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沧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2:10:46
坐落在广州市区中心繁华地带的大佛寺,其前身为新藏寺,始建于南汉时期(917~971),为当时二十八寺中“北七寺”之一(见《南海百咏·北七寺》之诗句,上应二十八宿)。规模不大,“梵宫佛殿而已”。宋代已默默无闻而废。元代(1271~1368)在新藏寺旧址再建殿宇,名曰福田庵。明代扩建,改名龙藏寺。寺院建筑颇具规模。南控南城脚,北枕拱北楼;山门朝西,直通龙藏街(龙藏街后来也因此而得名)。明季,佛教渐趋式微,信徒减少,资金拮据,殿宇垂危,无能修葺,被当局改为巡按御史公署。清顺治六年(1649),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受命南征,直逼百粤,史称“两王入粤”。合围穗城,攻战持续10个月,公署遭战火摧毁(一说毁于野火),沦为废墟。
两王平定全粤后,尚可喜信有神助,且鉴于屠城之烈,拟作祈福,在僧侣等人游说下,遂生营造庙堂之念。于是召集僧侣,商议建寺。顺治十八年(1661)五月,清政府封安南(今越南)都统使莫敬耀为归化将军,以其子元清为都统使。元清随安南王上京朝觐时,顺路观光百粤。尚可喜在拱北楼置酒迎送,当宾主尽欢之际,特约寺僧到席间募缘,恳求资助木材。安南王慷慨允诺,捐赠优质楠木。康熙二年(1663)春,尚可喜自捐王俸,亲自过问主持,重建佛寺,翌年冬竣工。主要建筑有头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两侧建廊庑、方丈室、香积厨、斋堂、库房、僧舍、客堂。殿宇布局及制式,悉仿京师官庙,寺中诸佛相和范金,亦摹仿北方艺术风格。大雄宝殿坐北向南,面阔7间36.32米,进深5间25.36米,殿高18米,“庄严雄壮,观者耸焉”。大殿中央供奉3尊以黄铜精铸的三世佛像,各高6米、重10吨,成为岭南之冠,故取名大佛寺。“康熙三年岁次甲辰孟冬吉日”,由“平南王尚可喜薰沐拜题”的《鼎建大佛寺记》石碑,至今仍保存在大雄宝殿前面左侧,另有《鼎建大佛题名碑》则在大殿右侧。
康熙六年(1667)八月初一,尚可喜之子尚之隆,晋秩额驸(满族语,即驸马)后,偕固伦公主来粤省亲。之隆在京时,聘请班禅喇嘛僧40人,同来广东,驻锡大佛寺;并在大佛寺内,大修49天“无遮胜会”,斋醮之盛,近世罕见。
据传,尚可喜到了晚年,往往预感有“不祥之兆”,求计于谋士金澄,金献策“逃禅避祸”。于是广招僧侣,盛开法会,并决意皈依三宝。大佛寺山门联“大道有岸,佛法无边”就在这个时期出自金澄之手。以“大佛”二字作鹤顶,言简意赅,至今不改。曾有楹联高手认为上下两联的第二字均仄,有违楹联格律,建议把“道”易“洋”,但难获寺僧通过。
尚可喜一生,除营造大佛寺外,还“捐发帑藏修葺光孝、飞来”(今清远市属)等寺,并捐资海幢寺创建天王殿、铸造幽冥钟,礼请高僧空隐法师前来讲经说法。也许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安慰在屠城时被残杀的无数无辜者冤魂。可是他纵然“放下屠刀”,也难“立地成佛”。康熙十二年(1673),尚可喜带着失明的双目,被逼回辽东“养老”。其子尚之信等后来以“谋反”罪被杀,此乃后话不提。
康熙中叶,有一行脚僧自乐禅师,云游到此,目睹大佛寺殿宇庄严、金身雄伟,竟无高僧大德驻锡,甚至连出家人也不多见,实属憾事!于是亲自到海幢寺,诚请正目禅师来大佛寺充当住持。由此海幢、大佛两寺僧众,往来甚密,亲如兄弟。大佛寺也渐趋兴旺。
雍正十一年(1733)四月十一日,世宗皇帝向全国颁布谕旨,清理寺观,振兴佛门。广州府选大佛寺作宣谕之所,特于殿前建宣谕亭。同时在大殿两侧,增建韦驮、伽蓝二殿;在寺院外街建东西两座门楼——东标“佛境”,西榜“禅林”。至乾隆四年(1739)竣工。此时寺院范围,为创建以来的鼎盛时代:东起永汉路(今北京路),西枕龙藏街,南连惠福东,北接西湖路,住僧倍增,佛事兴旺。与光孝、华林、海幢、长寿(在长寿路,已废)四寺齐名,合称广府五大丛林。此后,在道光十三年(1833)、光绪十三年(1887)和民国23年(1934),对寺院进行过较为全面的重修。
