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文物旅游事业管理局欢迎您!!涉县是河北省八大风景名胜区之一,晋冀豫金三角旅游、女娲、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41:47
革命根据地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侵略军(以下均简称日军)侵占华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八路军一二九师奉命挺进太行,点燃抗日烽火。11月,八路军工作团进驻涉县开辟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抗日宣传,组织救亡团体,秘密发展中国共产党员,建立地方武装。在广大军民坚强的斗争下,民国29年(1940年)1月,成立抗日县政府,成为共产党占领太行区内唯一的完整县,创建了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同年6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进驻涉县。旋即,太行军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太行区党委、太行行署、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等110多个单位先后驻境或在境内成立,涉县遂成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刘伯承、邓小平等在这里运筹和指挥了全区反扫荡和上党、平汉等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战斗。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在严重的灾荒面前,根据地军民一家,军政一心,英勇顽强,共赴国难,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一切为抗日,一切为解放。时,减租减息,建立政权,人心沸腾,战歌彻地,根据地渡过了一个最不平凡、最充满激情的时期,同时根据地人民也遭到了日军频繁残酷的扫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为了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第一章 根据地开辟
第一节 开辟条件
民国26年(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次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全国人民、政府、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共同抗击日军侵略。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国民党军第十八集团军(简称八路军)。9月,日军以20万兵力沿平汉、津浦、正太、平绥诸铁路进犯,连陷保定、石家庄、邯郸、沧州、德州、大同等重要城市。同期,八路军一二九师遵照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批示挥师太行,开展华北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积蓄抗日力量,开创坚持长期抗日的战略基地。
太行区地段山岭连绵,地势险要,北连五台,南抵黄河,东濒冀鲁平原,有凭险而峙之要。涉县居其东侧,地接晋豫二省,扼邯郸通长治要道;境内山高峰险,沟壑纵横,易出没、易隐蔽;东出武安而平原,南逾河南省林县而豫北,西邻山西黎城县,北接山西辽县,进可攻,退可守,"有守者不止一处,盖中州最险之邑"(清康熙《涉县志》),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其地位、地形、地势对开展敌后武装、进行游击战争十分有利。
在政治和经济基础上,涉县"地瘠民贫"(清嘉庆《涉县志》),贫苦农民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生活异常艰苦。尤以民国17年(1928年),国民党推行保甲制后,苛捐杂税,横征暴敛,致穷苦人家逃亡山西种地者十户有三,卖儿卖女者时有发生,广大人民急盼光明已久,为开辟和建立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条件。
民国26年(1937年)10月,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直插太行山东侧与冀鲁平原的交接地,八路军总部驻在距涉县境不足5公里的山西省麻田镇,曾多次转移到涉县茅岭底村和刘家庄村。
第二节 发展中共党组织
民国26年(1937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命令,各团以营或连为单位,分散插到平汉路、正太路沿线地带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继续南犯日军,并抽调大批干部和一些连队,组织成许多工作团和游击队,由中共晋冀豫特委统一指挥,分散到太行山区各地深入群众,发展党组织。11月初,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徐绍恩(后张贻祥接任团长)带领10多名班排干部,组成八路军涉县工作团先遣队,从山西辽县首次进驻涉县城。下旬,胡兴寿带领10余人的工作团进入偏城(时属黎城县辖)。工作团初期主要任务是与抗日友军(即国民党军队)和国民党县政府进行联络,统一抗日战线;召开境内财主、绅士、名流座谈会,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纳领,征集粮款以供军需。民国27年(1938年)2月,日军对晋冀豫根据地进行九路围攻,工作团先后转移到石门、偏城等村。13日,一二九师先遣团和冀豫特委在偏城寨上村召开紧急会议(历史上称为二月会议),根据会议精神,15日,八路军涉县工作团改为八路军涉县地方工作团(简称工作团),刘承栋任团长。3月,涉县工委在刘家庄村成立,刘承栋任工委书记兼组织部长,马力任工作团团长兼宣传部长。4月,偏城工作团划归涉县工作团领导。按照二月会议"根据新的形势明确新的战斗区域和斗争策略"精神,在刘家庄、贾家庄、东辽城、西辽城、索堡、石门、新桥等村开展反贪污斗争,在斗争中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创建党支部,并派出3个工作队,分赴偏城、固新、偏店等地秘密创建党组织。
5月,工作团培养介绍刘家庄村冯树田入党,为涉县第一名中共党员,尔后相继又有5人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中旬,在刘家庄成立了涉县第一个党支部。下旬,又先后成立了贾家庄、新桥、塔庄、西辽城等村党支部,并在刘家庄成立了涉县第一届县委(对外公开名义为"八路军涉县地方工作团")。索堡成立了涉县第一个区分委--索堡区分委。月底,县委移驻索堡镇,与区分委一起,领导群众展开向老财和贪官污吏借粮斗争、反对支应局贪污斗争及反摊派斗争,在斗争中培养积极分子,发展中共党员。通过斗争,广大贫雇农觉悟提高,索堡地区迅速发展到25人。
9月初,县委组织两个工作队,分别进入固新、西达和偏店、东戌地区,秘密发展党员,建立支部。于月底在偏店村成立老三区区分委,下月初在固新村成立老二区区分委。到年底,全县共发展党员237名,建立支部31个,区区建有党组织。同期,在偏城地区也建起党支部7个,发展党员41名,到第二年底,全县共发展党员530名,成立基层党支部102个。
民国29年(1940年)3月,太行区党委(原名晋冀豫区党委)进驻涉县,太行区的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到民国34年(1945年),全县党员已发展到3457名,基层党支部200多个。
民国27年(1938年)底涉县各区党组织发展情况表
表161-1-1
地区 村名 党员数(人) 建支部时间(年月) 地区 村名 党员数(人) 建支部时间(年月)
索堡地区 刘家庄 6 1938.6 固新、西达地区 大峰 3 1938.12
贾家庄 4 1938.6 河口 3 1938.12
新桥 9 1938.6 偏城地区 偏城 11 1938.7
塔庄 4 1938.6 桑栈 8 1938.8
西辽城 5 1938.6 西庄 5 1938.9
索堡 25 1938.7 寺子岩 4 1938.10
石门 7 1938.7 石峰 5 1938.10
污犊 6 1938.8 东安居 4 1938.12
茅岭底 4 1938.9 木口沟 4 1938.12
东辽城 3 1938.9 偏店、西戌地区 西戌 9 1938.10
曲里 4 1938.9 赵峪 7 1938.9
常乐 5 1938.10 偏店 5 1938.10
固新、西达地区 固新 10 1938.11 东戌 9 1938.10
原曲 10 1938.12 沙河 6 1938.11
云坪乡 12 1938.12 宋家庄 3 1938.12
小车 8 1938.12 马布 3 1938.12
连泉 4 1938.12 鸡鸣铺 4 1938.12
昭义 3 1938.12 龙虎 3 1938.12
西达 7 1938.11 合计 237
东达 5 1938.12
第三节 组织救亡团体
抗战初期,八路军涉县地方工作团在秘密发展党组织的同时,广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成立农民救国会等各种抗日救亡团体。
民国27年(1938年)10月,老一区(包括城关及南路和西路地区)农民救国会(简称农会)在西辽城成立,为涉县第一个区农会。11月,在偏店选举产生了老三区(包括井店、偏店、西戌地区)农会。12月,在南关村召开全县农民代表大会,成立县农会。翌年5月,老二区(包括固新、西达地区)在固新洞阳观召开代表会议,选举成立了老二区农会。同期偏城县各地农会也相继成立。
各地农会成立后,高举抗日救国旗帜,配合县委开展借粮、反贪污、反恶霸、反摊派、清旧债、反对不合理负担斗争。在斗争中,组织青年、妇女、儿童,成立青年救国会(简称青救会)、自卫队、妇女救国会(简称妇救会)、儿童团等救亡团体;在县城南关还组织工人成立了工人抗日救国会(简称工救会)。
各救亡团体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动员民众捐粮捐款,踊跃参军参战;组织妇女纺花织布,做军衣、军鞋,供应军需,救护伤员。儿童团在路口站岗放哨,盘查行人,遇到可疑的人就送进村公所,遇到不听话的人,就搂住腿不放行,人称"搂腿队";儿童团员还担负着区署和邻村传递消息和运送文件的任务,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晚上还要口喊"传电杆"广播,传播前方的胜利消息和后方的好人好事;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民国31年(1942年)5月,成立了县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救联会),以加强全县各救亡团体的统一领导。同时,还相继组建了涉县游击队、涉县独立营、偏城新华游击队、牺盟游击队等地方武装,在保卫抗日组织、反对国民党反共磨擦、锄奸反霸、坚持反扫荡斗争、配合主力军作战、补充正规军兵员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节 建立民主政权
民国28年(1939年),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据此,中共中央北方局提出建立各地民主政权号召,太行区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推翻旧政府、建立民主政权的斗争。
6月,县委成立后,因当时各区、联保、保、甲还是国民党的政权,所以,县委指示各工作队,在全县各地发展抗日群众组织,以反对贪官污吏、反对不合理负担、要求减租清债为内容,发动以农会为主体的抗日组织,向联保、保甲、编村展开改选村政权斗争。
首先在索堡、温村、西辽城3村改选联保主任,成立联保农会,民选了保长(有的叫村长)。到7月初,全县除东路(当时该地区为孙殿英部队控制)外,有三分之二的联保、保甲进行了改选。偏城地区首先在西庄村反旧村长陈俊明的贪污,并责令退还公款,接着改选下台,到6月,该区4个编村全部进行改选。在共产党对国民党村政权进行改选的同时,国民党新五军孙殿英在县东路地区撕掉抗日假面具,勾结日军迫害抗日军民,支持县区国民党顽固政府,给老财富户撑腰,加强保甲统治,成立反动组?quot;乡农会"与村农会相对抗,组织反动的"社训队"、"常备队"与自卫队相对抗,并以"冬防"、"抗日"为名,砍伐树木毁坏田苗,大修森林寨,大挖护村沟,修建护村墙,封锁交通,阻止征粮、征款,谋杀抗日干部。抗日军民在开展反磨擦斗争中,向国民党顽固县、区政府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夺权斗争。
9月,以县委书记陈光、宣传部长刘环、一二九师民运科长陈孝3人为总指挥,由县农会主席王仲干带领新桥、石门、索堡等村自卫队、农会代表200多人,将国民党顽固一区公署包围,在石门西峧迫使区公署交出步枪10余支,手榴弹两箱,以及印章、文件等,将旧区长赶跑,在西辽城召开各村代表会,民选区农会主席冯万义为一区抗日区长,成立了涉县第一个抗日区政府。
11月初,老三区工作队发动村支部、农会,组织群众300多人,到国民党顽固区公署临时驻地木井村,要求民选区长,领导人民抗日。旧区长在群众的怒斥之下,偷偷跑到东路台华村(国民党县政府所在地)。21日,在陈孝、刘环等领导下,于择营峧召开300多人参加的群众代表会议,民主选举县农会干部高连三为第三区抗日区长,成立了涉县第二个抗日区政府。
12月25日,一二九师主力第二次收复县城后,国民党新五军孙殿英及国民党县政府,乘机抢占县衙,妄图重新上台。一二九师将其全部赶出,随之在县城挂起"涉县抗日政府"的牌子,民主选举郝力生任县长。国民党县政府离开县城后,以孙殿英作靠山盘踞在固新、台华地区。为此,民国29年(1940年)1月下旬,由一二九师陈孝率领4名军人和县委选派的4名代表到固新对国民党县政府展开谈判斗争,国民党政府县长张守魁拒不接见,并将所派代表扣押。县委获悉,随即又推选赵胜前等40名代表,再到固新,同时派独立营到固新周围为谈判代表助威,经过两个小时谈判,张守魁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让一位秘书出面代表说话,承认了民选区长、县长合理合法。事后,国民党县政府退到台华。
到民国29年(1940年)8月1日,冀太联合行政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在东辽城成立时,根据地内的36个县已均建起了抗日民主政权。
第二章 根据地政党、政权
第一节 政党机关
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 民国31年(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在涉县赤岸村成立,领导晋冀豫(太行区)、冀南、太岳、晋豫(中条山区)4个区党委的工作。分局由邓小平、李大章、刘伯承、蔡树藩、李雪峰5人组成。邓小平任书记兼组织部长(后由李雪峰任组织部长),李大章任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后由张磐石任宣传部长)。同时宣布,原太行军政委员会和各级军政委员会撤销,与北方局合并,邓小平为北方局代书记。
晋冀鲁豫中央局 民国34年(194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北方局,在一二九师驻地涉县赤岸村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滕代远、王宏坤、张际春、王从吾、杨秀峰为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委;书记邓小平,副书记薄一波。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区党委归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同年12月底,随晋冀鲁豫军区离涉至武安。
中共太行区党委 民国29年(1940年)4月,晋冀鲁豫边区党委由山西省辽县下南会村迁到涉县西辽城村,同年12月,又先后迁到涉县下温村、赤岸村,与一二九师司令部在同一院办公。民国32年(1943年),晋冀豫区党委改为太行区党委,书记李雪峰,宣传部长张磬石,组织部长赖若愚。下属武委会、妇救会、工会、青救会、农救会、文联、学联等机构。民国34年(1945年)9月后,赖若愚改任党委副书记,冷楚任组织部长。民国36年(1947年)7月,由赖若愚任书记,冷楚任副书记,陶鲁笳任组织部长,赵时真任宣传部长。民国37年(1948年)4月,太行区党委由赤岸村迁驻西戌村,后由陶鲁笳任书记兼组织部长,赵时真任副书记兼宣传部长。民国38年(1949年)8月19日,在西戌奉命撤销。
太行区党委下属机构领导人及驻地变迁表
表16-2-1
机构 领导人(先后顺序) 驻地变迁
武委会 彭 涛 黄 镇 杨殿魁宋冠英 王 禹 陈 新 1940年3月至4日驻地赤岸,1941看待这往下温,1942年1月迁往王堡、弹音,1948年4月迁往西戌
妇救会 刘建星 高尔华 梁 虹陈舜英 黎 颖 刘湘平杨蕴玉 1940年3月至4月驻地茅岭底,1941年迁往桃城,1942年迁往上、下温,1948年4月迁往西戌
工 会 毛齐华 康永和 杨 珏
青救会 刘南生 高崇志 肖 鲁石 民 安力夫
农救会 池必卿 王梦周
文 联 黎懋庸 高木鸿 王玉堂 1940年3月至4日驻地茅岭底,1941年迁桃城,1942年迁上温,1948年5月迁东豆庄
学 联 流 沙 陕幼侠
