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交易所未来走向何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34:42
Andrew Sheng / Emmanuel Pitsilis
建立一个东南亚交易所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太可能,但除非决策者现在就开始行动,在该区域内奉行一致的政策及监管条例,否则许多本土交易所都面临着在竞争中处于下风的危险。领先一步的西方国家交易所已然通过并购与结盟划分出了全球交易所中的精英阶层。不过,虽然交易所的跨境合并已经在地球的另一端变成现实,但是东南亚国家各交易所单打独斗的现状还将长时间维持下去。
如果东南亚国家的交易所继续完全独立地开展业务,那么它们当中大多数与国际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都可能会进一步拉大,至多混到在国际同行进行并购交易时被人家挑挑拣拣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东南亚国家的交易所主动出击,进行内部合并,则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格局。去年的数据显示,如果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简称:东盟)的五大交易所合并,则会缔造出全球第15大交易所,其规模在亚洲将仅次于东京和香港股市,位列第三。致力于联合东盟经济的2015年远景规划(Vision 2015)为东盟国家进一步合并资本市场、乃至各国交易所创造了一个良机。不过前路仍可谓障碍重重。
问题的核心在于东南亚的资本市场缺乏影响全球的广度,同时深度也有所欠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市场相对具有一定深度,但是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交易所的本土市值远不及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如此一来,2005年东南亚交易所的交易总成本较北亚及西方市场分别高出了50%和250%,流动性成本较北亚及西方分别高了50%和200%。其结果是,东南亚国家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那些在更成熟市场进行融资的同行高出了2%-4%。
东南亚国家交易所的全面合并在今天看来有些遥远。不过,近来交易所的种种整合努力表明如果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营运和技术等易于产生协同效益的领域、而不是在合并问题上单刀直入的话反倒有可能为日后的合并扫清障碍。与全面合并相比,这种方法不但更易操作,而且能够将许多设想中的利益落在实处。OMX旗下的Nordic Exchange和欧洲证券交易所(Euronext, 现为NYSE Euronext)就都从整合中获得了好处,且各自的特点依然得以保留。
东南亚国家的决策者可以采取直接而具体的措施为交易所的整合铺平道路,同时这也会强化本土市场的实力。这些举措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执行。
对大多数市场而言,重中之重应该是深化改革,令本土的资本市场向国际标准看齐。首先推出的措施应该包括提高交易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或是强化监管机构的能力,其次要减少或取消资本控制。
第二,各国应该协调监管,确保全地区在资本市场的监管方式上具有一致性。相互承认就是这条道路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如果这看起来可行且预计成效不错的话,那么就可以开始第三阶段了,即对交易所及交易后服务进行整合。基于共同准则的合作模式以及共同分担成本的做法为成功创造了最佳条件,而宏伟的战略计划未必会有如此功效。
在这条道路上,第一阶段非常容易实现。各个交易所可以继续独立经营,但大家都遵守相同的交易条款、时间以及定价准则。这可能有助于加快某些市场的改革步伐并且立竿见影地降低跨市场交易的复杂程度。更进一步的话可以采取共同所有制并进行联合管理,这最终将使交易所得以削减运营成本并共享技术领域的投资。如此一来,呈现新貌的交易所有望吸引更多跨境资本,不仅达到了深化市场的目的,而且还会吸收更多的本土资金入市。
一些东南亚国家的交易所可能很快就会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但就像几十年前的欧洲那样,实现区域内合并的历史机遇并非由交易所把握,而是掌握在决策者手中。如果这一天果真到来,东南亚国家的企业、投资者以及个人都将从中获益良多。
(编者按:本文作者之一沈联涛(Andrew Sheng)现任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和马来亚大学(University of Malaya)副教授,他曾于1998年至2005年期间担任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主席。本文另一作者姚万里(Emmanuel Pitsilis)是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 Inc.)驻香港的高级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