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正和尚行脚少林寺取经(图)_演正法师-出家人的博客_演正法师--红豆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0:25:43
演正和尚行脚少林寺取经(图)


在中国古代有两个少林寺,一个在中原腹地的中岳嵩山支脉之五乳峰之阳,俗称北少林;另一个在南疆边陲福建省的嵩山支脉五老峰西麓,俗称南少林。
驰名中外的中岳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十二公里处的山坳里,背靠中岳嵩山之太室山的余脉五乳峰之阳,面对少室山之阴,周围群山环峙、众峰耸立,溪水环流,林木茂盛,景致幽雅,既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祖庭,又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宝刹”。
中岳嵩山少林寺扬名海内外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少林武术,而不是依赖于禅宗“祖庭”的声誉。特别是前几年拍了几部以少林和尚、少林武功为题材的武打影片以后,该寺声誉就更加显赫了。专程到此访问、参观、游览的海内外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武术名家、娱乐明星、高僧名士及游客等络绎不绝。
中岳嵩山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落迹传教而建造的。因该寺座落于少室山阴的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正如清朝大儒景日眕《说嵩》云:“少林者,少室之林也”。跋陀到少林寺后,长住于此传授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以自我解脱为目的的早期印度佛教。当时前来少林寺求法的多达数百人,高足弟子有慧光、僧稠等人。跋陀传法之后,传承转移,小乘佛教并不继续发展。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漂洋过海到中国,途经广州、南京,然后北渡长江来到中岳嵩山少林寺,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大乘佛教禅宗,寺院逐渐扩大,僧众日益增多,该寺名重一时。因为中国佛教禅宗是由达摩最早传入中国的,所以达摩被中国佛教禅宗信徒尊称为“初祖”,因此该寺也被中国佛教禅宗信徒尊称为“初祖祖庭”。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派别,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即安定、止息杂虑的意思,其宗旨是“明心见性,一切皆空”。禅宗修道的方法被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修行。达摩曾在中岳嵩山少林寺后山五乳峰上的石洞里,终日面壁坐禅,修心养性九年,由于年深日久,身影投于石上,留下千古传颂的“面壁石”,现在该寺内还有达摩的面壁影石。达摩在中岳嵩山少林寺修行多年,并于北魏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中岳嵩山少林寺落迹流传。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佛寺遍天下,北周武帝当时采纳元嵩“定教先后”的建议,于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下令禁止佛、道二教传流,当时中岳嵩山少林寺也不能幸免,僧众流亡严重。北周大象年间,静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复行佛、道二教,并重整少林,同时将中岳嵩山少林寺改名为陟岵寺。
到了隋代,当隋文帝即位后,颇重佛教,于是在开皇初年复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并赐少林寺田地一百顷为寺院庄园,少林寺从此成为一个拥有百顷良田的大庄园。