太行区五地委 民国26年(1937年)底,冀豫特委成立,书记张玺。次年改为冀豫地委,公开名义为先遣支队政治部统战股,辖涉县、磁县、武安、邢台等县。民国28年(1939年)初,,下设邢南办事处。同年夏,更名漳北办事处,主任赵进扬。翌年9月1日,再更名为太行五地委,直到民国38年(1949年)8月随太行区奉命撤销。
太行五地委和太行五军分区从成立到撤销一直为同室办公,其驻地变迁详见《太行五军分区》。 太行五地委
主要人事沿革表
表16-2-2
单位 书 记 组织部长 宣传部长 任期
冀豫地委 张 玺 候富善 王孝慈 高 扬 1938.3-1939.11
王维刚 刘 毅 王 铮 1939.12-1940.12
太行五地委 王维刚 黎子劳 吕鸿安 史向生 1941-1943.4
徐子荣 吕鸿安 史向生 何高民 1943.71945.7
陶鲁笳 吕鸿安谷景生 史向生 赵时真陈敬贤 李 锋 李 琦 1945.7-1947.11
谷景生 杨 钰李 琦 李 伟 曹幼民 李 琦 刘 华 1947.12-1949.8
第二节 政权机关
晋冀鲁豫边区临参会 民国30年(1941年)3月18日,冀太联办第二次行政会议在东辽城村通过决议,接受北方局代表邓小平关于成立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建议。4月5日,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筹委会成立。7月7日,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辽县桐峪镇开幕,根据八路军总部给冀太联办的函商,将鲁西33个县划归冀太联办管辖,将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改名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简称临参会),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员、非党左派分子和中间人士各占三分之一)民主政权,其中共产党员32人。驻地涉县东辽城,为全区最高权力机关。
民国37年(1948年)9月26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临参会宣告结束。
冀太联办 民国29年(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黎城县召开北方局高干会议,决定成立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并逐步筹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5月,首先成立了冀太联办筹备处。8月1日,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山西第三、第五行政专员公署在涉县东辽城成立冀太联办,辖冀南、太行、太岳3个行政区,115个县。其工作任务为:1、团结太行、太岳、冀南人民建立坚强的抗日民主政权,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到底,反对投降妥协。2、巩固统一战线,开展民主政治,建立抗日民主政权。3、密切山地与平原的配合,发展生产。4、促进该区域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开展各种研究工作。
民国30年(1941年)9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涉县靳家会村正式宣布成立,冀太联办即告结束。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 民国30年(1941年)9月1日正式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简称边府),下设冀南、太岳、冀鲁豫3个行署(太行区为边府直辖)、22个专署、154个县。
根据《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组织条例》规定,边府由临参会(后改为参议会)选举组成,并受临参会监督。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副主席:薄一波、戎伍胜。政府委员:杨秀峰、薄一波、戎伍胜、孙文淑、李一清、晃哲甫、刘岱峰、王振华、牛佩琮、孟夫唐、罗青、刘季兴、游仪声、宋任穷、董君毅,共15人,其中共产党员6人。候补委员:杜润生、刘雨辰、贾心斋、李棣华。秘书处秘书长孙文淑,秘书主任平杰三。民政厅厅长李一清,秘书主任张维翰。财政厅厅长戎伍胜(兼),秘书主任顾卓新。教育厅厅长罗青,秘书主任杜润生。建设厅厅长刘岱峰,秘书主任魏永生。
冀太联办组织机构设置图
图16-2-1
行 政 会 议
主 任 杨秀峰 副主任 薄一波 戎伍胜
教育委员会水利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参 议 会 秘书长 孙文淑
秘书处主任平杰山民政处处长李一清财政处处长张慕尧(后戎伍胜兼)教育处处长罗斯平粮食处处长曹胜祥实业处处长刘裕孚司法处处长谌厚兹公安处处长李一清(兼)、刘秉琳研究室主任游仪声视 导 室
民国31年(1942年)2月,边府由靳家会村迁驻弹音村。次年,精兵简政,边府机构合并为一室、一处、两厅(即主席室、秘书处、第一厅、第二厅)。3月3日,边府在弹音村发出通知,从3月10日起各直属机关和首长启用新式代号:
机 关 代 号
机构名称 边 府 秘书厅 第一厅 第二厅 警卫连 临参会 工商管理局 交通总局 公安总局 法 院 农林局
代号 孙家庄 一班 二班 三班 四班 王家庄 一连 二连 三连 四连 五连
首 长 代 号
姓名 杨秀峰 戎伍胜 李一清 罗青 刘岱峰 孙文淑
代号 58 85 8 10 19 17
民国34年(1945年)春,边府由弹音村迁到下温村,随即召开第一届参议会,选出48名边府委员、10名候补委员。李一清为边府第一厅厅长,赵霖兼任副厅长;刘岱峰任第二厅厅长,郝季甄兼副厅长。民国34年(1945年)12月底,边府由下温村迁到武安县午汲镇。
边区政府下属单位领导人及驻地
机 构 领导人(先后顺序) 驻 地
公安总局 李一清(兼)、卜、徐启文、刘秉林、覃应机 先上温村,后迁石门村
高等法院 浦化人、堪厚兹(逃跑)、王乃堂、贾潜 先会里村,1943年迁北原村,后迁弹音村
交通总局 韩永赞、申修 索堡村
粮食总局 杜者衡 七原村
农林局 张克威 石门村
工商总局 王兴让、林海云 索堡村
税务总局 刘裕孚 索堡村
冀南银行总行 高捷成、赖勤、胡景云、陈希愈 索堡村
机 构 领导人(先后顺序) 驻 地
抗战学院 王振华 宇庄村
太行民族革命中学 李棣华 悬钟村
太行一中 李棣华 木口、杨家庄、龙泉寺
太行二中 马石安 固新村
太行联中 王振华、李棣华、苏贯之 悬钟村
边府印刷厂 小会村
边府城市行剧团 赵迪之、赵洛方、赵子岳 悬钟村
太行纸厂茅岭底人厂 王世英 茅岭底村
民国27年(1948年)6月12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与晋察冀边区政府实联合办公。9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边府宣布撤销。
太行行署 民国34年(1945年)11月前,太行区均由边府直辖,11月25日成立太行行署,驻地涉县下温村。行署主任刘岱峰,秘书长武光汤;民政处长杨奉林、武旋生,副处长徐林汉;财政处长谭映月,副处长杨文蔚;建设处长郝季甄,副处长贾林放;教育处长林霖,副处长宋尔濂;司法处长徐平,秘书处长魏镜如。民国35年(1946年)4月4日,刘岱峰调走,由李一清接任主任。
民国36年(1947年)7月,太行行署精减编制1/3,组织机构及人事变动是:民政处、教育司法处合并为民教处,由吕鸿安任处长;办公室与建设处合并,由林明任处长;财政处不变由杨文蔚任处长,徐平任副处长;秘书处名义取消,分设两科,由秘书长直接领导。
民国37年(1948年)1月,太行行署设工商处。5月,太行行署由下温村迁到马布村,由裴丽生接任主任。10月24日,奉华北政府命令,调整机构设置,民教处分为民政处和教育处,合作处改为农业处,公安局改为公安处。
民国38年(1949年)1月,由吕鸿安接任太行行署主任,秘书处长由任小风代理,民政处长由姜纪伍代理(2-8月由雷峻山继任处长),公安处由叶松任处长,工商处由吴作民兼任处长。3月,行署设卫生处,由何穆任处长。8月19日,太行行署在马布村奉命撤销。
第三节 重要活动
一、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民国26年(1937年)11月底,一二九师教导团组织科长张贻祥率八路军涉县工作团进驻县城,次日,到武安阳邑与国民党新五军军长孙殿英面谈,共商抗日救国大事,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达成三条协议:1、合作抗日,发动群众,坚决不当亡国奴。2、互通情况。3、如有日军进攻这个地区,要互相配合作战。孙要求八路军派一名军队政工干部到孙部连队任政治指导员,张表示同意。
次年1月中旬,国民党东北军骑兵第四师驻涉县南庄,张贻祥于第二天即登门拜访其师长王奇峰,陈述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翌日,王师长即派其政训处长回访张贻祥,表示赞成坚持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不当亡国奴,并赠送给八路军工作团几条军毯。同年4月29日,八路军攻下涉县城,5月,八路军地方工作团决定委派王铮为涉县抗日政府县长,而国民党孙殿英抢先一步,派县长占了县衙,为维护统一战线大局,八路军工作团主动让出县长、退出县城。随即与国民党县长提出条件进行谈判,决定工作团与国民党的"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一道工作,多次召开全县老财、绅士、名流座谈会,讲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道理,有人出人,有物出物,捐粮献款,收集武器,一切为抗日;并把国民党基层武装壮丁队改为抗日自卫队,以动委会名义统一刻制印章,发至联保、保、甲。民国28年(1939年)初,郝季甄任国民党县政府县长,其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八路军工作团密切配合充实改组动委会,把以前纯属国民党上层人物为主体的结构,改变为由国民党县政府、八路军涉县地方工作团及各界爱国人士共同组成的组织。
民国29年(1940年),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三三制建政原则,由各党各派各界抗日爱国人士等,共同组成抗日民主政府,对各党各派及各界抗日民主人士充分信任,委以重任,有职有权地行使权利,建立起真正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年,在东辽城召开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涉县李井田、李竹如、冯子钦、许明等,均被选为边区参议员,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管理边区大事。偏城寨上旧知识分子刘乃?quot;七·七"事变前跑到北平,偏城县抗日政府给其写信,招其回乡参加抗日工作,回来时抗日政府开了欢迎会,联办将其分配到太行一中任教。偏城旧知识分子刘克恭、石峰村路长安被选为边区参议员,参与管理边区大事。
为调动各阶级、各阶层的力量投入到抗日方面来,抗日政府提出在减租减息中,还必须缴纳租息,部分开明老财富户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占洼村财主张翼卿自己背上旧文约到各村向债户主动清债。南岗村财主张尧先主动提出自己加份负担,以减轻穷人疾苦。诸如此类均受到政府公开表扬,有力地推动了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民国31年(1942年)10月索堡开明绅士郝敬修,被日军抓去,逼其组织维持会,郝横眉冷对,控拆日军侵华罪行,宁死不屈,壮烈牺牲。
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八路军高举统一抗战大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筑成了抗击侵略者的铜墙铁壁,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兵简政
民国30、31年(1941、1942年),抗日处于最困难时期,经过日军残酷的扫荡,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到六分之一,加之旱、蝗灾甚重,抗日军民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民国30年(1941年)11月12日,边府根据当时形势,在靳家会村召开第十一次例会,讨论民国31年(1942年)的工作方针及精兵简政问题,决定边府首先精兵简政,同时通知县、区、村的缩编工作一律于翌年3月底完成,以减轻群众负担。
民国31年(1942年)1月17日,刘伯承师长在师部驻地赤岸村,召开一二九师直属部队干部会议,在会上作了《如何执行党中央关于精兵简政政策》的报告。15日,一二九师发表了关于实施精兵简政建设的命令,25、26日,邓小平政委等分赴各军分区进行深入动员。师部在精兵整编中规定:1、旅以上直属队与战斗部队的比例为1∶7,团直属队与团以下战斗人员的比例为1∶2。2、有计划的抽调一批有相当能力的本地干部,到地方武装和各级武委会中去,以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开展群众游击战争。3、抽调一批干部入学深造。4、经营生产事业,以安置老弱战士、荣誉军人。
1月19日,边府在靳家会村召开第十二次例会,通过本区政府人员编制方案,归并现有县区,裁减骈枝机关。原则为多减上层,加强下层,调整加强干部,多减事务人员。同月,一二九师整编完成,经过整编,太行区一至六分区的单位减少了110个。地方武装在整编中,除充实基层外,还清洗了地痞流氓分子。通过整编,从正规军中调来50名干部充实到各军分区,使地方武装的战斗力得到提高。对精减下来的干部,规定不降级使用,多余581名干部送到学校培养,既保持了一定数量的老干部做骨干,又尽量留用了缺乏实际经验的知识分子,照顾到了新干部在工作中锻炼。对退伍转业的1013名干部,协同各级政府帮助他们到农村安家立业。此外,还合并了一些伙食单位,如师直属队的伙食单位,由原来的41个减到19个,太行各军分区和新一旅、三八五旅共减少了156个伙食单位。
同年5月反扫荡胜利后,通过总结经验,仍感到组织机构不够精干,所以在中共北方局统一领导下,全区党政军机关又进了第二次精兵简政,进一步压缩上层机构,充实下层。翌年7月20日,边府在弹音村提出各级政府改变组织形式,要实现"一元化、群众化、军事化、简单化",专区设专员办公室,县设县长办公室,下设一、二、三科,分管民政、教育、财政和司法工作;粮食局兼管支差、义运工作;专区、县不设建设部门,由工商管理局及农林局分管工商、农业、水利等工作;区分所一般只设区长、民教、财粮书记各1人,必要时设副区长。
经过这两次精简,晋冀鲁豫全区的党、政、军人员,不到全区总人口的3%。
民国31年(1942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据此,次年1月,边区各级党政军机关又进行了第三次精兵简政,以适应以后极端严重的分散游击战争环境,加强区村一元化领导,减轻人民负担。2月27日,边府在弹音村对第三次简政作补充说明:一、县府机构:1、秘书主任兼办公室主任,承县长意志协助县长掌握全面工作,解决各种问题,县长不在时,代理县长职务。2、一科掌握民教及优抗工作,二科掌握抗勤工作,抗勤不另设科。3、各科建立联合办公制度,秘书主任领导处理日常工作。二、区村机构:1、区抗勤工作由文书、抗勤助理员处理日常事务,对下调查、检查、联系等事宜由财粮助理员掌握。2、村级干部在工作基础好的地方,可采取不脱离生产或津贴制。
同年1月25日,中共太行分局在温村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分局书记邓小平指出:"根据地很多是机关庞大,系统分立,单位太多,指挥不便,干部堆在上层,中下层虚弱无力。这些现象与目前及今后极端严重的形势与任务不适应,如果再不改,简直是自杀政策","坚决来一次痛痛快快的精兵简政,把上层机关缩小到最低限度"。于10月,经中央批准,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师部合并,保留一二九师番号;太行分局和北方局合并,撤销太行分局;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区由北方局和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直接领导。军区、军分区机关与相应的区党委、地委机关合并为一个伙食单位;县基干游击队或独立营与县委会、武委会机关也合并成一个伙食单位,到民国33年(1944年),太行军区共裁减掉118个伙食单位。精兵简政,对节省民力,减轻人民负担,动员与组织民众坚持抗日,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会议辑要
冀太联办第一次专员、县长会议 民国29年(1940年)12月10日,冀太联办第一次专员、县长会议在东辽城村召开。到会专员、县长57人,联办科长以上出席会议。杨秀峰致开幕词,戎伍胜作总结报告,李一清致闭幕词。会议讨论确定了民国30年(1941年)四大任务,即建设民主、扩大武装、生产建设和确立财政收支,研讨了土地使用法、劳工保护法、统一累进税等法令,交流各地的工作经验。这次会议,由于白晋线上日军扫荡,太岳区代表未能参加。遂于次年1月15日,联办在涉县召开太岳区县长会议,传达了东辽城第一次专员、县长会议精神。
