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雪溪董氏历史文化和祭祖圆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50:36
雪溪,一条发脉于高山流淌着千古美丽的溪流,激石成浪,泉韵淙淙;雪溪董氏,一个以雪溪为发祥地的大家族,千百年来在浙东大地上谱写着悠长的历史画卷,灿烂生辉,宗情绵绵。
溯着雪溪而上
相传,黄帝子孙中有一名为父的人,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在他的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舞蹈,帝舜很高兴,就封他于董,后代因此就以“董”为姓。
雪溪董氏尊奉董德卿(784—852)为第一世祖,龙游立德乡人,唐元和年间进士,官金紫光禄大夫兼少保。传至第四世舜祖公,唐昭宗时(889—904)官剡县令,那个年代义军蜂起,天下大乱,听说剡县东部的山谷里是个避乱隐居的好地方,他就溯着剡溪而行,在剡溪上游龟溪边一个叫石壁的地方住了下来。
舜祖公的儿子名祈,他的孙子名宁,为德卿公的六世孙,董宁(913—994)喜欢垂钓,门前的龟溪留着他许多优游垂钓的足迹。龟溪边石壁这个地方最早有董氏居住,因名“董村”,村边的一座山,因名“董家山”。
五代晋天福八年(943)夏季的一天,熟悉了董村边的龟溪水,董宁的目光被龟溪发源的远方的龙潭坑吸引了,溯着水流而上,狭长的溪谷中,一个个深深长长的潭,似有龙潜藏,一段段清流瀑布,时激时缓,状若飞雪,还有一块块庞然浑厚的石头,或突立,或横卧,尽显着造化的神奇,山上的野树藤萝葱葱郁郁,生机无限。一路上的美景目不暇接,再前行,见水口宛若喉结,入其间则地面平坦宽敞,豁然开朗,董宁用竹竿围起一片土地,放养了几只母鸡,向天默默祈祷:“此地如可兴家,鸡母必能化生。”
过了几个月再去,雪溪边的这块土地上果然如此,董宁以为这里的万物都能生长,在此拓业安居能成就千百代之家业,于是,他就在这里安扎下了一个家。
董宁,号康泰,后代尊称他为“康泰公”,他因钓鱼而发现了这块好地方,后代又称他为“钓鱼太公”,他的墓在雪溪村东边的鳌坑长陇嘴山中。
雪溪董氏发祥地
康泰公(董宁)有三个儿子,子子孙孙一代接着又一代,开创在雪溪水边的董氏家园,文才武略,衣冠济美,贤俊豪杰,代不乏人,蔚为新昌东乡之望族。
九世董遂良,信佛,宋祥符初年捐钱百万装裱石城大佛,将大霞庄山园田地千余亩舍入佛寺,又在南岩寺筑董公塘三口护田,还在大雷水口造石板桥一座,被誉称一乡善士;董遂初,宋明道年间举进士,任大理寺评事,上书《务实策》,受到皇上嘉许,致仕还家后,恣情于雪溪山水。十世董贤皓,性诚笃,有胆识,善作诗,曾因打抱不平,为人连累被捕入狱,闻杜鹃有感题诗于壁上,县令见诗受感动,知其受冤,放其还家。十一世董功健,素以刚正廉直见推乡里,率领六个儿子和乡邻族人抵御外侵,人心畏服,宋宣和二年(1120)冬,官军封董功健为先锋讨伐义军,以数百兵对数千众,孤军被围,战败自刎,以忠勇刚烈之心报效家国,后来,朝廷封赠他为武功大夫、汝州团练使,几个儿子也封官补职。十二世董赁,宋嘉泰甲子乡试中举,后又进士及第,任广西监察御史。十三世董淳,以诗书养志,孝悌闻于郡国,宋建炎四年授承事郎。十四世董韬,宋隆兴、乾道年间为国子祭酒朝议大夫。十五世董汝为(1156—?),举乡进士,尚宋秀王三女宝阳宫主,以郡马致富;董知远(应申公),宋淳熙末年举贤良方正,任翰林大学士修撰,出知会稽县。
这些宋代雪溪董氏的杰出代表,一边铸造着家族的荣耀,共同把雪溪董氏打造成了一个家资巨富、簪缨相继、诗礼相传的大家庭。
元代,战乱的纷扰和仕宦的风波使雪溪董氏更加留恋乡土的佳山丽水,向往宁静安逸的田园生活。董伯昭,蕴五典于胸,乡里奉为楷模,仕绍兴越城及湖州府都仓,致仕回家,结听泉轩,供四时乐;董伯和,与宁海名进士舒岳祥友好,筑寿康精舍于雪溪之畔;董德懋,少精翰墨,乡里尊为书府,著有《墨菊诗集》;董景俞所居的第宅“一溪贯其中,两山如画,夹行而西鹭,半岩为飞瀑,下为龙湫。”名“养志堂”。董旭,博通群书,工诗书画,方国珍闻其名欲罗致门下,不屈遇害,他的《长江伟观图》曾被清代学者朱彝尊收藏并题辞;董曾,通习经史,避居东阳山中,朱元璋在金华时以礼招致,授无为州知州,后被陈友谅所执,抗骂不屈,沉于江而被害,州人立碑崇德,(有《天姥山赋》传世)。
宁海人阆风先生舒岳祥(1219-1299),为避难两至雪溪,他称赞雪溪“董氏以笔砚肄业者十九,世以隐德著于乡。”还为董氏撰写了《寿康精舍记》和《养志堂记》,“林下相吟赏,幽闲兴不穷”,他和村中的文人一起一边吟赏着雪溪的美景,一边切磋诗文,慨叹时事,村中的寿康精舍和养志堂该是他们把臂谈心的好地方。
