甚。余时十一,辄与同学者日日饱啖之,卒无恙。”乌程汪曰祯亦记云:“杨氏之论极是,余于是年,亦是食西瓜而阖家无染病者。”
王清任亦于《医林改错》记此事云:“道光元年,病吐泻转筋者数省。或曰既是疫,何以芩连姜附亦有或效者?余曰:芩连效在邪胜之时;姜附效在正虚之时。亦有服药终不效,必针刺而得愈者,试看所流之血,仅是紫黑,岂不是疫火之毒深入于营分哉?”
可知此年霍乱,为火热之证。
1837年丁酉,杭州沈氏妇患此即音哑厥逆,脉弦细以涩,两尺如无,口极渴,而沾饮即吐,足转筋,王氏用《金匮》鸡矢白散例而处蚕矢汤,而热散筋软。后王氏治相类者数人,悉以是法出入获效。惟服附子者难治。
1840年庚子夏,王某患霍乱转筋,大汗如雨,一息如丝,王氏用洋参、枇杷叶、龙牡、蚕砂、木瓜、扁豆、苡仁、滑石、桑叶、石斛、豆卷、地浆煎服清热利湿愈。
1842年壬寅秋,戚媪患霍乱转筋,投蚕矢汤,两服而瘥。三日后忽倦卧不能反侧,不言不食不饮。邀近一老医,以为霍乱皆属于寒,定附子理中。商之友人王安伯,劝前服热药而吐泻止,知非寒证,乃由王氏处以人参、麦冬、知母、葳蕤、木瓜、扁豆、石斛、白芍、苡仁、甘草、茯苓而愈。
1851年辛亥秋陈妪霍乱转筋,已目陷形消,肢冷音飒,脉伏无溺,口渴汗多,腹痛苔黄。令先服西瓜汁,方用石膏、知母、麦冬、黄柏、芩、连、竹茹、木瓜、威灵仙、略佐细辛分许,覆杯而愈。
《归砚录》记,1852年壬子夏,王氏次子患干霍乱,身热不渴,舌燥无苔,六脉俱伏,痛在胃脘,连及胸肋。与地浆一碗,热少定。少顷又作,因数投大承气汤,痛下行,伏于少腹右角,按之始痛,有小块。遂重用当归、杞子、萎仁、佐以桃仁、红花、少加牛膝、下紫黑血一块而愈。
1857年丁巳,王氏三侄寿和甫,凛寒身热,筋瘛面红,谵妄频汗,四肢厥冷,苔色黄腻,口渴唇红,用枳实栀豉汤加菖蒲,干萝菔叶煎,入玉枢丹灌之,次日谵妄减而腹痛吐泻,邪转霍乱,再加苏叶,川连而愈。
1861年辛酉一男子霍乱转筋,胸次拒按,王氏以芦菔子、枳实、槟榔愈之。一妇五内如焚,目陷声嘶、苔黄大渴,啜饮即吐。肢厥脉伏,取冷雪水灌之,遂不吐,更以石膏、知母、黄连而愈。
1862年壬戍三月间,一童子嬉戏间,忽吐泻转筋,归家即毙。不久,传染渐广,四月初一纸客抵杭,已舌卷囊缩,口开苔黑,不可救药矣。
计四十二年中七次发作,概皆相火风木之霍乱转筋。可知:同一气化之病可漫延一大司天。可证《素问·天元纪论》所云六十年一大司天之理不误。
b.宋韩祗和所见三十二年寒湿
韩祗和于《伤寒微旨论》记自至和元年,西元1054年,至1086年,亦即元祐丙寅,共32年,年年夏至前皆寒湿为病,投理中而愈。可知此三十二年中同一气运。乃知大司天非泛泛之论。类此之案,医学史中斑斑可考。
3.5.2  小司天
首以年配六十甲子论其五运六气,再以月令分日,五行用事论之。大而至年,小而至时日,莫不在司天之运气概括中。
4  五运六气与疾病之治疗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可知六气之变化乃百病之因。而六气因天气之变化造成人生病之因。故《灵枢百病始生篇》云∶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成乃成。”
此处指出大病之因为天时之盛衰。而天时有迁异,人乃有大病。
以下分数端来说明运气迁异,疾病乃生之理∶
4.1 五运太过不及与疾病的发生及治疗
六甲年土运太过,雨湿流行,湿病乃生,肾气受邪,当除湿补肾。
六己年,土运不及,木气乘旺,反见风化,风病乃行,当益脾平肝。
六丙年水运太过,寒气大行,寒病乃生,心火受邪,当逐寒补心。
六辛年水运不及,土气乘旺,反见湿化,湿病及行,当补肾除湿。
六戊年火运太过,热气太行,热病乃生,肺金受邪,当降火补肺。
六癸年火运不及,水气乘旺,反见寒化,寒病乃行,当补心逐寒。
六庚年金运大过,燥气流行,燥病乃生,肝木受邪,当清燥补肝。
六乙年金运不及,火气乘旺,反见热化,热病乃行,当清肺泻火。
六壬年木运太过,风气大行,风病乃生,脾土受邪,当平水补脾。
六丁年木运不及,金气乘旺,反见燥化,燥病乃行,当补肝清燥。
以上是十干年,气之太过不及,治疗之大原则。
4.2 运气合藏府经络
五运化自五行、五质、五气。六气化自天地阴阳六质六气。
六质者,即经曰:“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六气者,即经曰:“风、暑、湿、燥、寒、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是以在地之火分为君火、相火。在天之气分为热气暑气。为合人之五脏六腑包络十二经也。
(1)天干阴阳合而为五,故主五运:
甲化阳土,合人之胃。己化阴土,合人之脾。
乙化阴金,合人之肺。庚化阳金,合人大肠。
丙化阳水,合人膀胱。辛化阴水,合人之肾。
丁化阴木,合人之肝。壬化阳木,合人之胆。
戊化阳火,合人小肠。癸化阴火,合人之心。
相火属阳者,合人三焦;相火属阴者,合人包络。
天干合人之五脏六脏十二经也。
(2)地支阴阳合而为六,故主六气:
子午主少阴君火,合人之心与小肠。