晋冀豫区党委、太行军区武装干部会议 民国30年(1941年)1月24日,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和太行军区在赤岸村召开武装干部会议,刘伯承作了《关于太行军区的建设与作战问题》的报告,邓小平出席会议并讲了话。会议提出了民国29年(1940年)发展民兵的计划和要求,认为可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月到5月底,中心是建立县武装指挥部,统一地方武装,成立县游击大队,整理军区基干队,对国民党顽军和日军的夹击进行斗争。第二个时期,从6月到7月底,中心是取消县指挥部,加强县政府武装科,提出了建立统一的民兵制度,军区正规军转为野战军,师部、旅部兼军区、军分区,另设动员武装部门掌握民兵工作。第三个时期,从"八一"军区会议到12月底,中心是加强军区建设及健全统一的民兵制度,巩固和发展地方武装组织,加强党政工作,积极参加游击活动,动员民兵参战破路,提高战斗力,并把地方武装改为独立营建制,是太行军区发展壮大时期。当时,全区组织起来的青抗先、基干队、自卫队达万余人,当年全区民兵参战536次,共达6万人次。
太行区民兵政治工作会议 民国31年(1942年)2月8日,太行区武委会在下温村召开全区民兵政治工作会议,杨殿魁作了《关于加强民兵政治工作提高民兵质量的报告》,彭涛讲了话。会议通过了《关于民兵和民力》、《民兵政治工作》、《关于武委会组织》三个决定,提出了民兵政治工作的五项任务:密切群众的关系;克服一切脱离群众现象;保证战斗力提高;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提高民兵政治觉悟,树立参军光荣的思想。
太行分局高干会议 民国32年(1943年)1月25日至2月20日,在下温村召开高级干部会议,通称"温村会议"。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民国31年(1942年)12月23日发布的《关于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1943年方针的指示》,讨论研究如何更换扭转晋冀鲁豫边区的困难局面,全面开展根据地建设的问题。会议期间,分局书记邓小平于1月26日作了《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与今后对敌斗争的方针》的报告。报告共分五个部分:第一,5年来(1937-1942年)抗日斗争的概略总结,把抗战以来在华北的斗争分为三个阶段:(1)抗战开始(1937年7月7日)到武汉陷落(次年10月25日)是日军进入作战阶段;(2)从武汉失守到百团大战(1940年底)是日军治安肃正阶段;(3)民国30年(1941年)到民国32年(1943年)是日军治安强化阶段。第二,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第三,敌占区的组织工作与政策运用。第四,反扫荡。第五,一元化斗争。分局副书记李大章在会上作了《过去群众工作的简单回顾与今后的工作方针》的报告,边区政府副主席戎伍胜在会上作了《进一步加强财经建设开展对敌经济斗争》的报告。2月8日,八路军总部副司令、中共中央北方局代书记彭德怀在会上作了《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三个中心工作》的报告,指出:战争、教育、生产是华北抗日根据地的三个中心工作,战争是目前一切工作的中心。2月12日,八路军总部野政主任罗瑞卿在会上就政治工作,特别是对黎城会议的评价作了发言。2月14日,彭德怀在会上就根据地发展的规律性,军队党和地方党的民主等作了报告。2月20日,邓小平作了总结报告。
"温村会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5年来晋冀鲁豫边区的工作,提出了今后的具体任务:在根据地,必须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各阶层的团结,大大发挥人民的抗日积极性,在深入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加强抗日武装的建设,开展普遍的群众性游击战争,坚决打击日军的扫荡,阻止日军?quot;蚕食"进攻,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恢复与发展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发展生产,战胜灾荒,保证军需民食,打下自给自足的基础。在敌占区,必须发展游击战争,建立小型的、隐蔽的游击根据地,加强敌占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组织工作,积蓄力量,准备反攻,并配合保卫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为此,必须坚持敌进我退的方针,组织更多的武工队、小部队,大力开展敌占区的工作;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深入进行整风,彻底实行精兵简政,主力兵团全部地方化,地委、军分区以上的机关进一步精减合并。
"温村会议",为晋冀鲁豫边区战胜一切困难,打败日本侵略者指明了方向,制订了战略大政方针,是全边区继石拐、黎城会议之后的又一次重要会议。
太行区党员代表大会 民国34年(1945年)4月5日,边府在下温村召开太行区模范文教工作者会议,并举办了文展览。边府第一厅厅长李一清致开幕词,太行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张磐石作了总结报告。
太行区党员代表大会 民国37年(1948年)5月15日,中共太行区党委在东戌村太行礼堂召开全区党员代表大会,特等县、甲等县每县出席代表3人,一般县每县出席代表2人,县团级以上代表共120余人到会。大会传达了中央二中全会决议及华北局扩大会议决定,传达了全国和华北妇代会的决议,讨论了民国38年(1949年)工作,作出了《为实现1949年生产任务而奋斗的决议》。大会于5月25日闭幕。
一二九师全军运动会 民国30年(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了作长期抗战准备,把一二九师锻炼成"钢铁的身体、钢铁的意志",刘伯承、邓小平决定举行一二九师全军运动大会。运动场在赤岸、王堡村外的清漳河河滩上。由师直属工作科科长韩连生负责领导场地施工,调动司、政、后勤机关及通讯营、师轮训队等单位把河卵石拣去,从别的地方抬土垫平,再用石磙扎实。运动场中心是司令台,下面是大检阅台,篮球场、木杠、木马、平台、障碍物和跑马场都在司令台的正前方。次年5月,日军扫荡,误把这个运动场当作飞机场,在太原《新民报》上公布《皇军赫赫战果--摧毁共军飞机场》,被根据地人民耻为笑谈。民国30年(1941年)9月18日,运动开幕,冀南、太岳、太行各部队、民兵代表队整队入场,大会总指挥李达参谋长驰马而前,向彭德怀副总司令报告完毕后,彭副总司令策马先行,左权副总参谋长、罗瑞卿主任、邓小平政委、滕代远副校长、杨秀峰、戎伍胜正副主席、申伯纯、邢肇棠正副议长、蔡树藩主任等乘马进行军队检阅。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都分别讲了话。运动会比赛项目有:跳高(太行五分区田菽敏为第一名,1.47公尺)、铅球(决死三纵队的戴震为第一名,12.16公尺)、男子百米跑(决死一纵队的吴玉来为第一名,成绩11秒)、拔河(抗大六分校为第一名)、摔跤(三八六旅的曹境全为第一名)、单械(伉大六分校李建生第一名)、平台(三八六旅的宋郁文为第一名)、木马(抗大六分校的常福荣为第一名)等,此外还有军事比赛和战斗演习。运动会历时9天,27日结束。在闭幕式上,刘伯承师长肯定了运动会的意义和成绩,布置了反扫荡作战任务。《新华日报》(华北版)专门为一二九师运动会发表社论,指出:"一二九师运动会具有不同性质和意义,它不仅为了运动,更不是为运动而运动,而是在建军的重大课题下,作为建军的一个节目来进?quot;,它和别的运动会是不大一样的,具有重要的政治纪念意义。
追悼烈士大会 民国31年(1942年)7月8日,一二九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晋冀豫边区党委等领导机关5000多人,在涉县石门村北召开大会,追悼左权、何云、长衡宇等30多位烈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主祭,一二九师刘伯承师长讲了话。是日,华北《新化日报》社500多名干部职工在桃城村庙内,召开追悼大会,追悼在五月反扫荡战斗中牺牲的新闻工作者何云、黄君珏等40多名烈士。10月10日,晋冀鲁豫边区抗战以来殉国烈士公墓在石门村落成,左权、何云等烈士从战时临时葬埋地迁入公墓,一二九师、边区政府、边区临参会等召开千余人大会,进行揭幕典礼,并在墓周围植松柏树400余株以示纪念。
庆祝刘伯承50寿辰大会 12月16日,庆祝刘伯承师长50寿辰大会在王堡村召开。因当时是抗日最困难时期,为消除一些人悲观情绪,八路军总部决定给刘伯承召开50寿辰纪念大会,利用其德高望重的影响,增强广大民众抗日信心。届时,太行区各村均有1名代表前来,包括一二九师所属各军区、军分区、各旅及驻地党政军民代表共5000多人出席,会场从王堡村一直延伸到赤岸村,有3台戏同时演出庆贺。邓小平政委代表一二九师全体指战员致词,彭德怀副总司令从前线专程赶来登台讲话。朱德总司令、叶剑英总参谋长、吴玉章、林伯渠、陈毅等领导来电祝贺。为此,华北《新华日报》出了特刊。
附:
庆祝刘伯承50寿辰的部分贺电及文章
朱德总司令贺电:
庆祝刘伯承同志五十寿辰
朱德
戎马生涯五十年,凭歼日寇镇幽燕。
将军猿臂依然健,还我河山任仔肩。
吴玉章贺电:
庆祝刘伯承同志五十寿辰
吴玉章
敌后苦坚持,百战英名惊日寇。
太行齐庆祝,万家生佛拜将军。
庆祝刘伯承同志五十寿辰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邓小平
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自己的党,是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我们的伯承同志不但具有了这些品质,而且把他的全部精力献给了国家、人民和自己的党。在三十年的革命生活中,他忘记了个人的生死荣辱和健康,没有一天停止过自己的工作。他常常担任着最艰苦最危险的革命工作,而每次都是排除万难完成自己的任务。他为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负伤达九处之多,除了国家和人民的福利,除了为党的事业而努力,简直忘记了一切。在整个革命过程中,他树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我同伯承同志认识,是在一九三一年,那时我们都在江西中央苏区,后来都参加了长征,而我们共事,是在抗战以后。五年来,我们生活在一块,工作在一块。我们之间感情是很融洽的,工作关系是非常协调的。我们偶然也有争论,但从来没有哪个固执已见,哪个意见比较对,就一致地做去。我们每每听到某些同志对上下、对同级发生意气之争,遇事总以为自己对,人家不对,总想压倒别人,提高自己,一味逞英雄,充山大王,结果弄出错误,害党误事,假如这些同志一切从国家、人民和党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的荣誉地位出发,那又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伯承同志便是不断地以这样的精神去说服与教育同志的。
伯承同志对于自己的使命,是兢兢业业以求实现的。过去的事情不用谈它,单以最近五年来说,奉命坚持敌后抗战,遵行三民主义,抗战建国纲领和党的政策未尝逾越一步。他对于上级命令和指示,从未粗枝大叶,总是读了又读,研究了又研究,力求适应于自己的工作环境而加以实现,在实行中,且时时注意着检查,务使贯彻到底。"深入海底",差不多是他日常教导同志的口语。
伯承同志热爱我们的同胞,每闻敌人奸掳烧杀的罪行,必愤慨形于颜色;听到敌人拉壮丁,便马上写出保护壮丁的指示;听到敌人抢粮食,马上就考虑保护民食的办法;听到敌人烧房子,马上提倡挖窑洞,解决人民居住问题;听到了有同志不关心群众的利益,便马上打电话或电报加以责备。还是不久前的事情吧,他看到村外的道路被水冲坏了,行人把麦地变成了道路,他便马上督促把路修好,麦地得到了保全,这类的事情,在他身上是太多了。他不仅率领着自己的部队,从大小数千次的血战中,来保护我们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生命财产,而且在日常的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共产党员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本色。
伯承同志热爱自己的同志,对干部总是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其进步。他同同志谈话的时间很多,甚至发现同志写了一个错字,也要帮助改正。在他感召下得到转变和发展的干部,何止千万。
伯承同志是勤读不厌的模范。他不但重视理论的研究,尤其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他常常指导同志到下层向群众去学习,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伯承同志可供同志们学习的地方太多了,这些不过是其中的一枝一叶。他的模范作用,他的道德修养,他的伟大贡献,是不可能在短文中一一加以介绍的。
假如有人问,伯承同志有无缺点呢?我想只有一个,就是他除了读书工作之外,没有一点娱乐的生活,他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他不会下棋打球,闲时只有散散步,谈谈天。他常常批评自己,对于时间太"势利"了。难道这真是他的缺点吗?这只能说是同志们对他的健康的关怀罢了。
在伯承同志五十寿辰时候,我祝福他健康,祝福我们共同努力的事业胜利!
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大会 民国32年(1943年)11月11日,一二九师、边区政府、太行区党委分别在河南店、赤岸、索堡三地召开万人大会,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李达、戎伍胜、赖若愚等发表讲话,号召军民加紧备战,迎战日军扫荡。大会通过致斯大林及全体苏联红军、苏联人民的贺电。
追悼"四·八"遇难烈士大会 民国35年(1946年)4月23日,太行军民一万余人在涉县河南店召开追悼"四·八"遇难烈士大会,追悼从重庆飞返延安途中飞机失事而牺牲的叶挺、邓发、王若飞、秦邦宪等烈士。大会由太行区党委副书记冷楚主持,太行区党委书记李雪峰、太行行署主任李一清、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等为陪祭人。李雪峰读祭文,李一清、秦基伟、王维纲先后讲话。太行区总工会代表苏群、边区参议会王竞宏、边府行政委员郝如海、涉县县长秦秀峰、杀敌英雄樊四的、劳动英雄李开勋、农民刘维江、纺织工人赵九洲等亦先后登台讲话。大会一致通过了5项提议:1、通电政协各党派,反对国民党继续独裁专制,反对内战,要百分之百执行三大协定。2、致电中共中央,坚决在毛主席领导下,为实现三大协定而奋斗。3、慰问死难烈士家属。4、建立"四·八"殉难烈士碑塔。5、定"四·八"为永久纪念日。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5周年大会 民国35年(1946年)7月1日,太行区党政军各机关1000名干部,在军区政治部驻地王堡村举行集会,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5周年。赖若愚讲了话,号召紧急动员起来,迎接战争,为实现和平民主团结而奋斗。
纪念抗战胜利一周年大会 民国35年(1946年)9月2日,太行区各界一万余人在河南店集合,隆重纪念抗战胜利一周年,誓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而奋斗。涉县6000余民兵举行了大检阅。会上,太行军区副司令员赵辉楼号召民兵,战争要与生产结合,紧密配合部队自卫作战,保卫胜利果实。
庆祝朱德60大寿集会 12月8日,太行军区各机关干部及驻地群众千余人,在涉县赤岸村举行集会,欢庆朱德总司令60大寿,秦基伟司令员号召大家要响应朱总司令"艰苦奋斗、英勇奋战"的号召,坚决消灭来犯之敌。
此外,在县境内召开的重要会议还有:
民国29年(1940年)7月1日,太北财经扩大会议在曲里村召开,会期8天,传达了黎城会议关于财政、经济、贸易、税收等政策。
8月1日,太行军区在赤岸村召开干部扩大会议,提出"建立坚强的民兵队伍,保卫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保卫家乡"的口号。并决定了3个月的发展民兵突击期,同时决定,在自卫队基础上建立基干自卫队,在青年中建立青抗先。
8月4日,冀太联办在东辽城召开军政民各界金融座谈会。杨秀峰主持会议。会上就五行通汇,提高冀钞信誉,整理上党票及杂钞,打击伪钞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民国30年(1941年)3月18日,太行区民兵检阅大会在常乐村举行。
4月1日,冀太联办在靳家会召开金融座谈会,八路军总部后勤部长、一二九师代表、冀南银行行长、联办财政处长、实业处长、贸易总局长、税务总局长参加,戎伍胜副主任在会上作了《加强经济战线开展对敌经济斗争》的报告。会议决定成立晋冀豫区财经会,由戎伍胜任主任,主要任务是实现统一的对敌经济斗争。
9月24日,太行区武委会在下温村召集辽县、黎城、涉县、偏城4县武委会干部会议,到会干部354人。会议进行了时事、政治、业务知识测验。刘伯承师长到会就反扫荡和如何开展群众游击战争讲了话。
10月23日,一二九师在赤岸村召开太行区各旅及各军分区干部会议,布置反扫荡作战任务。
民国31年(1942年)1月16日,一二九师政治部和晋冀豫区党委联合在王堡村召开晋冀豫边区文化人座谈会,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师部、太行军区、冀南军区、边区政府、太行区6个专署共22个单位500多名代表到会,研究讨论边区的抗日文化工作。蔡树藩主任致词,李雪峰书记作报告,邓小平政委作重要讲话。