隋末唐初,中岳嵩山少林寺惠场、昙宗、志坚、道广等13个武僧在唐朝的太宗皇帝李世民作秦王期间帅军讨伐豪强王世充割据势力的洛阳战役中,为解救被王世充兵马所围困的秦王李世民,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李世民后来敕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参战僧人也各有封赏,并赐该寺田地千顷、水碾一具,还允许中岳嵩山少林寺和尚养练僧兵、开杀戒、吃酒肉。院内有一块《唐太宗赐少林寺主教碑》,记述了这一段历史。从此,中岳嵩山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该寺也成了李唐最高统治者经常驾临游幸之所,如唐高宗、武则天等不断到该寺游幸,并且每次都有封赐,还对该寺大加增建。到了唐宋年间,该寺拥有土地14000多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00余间,僧徒达2000多人,甚为兴盛。
另外,公元629年,李世民领着群臣到中岳嵩山少林寺找昙宗方丈叙旧,闲话至夜深人静,太宗突然把一段心腹之言讲给昙宗:隋末江南闽州有个叫杜伏威的起义领袖,后来归顺了唐朝,但是他的部将路得才却不降服,逃亡到海岛上做了海盗,经常上岸奸淫劫掠,为害四方;朝廷曾派大军征讨围剿,然而官军一来,海盗就逃之夭夭,官军一走,他们又继续为恶,令人十分头疼;希望少林寺能够派一支精干的僧兵去闽州,并且在那里建一座寺院,教化世人,防范海盗。昙宗听后,双手合十说:“派僧兵去做善事,理所应当。”随即派出13棍僧中的道广和尚等人,领着500僧兵赶赴江南。转眼间5年过去了,这天昙宗正与善护师父一起念叨南去的道广,忽然沙弥来报道广他们回来了。原来道广早已平了路得才,但闽州父老乡亲百般挽留,他不得不回少林寺禀告方丈定夺。昙宗说:“佛门弟子四海为家,既然那里父老不让走,不如就在那里传法教化世人。”他们就一起进京上奏太宗皇帝。李世民知道后非常高兴,就传旨工部官员郑宛与道广和尚一起奔赴闽州,让当地知州用全州3年的皇粮,组织全州能工巧匠,依照嵩山少林寺的规制,建造出了南少林寺。寺成后,立起一座“太宗文皇帝圣旨碑”,将500僧兵平盗之事刻下,道广则成为南少林寺的第一代方丈。
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不但亲自驾临中岳嵩山少林寺向僧人传授武功,而且还调遣诸州名将高怀德、高怀亮等轮番到少林寺献艺,一来给武僧传授武艺,二来也能取少林武术之长。宋朝的中岳嵩山少林寺方丈大和尚福居,在宋朝朝廷的支持下,曾经邀请各地武林高手十八家到少林寺内献艺,演练了整整三年,各路好手都在这里将自己的看家本事亮了出来,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其后,福居和尚概括出了十八家之长:“以太祖长拳起手,韩通通臂为优,郑恩之缠封尤妙,温元之短拳更奇,马籍短打更佳,孙恒猴拳且盛,黄右之靠身难近,绵盛之面掌疾飞,金箱之磕手通拳,刘兴之勾搂探手,谭方之滚漏贯耳,燕青之粘拿跌法,林冲之鸳鸯脚强,孟苏之七势连掌,崔连之窝里炮锤,杨滚之捆掳真入,王郎之螳螂总攻,怀德之摔掠硬崩。”,汇编成了《少林拳谱》。据《少林拳谱手抄本》记载:“宋代方丈大和尚福居,德高望重,佛武医文皆通,名扬天涯海角,为增众僧武功,邀请十八家高手汇集少室,一则授艺于僧,一则各演其技,择优互学,取长补短。”宋王朝对少林寺的关爱,使少林武功在宋代初年快速发展,形成了170多套拳术,同时,各种兵器武艺也相继传入少林寺,如杨家枪、罗家枪、梅花枪、九节鞭等等。同时,宋王朝也从少林寺得到了回报。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占领了潼关,河南尹范致虚曾征招少林寺武僧宗印率兵抵抗,宗印把少林武僧分为“尊胜队”和“净胜队”,赴潼关与金兵对垒,战绩卓著。
北宋晚期执政者疏于武功,崇尚理学,佛、道、儒三教合流。执政的理学家们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因此禅宗及禅宗祖庭少林寺也得到发展。宋雍熙年间少林寺所藏佛经有9500余卷,中岳嵩山少林寺被称为“天下第—名刹”。
