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作文课上教师讲到什么样的度为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46:13
 
 
网友快乐随心谈到:“讲得多了,讲得细了,怕框死学生的思维,写出来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缺乏生命的气息,失去了写作的意义。讲得少了,自由度一大,学生就脚踩西瓜皮写到哪滑到哪里。甚至有些人会东拉西扯,不知所云。”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现在的新课程语文园地的习作都比较少束缚,让学生自由写。如果教师作文课不做充分准备,而让学生根据习作要求自己写,那么就会出现许多重复的作文,因为上一次写的作文在这次习作要求中也同样适合,学生可以不动脑,就写下这“样板文”。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原因是习作题的开放性,开放度大,教材力求体现新课标的“自由习作”的精神,另一方面是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草率,念一念题目。审一审题材,告诉学生写什么,然后讲一篇例文就让学生写。学生习作的过程是个痛苦的过程,他们丝毫体验不到作文的快乐。他们的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都不清楚。
 
 
真正的作文课是这样的吗?教师应该讲些什么,讲到什么样的度为宜。提倡在作文课上要详细指导,只是这个指导的过程是师生互相合作的过程。如果缺乏“导”,学生就难以提高表达能力,如果缺少“讲”。学生就不明白什么样的作文才是符合要求的佳作。那么“讲”到什么样的程度为宜呢?这需要根据学生对“习作”的认识程度。如果在这一方面的知识学生很贫乏,教师多讲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如果习作题材是学生熟悉的,教师少讲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关键是“怎样把它讲好。”一般情况下,作文应反映生活,既然是反映生活,也应来源于生活,所以怎样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这就是教师的“导”的重点,让他们把这种感觉先讲出来,然后用笔记下来。这个过程就需要讲,需要举例子,借鉴例子去讲其它的事,其它的内容。让学生谈自己的,每个人对于生活中的美的感悟不一样(审美的角度不同),每个人对于习作的选材也可以不一样,选择自己最想写的,而且有材料可写的文题。
 
 
如果我们把作文当成一种活动,以活动的主题去备作文课,然后让学生写这样的一个主题,每次作文写一个主题,每次作文都不一样,那么从低到高,学生的习作不也都是新鲜的,没有重复的。这样的“活动主题”教学就能充分让学生去体验,他们必然有真情实感,因为有了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虽然我们限定了同一主题,但是不是同一题目。题目是开放的,表达方法是开放的,选材是开放的,文体是开放的。
 
 
这里的讲是开放的,但是有范围的,这个范围就是围绕一个主题。这样的教学有什么好处?我认为至少有两大利:一是有利教师备课,因为有了主题可以搜集相关资料,精心备课;一是有利于学生习作。因为学生有了现成的语料,这个语料就是在课堂上刚学到的相关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