9月18日至23日,边区临参会第二次大会在北原村召开,到会议员90名。彭德怀副总司令致词,刘伯承师长讲了话,杨秀峰、戎伍胜、李一清、刘岱峰、浦化人、罗青、裴丽生等分别就政府工作、财政工作、生产建设、司法工作、教育工作等作了报告,并答复了参议员的质询。大会修正了土地使用法条例,确定了统一累进税的实施原则,通过了财政决算,贯彻了三三制民主政权,选举了边区政府成员等。
民国32年(1943年)4月10日,边府在弹音村召开了财经会议。
5月,边府在弹音村先后召开了造纸、矿业代表会议。6月上旬,又召开了纺织工业会议。
6月5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在赤岸村召开干部会议,邓小平作了整风问题的报告。
7月14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在赤岸村召开反对内战紧急动员大会,邓小平在会作了重要讲话。
7月20日,太行区在王堡村召开了行政高级干部会议。
7月21日,冀南银行总行在索堡镇召开各分行主任、各科长联席会议,部署关于外汇、财政任务、存放款、反假票等工作的检查。
9月21日,边区政府、一二九师在弹音村联合召开生产会议,邓小平政委在会上作了《努力生产,渡过困难,迎接胜利》的报告,总结了抗战6年来晋冀鲁豫边区的经济建设工作,提出了在今后经济工作中应注意的6点意见。
民国35年(1946年)6月1日,太行行署在下温村召开全区合作社会议。
民国36年(1947年)1月18日,太行区在下温村召开妇女、青年代表大会。
6月17日至28日,中共太行区党委在东戌村召开了各地委妇女会议。
7月23日,太行区在下温村召开合作社会议,8月13日,会议结束。行署主任李一清在会上对半年来合作社的
发展,合作社的方向路线,合作社的组织领导和全区为渡荒服务等问题作了总结报告。
民国37年(1948年)5月24日,中共太行区党委在西戌村召开解决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的地委书记联席会议,
对全区的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作了总结。赖若愚在会上作了关于民主整党与填补问题的报告。
6月,太行军区在西戌村召开各分区副部长会议,对全区人民武装的基本情况作了正确的估计。
8月21日至23日,中共太行区党委在东戌村太行礼堂召开首次城市工作会议,深入讨论了过去的城市工作所走弯路的教训,决定了太行区各城镇以恢复和发展工业、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发展生产运动。
民国38年(1949年)1月30日,太行区临时妇女代表大会在东戌村召开,到会代表66人,选出出席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8名。
1月18日至28日,太行区党委在东戌村召开太行区青年代表大会,到会代表93人。会议传达了中央建团决议,深入讨论了建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团的性质与任务,青年团与党组织、青救会的关系及区别,建团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最后选出13人,组成太行区青年筹委会。
2月10日,太行区党委在西戌村召开地委书记联席会议,传达中央二月政治局会议决议及华北局2月会议决议,并结合本区具体情况,决定了当年8项基本任务。副书记冷楚代表区党委作了报告。
4月17日,太行区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在东戌村召开,大会选出出席华北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并通过提案,加强全区职工运动。
6月23日,太行行署教育处在马布村召开各专、县教育科长会议,于7月1日结束。会议传达了华北人民政府小学校教育会议精神,研究小学教育实施办法及服务规程,并订出各专、县普及教育计划。
第三章 根据地武装斗争
第一节 抗日部队
八路军一二九师 晋冀鲁豫军区 民国26年(1937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辖一二零、一一五、一二九3个师。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训处主任张浩,下辖三八五、三八六两个旅,9160人。10月到太行开辟抗日根据地。民国27年(1938年)1月,张浩调走,邓小平接任政委。
民国29年(1940年)3月,反顽战役胜利,涉县全境解放。6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在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蔡树藩、副主任黄镇等率领下,从辽县桐峪镇迁到涉县常乐村。12月,司令部从常乐村迁到赤岸村,政治部从常乐村迁至王堡村。
民国34年(1945年)8月20日,为适应战局变化,根据党中央决定,在赤岸村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同时撤销一二九师番号,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下辖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4个军区。
同年12月,应解放战争形势需要,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离开赤岸村,迁往武安。
八路军一二九师,从民国26年(1937年)东渡黄河出师抗日,以太行山为依托,创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领导边区人民,在艰苦困难的环境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浴血奋战,粉碎其频繁的、灭绝人性的大扫荡,进行了无数次反封锁、反扫荡、反清剿斗争,以游击战、运动战和大反攻,歼灭日军42万余人。并由民国 26年(1937年)10月到太行时的1个师,9160多人,发展到民国34年(1945年)9月,成为1个军区,近30万人。
太行军区 民国29年(1940年)6月7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和一二九师决定成立太行军区,由一二九师兼,设6个军分区和1个新十一旅,军区司令部驻地常乐村,同年12月底,随一二九师司令部迁往赤岸村。
民国32年(1943年)10月9日,根据抗战形势需要,太行军区与一二九师分开,下设8个军分区,军区司令员李达,政委李雪峰。军区司令部驻地赤岸村。
民国34年(1945年)12月,因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离涉,太行军区组织机构及人事作了较大调整。军区下设6个军分区和供给、卫生两部。军区司令部驻地赤岸村。民国37年(1948年)4月,迁至西戌村。翌年8月19日,在西戌村奉命撤销。
太行第五军分区 前身为一二九师先遣团,民国26年(1937年)底,在磁县贾壁一带活动。次年1月,日军进犯磁县,先遣团撤到涉县岭底、关防、黄金庄(今王金庄)一带,后又转移到石门、偏城等地。2月13日,先遣团部分归771团,其余组建为先遣支队,支队司令张贤约,政委张南生,政治处主任梅宏德。民国28年(1939年)夏,先遣支队迁到固新镇。次年8月1日,改为冀豫军分区,司令员王树声(兼)。
民国30年(1941年)9月,冀豫军分区更名为太行五军分区,驻地由固新镇迁往西达镇,军区司令员皮定钧,副司令员鲁瑞林,政委王维刚(兼),副政委杨树根。民国32年(1943年)改为司令员韦杰,副政委鲁瑞林,参谋长何正文,政治部主任李开湘。
民国34年(1945年)8月,太行五军分区离开西达迁往峰峰,尔后林县。民国38年(1949年)8月,奉命撤销。从成立到撤销和太行五地委一直为同室办公。
太行区武委会 即晋冀豫武委会,前身为一二九师司令部动员武装科。民国30年(1941年)4月,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和太行军区决定以一二九师司令部动员武装科为基础设立晋冀豫区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筹委会,受司令部和地方党委领导,以地方党委为主,区党委民运部长彭涛兼主任,李志敏任军事部长,杨殿魁任政工部长,驻地由赤岸村迁往下温村。5月30日,晋冀豫区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筹委会,在下温村颁布《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工作纲领草案》。9月在偏城县宇庄村召开全区人民武装代表大会,杨殿魁代表筹委会向大会作了《晋冀豫区一年来群众武装工作报告》,并选举产生了太行区武装抗日委员会(简称太行区武委会),彭涛为主任,杨殿魁、李志敏分任政工、军事部长,驻地下温村。领导太行区人民大力发展地方武装。
民国32年(1943年)10月,彭涛调三地委任书记,太行区武委会主任由太行军区副政委黄镇兼任,驻地由下温村移驻王堡村。民国34年(1945年),杨殿魁任主任,郭万夫任副主任。同年5月,太行区武委会由王堡村移驻弹音村。民国36年(1947年)7月,杨殿魁随军南下,太行区武委会主任由宋冠英接任。
民国37年(1948年)春,太行区武委会随太行军区由弹音村迁往西戌村。次年8月19日,奉命撤销。
附:
一二九师暨晋冀鲁豫军区建制和主官
一二九师(1937年)
师 长:刘伯承 政训处主任:张浩
副师长:徐向前 政训处副主任:宋任穷
参谋长:倪志亮
供给处 处长:周玉成 副处长:徐林
主任:赖勤
卫生处 处长:钱信忠 主任:鲁加汉
教导团 团长:张贤约 政训处主任:袁鸿化
三八六旅 旅长:陈赓 副旅长:陈再道
参谋长:李聚堂
七七一团 团长:徐深吉 画团长:韩东山
政训处主任:黄振堂
七七二团 团长:叶成焕 副团长:王近山
政训处主任:谢富治
三八五旅 旅长:王宏坤 副旅长:王维舟
参谋长:耿飙
七六九团 团长:陈锡联 副团长:江乃贵
政训处主任:丁先国
七七O团 团长:张才千 副团长:胡奇才
政训处主任:肖元礼
一二九师(1938年)
师 长:刘伯承 政治委员:邓小平
副师长:徐向前 政治主任:宋任穷
参谋长:倪志亮
先遣纵队 司令员兼政委:李聚奎
筑先纵队 司令员:张维汉 主任:袁仲贤
东进纵队 司令员:陈再道 政委:刘志坚
青年抗日游击纵队 司令员:段海洲
政 委:徐深吉
供给部 部长:徐林
骑兵团 团长:夏云庭 政治主任:邓永耀
卫生部 部长:钱信忠
随营学校 校长:易良品 政委:袁鸿化
三八五旅 旅长:陈锡联 政委:谢富治
三八六旅 旅长:陈 赓 政委:王新亭
晋冀豫军区 兼司令员:倪志亮 政委:黄镇
一军分区 司令员:秦基伟 政委:赖际发
二军分区 司令员:桂干生 政委:张贻祥
三军分区 司令员:张贤约 政委:张南生
四军分区 司令员:张国传 政委:谢家庆
五军分区 司令员:赵基梅 政委:涂锡道
冀南军区 司令员:宋任穷 副司令员:王宏坤
参谋长:文建武 政治主任:王光华
一军分区 司令员:徐绍恩 政委:李 林
二军分区 司令员:周光策 政委:余品轩
三军分区 司令员:宋树林 政委:周发田
四军分区 司令员;余伦胜 政委:王心高
五军分区 司令员:葛桂斋
一二九师(1940年)
师 长:刘伯承 政治委员:邓小平
参谋长:李 达 政治主任:蔡树藩
政治副主任:黄 镇
决死一纵队 纵队长兼政委:薄一波
二一二旅 旅长:孙定国 政委:马 英
决死三纵队 纵队长:戎子和 政委:董天知
供给部 部长:徐 林 政委:资建候
卫生部 部长:钱信忠
新四旅 旅长:徐深吉 政委:吴富善
三八五旅 旅长:陈锡联 政委:谢富治
新一旅 旅长:韦 杰 政委:唐天际
新十旅 旅长:范子侠 政委:赖际发
随营学校
三八六旅兼太岳军区 司令员:陈 赓
政委:王新亭
参谋长:周希汉
一军分区 司令员:刘绍棠
二军分区 司令员:张汉丞 政委:史 健
三军分区 司令员:王清川 政委:孙雨亭
师兼太行军区 副司令员:王树声
一军分区 司令员:秦基伟 政委:高 杨
二军分区 司令员:张国传 政委:赖苦愚
三军分区 司令员:郭国言 政委:王一伦
四军分区 司令员:石志本 政委:王孝慈
五军分区 司令员:皮定钧 政委:鲁瑞林
六军分区 司令员:宗风州 政委:朱穆之
新十一旅 旅 长:尹先炳 政委:黄振堂
冀南军区 司令员:陈再道 政委:宋任穷
副司令员:王宏坤 政委:范朝利
政治主任:刘志坚
一军分区
二军分区 司令员:吴志忠 政委:王贵德
三军分区 司令员;赵海枫 政委:李定灼
四军分区 司令员:杨宏明
五军分区 司令员:赵义京 政委:杨树根
六军分区 司令员:邹国厚 政委:夏祖盛
新七旅 旅长:易良品 政委:文建武
新八旅 旅长:张维翰 政委:肖永智
新九旅 旅长:桂干生
供给部 部长:陈三纪
卫生部 部长:王肇元
一二九师(1943年)
师 长:刘伯承 政治委员:邓小平
参谋长:李 达 政治副主任:黄镇
陆军中学 校长:任白戈 政委:陈鹤桥
太岳军区 司令员:陈赓 政委:薄一波
参谋长:华占云
政治主任:王新亭
一军分区 司令员:李聚奎 政委:顾大川
二军分区 司令员:王近山 政委:刘 忠
三军分区 司令员:孙国定 政委:刘聚奎
四军分区 司令员:唐天际 政委:李哲人
供给部 部长:余缦云
卫生部 部长:彭之久
太行军区 司令员: 李 达 政委:李雪峰
副政委兼主任:黄 镇
副主任:袁子钦
一军分区 司令员:秦基伟 政委:高 扬
二军分区 司令员:曾绍山 政委:赖际发
三军分区 司令员:陈锡联 政委:彭 涛
四军分区 司令员:黄亲友 政委:王孝慈
五军分区 司令员:韦 杰 政委:徐子荣
六军分区 司令员:宗风州 政委:谢富治
七军分区 司令员:皮定钧
八军分区 政 委:江 明
冀南军区 司令员:陈再道 政委:宋任穷
副司令员:王宏坤 参谋长:王蕴瑞
政治主任:刘志坚
一军分区 司令员:桂干生 政委:吴建初
二军分区 司令员:吴成忠 政委:李 忠
三军分区 司令员:张维翰 政委:肖永智
四军分区 司令员:范朝利 政委:王任重
五军分区 司令员:赵义京 政委:李尔重
六军分区 司令员:易良品 政委:文建武
供给部 部长:资建候 政委:赖勤
卫生部 部长:宋 杰
晋冀鲁豫军区(1945年)
司 令 员:刘伯承 政治委员:邓小平
副司令员:滕代远 副政治委员:薄一波
副司令员:王宏坤 副政委兼主任:张际春
参 谋 长:李 达 政治副主任:王新亭
军政大学 副校长:徐深吉
第十七师 师长:张复振 政委:刘威诚
后勤部 部长兼政委:周文龙 副部长:周玉成
太岳军区 司令员:王新亭 政委:王鹤峰
副司令员:孙定国 副正委:裴孟飞
参谋长:邓仕俊 政治主任:桂绍彬
副参谋长:余缦云
十八军分区 司令员:刘聚奎 政委:刘植岩
十九军分区 司令员:张祖谅 政委:刘尚志
二O军分区 司令员:王 庸 政委:柴泽民
二一军分区 司令员:郭庆祥 政委:薛 迅
独立旅 旅长:刘金轩 政委:李耀
供给部 部长兼政委:冯丕成
卫生部 部长:彭之久 政委:刘开先
太行军区 司令员:秦基伟 政委:李雪峰
副司令员:黄新友 副政委:黄镇
副司令员:赵辉楼
政治主任:袁子钦 参谋长:何正文
政治副主任:周光担
十二军分区 司令员:胡 震 政委:冷 楚
十三军分区 司令员:鲁瑞林 政委:刘建勋
十四军分区 司令员:韩卫民 政委:于一川
十五军分区 司令员:黄新友 政委:刘 毅
十六军分区 司令员:崔建功 政委:谷景生
十七军分区 司令员:陶国清 政委:陶鲁笳
供给部 部长:刘 清
卫生部 部长:桂绍宗 胡裕文
冀南军区 司令员:杜义德 政委:李菁玉
副司令员:王光华
副政委兼主任:刘志坚
副政委:马国瑞 参谋长:陈明义
副政治主任:胥光义
七军分区 司令员:云 白 政委:许梦侠
八军分区 司令员:李定灼 政委:赵一民
九军分区 司令员:张维翰 政委:李福祥
十军分区 司令员:王蕴瑞 政委:江 明
十一军分区 司令员:刘福胜 政委:陈登昆
独四旅 旅长:孙仁道 政委:杨树根
后勤部 部长兼政委:张松平
第二纵队 司令员:陈再道 政委:宋任穷
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范朝利
政治主任:钟汉华
第四旅 旅长:孔庆德 政委:刘胆辉
第五旅 旅长:雷绍康 政委:寇庆延
第六旅 旅长:王天祥 政委:刘华清
供给部 部长:陈三纪 政委:张宣步
卫生部 部长:宋杰 政委:梅洪德
第三纵队 司令员:陈锡联 政委:彭涛
副司令员:曾绍山 副政委:阎红彦
政治主任:卢仁灿
第七旅 旅长:赵兰田 政委:曾庆梅
第八旅 旅长:马忠全 政委:卢南樵
第九旅 旅长:郑国仲 政委:秦传厚
供给部 部长:卢洪海 政委:郑忆恺
卫生部 部长:游得顺 政委:聂寿轩
第四纵队 司令员:陈赓 政委:谢富治
副政委:杨奇清
第十旅 旅长:周希汉 政委:刘 忠
第十一旅 旅长:李成芳 政委:刘有光
第十三旅 旅长:陈 康 政委:廖冠贤
第二十二旅 旅长:贾定基 政委:车敏樵
供给部 部长:赵炳润 政委:杨辉图
卫生部 部长:欧阳奕 政委:李 旭
第六纵队 司令员:王宏坤 政委:段君毅
副司令员:王近山 参谋长:张廷发
副司令员:韦杰 政治主任:鲍先志
第十六旅 旅长:韦杰(兼) 政委:张国传
第十七旅 旅长:石志本 政委:何柱成
第十八旅 旅长:肖水银 政委:李震
供给部 部长:王尧显 政委:杨德江
卫生部 部长:詹小联 政委:李一才
第一纵队 司令员:杨得志 政委:苏振华
副司令员:曾思玉
政治主任:崔田民 参谋长:卢绍武
政治副主任:吴 实
第一旅 旅长:杨俊生 政委:邓存伦
第二旅 旅长:尹先炳 政委:戴润生
第三旅 旅长:李东潮 政委:陈云开
供给部 部长:马景赢 政委:惠世如
卫生部 部长:莆荣钦 政委:尹痴生
冀鲁豫军区 司令员:王秉璋 政委:张玺
副司令员:刘志远
副政委:赵建民 潘复生
参谋长:潘 彪 政治主任:王幼平
副参谋长:傅家选
一军分区 司令员:周桂生 政委:中云浦
二军分区 司令员:张刚剑 政委:郭 超
三军分区 司令员:郭影秋 政委:赤中士
四军分区 司令员:李静宜 政委:赵紫阳
五军分区 司令员:宋励华 江每山
政 委:刘 星
六军分区 司令员:金绍山 政委:袁 振
后勤部 政 委:谭善如
第七纵队 司令员:杨 勇 政委:张霖芝
副司令员:赵基梅 副政委:张国华
参谋长:昌炳桂 政治主任:王辉球
第十九旅 旅长:吴大明 政委:谢富林
第二十旅 旅长:匡 斌 政委:石新雨
第二十一旅 旅长:况玉纯 政委:刘振国
供给部 部长:董志常 政委:李零石
卫生部 部长:曾新泮
鲁西军区(1940.4) 司令员:杨 勇