宋朝少林寺除了武术和禅学带到长足发展外,在医学发展方面也日臻成熟。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当时的少林寺住持志隆禅师正式创办“少林药局”。药局除服务寺内众僧跌打损伤及其他疾病治疗之外,主要服务当地及远道而来的百姓,所有病患的诊断治疗及抓药全部免费,但患者捐赠香火钱则无论多少亦不拒绝。之后,各地禅刹亦纷纷仿效开设药局,“中国佛门医宗”之称由此而来。资料记载,少林药局最初有治疗各病秘方百余方,经历代医僧实践、搜集整理,至民国时已有各种药方上千方。700多年来,少林药局曾惠及无数百姓,但因受兵火之祸或其他原因,药局事务亦屡有断续。 少林药局在服务百姓的同时,还集中整理寺院的验方、秘方,编著成册,公布于世,惠国利民。少林寺第36世住持德禅法师将自己60年的临床经验,结合寺院的秘方、验方、单方,传授给皈依弟子德虔,先后整理、编著了《少林寺秘方集锦》、《少林寺伤科秘方》、《少林寺点穴法》等书,将少林密藏公布于世。为了更好地发扬国粹,传承弘扬少林医宗文化,自1998年开始,少林寺便对所珍藏的健身之法,历代高僧珍藏秘传的验方进行了历史性、科学性、系统性的整理。2000年4月,《少林武功医宗秘笈》珍藏本终于问世并已面向社会公开出售,其中包括少林寺第29代方丈行正大和尚临终前传给永信大师的少林医宗秘方。
元朝时少林寺也很兴盛,元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寺,他创建了钟楼、鼓楼,“兴什起废,训徒说法,施者如岳,来者如归市”。当时有僧人两千多名。元朝时,日本僧人邵元“久居少林”,担任执事僧、“当山首座”和尚的职务。他为法照和尚撰文并书写了《显教圆通大禅师照公和尚塔铭并序》汉字铭文。这座元塔至今完好耸立在少林寺塔林之中。邵元还为少林寺住持息庵法师写了塔铭,这块《息庵禅师道行之碑》也完好地保存在少林寺碑林中。
明王朝建立后,少林寺的殿宇楼阁屡经修葺,并有所增建。嘉靖时因寺僧月空、小山等率领少林僧兵卫国抗倭有功,明朝皇帝又大规模地修整了寺院,寺院并享有明朝官府所赐予的免除粮差等特权。明朝对少林寺也常加整修,使殿宇一新,金碧辉煌。明朝先后有八个皇家王子到少林寺出家。明末农民起义中,少林寺因为效力明王朝,所以受到义军打击,再度冷落萧条。
清朝政府为了感化汉人,巩固政权,对少林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重建工作。其中,康熙帝亲自为山门及大雄宝殿书写匾额;雍正皇帝晚年还亲览寺图,审定方案,把雍正十二年漕运节省米价和河南省的积存公款全部花光,寺周围成材柏树砍伐殆尽,为少林寺创建了山门,重修了千佛殿、寮房等;乾隆皇帝于1750年还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诗立碑。现在寺御碑亭内还保存着《乾隆御制诗碑》,碑上录上乾隆书写的唐代诗人沈佳期韵《宿少林寺》五律诗。可是,清政府却严禁少林僧人练习武功,所以少林武术的发展受到压制。
民国时期,少林寺僧恒林为了防止土匪侵扰乡邻百姓,重新组织了僧兵队伍,对于维护当时的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但是,后来由于少林僧兵参与了军阀混战,于1928年遭到军阀石友三的报复,火烧少林寺,大火延续四十余天,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钟楼等主要古建筑及其许多珍贵的藏经、石刻、寺志和拳谱等文物则毁之一炬。
在新中国的开创过程中,中岳嵩山少林寺又有两个俗家弟子为此建立了显赫功勋,这就是后来的开国上将许世友、中将钱均。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国家拔巨款对少林寺大加整修,恢复和修缮了少林寺的大部分建筑和文物,并美化了环境,增添了设施,从而使千年古又呈现出金碧辉煌的局面。同时,少林禅宗的佛、武、医文化也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的大力推动下,再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少林寺从山门到千佛殿,从塔林到达摩洞,从初祖庵到二祖庵,寺内的楼台建筑、佛像雕塑、殿宇壁画、钟磬铸造、栏柱雕绘、台阶石砌、碑刻诗画、古塔石坊等皆为文物古迹之精品,少林寺因而成为中外游客广为游览的海内名寺。正如唐代裴凗在《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所说的:"海内灵岳,莫如嵩山,山中道场,兹为胜殿。