元至正十六年(1356),义军首领冯辅卿率兵从宁海攻新昌到达雪溪,远近乡里都被兵燹所毁,雪溪村只剩宗庙石柱门楼,族人死伤无数。兵荒马乱中,董彦光(二十世,1313-1366)挺身而出,召集宗族子弟骁勇者,聚兵于新昌与宁海交界的松木岭,他沉毅威猛,拔剑在手,一举将冯辅卿擒杀,并将首级解送省宪,被封授为武略将军、松江府同知,后来又转升为佥海道防御运粮授义兵都元帅府事。
董氏家园第宅在元代遭遇了一场如此的劫难,雪溪水却不改她晶莹澄澈的姿态,流淌着千古的美丽。溪流发源于群峰攒蔟的高山,群峰中有一座似鳌的高山,名鳌峰或鳌坑大山;村居之南有两座并列的山峰似笔架,名“笔架峰”;村中有一块大石墨,铺在一张平展的大纸上,这张大纸又是一个大晒场。这些自然的造化让雪溪董氏日夜与笔墨为伴,在学业功名、科举场上也独占鳌头。
当岁月走到明王朝建立不久的洪武年间,雪溪董氏不但在废墟之上重建了家园,在笔墨的装点之下,还让书香儒风飘满屋舍:董历,洪武七年进士,董思诚,洪武七年第七名进士,为新昌县开科鼎甲,董璿(音旋),洪武年间进士,董荆,洪武十七年举博学宏词,董薛,洪武十八年进士。
“挥毫铺锦绣,笔底生云烟”,他们相继在洪武年间金榜题名,并出官入为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雪溪董氏家族上璀璨的群星。
在清末至民国初期,雪溪村中有一座飘满了书香的西峻楼,这座第宅里有一位董汝钧(尔陶公),他从官立法政学堂毕业,却不愿为官,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又名为“槐轩自逸楼”,他还是喜欢恬淡闲逸地在雪溪水边古槐树下修身养性,教育子弟,安享天年。槐轩自逸楼的墙脚,一棵古老的槐树伸出枝桠,横摆出一片绿意,一到初夏,槐树开着透黄的花朵,散发着诱人的幽香,笼出了雪溪水边的一方清凉。(这棵槐树会开花结果)
雪溪村中还有一棵只开花不结果古槐树,在金冠桥地方。这两棵古老的槐树,虬枝苍冠,和雪溪村民一起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诉雪溪水带走的故事。
董氏先祖的文才武功和嘉言懿行,对于子孙后代是一种最好的垂范,最好的激励,子子孙孙口耳相传,以他们为家族的荣耀,并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族人在劫难洗礼中增强了凝聚力,在耕读传家隐居求志中提高素质,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系列家族的礼仪规矩,《宗约》《家规》是族人牢记并自觉遵循的,“处世惟孝友,治家惟勤俭,肄业惟耕读。”每一位雪溪董氏会以此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
雪溪董氏为了追念先祖的功德,很久以前在石柱之南就建有董氏大宗家庙,供奉先祖的神主,并且岁时致祭。现存的董氏大宗祠名“思本堂”,重建于清康熙辛卯年(1711),乾隆庚子年(1780),董良虬撰写了《雪溪思本堂记》,讲述建堂的缘起。思本堂在解放后移作他用,年久失修,2006年2月,在董必时等几位在新昌的董氏族人的倡议下,修葺一新, 并于2006年3月立《重修思本堂记》记其事。有对联曰:“三策仰前徽,道阐纯儒,学业渊源须念祖;千秋留直笔,书传良史,风规整肃永贻孙。”
大宗祠以下的23座小宗祠则遍布雪溪董氏聚族而居的一些地方,其中雪溪有4座小宗祠:大房祠堂,在下宅,20世纪50年代初期毁于火;二房南泉公祠,名思源堂,在石桥里屋,年久失修,2007年,在岳庆、顶荣、伯相、陆盛等人的倡议下修葺一新;三房寿荣公祠,名奉思堂,在中宅,20世纪60年代初拆除,改建为学校;四房祠堂,名孝思堂,在尖坑村。
雪溪庙,在雪头村西,重建于清乾隆年间,再建于道光二十年,现存正厅、东厢、西厢各三间,门楣上石刻 “鳌峰雪水”几个古朴端庄的大字,厅中供奉为侯王、夫人,两侧为龙王菩萨、土地公和武判官、文判官,《庆神会碑》略显模糊,还在讲述一些古老的故事。鳌峰真君殿,在雪头村东,崇祀抗金名将宗泽,有联曰:“鳌峰无愧千秋颂,真君有灵万古歌。”
雪溪村居背依后门山,南临雪溪水,人们依赖雪溪上的木桥和石町步来往两岸,千百年来溪上不知有过多少的木桥,遇到大水就被冲走。在清代的嘉庆丙寅年(1806),腾九公、云峰公为首把“彙庆桥”建了起来了,不料道光庚辰年(1820)的雪溪大水来得凶猛,无情地把石桥冲毁,族中一位殷实的善人天枢公为首重建了彙庆桥,不久雪溪又发大水,彙庆桥又被冲毁,道光癸巳年(1833),天渠公出资二百余金又把桥重建起来了,后来的光绪丁丑年(1877),董毓母再捐三百余金重建。雪溪上早已没有了彙庆桥,但人们从董毓撰写的《书彙庆桥碑记后》中,知道了族中长辈的善举。