政 委:肖 华
参谋长:何德全
政治主任:符竹庭
一军分区 司令员;王叔坤 政委:李冠元
二军分区 司令员:冯鼎平 政委:刘 星
三军分区 司令员:牛联文 政委:王乐军
四军分区 司令员:邢仁甫 政委:范阳春
运河支队 司令员:曾国华 政委:曾思玉
黄河支队 司令员:彭 雄 政委:张国华
卫生部
供给部 部长:吴机章
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1940.4)
纵队司令员:杨得志
纵队政委兼军区司令员:黄克诚
军区政委:崔田民
一军分区
二军分区
三军分区
新二旅 政委:吴信泉
新三旅 旅长:韩先楚 政委:谭甫仁
三四四旅 旅长:刘 震 政委:李雪三
民一旅 旅长:朱 程 政委:闻允志
南下支队 司令员:赵承金 政委:谭冠三
供给部 部长:傅家选 政委:张希才
卫生部 部长:吴子南 政委:张光华
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1941.7)
纵队司令员:杨得志 政委:苏振华
副司令员:陈 勇 参谋长:卢绍武
军区司令员:崔田民
政委:苏振华(兼) 政治主任:唐亮
一军分区 司令员:刘宪权 政委:李冠元
二军分区 司令员:周桂生 政委:刘 星
三军分区 司令员:刘 权 政委:王乐亭
四军分区 司令员:刘志远 政委;石新安
五军分区 司令员:朱 程 政委:王风梧
六军分区 司令员:裴志耕
七军分区 司令员:张耀汉 政委:张应魁
南下支队 司令员;赵承全 政委:谭冠三
教七旅 代旅长:余克勤 政委:赵基梅
教三旅 代旅长;王秉璋 政委;曾思玉
后勤部 部长:傅家选
冀鲁豫军区(1943.1) 司令员:杨得志
政委:黄敬 参谋长:阎揆要
副政委:苏振华 政治主任:崔田民
政治副主任:王辉球
一军分区 司令员:刘志远 政委:石新安
二军分区 司令员:曾思玉 政委:段君毅
三军分区 司令员:马本斋 政委:刘 星
四军分区 司令员:赵承金 政委:张国华
五军分区 司令员:昌炳桂 政委:赵基梅
六军分区 司令员:王秉璋 政委:唐 亮
水东军分区 司令员:余克勤 政委:唐克成
后勤部 部长:傅家选 政委:韩 明
冀鲁豫军区(1944.5) 司令员:宋任穷
政委:黄敬 副司令员:王宏坤
副政委兼主任:苏振华
副司令员:杨勇 政治副主任:朱光
参谋长:曹里怀 副参谋长:王蕴瑞
一军分区 司令员:刘志远 政委:邓存伦
二军分区 司令员兼政委:社义德
三军分区 司令员:高厚良 政委:王幼平
四军分区 司令员:雷绍康 政委:乔晓光
五军分区 司令员:牟海秀 政委:陈登昆
六军分区 司令员:周发田 政委:赵一民
七军分区 司令员:赵健民 政委:许梦侠
八军分区 司令员:曾思玉 政委:段君毅
九军分区 司令员:赵东寰 政委:张国华
十军分区 司令员:赵基梅 政委:刘 星
十一军分区 司令员:王秉璋 政委:潘复生
水东军分区 司令员:余克勤 政委:袁 振
水西军分区 司令员:汪家道 政委:李士才
后勤部 部长:傅家选 政委:韩 明
第二节 军事活动
反顽战役 民国28年(1939年)下半年,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加紧反共磨擦。11月,调整晋冀反共力量,安排了互相配合的三路反共大军,趁日军扫荡根据地之机,袭击八路军部队,抢占根据地。12月,阎锡山发动了进攻山西新军的"十二月事变",在晋东南破坏了7个县抗日民主政权,杀害和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1500多人。次年1月,蒋介石又下令逼迫八路军撤至白晋路以东,邯长路以北,八路军拒绝了蒋介石的"命令"。不久蒋介石又指挥盘踞在冀南、豫北的国民党九十七军朱怀冰、国民党河北省主席鹿钟麟等部,执行"限共"、"溶共"政策,专事磨擦,打击爱国力量,提出"打倒八路军,收复太行山"的口号,向太行区进犯,采取"见人就捉,见枪就下,见干部就杀,见地盘就夺"的反动手段,疯狂捕杀抗日军民,妄图吃掉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统帅机关。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疯狂进攻和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扫荡,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师部,以国家民族为重,为顾全大局,不惜委曲求全,一再忍让。朱德、彭德怀曾亲赴冀南访问鹿钟麟,商谈团结抗战之事,并当面递交了八路军关于河北抗战的八项主张。对朱怀冰,朱德总司令曾多次致电,向他晓以大义。刘伯承师长于1月31日亲赴冀西对朱怀冰讲:"我们已经退避三舍了,实在无地可退,你们总得让我们抗日有地!八路军一个师抵抗了十万日军,十余万伪军,并非怕你,不过为了团结,不忍自相残杀,要是逼人太甚,我们是有人民作后盾的。"但朱怀冰视而不听,变本加厉地进行反共磨擦活动。
2月初,朱怀冰、鹿钟麟、孙殿英等部抢占了涉县、磁县、武安、林县地区,并与石友三、丁树本及山东沈鸿烈等部连成一片。蒋介石增调四十一军、七十一军向太南进犯,企图配合朱怀水、庞炳勋及石友三等部由南而北向太行、冀南大举进攻。朱怀冰部在武涉公路以南,漳河以北,层层筑堡挖沟,切断八路军交通补给,大肆摧残抗日组织。
当时,在涉县境内的邯长公路以南的石泊、玉林井、王金庄、张家庄、江家、何家、刘家直至关防、岭底、台华等全部是朱怀冰的九十七军,茨村以下整个东路地区的清漳河两岸村庄,直到林县古城、任村等地区全部是国民党新五军孙殿英的军队。他们与国民党政府县长张守魁及富户老财相勾结,强化保甲编制,拉夫、派粮、派款,到处搜刮民财,大肆摧残抗日组织,抓捕杀害抗日干部。
2月中旬,朱怀冰带了几十个骑兵,到武乡王家峪八路军总部寻畔,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副总参谋长和北方局书记杨尚昆等,同朱怀冰进行了面对面的谈判斗争。
朱怀冰回来之后,在涉县、武安、磁县、林县地区,伙同鹿钟麟部与退至漳河以南的石友三等部联合,以3个军的人马,配合日军向太行抗日根据地发起进攻。于2月18日,以两个团的兵力围攻驻磁县北贾壁、大湾村的先遣支队一大队及青年纵队三团。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八路军总部命令一二九师组织涉(县)武(安)磁(县)林(县)反顽战役,战役由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统一领导,由刘伯承师长和邓小平政委指挥,一二九师调集青年纵队、独立支队、先遣支队、独立游击支队、师部特务团及晋察冀挺进支队、冀中警备旅等部共13个团,乘国民党四十军、七十一军尚未到达之际,发起了自卫反击战役。
时,朱怀冰部新二十四军,驻涉县石泊镇以南张家庄、禅房至台华、关防、东达、西达地区;九十四师在武安择布峧、崔炉至涉县岭底、磁县石布槽、贾壁一带;师属补充团在武安庙庄、涉县前后牧牛池一带;军部及鹿钟麟的一部在磁县南北王庄、南北岔口、东西花园一带。鹿钟麟部在漳河以南、林县任村以东地区。孙殿英部主力位于林县及其西南地区,一部在涉县城东、西达、林旺、固新一带。庞炳勋部位于山西长治以南地区。各部在上述地区构筑碉堡,扼制高地,切断交通。
八路军反顽战役的主要目的是,集中主力歼灭朱怀冰部,监视和争取鹿钟麟、孙殿英等部。3月5日凌晨2时,磁、武、涉、林反顽战役同时开始,一二九师师部特务团由涉县城向东南方向展开围歼;青年纵队、先遣支队由武安冶陶向涉县牧牛池一带围攻并迅速扼守高地:警备旅由石泊向王金庄一带追击。朱怀冰补充团、冀察二纵队第四支队、二十四旅七团等先后覆灭。朱怀冰主力遭受打击后,退缩在磁县、涉县交界的南北岔口、贾壁及岭底一带。八路军从古台、甘泉、苏家、刘家和武安的固镇、崔炉等地向朱怀冰发起猛烈进攻,朱怀冰负伤,弃全部辎重及后方机关,率残部抢渡漳河南逃。战役至3月8日结束,激战4天,共歼灭国民党九十七军及其它游杂武装1万余人,缴获长短枪数千枝、轻重机枪120多挺、八二迫击炮24门;俘获朱怀冰部第九十四师参谋长蒋希文、鹿钟麟部参谋长王斌、兰衣社雷鸣远、琥安自卫军军长胡象乾、德国牧师即所谓"十字军"军长和国民党军官太太150多位,其中包括朱怀冰的一位太太。涉县的国民党县、区政府人员全部逃到了林县以南。从此,涉县全境解放,为一二九师、太行分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太行区党委等党政军领导机关进驻涉县打下了基础。
百团大战 民国29年(1940年)8月,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领导人,在下温村天主教堂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决定集中115个团、40万兵力,在华北5000里的战线上,对日军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百团大战,并研究布置了整个大战的战略方针以及各部队在大战中的任务和具体作战计划。大战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8月20日至9月10日)约20天时间,为交通总破击,主要任务是破坏与截断华北日军全部交通,粉碎日军进攻重庆、昆明、西安的战略部署,根据总部命令,一二九师在师部原驻地涉县常乐村,下达破击战术指示,动员太行区人民群众、武装群众、游击队配合主力部队作战。8月20日晚8时整,一二九师在正太线与成千上万的群众一起,向各个日军据点发起猛攻。到25日,已陆续攻克了上湖、燕子沟、坡头、狼峪、张净等地,西段铁路除寿阳等少数据点外,已基本为八路军控制。与此同时,晋察冀部队在聂荣臻指挥下,先后攻克了井陉煤矿及娘子关等重要椐点,控制了东段铁路。战役完成了预定作战任务,把210公里的正太路破坏了三分之二以上,所有车站、桥梁、兵房、碉堡、隧道、矿井等全被破坏,沿线据点大部被攻占,日军第四混成旅团遭到空前惨败。一二九师在太行区的部队,在第一阶段中进行大小战斗181次,毙、伤日军2258人,并同广大群众一起破铁路235华里,破公路551华里。仅冀中参加破路的群众就有7万余人,解放了1.3万名被日军抓去强迫修路、护路的民工。
第二阶段(9月10日至10月底)约50多天。主要任务是扩大战果,继续破坏交通,重点摧毁交通线两侧和深入根据地的日军据点。由晋东南榆辽战役、晋察冀涞录战役、晋西北同蒲战役、冀南德石路和邯济路破击战役等组成。在第二阶段中,一二九师及太行军民共进行战斗152次,毙、伤日军官兵2464名,破铁路155华里,破公里338华里,炸毁碉堡20座,解放了2000多名修路群众。太行区参战群众达5万多人。
第三阶段(11月6日至12月5日)约一个月时间,在八路军强大攻势下,日军暂时放弃对昆明、重庆等地进攻,回兵华北转向对根据地扫荡。在太行军民的坚决反击下,于12月25日,日军全面撤回白晋线。在第三阶段中,一二九师及太行区军民,共进行战斗196次,毙伤日伪军2785名。
在整个百团大战中,一二九师及太行区军民共作战529次,毙、伤日军官兵7507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其它物资。
上党战役 民国34年(1945年)8月25日,刘伯承、邓小平从延安整风学习飞回太行,在黎城和荣机场降落后,星夜赶回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驻地赤岸村,当时,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内战阴谋,命令阎锡山集中十九军的六十八师、暂编三十七师、六十一军的六十九师及第二、第六纵队等2万余人,由十九军军长史泽波率领,于9月初,从临汾、浮山、翼城等地出发,向上党地区进攻,打响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反共内战第一炮。
为坚决打破国民党内战阴谋,支持毛泽东主席等人在重庆的谈判,晋冀鲁豫军区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进行上党战役。刘伯承、邓小平等向中央报告:"阎军16000人侵入上党,非集结重兵予以消灭不可。已令太行、太岳主力及冀南的8000人共约28000人,坚决消灭该敌。
战前,刘伯承、邓小平在司令部驻地赤岸,认真研究此次战役的特点,起草了《上党战役中的几个战术问题》的指示,发往各部队。并详细地写出了《城市战斗的战术指导》和《野战(运动战)的战术指导》,批示各级指挥员应结合任务、敌情、地形、实行战斗指挥。
9月7日,刘伯承师长和邓小平政委在赤岸村发出上党战役第一号作战基本命令,随即率指挥部离开赤岸村赴上党前线。10日凌晨2时,上党战役打响,至10月12日结束,历时1个多月,先后经过夺城打援、围城打援和追歼逃敌三个阶段,阎军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于10月12日被擒。上党战役共歼灭阎军13个师,3.5万人,给毛泽东等人在重庆谈判以很大支持,迫使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建国的主张并于民国34年(1945年)10月10日鉴定了《国民党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平汉战役 就在上党战役还未结束之时,蒋介石集团的国民党军第一战区胡宗南、第十一战区孙连仲等8个军,连同孙殿英、庞炳勋等残部,总计20万之众,由豫北、郑州、洛阳一带,沿平汉、道清两线,大举进攻冀南、太行结合部地带。
民国34年(1945年)10月13日,国民党军侵占获嘉县城。14日,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三十军、四十军、新八军等3个军由副司令长官马法五、高树勋率领,自新乡沿平汉路北犯。同日,国民党第一战区胡宗南部十六军经太谷榆次沿正太路东犯,第三军沿同蒲路继续北犯。15日,孙殿英随国民党三十军、四十军、新八军等一同北犯,侵占汤阴县城。
与此同时,刘伯承、邓小平返回司令部赤岸村。针对蒋介石的企图,刘伯承指出:三条铁路干线--津浦、平汉、同蒲都连接东北,三条铁路不通,会使东北孤立,这三条铁路干线,晋冀鲁豫军区占两条半,因此晋冀鲁豫军区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党中央、毛泽东指示刘伯承和邓小平立即着手组织以邯郸为主战场的平汉战役。
为运筹粉碎蒋军沿平汉路进犯的作战部署,刘伯承从上党前线回到赤岸村后,就迁出司令部,单独住在赤岸村当时的武委会主任张义库家里。张家共五间房,东边两间借给了刘伯承作卧室和工作室。邓小平政委每天都来和他共同商议军机大事,共同签发有关命令和指示。刘伯承在张家共住9天,计划决定后,仍搬回司令部大院。
10月10日,刘伯承、邓小平在赤岸村发出《关于平汉路作战部署给一、二纵队首长的指示》,要求部队在冀鲁豫、冀南不可处处顾虑,分散兵力,造成到处无力的被动局面,而应放松次要方向,抽出主力使用于平汉线有决定意义的方向。并明确规定:"我军要在漳河以北,邯郸以南地区歼灭北犯之敌主力。但是,这一地区以及附近的临洺关、紫山及临漳、成安和肥乡三城,尚在敌人手中。八路军应以坚强的部队控制漳河以南的汤阴及其两侧,监视、迟滞敌人北进,主力迅速占领尚在敌人手中的上述城镇,引诱敌人进入预先在滏阳河河套设下的口袋阵。"
10月16日,刘伯承在赤岸村下达平汉战役作战的基本命令: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和地方武装6万余人,以一部兵力引诱国民党军队深入,主力隐蔽于邯郸以南平汉路两侧待机出击。20日,刘、邓率前方指挥部离开赤岸村进入峰峰矿区,实施对平汉战役的前线指挥。战役从10月23日开始,经过阻击、合围、总攻和追歼四个阶段,历时10天,到11月2日胜利结束。此役,除争取高树勋万余人起义外,共俘获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四十军副军长刘世荣及师长以下2.3万人,缴获美制各种火炮310门,美制各种机枪1719挺,步枪9248支,还有美式反坦克炮、火箭筒等武器及大量弹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占领邯郸、打通平汉路的计划。
第四章 抗日团体
一、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创建于民国35年(1946年)3月,同年9月1日在涉县沙河村开始播音,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第一个电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继延安、张家口之后的第三个国语广播电台。初有两台发射机,每天播音4小时,后增加到7小时。
民国36年(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进犯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中共中央撤出延安。3月19日,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受中央委托,开始筹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3月28日,陕北台在瓦窑堡结束播音。4月1日,邯郸新华广播电台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XNCR)的呼号向全国和全世界发出中英文广播,迅速接替了陕北台播音,多次播出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以及《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的重要社论、消息、评论等。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和邯郸台同在沙河村的两座窑洞里播音,编辑部在西戌村一户农家院子里办公,负责人廖承志。民国37年(1948年)5月,陕北台奉命离开沙河,北上到平山县陈家,尔后迁到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改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陕北台奉命北上后,邯郸台又单独继续工作,直到民国38年(1949年)1月,才停止自办节目,成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转播台。3月22日,奉命停播。