在少林寺西约 300 米处的山脚下,有一塔林,这是唐朝以来少林寺历代住持僧的葬地,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现代砖石墓塔250余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大都有雕刻和题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我国古代砖古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少林寺内还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山门门额上悬挂的 “ 少林寺 “ 匾额,是清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山门后大甬道和东西小马道旁立有碑碣数十通,称为少林寺碑林。其中有两通碑刻是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撰写的。
少林寺的主体建筑为常住院,是寺中住持及众执事僧们进行佛事活动和起居的地方,也就是人们所通称的“少林寺”。常住院依山而建,中轴建筑共为七进,即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达摩亭和千佛殿,两侧还有六祖殿、紧那罗殿、东西禅堂、地藏殿、白衣殿等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
少林寺山门前是翠柏成荫的广场,山门左右是明朝嘉庆年向建造的石坊,东石坊外额刻有“祖源谛本”(意为禅宗的发源地),内额刻有“跋陀开创”(指印度僧人跋陀开创了禅宗和少林寺),对联是:
心传古洞,严冬曾拥神光膝,
面接高峰,静夜风闻于晋笙。
这个对联描写的是达摩在嵩山山洞里面壁修炼,慧可向他诚心求法的典故。
右石坊的外额刻着“嵩少禅林”,内额刻的是“大乘胜地”,指少林寺是大乘佛教的胜地。对联是:
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
山传言外,十方法教是祖元。
这些对联叙说了少林寺在佛教寺庙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少林寺的山门创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间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左右有侧门和八字墙,正门上方悬挂着“少林寺”三个金字的黑漆方匾,高90厘米,宽193厘米,上有“康熙御笔之宝”六个印空。这个匾,原来悬在天王殿正门,天王殿被烧毁后此匠幸存,移到山门。山门里供有微笑的弥勒佛像,背后站着护法的韦驮神像。在山门殿角下,有一对清代石狮,蹲在雕花须弥座上,给寺庙增添了庄严肃静的气氛。
步入山门,看到的是一通通高低参差、排列有序的石碑,号称“碑林”。
少林寺殿宇屋后,碑碣袭人,共有三百余石,不少是历代名家或中外名僧书写,是珍贵的艺术珍品和宝贵的历史资料,为我们了解少林寺、寺庙经济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如:
《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683年立,四龙盘首,上刻武则天随唐高宗来少林寺时所作诗书,由王知敬书。时隔千年,字迹仍完好清晰,是唐代碑刻的上乘之作。
碑林中,还有唐代诗人高岑书写的《佛顶尊胜陀罗尼呪》,书法绝伦,令人抚玩良久,不忍离去。还有宜山《竹》、《兰)和宋米芾书《第一山》、明张钦书《千崖万壑》等碑,都有较好的品评价值。研究少林寺历史沿革和少室风光的重要史料载于宋《三十六峰赋碑》、元〈风林洼公禅师行状之碑》、明《定公之碑)、《松庭禅师之碑》、《从公无方碑铭》、《嵩山六十峰诗碑》,清代《重修少阳桥碑记》、《王大公祖承修少林寺工程记》等碑中。日僧德始书的《淳拙禅师施行之碑》是明代中日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物。另外,还有反映少林寺武功的明《少林观武》、清《西来堂志善碑》等。
在碑林以东的慈云堂旧址内,今存元书法家赵孟頫的《裕公之碑》和明书法家董其昌的《道公碑铭》,字迹劲秀,有较高的书法价值。
碑林尽头的天王殿,是近年来重建的清式重檐歇山式建筑,里边主要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像。
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遗址,是寺庙的中心,佛事活动的中心。里面供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像。大雄宝殿两侧的东西禅堂也由前几年重新修复,成为僧人坐禅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