现在的雪溪上,有石混公路桥3座,铁桥4座,石板桥2座,还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名“定安桥”,桥额上有“雪溪关键”四个大字。
雪溪村,旧属善政乡,民国时期,为雪溪乡公所的所在地,是当时新昌县东部地区的一中心大村,村中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泰生(茂盛家)、通生(文祥家)、聚兴(如意家)、大生(必时家)、协生、源顺等商号闻名遐尔。新中国成立后,雪溪村仍是雪溪乡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古老的雪溪村,现在名为雪头村,在巧英乡境内,雪头行政村由上雪头、下雪头、同坑、马坑、安头五个村于2003年12月撤并而成。
2005年全村有751户,2127人口,董氏约占三分之二,和俞、刘、张、王、孙、姜、骆等姓氏的居民和睦共处,全村有水田1485亩,旱地397亩,山林10080亩,主要从事杨桐采摘、红豆杉种植,还从事羊毛衫加工和轴承及配件加工,农业特产有竹笋(包括咸糖笋、羊尾笋、笋干、笋丝等)。2003年,巧英站至雪头公路的硬化完成,2005年,雪头至沙溪董村公路贯通,2006年,村容村貌进行美化整治,村中硬化道路,清理溪流,村民喝上了清澈的鳌峰雪水。
雪溪水淙淙地流过,流走了许多岁月,滋养了一代代的雪溪董氏。雪溪董氏第34世起以“廷献在家修,源深枝叶久,诗书偕礼义,伦常斯孝友,敬尊依德言,介祉庶可受”这三十字为排行辈字,现世的董氏以“廷”字辈为最大,有2人,为女性,以“久”字辈为最小,有几十人,以“家、修、源、深”为人丁最多,总人口达二万余。
处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新一代的雪溪董氏与时俱进,除了一些耕作于雪溪水边外,更有许多人读大学攻博士,经商办企业,从耕读传家,走勤劳致富、科技兴家之路,涌现出了一批新时代的佼佼者,如:董季棠,凭着小学文化程度,自学成才,当上了台湾嘉义师范学院国文教授;董岐山,留学苏联,海军少将。董汀丰,执教于新昌中学,诲人不倦,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董永泰,在浙江省人民政府汽车队工作,1997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雪溪董氏与时俱进,正继续造就着更加显耀的辉煌。
雪溪董氏聚居地
董宁子孙固守着雪溪的家园,又有一些子孙向外迁徙发展,在雪溪以外的许多地方辟基拓楹,有的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印上董氏的记号,名为董家搭、董坞岗、董郎岗、董家彦、董家山、西仓董、华董、后董,有的则把家安在如雪溪村一样有青山绿水的地方,如竹潭、溪竹、飞泉、澄深、南溪、渔家渡、小江石浦。一代代雪溪董氏守着各自的家园,繁衍生息,传承着源自先祖的相同的血脉,虽然天各一方,但大都知道自己的根脉在雪溪。
董宁的长子董法,迁居剡县的孝嘉乡,后代居住在现嵊州市的华堂、金庭、董家彦、北漳等地;次子董涞,仍然居住在雪溪,三子董濠,先迁西岸(今新林乡竹岸村),后赘蒋山(今小将村),他的儿子董椿定居于芹塘。仍住雪溪的董涞后代中,十一世中有董功健,他生了六个儿子,次子董润之生董淳,十三世董淳又生四个儿子,雪溪村中就分为大、二、三、四房,四房下面又有人迁居外地,渐渐地聚族而居,形成村落。
芹塘村,在小将镇,董宁的孙子董椿始迁此地,村居北依新昌县最高峰菩提峰,山清水秀。明永乐丁酉年(1417),董廉考中了举人,为永宁学谕,晚归所居之所名“芹谷朴处”,“至人无为,至宝不琢,所以先生处之以朴”。民国时期有董国梁,就读于日本明治大学农业社会系,回到家乡新昌,任新昌中学任校长,为建设校舍赴上海等地筹募资金,不辞辛劳。芹塘的董氏族人追远报本,宗祠命名为“追远堂”。全村约350户,1000多人。村边有外湾桥、祠堂桥、老岙桥、新岙桥、董家桥、祠前桥、庵前桥。
巧英村,在巧英乡,二十四世董贵洪,原住芹塘村,发善心舍宅为诚心寺,迁居新昌廿八都巧英(旧名溪下英)置产业,他的长子董廷阶仍住巧英,次子董廷升为何监山之祖,第四子董廷明为溪竹(旧名竹家岙)之祖。巧英全村有400多人,其中董氏60多人,宗祠名维德堂。