二、抗大四团
民国29年(1940年)春,抗大四团(即干部团)由团长洪学智带领从延安转战到涉县,驻地合漳村,后整编为抗大三团。同年11月离涉到苏北。
三、《新华日报》(太行版)社
《新华日报》(华北版)于民国28年(1939年)1月1日在山西沁水县创刊,为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民国31年(1942年)8月《新华日报》(华北版)社由辽县迁至涉县桃城村,社长陈克寒,副社长杜毓云。次年10月1日,在桃城村改为《新华日报》(太行版),社长史纪言,副社长安岗、薛慕岳、周永生。民国35年(1946年)五六月间,晋冀鲁豫中央局迁往邯郸后,一部分人调中央局在邯郸创立《人民日报》(华北版),另一部分仍留在涉县七原村(中原村)继续办《新华日报》(太行版),社长兼总编辑史纪言,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杨焦圃,副社长周永生。民国37年(1948年)6月,由七原村迁到东戌村。次年8月19日,奉命撤销。
四、朝鲜独立同盟和义勇军
抗日战争中,朝鲜一部分有志青年来到中国,同中国人民同心协力,打击日本侵略者,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中国内地活动的朝鲜青年多数集中在武汉。次年10月10日,在驻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及郭沫若的帮助和支持下,组建了朝鲜义勇队。武汉失守后,义勇队随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先撤到桂林,尔后迁到洛阳。后来,一部分去西安投靠了国民政府,少部分抵重庆成为光复军,而多数于民国29年(1940年)冬辗转到陕北延安,次年经陕北延安,东渡黄河,辗转太行革命根据地。民国30年(1941年)初,经山西辽县到涉县,同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领导的一二九师取得联系后,在黎城县看后村住下,后又转移到黎城县清泉村。
义勇队来到太行后,与当地群众亲如一家,同八路军一道作战,一道开荒生产,经常组织队员到驻地附近的村庄唱歌、跳舞、演节目、书写标语,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配合八路军向日军开展反战宣传。
翌年,太行区遭受严重旱灾,加上日军频繁的扫荡,根据地经济非常困难。朝鲜义勇队同八路军一样,一手拿枪,一手拿镢,日军来了打仗,打退日军后生产。5月,在反扫荡中义勇队负责人陈光华、石鼎等牺牲在境内十字岭上。同年7月,朝鲜义勇队由黎城县清泉村迁驻涉县七原村。14日,华北朝鲜青年联合会在七原村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朝鲜青年联合会改为"华北朝鲜独立同盟",将朝鲜义勇队华北支队改为"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武廷任义勇军总司令,崔唱益任独立同盟总书记,朴孝三任支队长。建队初约有100多人,后发展到200多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对朝鲜人民的统治更加残暴,激起了朝鲜人民的无比愤怒,不少朝鲜青年冒着风险突破重重封锁来到中国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民国31年(1942年)11月17日,韩春成等81位朝鲜青年到七原村集体参加了义勇军。接受中国共产党中央"保存实力,培养干部,为解放朝鲜作准备"的建议,朝鲜青年独立同盟于翌年1月6日在七原村普定寺创办了朝鲜青年革命干部学校,校长武廷(兼),教务主任金学武、郑之成,干事李冬林、李连辙,学员170名。主要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军事战争知识及武装宣传等。4月,学校迁往延安。同时,朝鲜义勇军总部、朝鲜独立同盟从七原村迁到河南店镇,不久移住南庄村。为打破日军的经济封锁,增进朝中人民友谊,义勇军在河南店开办了三一商店、太行纺织厂、大众医院、照相馆等,并且到清漳河里捞河柴,帮助当地群众生产、抗灾,深受群众拥护。
民国32年(1943年)9月,朝鲜革命军政学校在南庄村成立,学员们一面打仗生产,一面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两年中,该校为朝鲜革命培养党政军骨干300多名。朝鲜建国后,人民军副总司令武廷、副首相崔唱益、最高人民会议议长金抖奉、人民军副总参谋长朴政德上将、朴金波中将等都曾在南庄军政学校工作和学习过。
民国34年(1945年)8月29日,朝鲜义勇军、朝鲜独立同盟离开涉县到东北。
五、日本反战同盟及太行支部
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实行优待俘虏政策,改造和感化了许多日军俘虏,他们积极协助八路军开展反战宣传和对日本俘虏的教育工作。民国29年(1940年),由日本人杉本一夫和吉田太郎负责在太行山组建了日本觉醒联盟本部,在延安、冀中、冀南、晋察冀、山东等地建起了"觉醒联盟"或"日本反战同盟"支部,据民国33年(1944年)4月统计,反战组织共13个支部,223位盟员。
民国29年(1940年)6月2日,日本觉醒联盟太行支部在王堡村成立,松井、吉田为该支部领导人。该盟经常编印传单、写信、做慰问袋、谱写反映日军厌战思乡歌曲,在八路军小部队掩护下,黑夜到日军据点附近喊话、唱歌、开展政治政势。
次年3月21日,在觉醒联盟的反战宣传影响下,两名不愿为军国主义卖命的日本士兵到王堡村投诚,其中一位还带来了日军大队长的一匹马。
觉醒联盟的日本人同八路军战士互相尊重,关系融洽,一起工作、学习、劳动、娱乐。他们喜爱打棒球,在刘伯承师长倡导下,他们担任教练,使棒球运动在一二九师得到开展。同年9月18日至27日,一二九师在王堡村召开全师运动会,日本觉醒联盟与朝鲜义勇队、师直棒球队分别进行了友好比赛,日本觉醒联盟还派出星川、森罔、渡边、秋田等人在运动会上作了刺枪表演。
民国31年(1942年)1月8日,日本觉醒联盟太行支部在王堡村召开代表大会,选举松井英男为出席华北代表大会的代表。同年7月,松井到延安出席了大会,次年2月2日,回到王堡村,在延安学习了两年的田村也来到涉县。民国31年(1942年)8月27日至9月18日,日本觉醒联盟组织国际剧团,到14个敌占区,对7300多群众进行了宣传,写日文标语127条,向碉堡内日兵喊话3次,通讯4次,演话剧9场。
同年10月5日,在华日人共产主义同盟太行支部在王堡村成立。8日,觉醒联盟太行支部改名为反战同盟太行支部,并发表宣言。11月7日,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太行支部对日军当局屠杀"俘虏"罪行发表抗议书,并向在华日人反战革命团体及国际友人发出通电:"呼吁采取一切行动,向全世界控诉日军侵略罪行。"
次年1月5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公布了《优待日本逃战避难军民的规程》,吉田发表谈话,动员广大日兵一起投入反战活动。2月6日,日本电影明星之弟水原来到涉县。4月29日,晋冀鲁豫边区日本士兵反战代表大会、反战同盟代表大会在王堡村召开,一二九师、边府、临参会、朝鲜独立同盟、野政、师政等各机关团体的代表和当地驻军近千人参加了大会,日兵6个师旅团反战代表50余人,及铁道部队屈留民等代表和刚从敌占区逃出来的贺帐。大会主席松井称"这次会议的意义和精神是根据日本士兵目前生活中切身痛苦和日本士兵切身利益,揭发日本军阀的罪行,是发动日兵走向有组织的反战实际行动。"刘伯承师长高度赞扬这个会是正义的会、为真理斗争的会,大会的方向是反日本帝国主义,求得日本人民士兵的解放。5月3日,投票选举出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晋冀鲁豫边区分会委员,山田、松井、吉田、秋山、山野、渡边、田村当选为执行委员。
民国34年(1945年)8月,在日本政府宣布投降之前,日本反战同盟成员离开涉县回到日本。
第五章 根据地建设
第一节 减租减息 土地改革
民国27年(1938年)初,八路军涉县工作团在开展抗日救国宣传的同时,即把穷人组织起来,清理所欠财主租粮债务,向大地主开展清债减租斗争,将清出的文约地契全部烧毁,通过解决广大贫雇农的切身利益来宣传、教育、解放群众。第一次清债减租,是当年2月在西辽城进行的由八路军涉县地方工作团直接领导的"五一"减租(即五斗减一斗),共减掉"广茂德"租粮109.4石,外村地主租粮28.77石,清债60余件。在此影响下,8月,索堡党支部发动群众进行借粮斗争,共借6家财主4石多粮食,救济贫苦农民80余口。旋即又进行反贪污斗争,查出国民党索堡支应局贪污分赃公款1600多元及麦子8石多。10月,老一区农会和西辽城村党支部带领各救亡团体群众300余人,向国民党区署请愿,要求"保分三等,户分七级",实行合理负担,国民党区长慑于群众威力,只好答应群众要求。次年11月,老三区工作队发动各村支部、农会、自卫队等群众300余人,到国民党区公署临时驻地木井村请愿,要求减粮去款,解决民众生活困难,民选区长,国民党区长慑于威力逃之夭夭,群众夺取了区政权。
民国29年(1940年)春,县长带领县工作组到西辽城组织农会会员,搞减租试点,合理评议产量,按39.5%交租,将35斤斗改为28斤斗共减去租粮80.6石。
民国31年(1942年)5月,太行区党委在涉县领导全区开展减租减息斗争。涉县县委在一二九师和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工作队协助下,减租减息从6月开始,与反土匪、反恶霸、反贪污、反摊派等相结合进行。10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驻地弹音村发布减租减息布告;11日,颁发《晋冀鲁豫边区土地使用暂行条例》,具体规定了根据地的土地所有权,租地与佃权,典地与押地,汉奸土地、逃亡地主土地、公地、荒地、非法地等如何处理的政策。在斗争初期,贫苦农民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由不敢与地主讲理到敢与地主斗争,由小会上讲到大会上讲,继而发展到几个村的联合斗争。一二九师政治部驻地王堡村,在政治部民运工作组的帮助领导下,于同年12月1日,召开农会会员大会,动员群众清理旧债,全村共有债主120户,其中50户债主向债户清退了旧债文约,合大洋1958元钱1388吊。13日至24日,索堡区先后三次召开全区20余村1000多名农会会员大会,对南岗地主冯寅卯展开说理斗争,迫使他将旧债4500元文约全部烧毁,出租的5800亩土地,按政府法令全部减租。在中共太行分局、中共晋冀豫区党委直接帮助指导下,县委在井店村召开周围50里、100多个村庄的万人大会,斗争县头号大地主任聚武(已出逃)的"万盛魁"掌柜王炳辰,会上井店李小三控拆了任聚武逼死人命8条,逼人卖儿卖女,血泪斑斑的罪状,整个会场,群情激愤,强烈要求政府捉拿任聚武归案,并将其一大捆放债文约全部烧毁。这次大会,将全县的减租清债运动推向了高潮,至翌年3月,约120余村5万人进行了减租清债,全县共有债户5197家,债主1552户,抽出文约8474张,合大洋35.1万元;清出押地4652亩,房产81间;在减租方面,原租额为4140石,减去1313石,退掉907石,并为2474名雇工平均增加工资111%。在减租清债的同时,共逮捕汉奸骨干分子、恶霸地主210余名,处决40名。经过当年的减租清债运动,据太行区12个县15个典型村(其中包括涉县前岩村)调查,中农户数由占农村总户数37.8%上升到46.7%,贫农田占农村总户数48.95%减少到42.12%。
在运动中,由于存在着明减暗不减,租额太高或太低以及地主寻找各种借口夺地等问题,于民国32年(1943年)秋再次进行清债减租运动,共减租791石,退租1303石,清出押地7000余亩。民国33年(1944年),因日军扫荡,特务、汉奸捣乱破坏,致使减租清债工作受到影响,全县仅83个村在政策上解决租地、典地、当地问题4661件,39个村解决债务问题307件,5个村解决雇工工资65件。
民国34年(1945年)12月,《新华日报》(太行版)发表《认真进行查减工作继续贯彻减租减息运动》社论。13日,中共太行区党委在驻地赤岸村,决定在全区重点搞反奸除霸、减租减息运动。据此,通过检查发现全县154个行政村,其中35个村减租减息(简称"双减")彻底,贫雇农占绝对优势,干部团结,组织健全;67个村"双减"不够彻底,少数干部不团结,群众思想不大明确,阶级发动面窄,组织不健全;52个村"双减"不彻底,群众思想混乱,干部不团结,怕地主反攻。经过斗争,共夺佃1876.3亩,减租2289石。退洋4375194元,缴获枪支65支,对遗留问题进行了彻底解决。
民国35年(1946年)6月6日,中共太行区党委在赤岸村发出执行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将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放手发动群众,争取在6个月内完成的土地改革任务。据此,10月至11月,县委在南岗村举办两期土改积极分子训练班,贯彻《中国土地法大纲》,共培训骨干978人。通过土地改革试点成功,逐步在全县推开,在自报公议、划分成份、三榜定案的基础上清丈土地、评议产量,以生产资料占有多少和生产关系确定阶级成份。到民国37年(1948年)2月中旬,土地改革工作结束,共剥夺地主富农土地2.6万余亩,中农土地3.5万亩,全县213 村全部发放了土地房产所有证,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广大群众彻底得到解放。
第二节 大生产运动
民国30年(1941年)冬至民国32年(1943年)冬,连年大旱,太行山区赤日炎炎,涉县、偏城县一带,土地干裂,井泉干涸,粮食绝收,而日军则乘危开展频繁残酷的扫荡,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妄图置根据地军民于死地。广大群众面临着无饭吃、无衣穿、无水喝、无医药的严重困难。为此,中共太行分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领导全区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一、节约免粮济灾民
灾情发生后,中共太行分局、边区政府、晋冀豫区党委立即深入灾区调查灾情,提出"不饿死一个人"的口号。边区政府成立太行区旱灾救济委员会,发放救济粮款,紧急救济断炊户。公布灾区减免地租办法,先后给一、五、六3个区减免公粮60500石。从山西购买粮食21万石,以及大量的糠面、山药蛋等,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给灾民。发放无息春耕款、水利投资款、手工业、商业贷款、合作社贷款,扶助发展工副业,实现自给自足。仅民国32年(1943年)元月到次年春,太行五专署就向涉、偏两县共无息贷出125.6万元冀钞春耕款,让农民买农具、牲口、调济品种等。同时,县委、县救灾委员会根据区党委指示,号召全县各级干部和各地群众,"无论干什么都本着节约的方针,人人要当家,公私都节约","白天多办事,晚上少点灯",开展节约运动。县区各级机关干部,改一日三餐为两餐;各单位每年停供三个月公粮停发半年办公费,完全由自己生产解决。机关使用被服实行登记制,定期领取,交旧领新;每张信封、纸张必须使用二至四次(正反两面先用细笔写过再用粗笔书写);机关用户,要多用火镰石打火,少用火柴,干部们还指导群众引火做饭,每逢做饭时间,每个村庄先是仅有几缕炊烟,然后靠引火的办法逐渐使家家户户都冒起炊烟。民国32年(1943年)秋后,全县干部掀起"节约四两米"运动,上至县委书记、县长,下至工勤人员,一律到食堂吃饭,每餐以野菜为主,人均吃粮每日只有几两。为采食野菜,县救灾委员会规定:每个干部都要在秋季采集300斤过冬野菜,就是县委书记、县长也概不例外。在节约运动中,二区干部上山挖野菜,而将区公所院内的柿树让给当地群众管理和收获,以救济群众;县政府、县独立营、二区公所将15700斤节约粮送给重灾区;县政府把2500斤干菜救济给灾民。县救灾委员会还遵循杨秀峰主席的指示,发动群众进行互济,引导有粮的富裕户把自家积存的余粮借给灾民。从民国31年(1942年)冬至次年9月,全县共借互济粮236886斤。边区参议会议员许明、李井田和开明绅士刘竹如分头下乡,动员富户共募9000斤粮食、3600多斤蔬菜、1280多元现洋、500多斤炒面,全部用于救济灾民。
二、开展纺织、运输、造纸、编织等工副业生产
纺织 民国32年(1943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救灾指示,提出具体救灾办法首先是组织妇女参加生产自救,开展纺织运动。规定每纺棉线1斤得2斤小米报酬,织成布再给米1斤。为此,县成立纺织技术学校,各区、村相继开办纺织短期轮训班。到翌年底,共培训纺织骨干24391人,占当时全县14岁至45岁妇女总数的63%。民国32年(1943年),全县参加纺织妇女共28286人,纺棉花34万斤,出现了赵九洲、冯改英等一大批纺织英雄。在纺织运动中,大多数棉花来源于东线的游击区和敌战区,日军便加紧封锁。边区政府就组织小商小贩,到敌占区贩回棉花,许多农民也变成小商小贩,到敌占区向群众宣传:"有花卖给给根据地,莫让鬼子白抢去。有花卖给根据地,即有功来又有利。种花流了血和汗,西边换来米和面。种花流了血和汗,鬼子抢去没法?quot;,这样,贩回了大量棉花。同时,边区政府着眼于根据地的土地,制定种棉奖励办法:1、因天灾每亩地收不到16斤净花时不出负担。2、种棉户因种棉买不到粮食时,以花价高于市价10%向政府换取同等市价的粮食。3、种棉户可以用棉花顶交公粮。随着这些优惠政策的贯彻实施,种棉户、种棉亩数较前大增。全县共种棉花8000亩,更乐、井店还积极推广优良棉种"美棉",成为太行高产棉区之一。棉花源源不断通过供销社、信用社发到妇女手中,即打破了日军经济封锁,解决了军民穿衣问题,又帮助灾民渡过了饥荒,提高了妇女地位。