咸丰年间(1851~1861),太平天国起义,粤府借此占用大佛寺西边的大半僧舍,设立善后局。寺僧渐失寺务管理权,纷纷离寺,仅剩下3人。民国初年,当局占用寺宇,设立广州市政公所。
民国10年(1921),六榕、海幢、大佛、光孝等寺住持有铁禅、务勤、观禅、志光、影园等法师及陈肃简、梁季宽、汤瑛等居士,联名发起成立广州佛教阅经社,借此弘扬佛教,影响社会,净化世道人心。此举深获孙中山大总统嘉许,亲笔书赠“阐扬三密”四字大匾。阅经社社址设在大佛寺内。
民国11年(1922),地方当局以筹集军饷为名,将大佛寺大部分房地产公开标价拍卖。寺僧罄其所有,艰苦募缘,筹集资金,赎回大雄宝殿、毗卢殿、禅堂、库房、方丈室、斋堂及大殿东侧一部分僧舍。民国22年(1933),经寺僧百般艰苦地集资赎回的殿堂房舍,又被广州市警察教练所强借他用。后经海军司令姜西园出面交涉,警察教练所才肯交还。姜司令还礼请著名诗僧月溪法师(八指头陀,云南昆明人),挂锡大佛寺,讲经说法。1934年,大佛寺进行全面修葺,佛像全部重光,此次修葺是由谢英伯、梁致广(梁季宽)、罗碧瑜等男女居士发起的。修葺前,由志光法师任住持;修葺后,居士们一致推举月溪法师任住持。1938年秋,日军侵占华南,敌机滥炸广州。月溪法师离穗赴港,创建万佛、弥陀、金刚三殿,开坛讲经,暇修吟咏。大佛寺大部分寺僧各散东西,剩下个别看管山门。抗战胜利后,志光法师回寺住持,收徒弘法。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佛寺仍有十来个僧人,由玩经法师任住持。这时,僧人生活陷入困境。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宗教管理部门的扶持帮助下,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僧人组织起来,生产自救。以库房、斋堂为工场,生产纸伞,产品出口创汇,有效地解决了生活出路问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破“四旧”活动席卷大佛寺。10多个自食其力的僧人被赶出山门,珍贵文物全部被毁;具有300多年历史的铜铸大佛像和观音像,被肢解成为废品运入某单位废品仓库(“文化大革命”后经广州市文管部门策划,焊接复原,分别供奉在六榕寺重建的大雄宝殿、观音殿内)。至于全部殿堂房舍,则被有关单位占用,面目全非。
可喜的是,1986年冬,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恢复开放大佛寺,还寺于僧。但延至1991年春,占用单位才将颓垣断壁之大雄宝殿,移交广州市佛教协会管理。市佛协副会长广明法师出任住持。海内外善信闻讯,喜施财物重建寺庙。日本信徒山冈容治先生及夫人山冈加代子(严苏虾女)布施1亿日元。被占房地,亦陆续收回。于是大兴土木,首修大殿;再建山门、天王殿、地藏殿、藏经阁、僧舍、香积厨、斋堂、佛境亭。按原样重铸三尊大佛铜像;重塑观音、地藏、弥勒、韦驮等菩萨及四大天王像。经过三载辛勤,首期工程于1995年冬大功告成。
至1996年大佛寺已有僧侣10多人。1996年3月,青年僧人耀智法师进院升座,接任住持。耀智法师系广东省陆丰市人,1992年从北京中国佛学院学成归来,曾到加拿大、美国、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地进行讲经说法,深得海外佛教人士赞誉。新加坡佛教人士回赠500多箱佛教经、律、论等典籍,支持他弘扬佛法。
1993年8月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大佛寺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公布“说明”略云:“1926年周恩来同志在此举办过高级政治训练班”。大佛寺的重建,也为广州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