溪竹村,在巧英乡,全村2005年有137户,425人,其中董氏有300多人,宗祠名维则堂,堂匾仍存。
尖坑村,在巧英乡,雪溪四房下十六世祖瑶公始迁,宗祠名孝思堂。 全村250多户,750多人,有耕地570亩,山林2902亩,其中毛竹1592亩。 村民大都从事以家庭作坊为主的竹制品加工,村里的竹笋产品已经通过绍兴市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2006年,被新昌县委县府重新命名为“文明村”。
平山村,在小将镇,雪溪三房中宅派下廿五世昌廿八公迁居平山,村边有董旭墓,宗祠名“乐山堂”。
竹潭村,在镜岭镇,雪溪二房十七世祖百廿一公、百廿五公迁居,与从南洲迁居竹潭的丁选后裔共处。董氏祠堂戏台有联:曰“才见得白冈高峰西江月,又闻知青潭流水浪淘沙。”为清末秀才董世荣撰写。竹潭董氏现有人口1000多人,早已分出自做房谱,新的房谱已续修完工,于2007年4月24日(农历四月初八)举行圆谱庆典。
西山头村,在镜岭镇,溪下英派下三十世董登朝迁居,现有70多人。近年来,全县农村深入开展以“文明村村行,乡风代代传”为主要内容的村风建设活动,西山头村被新昌县委宣传部评为2006年度村风建设先进村。
练使岭,在彩烟山台地的西部边缘,曲折盘绕,为绍兴、台州、金华三市交界之咽喉。宋宣和年间,董功健的第六个儿子董德之(1095~),为中军统领,领兵驻守练使岭,因卜居彩烟山大塘,成为彩烟房派之祖。董德之的后裔又迁居官园、贤辅等村,现在彩烟派董氏人口有1400余人。
官园村,在回山镇,廿五世董河始居此地,现有200多人,宗祠名“报德堂”。(瓦窑湾原有河公祠)
贤辅村,在回山镇,廿五世董海(1443—?)始居此地,董海生五子,后裔分五房,派下分居回山镇华董(古名下董)、里练使、外练使等村,董氏有五六百人,贤辅董氏海公祠,其堂名“思德”,
后董村,雪溪三房中宅派下十五世董汝文(1176—?)始迁于此,从十五世传至廿六世,经宋后期、元明二朝历时三百多年,一直单丁独传,廿七世生四男四女,到三十六世生62男55女,现有董氏500多人,宗祠名“思慎堂”。派下有人分居到店堂畈、上礼泉、张家庄等村。
查林村,在新林乡,雪溪二房下三十世董交文始迁此地,董氏现有200多人,村中人口与梁氏各占对半,宗祠有隆昌祠、衍庆祠。
奉化市
畈里村,在奉化市大堰镇,溪下英派下廿三世董廷升迁何监山,今称黄狗山,董氏约120人,大都迁到奉化市区居住。
南溪村,古名锦溪,在奉化市大堰镇,村居在天台山余脉凤凰山北麓,南来县溪与西来万竹溪在村西相汇。雪溪董氏大房派下十九世祖天铭公在元初迁居这里,已历700余年,繁衍了30余代,南溪全村有二三百户,八百多人,董氏人口约占全村三分之二。1992年4月,被评为浙江省文明村。
宁海县
西仓董村,在宁海县力洋镇,雪溪董氏三房派下廿一世祖(子雲公)在明弘治年间(1488~1 505)迁居此地。
澄深村,旧名诚心,在宁海县,雪溪董氏二房派下迁出,有董氏十多户,大都在县城经商打工。
嵊州市
董坞岗村,在嵊州市北漳镇,雪溪大房派下廿一世祖(  公)始迁此地,董氏有千余人。(正在自修房谱。)
董郎岗村,在嵊州市崇仁镇,十世董贤皎公下迁剡西孝节乡,解放后,因村居筑建水库,一些董氏仍住原地,多数董氏迁移到宋家墩、横山下等水库周边的几个村庄。
董家彦村,在嵊州市金庭镇,村居在四明山麓,地势高,海拔有600多米,村民从事高山蔬菜种植,全村有60来户200人口,其中董氏有七八十人。董氏在清末修过房谱,2002年毁于火,未见存。       绍兴县
董家搭村,在绍兴县富盛镇,十一世董功健长子福之公下十八世董文炳下二十一世祖道二公、尚二公迁居于此,名其地为“董家搭”,搭者,欲暂居而仍恋故土之意也。全村900多人,董氏人口占九成,宗祠有3个,大祠堂名正谊堂,中祠堂名继子堂,小祠堂名治仁堂,已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现存《董氏宗谱》有清道光七年(1827)重修5卷,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3卷,光绪年间重修3卷,已由绍兴县文物馆收藏。
相传,明朝初年,雪溪村要养活董家这许多人已显困难,雪溪四房派下廿一世洪祖太公(洪八公)有意到别处谋生,向测字先生询问去向,测字先生告诉他:厂下有口谓之石,你可“逢石而住”。洪祖太公从雪溪出发,一路走来,到了会稽廿七都,见两面青山高耸,溪两岸土地平缓,一打听,此地名“石厂”(音年),就是“逢石而住”的地方,太公大喜,就在这里住下来,后代人丁兴旺,石厂这个地方形成了村,后来改名为东山村。村边有“石厂庙”,保存完好。全村有412户1176人,董氏占总人口的75%。洪祖太公的后裔中,有迁往青坛、越联、坎上等地,渐成村落,现在绍兴县王坛镇境内。