丑未主太阴湿土,合人之脾与胃。
寅申主少阳相火,合人之三焦包络。
巳亥主厥阴风木,合人之肝胆。
4.3  五运六气主病与用药
五运六气因其客主加临,各有主病,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纪大论》。
至于太过与不及,客主加临之用药,陈无择之三因方,陆九芝之内经运气病释,说明甚详。
4.4  运气化生之原则
4.4.1 气之正化、邪化
4.4.1.1 正化:交五运六气之日之时,正当其日其时,而气即至,则为正化平气。
4.4.1.2 邪化:
(1)气淫:即时未至,而气先至,来气有余,太过。太过则相刑。例如:木气有余,克我之金不能制作,金反受木之侮。且土亦必受克。其年若见肝病为正邪,见肺病为微邪,见脾病为邪贼。他病以此类推。故难经五十难云:“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此即五运六气相生相克相制之所生病也。
(2)气迫:时已至,而气未至,来气不足,则为不及。例如:
木气不及,则我克之土,无畏妄行。则生我之水必受病。木衰金乘其衰,亦来刑木为病。其年若肾病为实邪,见心病为虚邪,则肺病为贼邪。
4.4.2 运气亢害承制之生病∶
4.4.2.1 亢病∶五运六气太过而极谓之亢,亢则必害我所胜者也。
4.4.2.2 有制:例如∶
木亢极,害我所胜之土。则土之子金起而制木。木畏承受其制,则不敢妄刑彼母。
五行有此承制之道,自相和顺,则生化不病矣。无制则∶
(1)生胜病、受病:例如∶
木亢盛而无制,则肝生胜病。受病者脾,二经同病。
(2)衰则生复病受病,例如∶
木盛而后必衰,土之子金,则乘衰而复胜母之仇,则生复病。复病者肺,受病者肝,二经同病。
4.4.2.3 不及则生郁病、发病,例如:
木不及则被金遏抑,屈伏不伸而木郁之病生。
然被郁极则发,例如∶
木气不及,不能令子火旺,故不能复。所以必待其得位时而后乃发。虽发而不为他害,但自为灾病。亦由本气弱耳。方其未发之时,与胜病同,即金旺病肺。及其已发,不复病肺,惟病肝。五郁之发,各有其时;火郁待三气火时而发,土待四气,金待五气而发。水郁不待终气,每发于二气三气二火之时,以水性阴险,见阳初退即发。木生风,善行数变,发无常时。以上为胜复一般之原则。
4.5 运气加临主病原则
(1)邪之中人在天符之年,名曰中执法,是犯司天。
天气天阳也,阳性速,故其病速而危。
邪之中人在岁会之年名曰中行今,是犯在泉地气地阴也,阴性徐,故其病徐而持也。
邪之中人在太乙天符之年,名曰中贵人,如君主,是犯司天在泉之气,天地之气俱犯,故其病暴而死也。
《六微旨大论》云∶“帝曰∶其贵贱何如?歧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一天府为贵人。帝曰∶邪之中人也奈何?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2)六气客主加临之顺逆,亦可使疾病之发生有轻重缓急之不同。
《六微旨大论》云∶“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逮,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二火指君火相火,虽同气相得,然有君臣顺逆之嫌。君火,君也,相火,臣也。二火相临,谓司天加临中运,六步客主加临,君火在上相火在下,为君临臣,则顺,顺则病远,其害小。
如∶子午之岁,其司天为少阴君火,此为客气三之气,其主气之三之气,少阳相火在位,以君火临相火,是为君位臣,则顺。其病远。
寅申之秽,论少阳相火司天,司天主上半年之气,故当其主气乃少阴君火在位,以臣犯君,其一病近、其害速,故逆。
(3)病之顺逆胜复原则∶
胜则必有复,阴阳循环之道也。胜病时除,复病即萌,此乃病进退之机。胜已而复,复已又胜,本无常数。必待彼此气衰乃止,自然之理也。
有胜则复,无胜则否,胜缴复微,胜甚复甚。至于其理则有二:
①时有常位而气无必:时有常位,谓胜之时在前司天天位主之,自初气以至三气,此为胜之常也。复之时在后在泉,地位主之。自四气以至终气。此为复之常也。气无必者,应胜之年而无胜也。
②六气主客有胜无复,唯有顺逆而已:有胜无复,即以客行天令,时去则已。主守其位,顺承天命。其顺逆之情形即如前述,主胜客则违天之命,而气化不行,为逆。客胜主别上临下奉,政令乃布,故为从为颇。
5  标本中气在临床上的运用
5.1 何谓标本中气
标本中气是治疗原则之一。以阴阳六气之理论说明人与天地形气相感之规律,指示后人临证治疗之大法。何谓标本中气?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风、热、湿、燥、寒、火是天之六气,为本。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三阴三阳,为六气之标。与标气互为表里之气者为中之气。
本气之下为中见之气,中气之下为标气。标本之气,各有其阴阳寒热之不同。如下图∶