运输 组织灾民搞运输是生产自救的又一条途径。运输物品以粮食为主,兼有山货、土产、煤炭、手工业品。由于政府实行以工代赈以较高的脚价救济灾民,灾年运输业显得特别活跃,河南店至两岔口、洪堤关至任村两条线路上,运输人马川流不绝。为照顾特困灾民,政府让他们组成灾民特别运输队,其运费每斗抬高脚价1元,保证每人每天赚小米1斤。县救灾委员会还把全县运输人员分类组成难民组、抗属组、普通组,实行统筹安排。为给运输队提供方便,县救灾委员会还在河南店、赵峪、索堡、井店、西戌、西达等地建起运输招待站。通过运输,一个运输者可以养活两口人,如白芟村70个灾民,5天运输公粮万余斤,净赚米1060斤,人均日赚米3斤,有效地解决了灾民吃饭问题。
造纸 抗日战争初期,新闻出版用纸,均从外地购入,随日军经济封锁,连毛边纸购买也成了困难。为此,边区政府一方面大力发展群众造纸,一方面在涉县茅岭底、石梯、太仓、合漳等地建造纸厂,仅合漳一带民国31年(1942年)就有100个造纸池,年产小白棉纸200亿张,到民国34年(1945年)已发展到170多个造纸池,产量年均增长28.3%,解决了根据地用纸困难。
此外,全县还开展编织、采茶、采药、养殖等副业生产。全县每年纺织草帽2万多顶,收入60万元(冀钞)。石门山每年采茶万余斤,六区养蚕户近2000家,年获利60万元(冀钞)。深山区的群众还以柏树根块为原料熬油卖给军队;在驻有机关和部队的村庄,群众还用土法为军人染布加工军衣,挣加工费。通过多途径的生产自救,增强了抗灾渡荒能力。
三、农业生产运动
开展农业生产是大生产运动的重点,一二九师、中共太行分局、边区政府、太行区党委等多次号召以农业为基础,解决军需民食。
1、兴修水利 民国31年(1942年),一二九师、边区政府首先紧缩开支,拨款100万元(冀钞),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开凿了漳南大渠。在此影响下,全县各区也量力而行纷纷开展水利建设,索堡、温村、连泉、西达、丁岩等村先后建成5条小渠,浇地720亩。东、西达群众改造旧渠,使浇地面积由200亩增加到600亩,石梯、太仓、原曲、连泉等村相继对旧渠进行扩建,扩大水浇地面积1000多亩。为解决有水源,却因地势高而不能浇地的困难,边区农业局在涉县一区创办水车制造厂,生产新式手摇水车,使全县扩大水浇地面积1500多亩。
2、修滩造田 民国31年(1942年),边府号召边区各地修滩造田,河滩修竣后,5年内免除一切负担。据此,县委发动4400多名群众,当年春在漳河两岸整理滩地基础5809亩,在夏秋之交,利用汛期漳河洪水灌滩淤积,使其中1703亩变成头等好田。次年,又修滩地基础5000余亩,其中秋后淤积成田近2000亩。民国33年(1944年),全县共修成滩地5300多亩,开垦荒地20667亩。当年,偏城县开垦荒地5500亩。连续三年,涉县共增产粮食2120石,不仅解决了部分灾民的吃饭问题,而且为驻境的党政机关和部队积蓄了储备。
四、党政军生产自给
在大生产运动中,为减轻群众负担,一二九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党政军机关也同时展开生产自给运动。民国31年(1942年)8月1日,一二九师在赤岸村发布《关于生产节约、渡过灾荒,迎接胜利的命令》,提出"我们人民子弟兵必须与人民同生死,共甘苦,严重的灾荒必须渡过"。9月18日,一二九师在赤岸村又发布《进一步开展生产节约运动的训令》,要求所属部队开展生产节约运动,广泛采集代食品,节约渡荒,减轻地方政府与群众的负担。
一二九师司令部在刘伯承、邓小平、李达等带领下,在赤岸村外河滩,人工担土垫地10余亩,种的粮食、蔬菜供给直属队,节约粮食支援灾民。驻地原曲、固新的抗大六分校,在云坪乡黄花山两年共开荒1406亩,平均人均3亩,保证了该大队3个月的粮食、蔬菜自给,减轻了群众负担。八路军总政实验剧团,于民国32年(1943年)2月10日,在索堡镇首次演出,当晚售票3000多元,全部拿出救灾。涉县独立营利用荒地、坟地、河滩、沟边、路旁等闲散空地120亩,生产蔬菜8万斤、粮食数千斤;次年,又开荒400多亩,种小麦40亩,谷子300亩,玉米30亩,豆子15亩,各种蔬菜50多亩,除解决部队3个月自给外,还帮助部分抗属排除了困难。
民国33年(1944年)4月1日,八路军总部发行《藤代远参谋长、杨立三副参谋长预订总部伙食单位生产节约方案》(简称"藤杨方案")。4月17日,太行区党委、太行军区政治部在赤岸村联合发出向"藤杨方案"生产大道上迈进的指示,号召在大生产的同时,开展节约运动。曾一段时间,战斗部队每人每天,仅1.2斤小米,机关干部每人每天仅1斤,为节约粮食蔬菜救济灾民,部队机关还大量采食野菜、树叶。战士们穿着几乎洗白了且打满补丁的军装,脚上的鞋帮破了,就用几根布条将鞋勒到脚上。刘伯承司令员视力很差,为节约纸张,拿着放大镜写很小的字,正面写了反面写,细笔写了粗笔写,一张纸反反复复用4遍。
党政军的大生产自给运动,不仅做到了自给自足,还密切了党群关系、军民关系。据民国32年(1943年)统计,当年一二九师所属各军分区、各旅、师直队等十个单位生产总值2000多万元,其中太行军区就生产节约161万元。民国33年(1944年),太行部队共开荒88172亩,人均3亩,生产节约粮食10万多石。从而减轻了群众负担,渡过了灾荒,打破了日军经济封锁,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巩固与发展
民国26年(1937年)10月,八路军进入太行后,首先创建了晋东南根据地。11月9日太原失守,国民党军队溃逃。12月,在晋中,八路军粉碎了日军的六路进攻。民国27年(1938年)4月,又粉碎了日军九路进攻。于19日,收复武乡、沁源、壶关等县;22日,收复屯留、长治、高平、榆社、辽县;25日,收复潞城、黎城;28日收复长治,29日收复涉县城。期间,国民党阎锡山部分顽固分子发动了"十二月政变",血洗晋南七县;日军又以六个师团侵占白晋线,分割太行、太岳两区。共产党八路军在残酷的围攻中,坚持血战到底,领导广大军民开展敌后武装,打击日军侵略,使革命根据地--晋冀鲁豫边区不断扩大、巩固和统一。民国29年(1940年),在涉县成立冀南、太行、太岳联合办事处。次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涉县成立,边区有了统一领导,革命根据地在迅速发展中更加巩固。
晋冀鲁豫根据地,包括原属山西省东南部26个县,河北省西南部42个县,山东省西部42个县,河南省北部11个县,共121个县,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551万。其中,太行区为晋冀鲁豫边区直辖区。民国30年(1941年)7月,太行区共辖5个专署37个县。民国30年(1941年)8月24日,边区政府第一次行政委员会将其调整为6个专署39个县,根据地面积变动不大。
民国31年(1942年),旱灾最重,日军扫荡最凶,抗日处于最困难时期,国民党搞所谓"曲线救国",根据地处于日军及国民党包围之中,华北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到六分之一。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广大民众一面展开反扫荡,一面实行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组织民众生产渡荒,在战胜困难中再创根据地。民国32年(1943年)5月至7月,开辟豫北地区,太行区增加两个专区,面积为3508平方公里,共设8个专区,46个县。
期间,调整部分行政区划,太行区46县成为57个县。民国34年(1945年)7月,在准备大反攻中,将太行区8个专区的57个县划分为甲、乙、丙三等县和游击县。人口在8万以上,或因地势辽阔领导不便,区在7个以上,或根据地人口在5万以上尚有大部游击区或沦陷区者为甲等县。人口在5万人以下,3万以上尚有大部游击区或沦陷区者为乙等县。人口在3万以下,或区在4个以下,人口在2万以上,游击区、沦陷区不大,共产党建立工作范围狭小者为丙等县。没有根据地,只有游击根据地或根据地很小,对敌斗争尖锐,环境动荡不安者为游击县。全区共有甲等县14个,乙等县12个,丙等县15个,游击县16个。
民国35、36年(1946年、1947年),随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太行区的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巩固的解放区,到民国37年(1948年)3月,全区共有46个县市,296个区,16612个自然村,8376个行政村,142万户,540.11万口人,土地1780.2万亩。
根据地从小到大,至抗日战争结束时,晋冀鲁豫边区已拥有人口2500多万,共4个行署、22个专署、154个县政府,成为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附:
晋冀鲁豫边区概貌
晋冀鲁豫边区,包括原属山西省东南部26个县,河北省西南部42个县,山东省西部42个县,河南省北部11个县。以太行山脉为界,可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是山岳地带,平均海拔在两千公尺左右,面积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一多,有太行、太岳(霍山)、王屋、中条四条山脉,两两交错(太行与太岳南北走向,王屋、中条则东西走向),纡曲回环,构成千山万壑、纵横盘结的天然地势。东部为平原,平均海拔不及50公尺,沃野千里,一望无际。自河南兰考、开封以西,黄河成为本区的天然壕堑。
本区位置西接晋绥,沟通华北与当时的陕甘宁总后方的联系;东连山东、苏、皖,呼应华东;北面是建立较早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与本区互为表里。
从战略上说本区东南西北任何一方,都可以截断和威胁日军的交通运输线,而日军对本区的外线进攻,则必然受到周围各区的环击,易收到互相策应的效果。而且平原山岳、互为依托,具有"表里山河"之胜,使部队可以进退自如,十分便于机动。所以,不论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期间,本区都是坚持革命战争的战略要地之一。
全区面积,因区划变动频繁,根据华北新华书店民国36年(1947年)7月出版的《晋冀鲁豫边区图》所载,包括"豫皖苏区及晋南三角地带",全区面积为23.3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面积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而屡有增减,总的说来,民国28年(1939年)前面积较大,从民国29年(1940年)起,特别是民国30年至31年(1941-1942年)间,面积相对缩小。民国32年(1943年)后次第恢复。解放战争后期,行政面积大体上接近于自然面积。
人口数,历年多有变。据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民国35年(1946年)3月的统计,全区人口2800万。
本区特产,粮食主要有小麦、谷子、玉米和豆类;经济作物有棉花、麻及烟叶。棉花产量首推冀南。农副土特产品,山区有核桃、柿子、花椒、木了、水果、药材、蚕丝。平原有小枣、梨果和草帽辫等。从矿产方面看,整个太行山区,东侧由冀西的临城、沙河、磁县,到豫北的武安、安阳、汤阴、焦作、博爱、济源,西侧的山西平定、昔阳、辽县、武乡、襄垣、潞城、长治、高平、壶关、陵川、晋城、阳城,几乎全是产煤区域。铁矿石以武安为首,其他几个县也不同程度有之。此外,在太行、太岳山脉两侧,还出产大量硫磺、硝、石灰石、瓷器等原料,以及银、铜、锰、铝、石膏、云母、石棉、石英、理石、长石等多种矿产。由于土特产丰富,就使得边区有了自给自足以打破日军经济封锁的条件。
第六章 扫荡与反扫荡
第一节 日军十一次扫荡
抗日战争时期,涉县是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指挥中心,同时也是日本侵略者进攻和扫荡的重点。从民国27年到33年(1938-1944年)的7年间,日军先后对涉县进行了11次大扫荡,制造了惨案11起。
第一次扫荡 民国27年(1938年)2月初,日军为了占据晋东南向陕甘宁进攻,沿邯长大道西犯。当时,驻防涉县的国民党军队,除川军英勇抗日外,其它如五十三军、新五军、二十九军别动队、骑四师等部,在日军到来之前或进犯之时,皆不战自退。
2月10日,日军侵占龙虎一带。12日侵占鸡鸣铺、偏店一带。13日,派飞机轰炸索堡镇。2月15日,县城第一次沦陷。
日军占领县城后,除对邯长大道两侧村庄进行扫荡外,还派出部队在东西各路村庄进行扫荡。2月19日,日军到达原曲、固新等地扫荡,群众携老扶幼,畜驮人挑向后山逃难。下午一点多钟,日军30多人扫荡小银矿村,见到一少妇便追赶取乐,男人在保护中被杀害,其妻被奸污;姚福祥老人未来得及逃避,闩门躲在自家平房上,日兵砸开门,抓住老人先是痛打,后用刺刀捅死,扒开肚子,把肠子扔在院内。在李家河村,日军翻箱倒柜,捉鸡抢财物,抓到一聋哑老人叫牛的,几个日兵用耳光把老人打倒后,揪住耳朵扯起来,再打倒再扯起,反复十数次直至老人头脸肿胀,七窍出血,而日兵却哈哈大笑,以此取乐。撤退前还放火烧毁房子80多间。
3月31日,日军在响堂铺一带遭到八路军一二九师沉痛打击后,第二天,即4月1日早晨,集一个营的兵力以突然袭击方式,对响堂铺附近村庄放火烧杀,大肆报复。
4月4日,日军纠集十六、二十、一零九师团等,共8个步兵联队,另外还有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各一部,总计10余个联队兵力,分九路大举围攻涉县和晋东南地区。4月10日,日军从涉县城出发向城西扫荡,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中原惨案。
第二次扫荡 民国28年(1939年)7月初,日军调二十师团、一零九师团、十师团、三十五师团、一零八师团、独立第四、第九混成旅团共5万余人,由驻太原第一军军长梅津指挥,分九路对太行山根据地进行围攻。
7月7日,日军占领县城,每前进一步就设一个据点。除强拉民夫押送到外地外,还施行残暴的烧杀、奸淫、抢掠,大多数村庄都遭到程度不同的洗劫,其中邯长大道沿线受害最重。
8月7日,日军由涉县、潞城两地同时出动,东西合击侵占黎城,并以邯长大道为界,把太行抗日根据地分割为太北、太南两部分,围攻和清剿抗日军民。这次扫荡,从7月至12月,根据地军民与日军作战200余次,毙、伤日军3500余人,攻克日军据点23处,粉碎了日军第二次九路围攻。
第三次扫荡 民国29年(1940年)百团大战后,日军对太行区展开了规模更大的报复性扫荡。10月6日至14日,对太行区实行大合击。10月20日,日军纠集一万之众,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进击,重点清剿麻田、涉县、偏城一带,见人就杀,见房就烧,奸淫抢劫,称之为"毁灭扫荡,焦土清剿"。
10月26日,日军制造了东寨惨案。10月27日,制造了井店惨案。
第四次扫荡 民国30年(1941年),春节即将到来,日军借过节之机,对涉县发动大扫荡,除夕夜,群众携儿带女星夜逃往山沟。日军到处搜杀、烧房、抢掠牲畜、财物。由于事先县委派干部到村,帮助群众疏散,未酿成大的惨案。
第五次扫荡 民国30年(1941年)9月到12月,日军再次对太行根据地扫荡。
10月31日,日军从潞城、襄垣等地出动4000余众,连夜袭击赤岸村一二九师师部驻地和八路军前方总部驻地黎城县西井镇。11月,日军攻占县城,驻境军队和人民奋起抵抗,激战5天,将日军击溃,收复县城。
第六次扫荡 民国31年(1942年)2月3日,日军经黎城东阳关到辽县桐峪,沿途经峪里、塔庄、石门、新桥、辽城、刘家庄、污犊等村,所到之处,烧杀掳掠,遭到峪里、茅岭底、刘家庄等村民兵的游击。
2月7日,日军约500余人,猛扑东达、西达、岭底扫荡。18日,又到东达、西达村扫荡,所至一片火海。与此同时,驻黎城之日军,经响堂铺到河南店兵分两路,一路直扑固新、原曲、云坪乡,20日返涉县城,21日到悬钟。另一路扑城关,18日到小曲峧、王堡、赤岸、七原(今中原)、台村、井店,19日到王金庄等村,20日到偏店、前寨、后寨、索堡。21日两路在悬钟汇合,直扑到新桥,先后扫荡21天,有71村受害。
第七次扫荡 民国31年(1942年)5月,日军动用兵力约2.5万人,对偏城、涉县分三期展开扫荡。
第一期,5月5日正午,日军以五路进犯涉县,一路经白芟、大峰、小峰到西达;一路自盘阳经大港到原曲、固新;一路经段曲、张家头到云坪乡;一路经上寺坪、郊口到甘泉、西达;一路自古城由合漳入境,在小峰沟与太行军区五分区轮训队激战数小时,漳北办事处(太行五专署前身)有1名警卫员被俘。11日日军两次清剿老爷山。15日小股日军再次清剿老爷山,过南王庄遭八路军某部伏击,大半被歼。
第二期,日军出动2.5万兵力,以"铁壁全围"、"梳篦队形"重点围剿麻田、偏城及青塔一带,企图毁灭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首脑机关。5月19日,日军自武安西犯,占据龙虎;22日,占领县城,并在寨上、索堡、井店、老爷庙、史家庄、窑则、龙虎、固新等地设据点,形成严密的封锁线。24日,万余日军占领麻田,八路军总部及所属机关,向东移至与偏城县交界的十字岭上。5月25日,合围日军由冈村宁次指挥,陆空并进,步步缩围,将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机关包围在十字岭上,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在指挥突围中,以身殉国,遇难的还有太行第五专署专员赵进扬、《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等。止6月9日,日军退出太行根据地北部区域。
第三期,起6月10日至23日,扫荡区域是县境邯长公路以南,清漳河两岸,重点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太行区党委等首脑机关及太行军区第四、第五军分区。6月10日,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太行区党委等转移到黄岩村,日军以四面包围之势将期围困在合击圈内。在刘伯承师长指挥下,一二九师新一旅二团在大石磨垴与日军激战半天,于当晚凌晨1点利用夜暗,攀越崇山峻岭,巧妙突出重围,日军扫荡扑空。
第八次扫荡 民国31年(1942年)10月,日军借秋收之机又对涉县发动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扫荡,由于反扫荡工作充分,日军只烧毁房屋、抢部分粮食财物而去。