坎上村,西连青坛村,北靠大山,全村385户1117人,董氏占全村人口的80%以上。董氏人口中,有一支来自东山村,另一支由雪溪二房二十四世克涓公(旵,洪十六公)始迁,建有董氏家庙。
上虞市
董家山村,在上虞市上浦镇,十一世功健公派下十五世应明公始迁董家山。全村235户845人,董氏占全村总人口的65%。
小江石浦村,在上虞市,雪溪四房下十五世祖董应申知会稽县,十六世董琏迁会稽小江,子孙因家焉,成会稽房派。全村310户912人,董氏有71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8%。后裔还有迁往渔家渡、探花桥(绍兴市区萧山街东首南边)、庙基湾、陶岙等村。
渔家渡村,在上虞市上浦镇小舜江畔。十一世董功健长子福之公下十八世董文蔚的后裔聚居地。村中有牌坊两座,东边的上书“会元”“世科”、西边的书“榜眼”“绣衣”,精雕细刻,高壮雄伟。”董氏祠堂内专设水龙间,渔家渡永安水龙会创于清朝同治年间,最先是村上一户官翁董久大的 “三山义庄” 慈善机构投资,后来义庄衰败关门,董氏宗祠打入一定田产,作维修和添置基金。现全村有541户1534人,董氏有130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5%。
从雪溪出发的董氏,秉承着源自先祖同一个人的血脉,分散走到了许多地方,一代接着一代,一起走过了千百年的岁月,现在的雪溪董氏,总人口在二万以上,居住的村庄遍布七个县市,其中二百人以上的村庄有19个,五百人以上的村有雪溪、芹塘、贤辅、渔家渡、董家搭、坎上、越联、青坛、竹潭、石浦、董坞岗等村。这一个个村庄都以雪溪为发祥地,分为彩烟房派、芹塘房派、溪下英房派、后董房派、平山房派、竹潭房派、查林房派、西仓房派、锦溪房派、会稽房派、小江房派、董坞岗房派、董郎岗房派、董家山房派、董家搭房派,子孙众多,房派有别,先祖来自雪溪成为世代传承的最普遍的共同的记忆,“雪溪董氏”永远是一个血脉相连的董氏族人统一的称号。
雪溪董氏宗谱的重修
“族之有谱,如国之有史,邑之有志”, 《雪溪董氏宗谱》收录每一位董氏的生命资料,记载大家族血脉延续的历史传承,把整个家族的血脉传承关系很明确的记录下来,宗谱初修于宋绍兴廿九年(1159),续修于元大德元年(1297),在明代重修了六次,在清代又重修了七次,经过这么多次的修续,宗谱的卷帙不断增加,内容不断丰富,雪溪董氏把家族历史文化的凝聚与张扬都托付给了这一部“传家之宝”的光辉史册。
相传宗谱三十年一修,民国丙戍年(1946)为中国抗战胜利的第二年,雪溪董氏和许多地方的家族一样,在感受着赶走日本侵略军喜悦的同时,完成了宗谱的第十六次重修。
新中国成立后,宗族制度被废除,宗祠移做他用,宗谱也被视为陈旧之物遭到损毁。在第十六次重修过后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乡村老教师岳钦公等村中的长者,时常为自己这一代人为生计奔波忙碌,无能为家族的续谱事业出资出力而叹息,也时常向子孙辈讲述续谱对于一个家族血脉及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同宗一脉的血肉亲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而发生丝毫的改变,追本溯源,寻根问祖,一种最原始最朴素的对生命对历史的思考,时时引发着人们对先祖归葬的墓地和先祖神灵寄托的宗祠做一次次的叩拜寻访,对记载宗族历史的宗谱做一次次的翻问,分散各地的宗亲又自觉不自觉地回到了雪溪,相聚于思本堂,缅怀列祖列宗,展望子孙后代和来生来世。
六十甲子一轮回,转眼到了二十一世纪初的一个丙戍年,就是公元的2006年,和谐社会,国运昌隆,春暖花开的时节,一些董氏又相聚在了修葺一新的思本堂内,财仁、宣能、必时、伯林、如意、伯相、顶荣、陆盛等族中有识之士的话题还是围绕着列祖列宗神灵对子孙后代的佑护和管顾,真切地感到幸存的几册《雪溪董氏宗谱》依然是先祖馈赠的珍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食粮,现在,散居各地的董氏血脉需要一种固定的方式来继续和维系,宗族亲情需要用一种方式来表达,家族在新时代和睦团结的新气氛要以一种方式来记载。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怎么办?