中气

太阴
湿
阳明
太阴
少阴

太阳
少阴
厥阴

少阳
厥阴
太阳

少阴
太阳
阳明

太阴
阳明
少阳

厥阴
少阳
5.2 标本中气与脏腑经络
人生存在气交之中,因天地有非常之变,感而成病。在疾病传变过程中,六气有相应之变化。配合脏府经络而言,脏府为本,居里;十二经为表,居表;与脏府相表里者为中气,其标本中气与从化现象如下图∶
本气
中气
标气
从化
脾  肺
太阴
络胃  大肠
足太阴经  手太阴经
本(湿土)
肾  心
少阴
络膀胱  小肠
足少阴经  手少阴经
标本(阴 君火)
肝  心包
厥阴
络胆  三焦
足厥阴经  手厥阴经
中(相火)
膀胱  小肠
太阳
络肾  心
足太阳经  手太阳经
标本(阳  寒水)
胃  大肠
阳明
络脾  肺
足阳明经  手阳明经
中(湿土)
胆  三焦
少阳
络肝  心包
足少阳经  手少阳经
本(相火)
5.3 标本中气与三阴三阳、六气
六气与三阴三阳既有标本中气的区别,又有相互从化之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歧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帝曰:原卒闻之。歧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阳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标本

其理由如下:
(1)少阳本火而标阳,太阴本湿而标阴。二者都是标本同气,故从本。
然少阳、太阴亦有中气,为何不言从中气?因为少阳之中气厥阴风木,木火同气,木从火化,故不从中。太阴之中是阳明燥金,土金相生,燥从湿化,故不从中。
(2)少阴、太阳或从标,或从本者:因少阴标阴而本热,太阳标阳而本寒,标本异气,或从寒化,或从热化,变化最多。此外,少阴之中乃太阳寒水;太阳之中为少阴君火。同于本则异于标;同于标则异于本,故皆不从中气。
(3)阳明、厥阴不从乎本而从中者,因阳明之中气为太阴湿土,土燥从湿化。厥阴之中气为少阳相火,木(风)从火化。同时,阳明之燥遇到中见太阴之气则不燥,厥阴风木遇到中见少阳之火,则木燔,所以阳明、厥阴遇到中见之气,则从乎中气。
总之,标本生化以风遇火则火化,以燥遇湿则湿化,这是同气相求。由于有此不同,故其气也应有所不同。
天道六气之变化相移如不能与节气相应,就会有胜、复、太过、不及之变,形成六淫邪气,人感之则病。同时人身脏府经络又有虚实之不同,所以疾病之发生,变化多端,而古人于长期之实践中摸索出以上之规律。从本,即病邪之发生从于本气;从本从标,即病之发生有从标气,有从本气。从中,即病之发生从于中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
“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适当施行治疗亦无犹豫),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骄傲自得),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
“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无损(容易治疗而无损害)。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5.4 标本中气与《伤寒论》六经病
可知欲明白百病之害,易而无损,须知气之标本从化。兹以《伤寒论》中太阳病为例分析于下。
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以荥气流注言,手太阳小肠经传足太阳膀胱经。二经之流注与主病如下∶
(1)手太阳经,接自手少阴之少冲穴,脉起手小指之端少泽穴。由是循手外侧之前谷、后溪,上腕出踝中,历腕骨、阳谷、养老也。
自养老直上,循臂骨下廉支穴,出肘内侧两骨之间,历小海穴,上循臑外后廉,行手阳明手少阳之外,上肩循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乃上会大椎。因左右相交于两肩之上。
自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当膻中之分络心。循胃系下膈,过上脘、中脘抵胃,下行任脉之外,当脐上二寸之分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戏曲之天窗天容,上颊抵颧。上至目锐眦,过瞳子髎,却入耳中,循听宫而终。
其支别者,别循颊上,抵鼻,至目内眦睛明穴,以交于足太阳也。
是动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是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2)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经,接自手太阳经之听宫穴。脉起目内眦之睛明,上额循攒竹,过神庭、历眉冲、曲差、五处、承先、通天。自通天转行左右相交于巅上百会也。
