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职场新贵诞生于何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22:07

未来10年职场新贵诞生于何处 看好房产金融环保

专家预测,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重心将加速向亚洲转移。 2020年亚洲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将从目前的39%增加到52%。在亚洲,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并在未来10年仍能保持较快增长,孕育无限的商机与时机。目前,国内的经济正在经历根本性的变革,环保、物联网、投资等新的领域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这些新的概念将会带来一些新的职场发展机遇。不过,房地产、金融行业等以往强势的行业,在未来10年仍有许多新的职场机会。

两大传统行业可能诞生的新机会

房地产“职场新贵”:房地产策划师

★可能性系数:8

中华英才网职场专家张桢宁预测,未来房地产人才将依然走俏。不过,房地产策划师将会异军突起。房地产从2009年底近乎疯狂的巅峰逐渐转入常态,但巨大的市场需求驱动依然使之成为2010年最稳健发展的行业之一。其中,房地产策划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楼盘项目进行研究与策划工作,撰写和执行项目策划方案。因此,对于一个地产项目而言,策划团队的创意对项目的推进会起很大的作用。

国际金融中心“职场新贵”

投资分析师 ★可能性系数:9

注册会计师 ★可能性系数:8

众所周知,上海将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据上海交大安泰管理与经济学院的潘丽英教授介绍,金融发展的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是,金融机构和金融交易会向经济深厚且社会设施先进的大城市聚集。要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与之相关的高端人才必不可少,潘丽英指出,人才是决定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中国目前不缺资本,但极其缺乏高端人才,因此有必要制定有竞争力的税制,促进人才的集聚。

张桢宁认为,随着新兴的期货市场不断升温,在未来几年内,投资分析师的缺口会不断加大,而相对职业素养要求也较高。投资分析师要时刻面对市场上纵横交错的大量信息,并对证券市场不同层次的投资群体提供有价值的投资策略或建议。而注册会计师一直是国内急缺的人才,尤其是被国际所认可的注册会计师更是稀缺。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当前急需35万名注册会计师,而目前实际具备从业资格的只有8万人左右,其中被国际认可的不足15%。

三大概念可能带来的新职场机会

低碳、环保概念:环境工程师、交易市场高端人才

★可能性系数:8

交大马赛管理学院的教授王华指出,低碳、环保概念的推出对人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企业更加注重社会责任,树立负责任的社会形象,国内一部分先进的企业如中国移动[77.35 0.52%]、中国电力[1.57 1.29%]、中石油等已经开始推出企业社会责任年报,这催生了一批与之相关的职位;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发展新能源,实现能源的节约,势必会引入技术的革新,并催生一批新型的市场,比如碳交易市场。据介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成为资产,具有经济价值,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发展中国家主要通过CDM机制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中国为全球碳市场创造的巨大减排量,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但中国目前紧缺这方面的高端人才。

此外,随着宜居型社会的不断推进,环境工程逐渐成为房地产行业衍生的又一热门职业。其中,景观设计师,园林设计师等都将成为今后颇具前景的行业。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从业人员仅有13万余人,其中技术人员8万余人。

三网合一概念:3G工程师

★可能性系数:8

据经济观察网报道,近日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第六稿终于获得了国家三网融合领导小组的认可,此举意味着争论已久的三网融合方案终于被敲定。根据领导小组的实施意见,该方案将在6月15日之前向各地征集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在6月28日开始实施。此前争议已久的音视频节目播控权被确定为广电总局独家所有,同时广电总局下属单位有权开展有线互联网IP电话等业务。

近几年,随着手机的普遍应用,我国移动通信的网络规模、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都发生了飞跃。两年来各大运营商的3G服务纷纷上马,推动市场需求热度不断升温。鉴于我国3G人才的培养相对较晚,人才门槛高,培养周期较长,造成了我国3G人才奇缺。从当前通信业的发展趋势来看,3G的普及和4G的前期研发都将为通信技术人才的需求提供更大空间。

物联网概念:供应链管理

★可能性系数:9

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和近两年来的发展,物流行业逐渐成为就业市场的新一片“蓝海”。据初步统计,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而其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

许多物流部门的管理人员是半路出家,很少受过专业的培训。与此同时,世博会的举办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上海地区的贸易经济发展,许多国家都希望借助这一机会,推动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因此,那些掌握现代化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的需求有望成为2010年以及未来人力市场上最值得关注的职位之一。来源:2010-06-11 深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