2006年5月24日,各房派代表二十多人一起坐在新昌大佛宾馆的会议室里,商议是否、能否进行雪溪董氏宗谱的续修,结果大家统一思想,旧时修谱在“明世系、序昭穆”,为敦宗睦族之要务,但现在宗谱作为记载人口繁衍和迁徙等血缘关系的文献簿籍,其实就是一个宗族的史志,是一个家族的传家之宝,代代相传的家族瑰宝不能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失传,为了先祖传承到现在的血脉有文字的记录,使我们明白自己在董氏宗族,乃至社会大家庭中的位置,为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保持现世宗亲的团结和睦和精神家园更加繁盛,决定启动续修宗谱这一家族文化的大工程。
长者振臂一呼,应者遍及雪溪董氏聚居的许多村落,5月26日,各房派代表80余人相聚在雪溪思本堂,召开雪溪董氏续修宗谱动员会议共商续修宗谱大事。会上,财仁公庄重地打开了旧的宗谱箱子。这标志着宗谱的续修工程正式开始启动了,这也预示着宗谱续修完成后要关上谱箱,并颁发给族人珍藏。
6月20日,雪溪董氏续谱筹备小组正式成立,承担起续谱工作的具体事宜,并聘请吴声昌、朱林芳两位先生为顾问和技术指导。加入续谱工作的人员日渐增多,后来,决定成立“雪溪董氏续修宗谱董事会”,由12位成员,伯林任总理,如意任副理,财仁任总监修,宣能任总策划,必时、积林任主修,还有采访撰写9人,校对5人,庶务4人,经济1人。
此后的日子里,董事会统领全局工作,编辑人员各司其职,一边走访宗亲,一边筹资募款、收集资料,各地的董氏则奔走相告,热心支持。
追本溯源,如意、培林、伯相、德江一行于7月23日来到龙游县立德乡,寻找雪溪董氏一世祖德卿公的旧居遗址,原来,立德乡为龙游县城所在,德卿公居住过的雅政巷一带,现在很少有董氏,但这里的人都知道很久以前就曾有董氏居住。
顺流而下,董氏代表又从雪溪出发顺着先祖血脉的流传,行程二万里,走到30多个宗亲居住的村,寻访离散多年失去联系的宗亲。祖先的灵魂在冥冥中牵引着现世的雪溪董氏互相见面,握手言欢,畅谊同宗之谊,新昌县内的,新昌县外的,每到一个村庄,只要说及雪溪,各地的董氏宗亲都仿佛感受到了一种血缘亲情的呼唤。
文化的盛举离不开经济的支撑,许多董氏为宗谱的续修成功慷慨出资,奉献出力,共襄续谱盛举。如三花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张道财,本姓董,以甥继舅,改姓为张,但他没有忘记董氏的父老乡亲,为修谱大事出资20万元;还有,林海捐助1万元,叶军捐助7800元,竹超捐助6千元,仕富、国祥、乃勇、如意等几位各捐助5千元,许多董氏捐助几千元几百元不等的物款。还有新昌县仁义轴承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志仁,除捐助5800元外,还无偿出动私车60余天次,行程万余里,为续谱走访宗亲和搜集资料提供服务。
2006年9月24日,雪溪董氏谱事工作会议在思本堂召开,会议由董宣能主持,总结汇报了修谱前期工作开展情况,计划下一步工作。
2007年3月1日,农历正月十二,雪溪董氏在大佛宾馆举行新春茶话会,相聚一堂,畅所欲言,交流一年来的修谱的体会。雪溪董氏已知总人口二万中有一万三千人的资料收集完成,编入宗谱,续谱工作已进入排版印刷,宗谱承印单位北京史志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代表在会上也讲了话。茶话会上,人们展望着修谱成功的喜悦,期待着圆谱庆典的那一天。
2007年春分祭扫雪溪始祖墓地
2007年3月21日,农历二月初三春分时节,阳光明媚,惠风和畅,雪溪上空彩旗飘飘,鼓乐阵阵,思本堂内烛光闪耀,高香缭绕,雪溪董氏各房派的代表怀着对祖先无限的尊崇和敬仰从各地纷纷赶来,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祭祖庆典。
9时整,庆典主持人董财仁领着族人在礼炮声和鼓乐声中,升起了“雪溪董氏”族旗。千百双眼睛注视着红色锦绣的家族大旗在春风中高高飘扬。
鳌峰苍苍,雪水潺潺。始祖昭昭,历时千年。
子孙繁衍,遍布八方。思本思源,今日重聚。
举酒一觞,永续辉煌。
9时30分,董财仁宣布祭祀列祖列宗仪式开始,雪溪大宗祠族长轩林公和各宗支宗长依次上座,起立向列祖列宗默哀五分钟,接着敬献上祭菜祭礼,族长轩林公烧香、点烛、酌酒,恭拜先祖,接着各宗支宗长恭拜先祖,董必时恭读了祭列祖列宗文,各房派裔孙按次序恭拜,最后,族长轩林公代表众子孙后裔烧纸钱,由衷地酬谢先祖对后世族人的佑护。