其支者,从巅之百会穴,抵耳上角,过率谷、天冲、浮白、窍阴、完骨。
其直行者,由通天穴后,循络却玉枕、入络脑,复出下项,抵天柱也。自天柱而下过大椎、陶道,却循肩膊内,挟脊两旁,下行历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鬲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络肾,下属膀胱。
其支别者,循腰踝下挟脊,历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下贯肾、至会阳、承扶。殷门、浮髎、委阳、入腘中之委中也。
其支别者,挟脊两旁第三行之诸穴,自天柱而下,从膊内左右别行,下贯胛膂,历附分,魄户、膏盲、神堂、言喜意、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下历尻膂、过髀枢、循髀外之后廉、髀枢之里,承扶外一寸五分之间,而下与前之入腘中者相合,下行循合阳穴,下贯腨内,历承筋、承山、飞扬、跗扬、出外踝后之昆仑、仆参、申脉、金门、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指外侧端之至阴穴,以交于足少阴也。
是动病:上冲头痛(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行大迎、地仓、四白、阳白之外,连目系上出额。行临泣之里,与督脉相合于颠顶之百会也。肝木本性强悍、膀胱之水能柔筋。今水少不能涵木,木性直上冲,故头痛)。
目似脱(水竭不能生木则目筋弛)、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太阳之精气不能奉养督脉,致关节失和,曲伸不能)、腨如裂、腘如结(壬水不能奉甲木)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囱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腘踹、脚皆痛、小趾不用。
是以伤寒论云:“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此即指手足太阳受伤寒之邪所生病之简述。兹说明其从本从标之意义:
A.从标:太阳为巨阳,从标即主人身最外之阳。寒邪伤阳,故太阳为病一、二日发。《内经》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是伤寒为病热也。”因此太阳病之标病如下:
一太阳之为病,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四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五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以上五条为太阳经伤寒或中风,标阳表证。
B.从本:膀胱为津液之府,主藏津液。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主泄,引发命门之火,蒸运膀胱之水,化气上行,透出肌肉之外而为汗,以保卫外之气。如卫气足即壬水丙火气足。反之气不足则化寒。伤寒论中误汗以伤心肾之阳,则出现寒水之变证,即为从本而化。举例如下:
一、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按: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小便难者,汗出亡肾阳,津液竭,不能施化。《针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
承淡庵先生云:“灸神阙,关元,阴郄。关元为小肠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又为三焦之气所生之处,乃培肾固本,补益元气,回阳固脱要穴。阴郄为心经郄穴,可安神潜阳。”即为从太阳之本气,取关元以驱寒。
二、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按:此为阳气虚,阴寒气盛。
三、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按:此为营血不足;心阳不足以营身故疼痛。
四、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五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按:汗者心之液,发汗后脐下悸者,心气虚而肾气发动也。承淡庵先生云:可灸水分,关元、肾俞。
以上为太阳误汗下,乃太阳寒化之诸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