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51:07
2009-05-23 06:18
关于中医的起源,要从三坟之书说起了。据说先夏时期(夏朝之前)中国有四部非常著名的著作,被称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孔子在《尚书·序》中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伏羲之书为《易经》,神农之书为《神农本草经》,黄帝之书为《黄帝内经》,医书占三分之二。
现已知最早的中医著作,也就是至高宝典《黄帝内经》,据考证,目前比较可以接受的说法是成书于战国时期,核心为阴阳五行。内容为黄帝向当时医术最高的雷公、岐伯、俞跗求教医学知识。分上下二篇,上篇《素问》,主要为理论体系,下篇《灵枢》,主要为针灸。篇幅约百万字。《灵枢》失传很久,宋朝时高丽国携此书求换治国方略,颇受苏东坡阻挠。《素问》也散佚很久,唐朝杨上善以官方之力校订后,称《太素》,列为科举项目之一。《太素》后亦散佚,在日本正仓院保留有善本。
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现已知公元前4千年~公元前2千年的两河流域,就出现了草药治病的医学,并对草药进行了分类。古印度最早的医学著作-妙闻的《阿输吠陀经》约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核心为气胆痰三体液说。古希腊也在当时形成了地水火风四元素说的医学体系。个人以为,《黄帝内经》从篇幅、内容和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上都远超其他同时代的医学。这就不展开说了。
《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本草类书籍。将药物按有毒无毒分上中下三品。每味药都给出了气味和主治特性。是最早,也是目前最准确的本草书。具体成书年代不详,汉朝陶弘景根据各种版本,修订过。
《内经》偏重于理论和针灸,几乎没有汤药的记载。据传商朝的大臣兼厨师伊尹,发明了汤药的配制方法,著《汤液经法》,人尊为亚圣。现已失传,只在《伤寒论·序》可知,伤寒一书是参照《汤液》所作的。至《汉书·艺文志》,记载有七经十一经方,现除《黄帝内经》外,其余全部失传。另有据说出自扁鹊的《八十一难经》,本书为81个疑难医学理论问题的答疑,历来毁誉参半,褒贬者有之。个人认为有趣的内容不多。
再至汉朝医圣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后世历代可据的最早最有效的汤液书。《伤寒》自己所参考的汤液经法和胎胪药录已失传。伤寒散佚已久,晋人王叔和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错谬颇多,近有桂林古本问世,还不错。
王叔和著《脉经》,是我国第一本脉诊著作。但是个人认为水准不高,不如直接学伤寒里的脉诊。
从此,《内经》、《神农本草》、《伤寒》和《难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现从马王堆汉墓出土一批医书,其中有陶弘景的道家祛病方,颇可与《伤寒》相参照。
至唐朝,药王孙思邈写了《千金方》,晚年看到伤寒论,又写了《千金翼方》。两本书篇幅很大。值得一提的是此人活了104岁。
苏敬奉官命,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扩编为《唐本草》。
再往后,出现了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
刘完素说宋人好服温补,以至于杀人无数,冤魂塞路。主张凉药降火,世称“寒凉派”。张从正发扬张仲景的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东垣创立内伤学说,认为应以调理脾胃为主,世称“补土派”。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著名观点,主张滋阴以降火,世称“滋阴派”。此四人成为后世中医理论的代表人物,依照这些理论开立汤药,通常称为“时方派”,特点是药材种类较多,用量小。而根据以前的理论,开立类似伤寒所载的汤药,通常称为“经方派”,特点是药材种类少,用量较大。
早期的理论自汉代已经失传,伤寒论尚为正确,汉以后,各家随意发挥,渐渐曲解。至宋明理学,已歪曲不成话了。仅从中医理论上看,颇有指鹿为马的效果。阴阳理论几乎倒转。导致经常在这本书上看到说某药大寒,那本书上说大热的状况。
宋太宗下令在唐本草的基础上,扩编为《开宝本草》。后又由掌禹锡奉官命扩编为《嘉佑本草》。后唐慎微以个人之力,把嘉佑本草和本草图经扩编为《证类本草》
至明朝,李时珍秉三代家学,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扩编为《本草纲目》,这是目前为止最庞大的本草书。至此,本草书所载的阴阳气味已经非常乱套了。基本上,如果要开时方的话,可用本草纲目;开经方的话,用神农本草。这两个药性常常是颠倒的。不能明白的话,学医最好只学一家!
明末,傅山(青主)写了妇科经典《傅青主女科》,开创了傅青主派。
傅青主派传至清初,渐渐在四川演变出一支特别重视补火的“火神派”,代表人物为郑钦安。火神派在祛病救急上很有效。
在江南,出现了叶桂(天士),此人用药轻灵多变,极擅就地取材。吴鞠通在他的基础上写了《温病条例》,开创了“温病派”。温病派在减肥养生上效果不错。
清政府编订了《医宗金鉴》,成为中医师们的必背砖头书。
民国时期,有赖于量子力学石破天惊的大发现,在医药、生物科学上最有见地的一本书发表了,那就是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这本书在千年之下与伤寒、内经遥遥相对,实际上指明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可用汗吐下,以及补的办法实现开放系统下的熵减!
南张北冉的张锡纯写了《医学衷中参西录》,呼吁在中医的体系下参考西方的研究结果,冉雪峰也提倡中西参照。张山雷直接推动了中西医融合进程。惜明白人恐怕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