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是,我们相信先祖在九泉之下能够领受我们的情意与祭奠。
10点30分,族人按房派列队前往雪溪村东边的鳌坑长陇嘴山中。
旧时在每年的春分时节,族长要先率着族人祭扫雪溪始祖“钓鱼太公”董宁的墓地,此后的日子,各房各派再祭扫各自的先祖墓地,解放后,墓地年久失修,日渐荒芜。近年来,随着寻根问祖的情感日渐增强,一些雪溪董氏从各地赶来叩拜先灵,追思和告慰逝去的列祖列宗。2006年秋,族人倡议重修了先祖墓地,并做好了通往墓地的道路,总耗资3.5万元。
今天,两千多人的长长的队伍在鼓乐声中缓缓前行,人们心中都感念着钓鱼太公的德泽,因为太公是自己的来源,他开创的雪溪家园是所有雪溪董氏继续前行的起点。
逝者已矣,可雪溪董氏的血脉生生不息,太公的墓前人头济济,太公的后代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而2007年的春分时节,是董氏家族史上最隆重最盛大的一次。
墓前祭拜完毕,按照旧例,每人分到了一双麻糍,同享着先祖的余荫,每一位董氏个体的生命就这样穿越了时空,与一代代祖先远去的命运、与整个家族的历史连接在了一起。
雪溪,已经不再只是一条溪流,她成为雪溪董氏家族的一种符号,一种存留在遗传因子中至今仍鲜活跳跃的密码,一种矗立在后代心目中的先祖们的精神的化身,一种洋溢着智慧和灵韵的永远的亲情的呼唤,它时刻告诉人们,要思本思源、追远报本,要敦宗睦族、和睦团结,要与时俱进、继往开来。
雪溪董氏第十七次圆谱庆典
2007年4月12日,农历二月廿五,艳阳高照,暖风吹拂,又是一个大吉大利的好日子。雪溪边上,鼓乐喧天,高高飘扬的“雪溪董氏”的大族旗下,一面面来自各房派的小族旗迎风招展,每一位雪溪董氏的脸上挂满了笑容。雪溪董氏回娘家十七女儿,抬着“勿忘祖恩”的铜匾和一篮篮鲜花最早赶到雪溪,族长轩林公率领各房房长在村口把女儿们迎进了思本堂。
雪溪董氏第十七次圆谱庆典即将在这一天隆重地拉开帷幕。
上午九点三十分,庆典主持人董宣能宣布:“庆祝雪溪董氏第十七次圆谱典礼现在开始!”一时间,锣鼓响,礼炮鸣,彩球飘飞,雪溪边欢腾着一片吉祥和喜悦。
道财公对续修宗谱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因公务繁忙未能亲临庆典现场,雪溪董氏后裔遥遥地向他表示感谢和敬意,道才公胞兄董财仁代表他接受了这束感激的鲜花。
董伯林代表续修宗谱董事会致欢迎词,欢迎各地的宗亲和各界的朋友从四面八方赶到雪溪参加圆谱庆典;接着,新昌县萩森植物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董竹超,代表外出创业者讲述了回到老家的感想和参加圆谱庆典的喜悦;出嫁异地他乡的雪溪女儿董和英说,看到娘家新的宗谱续修成功,她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说不完的激动;查林村梁作栋,代表异姓家族热情地祝贺雪溪董氏宗谱续修成功,表述了查林村中梁氏和董氏和睦共处的友好乡情;五十年代末在雪溪乡任党总支书记的老干部代表潘和钱,和雪溪董氏结下深情厚谊,回忆起在雪溪度过的日子,并祝贺雪溪村和雪溪董氏的明天更加美好。县政协文史组组长,原新昌县副县长、人大副主任、《新昌县志》主编陈百刚说,早在十多年前就翻阅了旧的《雪溪董氏宗谱》,知道雪溪董氏历史上的许多人物,不仅是雪溪董氏的骄傲,而且是全新昌人的骄傲,现在宗谱续修成功,是一件弘扬传统历史文化的大喜事;新昌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原新昌县副县长、政协副主席钱福全,一直关心雪溪董氏宗谱的续修工作,真诚地祝贺雪溪董氏历史上这一继往开来的文化盛事的圆满成功。
各位宗亲、贵宾的致词完毕,参加庆典的来宾开始了游行。
游行队伍由旗手领先,彩轿抬着一册《雪溪董氏宗谱》走在前面,八仙队、锣鼓队跟随其后,接着是大族长轿和小族长轿,再接着是喜字排队,随后是各房各派的队伍,其间还有舞龙队、舞狮队、腰鼓队、民乐队,从会场出发,过了彩桥,又过了石桥,黄龙和狮子舞进了小宗祠思源堂,再沿公路,过村西新桥,进入下村大路,黄龙和狮子舞进了大宗祠思本堂。
