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双:对基层政权的忧思与建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50:03
吴景双:对基层政权的忧思与建言时间:2010-09-04 22:05 作者:吴景双点击:372次
去年5月,经过在部分地区长达5年的试点,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乡镇机构改革。这一改革,只把目光盯在了简单的人权、事权、财权上,没有把条条块块的地位、职能、作用分清,使乡镇、社区(行政村)宣传群众、动员群众、鼓舞群众的能力严重削弱。继续下去,时间一长,更有可能出现阵地被占的严重后果。
乡镇、社区(行政村)直接面对群众的呼声与期待,接触“柴米油盐酱醋茶”,做鸡毛蒜皮的事,干婆婆大娘的活,是最需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地方。乡镇、社区(行政村),有没有问题?有问题。应不应该改革?应该。但是,改革的重点不应该放在单纯的精减编制、人员上,而要放在转变职能上,强化服务意识和质量上。具体一点:需要改的是服务方向,由对上服务转变至为群众服务,由对上级负责转变为对群众负责,由报个材料、填个表转向直接应对和妥善处理群众的呼声与期待;需要减的是对上的责任、压力而不是人员。当然,一些垂管部门、岗位,乡镇、社区(行政村)已经没有可对应的事,理当裁撤。现在的问题是“艄公”多了,“婆婆”多了,大懒使小懒,县以上坐在办公室当二道、三道、四道、五道贩子,汇总情况而不接触实际,决策的依据看似从最前线来的,实则全是变味的加工和统计。现行的领导多是搞材料、搞统计的人,缺的是做工作、干实事的人。乡镇、社区(行政村)为了肩负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只好返聘、临时聘用人员。
针对县以上机构改革的难度和阻力,建议乡镇、社区(行政村)的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同时着力:
一、精减县以上的机构和人员,特别是基层已经没有相应的事情可做的机构和部门,充实到乡镇、社区(行政村)去,解决管官的层次多,与民接触的人员少,指挥人员多,干事人员少等问题。任何政权的巩固,在于民心。行政体制的构建应该是金字塔,而非倒金字塔。现行地方行政管理层次太多,从省、市、县到乡、村,共有五大层次,且县以上有的机构或者人员,乡镇、社区都一一照葫芦画瓢。领导层级越高,机关编制越大,人越多;领导层级越低,编制越小,人越少。结果,直接管“民”的乡、村两个层次,忙得热火朝天;省、市、县三个层次差不多都在管“官”,闲得没事找事。管官重在监察,层级越多,耗费越大,效果越差。史上吏治之亡,多因小吏而起。小吏人数众多,民可聊生之时,对上形成“要挟”,对下竭尽“盘剥”。民不聊生之时,小吏成群,直接坐大,夺取政权。小吏与士绅、乡绅、土绅,有密切的、天然的组织和联系,容易结聚而不易拆分。所以,乡镇、社区有的机构和人员,县以上可以不必有。反之亦然。
二、定位乡镇、社区(行政村)的职能,明晰其事权,解决“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问题。当下,乡镇、社区(行政村),有的主要精力在维稳,有的在发展经济,有的在考虑如何完成上级交办的事情,俨然是小机关而不是“铁脚板”。对发生的矛盾甚至是突发事件,有权管的不了解实际情况(县以上),了解实际情况的没权管(乡镇、社区、行政村),在一些利益问题上,乡镇、社区(行政村)甚至联合起来对付有权管的(县以上),形成了与直管、垂管部门、人员的博弈。有权管的为了“管住”而一再增加编制和人员。没权管的呢?成了看客,成了左右不讨好的废人。乡镇、社区(行政村)的职能不在管理,而在服务;不在命令,而在沟通。即通过服务来达成柔性化管理的目标,通过沟通来达到统一思想、化解矛盾的目的。全党抓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显然不适于乡镇、社区(行政村)。
三、提高相应的待遇和补助标准,解决乡镇、社区(行政村)人员向上的空间,下沉的动力等问题。乡镇、社区人员绝大多数做的是“老黄牛”活路,最苦、最累,而待遇最低、最没保障。以致年轻的、有能力的当跳板、当过渡,剩下老的、弱的。尤其是那些由工厂、农村发展而来的社区,更留不住人。将乡镇、社区(行政村)编制缩小,将乡镇、社区(行政村)的待遇维持在勉强可足温饱的状态下,结果造成的是权力收缩,其他力量深入,当精英变成流民,乡村变成“空心”,政权变成“空壳”,矛盾加剧、激化的概率上升起来,还摁得平吗?所以,要把直接面对群众的乡镇、社区(行政村)干部待遇提得略高于县以上,给“千里马”、“老黄牛”吃精饲料。这笔钱从县以上的精减中来。
四、制订《乡镇、社区(行政村)建设纲要》,解决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甚至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等问题。《纲要》着重明确乡镇、社区(行政村)建设的标准,经常性的主要工作,建设的总结评比和表彰。这样,既可以解决素质不高不会抓的问题,又可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形成接力。
五、县以上的编制和人员应随事权的变更而变更,解决集中精减难度大,裁撤之后找不到地方安置,反而成为不稳定因素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政治体制改革在有序推进,但是,措施基本上局限于局部性、技术性、表层性领域,全局性、根本性、实质性的措施几乎没有,因而触动不大。反反复复减了增,增了减,耗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也损害了改革的严肃性。所以,要因事设岗,而不是因人设岗。因事设岗后,应事结岗除,而非此前的事除岗存。有事,竞聘上岗;无事,自然请辞。长此以往,形成惯例,没有“铁饭碗”,也就少了“养护费”。乡镇、社区(行政村)也没有必要人人拿工资,招募志愿者或者给误工补贴,更能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四川乐山市委宣传部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文章来自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articles/zgyj/ggzc/article_20100904177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