这一天,村头村尾,人头济济,一位九旬老者见此情景,说雪溪村从来没有这样热闹过。天姥诗社常务副社长俞鹤春先生,即兴写成《参加雪溪董氏圆谱庆典见闻杂赋》,表达心中的祝贺和身在现场的激动,其诗曰:
(节日村容)
车到雪溪双目眩,红灯千盏遍村悬。笙箫鼓乐狮龙舞,男女街衢笑语欢。
处处盛妆披丽彩,家家祭祖设琼筵。万宗同脉炎黄后,一片祥和华夏天。
(圆谱庆典)
万人盛会史无前,进退安排序井然。董氏大旗飏(扬)碧水,千支追祖返根源。
(董氏女儿回娘家)
董氏姑娘嫁四方,盛妆谒祖拜高堂。登台一席深情话,搏得掌声经久扬。
(游行)
长蛇列队绕村行,鼓乐喧天四谷鸣。少女窈窕轻起舞,苍龙夭矫戏翻腾。
旗幡招展耀人眼,烟火纷飞映日明。盛世人和思祖德,万人空巷颂升平。
中午,圆谱庆典的酒宴摆了150桌,分摆在祠堂、学校等两个地方,大家一起举杯,共同祝贺《雪溪董氏宗谱》的续修成功。
下午,一箱箱《雪溪董氏宗谱》摆满了主席台,各房长辈在台前的主席台就座,一点整,在欢庆的锣鼓声和礼炮声中,雪溪董氏开始了关谱仪式。
关谱仪式由董顶荣主持。关谱仪式上,续修宗谱董事会为珍藏宗谱六十年而费尽苦心的三十五世祖轩根婆给予奖励,轩根婆保存下来的这册“学”字号宗谱成为这次续修的底本,她的尊祖敬宗之心可贵,值得后人学习并弘扬。
接着,各位长辈代表众裔孙恭拜列祖列宗。
董宣能代表雪溪董氏续修宗谱董事会讲话,他全面地总结回顾了一年来修谱的经过,表达了工作中的一些想法。修谱成功标志着雪溪董氏大家族在新社会新世纪里实现了大团结,可以告慰我们共同的先祖,也可以给我们的子孙一个关于家族历史的交待,修谱成功圆了自己的一个梦,同时也留下一些遗憾,有一些雪溪董氏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入谱,也有一些宗派因找不到老的宗谱而无法续谱。现在新的宗谱已经修续成功,子孙后代要敬重宗谱,要常常翻读,温故知新。限于学识,也许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错,请各位宗亲提出意见,期等着几十年后新一轮的宗谱更加完美。
裔孙代表净手行礼,查阅新谱牒完毕,族长轩林公郑重地关上了谱箱,接着各房派代表和个人从族长手里恭恭敬敬地领过了新谱箱。
民国时期第十六次重修的旧谱现只存5册,每册18本,分别由才明(轩根长子)、才照、顶荣、葆铨、富全珍藏。
现在第十七次续修宗谱由北京史志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承印,印刷工本费19万元,共印68册,每册21本,颁发房派谱35册,己谱33册,房派谱以“学乃身之宝,儒怀席上珍,君看朱紫贵,仁义万事发,诚信与时进,和谐安康乐,新景现神州”这三十五字编次,其中“学”字号由大宗祠族长珍藏,“新”字号谱赠送新昌县文物馆收典藏。
雪溪董氏第十七次续修宗谱终于成功圆满,雪溪邻近的大雷、尖坑、五星等村民委员会和查林村梁氏、儒岙镇姥东徐氏等新昌县的大家族的代表也应邀参加庆典,分享董氏族人的喜悦。
鳌峰雪水流芳远,江都龙游世泽长。
国泰民安圆谱牒,风调雨顺兆丰年。迎佳宾喜炮齐鸣,庆圆谱彩灯高照。
歌太平续修宗谱顺民心,颂盛世凝聚亲情促和谐。
光绪戊寅,纶绪维纬,同胞四总理,齐掌家乘,敬威备至;共和丁亥,玉满堂枝,阖第五经天,同圆谱牍,举世无双。
让雪溪水继续流淌着千古的美丽,让时光在此刻久久的停留,记下这雪溪董氏历史上大团结的一天。雪溪董氏将铭记这个光辉灿烂的今天,去谱写明天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晚上,新昌调腔剧团应邀演出《闹九江》,观众从四面八方赶来,人数达万余,盛况空前。
雪溪水边,连续上演了七日七夜的戏文,圆谱庆典缓缓地降下了帷幕。
从2006年2月重修大宗祠思本堂,尔后发起续修宗谱,到2007年4月的圆谱庆典,期间,还完成二房宗祠思源堂、小隐庵和雪溪始祖康泰公、细六公(十三世祖董淳)墓,祭扫先祖墓地等宗族大事,总耗资90多万元。期间,众多的雪溪董氏以续修宗谱为自己应负的责任,不辞辛劳,不计报酬,江飞、渭汀、小根兴、新标、兴方、汀宝等100多人,为修谱、圆谱等义务奉献了共计六七百日不等的劳动,永贵、汉三、葆铨、德位、汝达等80多人,为编纂宗谱各奉献了五至七个月不等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