第九次扫荡 民国32年(1943年),日军调集2万余兵力,于5月5日开始对太行区黎城、涉县、偏城、武安、武乡、左权县等地施行抉剔清剿、合围扫荡。其中,以涉县为"清洗"重点。
日军在涉县一区,从5月7日晚开始,兵分两路:一路由黎城县宋家庄出发到涉县四合乡清剿,一路由黎城县岩井村出发,经大小湾到响堂铺,半夜包围宽嶂村,拂晓隐蔽在王家垴,夜晚突袭岭后村,复又奔袭会里村。9日,日军6000余人分6路袭击县城。并在响堂铺、神头、河南店、南关、寨上、上下清凉、会里等地扎下据点,同时出兵对七原、曲峧、王堡、赤岸、峧沟等村进行搜山清剿。
10日,驻响堂铺据点日军50余人搜宽嶂村;驻上清凉据点日军搜太平庄;驻会里日军搜赤岸村及后山;驻神头日军搜四合村、岭后村及周围山岗;驻县城日军搜峧沟。至12日,日军除对上述村庄及山岗天天搜查外,还连续搜查了大洼、石岩背等小山村及胡峪、庄上、杨家山、卸甲一带。
与此同时,8月下午8时,日军开始对涉县二区扫荡。当夜,一股日军火烧峪里村,一股日军共200余人经刘家庄驻韩窑、苏家庄。次日上午,2000名日军出黎城界,经峪里占领靳家会、石门、塔坡、石窑;700余日军占据宇庄;另一部来自偏城日军占领索堡;出黎城县南委泉之日军占据东、西辽城;来自辽县日军占领新桥、刘家庄;自武安阳邑东来日军占据白泉水。各路日军共5000之众,对二区石门后山沟与西辽城后山沟形成两个清剿区,起9日止12日,各处先后被清剿4次,制造了韩家窑、郝家村、西辽城惨案。
5月7日,日军对涉县三区扫荡,一路经东豆庄、沙河,一路经南、北郭口、马布,于东、西戌汇合驻扎。8日,日军留不足百名于西戌,其余900人驻前寨村。当时,扫荡王金庄。次日,扫荡凤岗、井店、台村,于13日东退武安。从7日至13日,全区民兵配合正规军作战两次,大小战斗69次,打死日军13名,伤19人,俘虏日军4人,在四区捉汉奸及嫌疑分子100名。
5月7日,日军700余众驻井店。8日,一路犯玉林井,一路清剿张家庄。次日,日军千余人,分路扫荡玉林井和凤岗村。11日,自县城而来的大批日军汇集井店。13日离井店东退。
日军对涉县六区的扫荡从5月7日开始:一路从瓮子岭到昭义经林旺扑向西达。一路经段曲、白芟、大小峰到西达;一路经关防、台华到西达。共计3500余众。7日12时,合击西达;下午二时又分头出动:一路500余人经台华、郝赵到西湾村(今西安村)宿营,一路400余人到牧牛池宿营,一路500人到匡门村宿营,一路200余人经林旺到北窝铺宿营。同时西达尚留日军千余驻扎。8日,驻西湾日军向江家、何家、刘家进犯,与扫荡王金庄之日军合击青阳山,驻匡门之日军会合北窝铺日军合击小车村。9日,来自磁县磁武村700余日军,分两路到林旺和东峧。10日,日军500余人扫荡牧牛池,经曹家、郝赵、古台村北去张家庄;其中有300多日军出林旺,将抢来的财物经甘泉送往磁武村,次日返回。12日,日军向北撤往武安。
同期5月7日至12日,日军3支队伍2500余人,在偏城县进行了反复多次扫荡。
这次扫荡时间长,地区广,破坏惨重,涉县、偏城两地日军清剿象梳头一样,有的村一日竟有7次日军进出。
第十次扫荡 民国32年(1943年)7月26日,日军2500余人,合击涉县东、西达至林县任村一带村庄。抗日军民在主要路口埋设地雷,不断袭击日军,致日军原定一个星期的扫荡,于第四日即撤回原驻地。
11月21日,日军9架飞机从安阳起飞,其中3架在县城北关上空盘旋寻找目标,当发现人群后,投下8颗炸弹,当场炸死7人,伤2人,并有5处房屋被炸起火。
第十一次扫荡 民国33年(1944年)5月,日军500余人由黎城到涉县河南店,分为两路,一路沿漳河而下,一路沿清漳河而上,留一部在寨上村扎下据点。每日在附近村庄肆意糟蹋,推行杀光、烧光、抢光?quot;三光"政策。为时十多天东退邯郸。
第二节 日军制造的惨案
中原惨案 民国27年(1938年)2月初,日军一零八师团沿邯长大道西犯。2月15日侵占了县城之后,在县城及主要集镇设据点,经常对周围村庄进行奇袭扫荡,推行其野蛮的"三光"政策。
4月10日晨八九点钟,一大批日军从县城向西出发进行扫荡。当行至南原村外的卧牛山下时,被国民党骑四师的哨兵发现,骑四师哨兵就向日军开了几枪。日军发觉有人向他们打枪,就停止了前进,一面还击,一面追赶,并把扫荡的目标确定在中原、南原一带。分兵两路合围中原、南原村。骑四师看到大批日军追来,一溜烟向西逃窜,少数尾队人员在撤退前,又向日军打了一阵枪,日军便疯狂地向中原、南原村内进行猛烈扫射,村民们听到阵阵枪声,躲避已来不及,有少数人中弹受伤。
日军将中原、南原两村包围后,企图寻找和抓捕向他们射击的军队,但一无所获,于是就大肆搜查、抓捕群众。在搜捕中,日军翻译官欺骗群众说:"统统集中到一起开会,有受伤者及病人还能给以治疗。"在日军的强迫威逼之下,被搜抓到的人们不得不违心地往一块集合,男女老幼一概如此,即使伤残者也不饶恕。中原村张合旦中弹后,日兵硬逼着他的两个弟弟抬着他去参?quot;会议"。这样50多名群众被迫集中到中原村现在戏院南面的小干河沟内,前后有岗哨把守,四周高山上架起无数挺机枪正对人群,人们看到这种场面,还未来得及考虑要出现的情况,河沟北岸的机枪响了,无辜的人们随着枪声全部倒在血泊之中。机枪扫射后,日军惟恐受害的群众死得不彻底,就向倒下去的人群中投掷一阵手榴弹,并到死人堆里进行践踏,只要发现有残生者,就再捅上几刺刀。
面对凶残屠杀,涉县人民宁死不屈,中原村吕喜元,年仅17岁,经机枪扫射和手榴弹轰炸后身受重伤和死人躺在一起。当日兵骑着马践踏时,他的一条腿被马踩着,身不由已地动弹了一下,日兵发现他还没死,就用刺刀向他刺去,他见势不妙急起身躲过刺刀,赤手与日兵搏斗,在搏斗中狠狠地揍了日兵一个耳光,因孤身对敌,又手无寸铁,终于惨死刀下。在那里,日军残杀群众46人,受伤残生者10余人。
一部分日军在戏院南面小河沟杀人的同时,大多数日军都到中原、南原两村继续抓捕群众,共抓捕到154人,用枪刀威逼着押解到中原村老槐树东边的南崖跟下。时一个日兵,出现在老槐树那边的桥头上(当时中原、南原之间的河沟上有座石桥,后被洪水冲坏),他对人们说:"你们地!大大良民,我们要找八路共产党,谁知道,只要讲出来,通通地没事?quot;人群寂寞无声,稍待片刻,那日兵又说:"你们地说实话,不说出八路军、共产党,我要枪毙你们!"群众仍一直鸦雀无声。那个日兵站立不安,疾步在桥头上来回走动了数次后,突然喊道:"给我开枪!"人群对面高地上的机枪响起来了,一串串子弹射向人群,随着枪声人们一个个倒下去了,霎时尸积成堆,血流成泊,惨景难以言状。被击毙的154名群众,除21人经抢救、治疗残生外,其余133人全部丧生。中原村张存库一家六口杀死五口。吕三廷当时只有5岁,中弹后倒在死人堆里,后经抢救幸免于难,至今脸上仍有伤疤见证。其弟吕四廷仅三个月,被抱于母怀,其母被打死后卧压身下侥幸余生。吕贵廷当时13岁,其母为掩护儿子性命,将他的脑袋夹在她的腋下,结果一粒子弹从其母亲身后射进去,从前胸一侧穿出,恰巧又打着他的上嘴唇和左脸部,其母当场死亡,吕贵廷昏厥在地,后经抢救脱脸,现吕贵廷面部仍有日军留下的伤痕为证。
日军在中原共杀死无辜群众179人,伤30余人,烧毁民房300余间,粮食、财物、家具等损失难以计算。
东寨惨案 民国29年(1940年)9月,经过百团大战第一、第二阶段作战之后,日军受到很大创伤,为挽回危局,调集了大批援军向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报复扫荡。
10月26日晨,日军从鹿头村出发扫荡东寨村。东寨村群众得知扫荡消息后,积极准备隐蔽和空室清野。但是少数丧失民族气节的分子如郭保和、郭白喜和受蒙蔽的郭廷元、王其文、郭守田等积极主张和筹备维持。在日军还未进村前,他们下通知说:"各甲长及各家长都留下来搞维持工作,只要搞好维持,日军就不杀人放火。"对他们的宣传,群众将信将疑,所以有一部分就留了下来。
10月26日晨,日军进入东寨村,主张维持的人们在关老爷庙手执日本旗迎接。日军首先强迫人们跪在地下,其中一个日兵问:"有白面没有?"郭保和答话说:"有。"接着一个日兵指着关帝庙说:"通通地到里面集中。"人们一个接一个进入关帝庙,随之门口就被卡住。少许,一个日兵进入关帝庙内说:"一个一个地出来。"话音刚落,他就抓住一个上了年纪的拉出去,一个又一个……,已经有四五个人被抓出去了,即不见回来,又听不到动静,人们都在猜测着,一个叫李泽民(1990年73岁)的先开口说:"被抓去的人一个不见回来,看这势头有点……"话未讲完,日兵又进入庙中,他看到李泽民在讲话,抓住就往外拽,李被拽出庙门,往西南一看,才完全明白,原来是将人们拉到庙西几十米远的崖边上,被专门在那里行凶的日兵捅刺刀后用脚蹬下二十多米的深沟内。于是李泽民大声喊道:"呀!不好了!已经都被杀死了!"李刚喊罢,一个日兵拿起一根比胳膊还粗的杆子向李劈头打去,李泽民一歪头,杆子落在李的肩膀上,被折成了两截。李被抓到庙西的崖头上,脚还没站稳,在那里专门等着杀人的那个日兵已用刺刀从他的后右侧捅入身上。李泽民猛烈感到腹部发凉,急回头一看,看到刺刀已捅在自己身上,他随即用手抓着枪头,那日兵用力往后拔也没能拔出来,就从身上掏出两梭子弹要往枪里押。李心想:如果子弹一上膛,自己的命就完了。他抓枪的手猛往后使劲一推,日兵冷不防抱着枪摔了个四脚朝天,刺刀也从李的身上拔了出来。说时迟,那时快,李泽民转身朝着始终抓着他的那个日兵的脸上狠狠揍了一耳光,使紧抓着李泽民的手松开了,他随即纵身向二十多米深的崖下跳去,幸好没摔伤,他还没来得及从地下爬起,一颗子弹已打在他的头顶上(未造成致命伤)。他不顾伤痛,爬起来顺崖跟跑掉。现在他的身上和头顶上,仍留有伤疤。江补牛被捅刺刀后蹬下崖去,肠子流出腹外,后经过治疗,侥幸残生十余年。
日军在东寨村关帝庙用此种手段共残害了62人,其中除5人经抢救残生外,其余57人全部死亡。
日军除了在关帝庙集中杀人外,还在老百姓的家中、街上,用捅刺刀、火烧、铡刀铡、枪毙等手段杀死13人。并跟踪追击,凶残屠杀逃避到野外的群众,在离村三里路的东峧沟。一次杀死群众36人。此次扫荡,东寨村共被杀死106人,伤30多人,死伤者占当时全村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全村167户,受害户占50%以上,其中全家被杀死的达12户。积极主持并参加维持的郭保如等人在关帝庙也被杀死,其妻子是个双目失明的残废人,也被铡刀铡为两截,上半身不知扔到何处,大女儿被杀死,二女儿被撕成两半。郭桂林家是个大户人家,全家人竟被杀死12人伤1人,仅留下1个三岁孩童和1个受伤的女人。
日军除杀人外,还疯狂放火烧房,全村167户人家,仅有3户没有着火。共烧毁房屋1088间,每户平均烧毁6.5间,被烧、被抢粮食1949石(每石300斤),户均损失11石2斗,人均损失2.5石。全村损失牲口27头,衣服1877件,土布12400尺,被褥374条,毛毡163条,其它损失467件。郭安英全家50多间房子烧得一干二净,损失粮食60多石;郭桂林家被烧房子13间,损失驴牛4头,粮食25石,花椒500余斤,核桃800余斤,柿子7000余斤;李榜廷、郭生荣等很多人家全被烧光抢光。
井店惨案 民国29年(1940年)10月27日,即东寨惨案发生后的第二天,仍是制造东寨惨案的那些日军,即驻山西辽县、武乡、襄坦、潞城等地的第二十师团的日军,从驻地偏店、凤岗等村出发,采取急速行动、突然袭击的方式,早8点左右窜至井店村,推行更加疯狂更加残酷的扫荡。日军进村后首先就是杀人,在二街,日军将抓住的老百姓带到荒地坡(地名)的崖头上,采取捅刺刀后蹬下崖去的手段,共杀死20多人。李赞祯(现年77岁)未等刺刀捅就跳下崖去,躺在崖根下死人堆里,当日军到崖下查尸时,他的腰部被插了一刺刀(未插入腹腔),但装死未动,后经医治留下残身至今。
在井店寺院内,日军强迫人们躺在地下,用刺刀一个个地刺杀,其中一个趁其不备而逃脱;另一个叫张费旦,他不甘待死,站起身与日兵搏头,不幸被连刺两刀而惨死。
井店三街一个臭水池,当时池水已干涸。日军先把柴草放入池内点燃,然后把抓到的张元喜、李合孩等投入火中活活烧死。
在四街槐树场,日军提着砍刀,向跪在地上的人们无情的砍杀,霎时人头满地,死尸成堆,60多名群众惨死在屠刀之下。四街王文顺脖子后面被砍一刀,昏厥过去,倒在血泊中,日兵复查现场时,见他头身相连,曾踢了他几下,再看已无知觉,血流不止,已是死多活少,因此算饶过了他,实际王文顺的气管、食道还没有被砍伤,仍奄奄有气,经过抢救治疗而复生又残活了30多年。二街王小金被砍后,也是气管未断,残生3年死去。
在井店清河红土井附近(现在的三孔桥下),40多人的鲜血洒在了日军枪刀下。日军杀人之后,还采取割头换相的手段将人头乱移,使人们对死尸不能辨认,无法认领和埋葬。
在集中屠杀同时,还实行分散屠杀,不管是在群众家里或街道巷内,见人就杀,老幼无情。三街一位老太太,儿子(吕学来)病死,儿媳改嫁,他抱着五、六岁的唯一孙子在逃避时,被日兵抓住,刺了老太太一刀。接着朝他那年幼的孙儿肚子上也捅了一刀,致使肠子流出体外,小孩疼痛难忍,惨叫不止,到晚上死去,老太太伤气交加,时间不长也离开了人世。店街坡、新店上四五十户人家每户都有人死,每家都有房被烧。在付巨龙的院内,日军一次就杀死10多人,杀死后还用柴草烧尸。贾长顺全家被杀,付巨龙家5口被杀死4口,付二模家也被杀死4口,付金星的3个儿子遭杀害,家中只留下孤儿、寡妇和老人。付继尧家5口被杀死3口,本人被掳走,半年后出生入死才逃回家。贾西榜的母亲、弟弟被杀死后,留下未满周岁的小妹妹还爬到被杀死的母亲怀中去吃奶。
在离村五里路的马王庙沟,杀死逃难群众50多人。
在杀人的同时,日兵还惨无人道地凌辱妇女,利用女性开心取乐,妇女们被抓住后,任其玩弄摆布,最后惨遭杀害。四街一名妇女被抓住后扒光衣服,被迫赤身裸体的驮着日兵爬行游街,日兵还手执木棍不停的抽打,观看的日兵却拍手大笑。还有几个妇女被日兵抓住后集中在一起全部扒光衣服,被他们集体轮奸后,都从阴道插入刺刀直到惨死。
面对凶残屠杀,中华人民坚贞不屈,敢于同手持凶器的侵略者作殊死搏斗,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三街付玉碧从小练得一手好武术,当日军到三街扫荡时,他与两个日本兵遭遇后交锋在一起,经过一番搏斗,两日兵武器被打落在地,眼看要吃亏,便呜哩呱啦叫喊起来,接着又来了两个日兵,一齐与付玉碧搏斗,因众寡悬殊,又赤手空拳,付玉碧最后被残杀。四街自卫队队长张国兴,被抓住后,与日兵搏斗多时直到被害。四街智梅在与日兵搏斗中,夺得刺刀一把,使五六个群众免遭杀害。一街李丑孩,搏斗中夺抢在手,在逃跑中被另一个日兵打死。刘老四在磨坊内,抓起磨杆与日兵搏斗,不仅保卫了自身安全,而且还保护了一个胡同内几十口人的性命。
短短一个早晨,井店村共被害420多人,其中死316人,伤残104人,被掳走15人;共烧毁房屋738间;大牲畜被抢走杀掉310头;粮、财、物的损失难以计算。
前宽嶂惨案 民国27年(1938年)4月1日,响堂铺伏击战后的第二天,日军调动了约一个营的兵力,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包围了前宽嶂村,胁迫村保长齐聚秀、村通讯员刘考成一边打锣,一边沿街喊话?quot;皇军来了!大家都到龙王庙开会。"用这种方法将不明真相和部分没有隐蔽好的群众48人骗到龙王庙内,日军先把十几名青年人一个个拉出庙外,用砍头、捅刺刀、扒肚子等手段全部杀死,接着就让庙院内的人们排成两行跪在地下,架起机枪扫射。这次惨案前宽嶂共被日军杀死50人,烧毁房屋220间,许多牲畜、粮食和财物被抢劫。
下庄惨案 民国29年(1940年)10月27日,日军在井店扫荡后,到下庄村进行扫荡,杀死37人。
更乐惨案 民国29年(1940年)10月28日,日军到更乐村扫荡,共烧毁民房1000余间,杀死带去的外村民夫和本村群众共36人。
寨上惨案 民国31年(1942年)5月18日,二三十名日军一路从城里。一路从南庄向寨上村扫荡,同行的还有从固新、原曲、庄上、南庄等村抓去的20多个民夫,个个被反绑着手。那时寨上村绝大部分群众已转移出去。只有刘庆文、刘广才及看庙的小道士被搜出抓住,强迫他们与被带去的民夫一同到虎头山上为其修炮楼。傍晚收工后,就将为其劳累了一天的民夫,用刀砍、穿刺、吊打、倒吊起来砍头等残酷手段全部杀害。第二天,又到邻村抓来几个民夫继续为他们劳作,晚上还用同样的手段全部残害。从5月18日起,连续几天,日军用这样的手段杀害了36人。
原曲村惨案 民国32年(1943年)5月,日军扫荡涉县五区,于撤退的前一天,在原曲村将抓去为其带路和搬运物资的民夫35人(大部为磁县、林县人)在红崖坪上,全部用刺刀捅死。
另外,原曲村民兵于日军退后,在大庙后一个土窑洞里,救出被绑着手活埋了的33个生命垂危之人(多是被日军抓来的外乡人),但终未救活全部死去。那次,日军在原曲村共残杀了68人。
西辽城惨案 民国32年(1943年)5月9日,日军扫荡西辽城村,全村被杀、伤、掳78人,抢走牲畜52头,烧毁房屋28间,损失粮食127石。区工会干部吴一新,被日兵毒打一顿,脑后砍了一刀,然后投入厕所溺死并填土埋住。
韩家窑惨案 民国32年(1943年)5月,日军进入石门后山沟扫荡。那时,韩家窑村的人们都躲避到大便沟的山垴上去了,日军就烧房、抢东西、抢牲畜,弄得全村乌烟瘴气。在村里没抓到人就开始搜山,韩三锁被抓住,逼问八路军、公粮在哪里?韩大骂"鬼子",日兵就将韩三锁夫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死。韩××的儿媳妇、韩××的妹妹被五六个日兵抓住,先进行轮奸,然后用棍子捅入阴道致死,再从山头扔到山沟里。朝贵英被抓住后,日兵让其找公粮,韩进行反抗,被砍掉了头……。
那一次,在大便沟山垴上,日军共杀死韩家窑及外村村民24人,伤7人,掳走8人(其中1人逃回)。被烧毁房屋350多间,抢走牲畜39头,损失公粮6956斤。
郝家村惨案 民国32年(1943年)5月,日军进入郝家村扫荡,进村后没抓到人就进行搜山。日兵抓住郝小三问:"公粮在哪里?""八路军在哪里?"郝小三说,日兵就打,郝小三猛然抱住一个日兵一起滚下了悬崖。日军看到这种反抗情况后,便抓一个杀一个,然后扔到山下,抓住年轻妇女先轮奸后杀掉。共杀死21人,掳走9人,伤4人,抢走牲畜57头,烧毁房子300间,损失公粮5187斤。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频繁扫荡涉县,除上面提到的11次较大惨案外,其它较小惨案还很多:
民国27年(1938)2月13日,日军飞机轰炸索堡镇,炸毁房屋无数,炸死群众10多人。2月4日,日军到索堡镇扫荡,大肆放火、杀人、抢东西,杀死群众20多人,烧毁房屋606间。
西辽城村,自民国27年(1938年)2月到民国32年(1943年)5月日军先后扫荡6次:民国27年(1938年)2月,杀死群众17人,烧毁房屋80多间,杀死、抢走牲畜12头。民国28年(1939年)9月,杀死群众20人,烧毁房屋1800多间,烧毁衣服18570余件,损失粮食1375石(每石合300斤)。民国29年(1940年)12月,杀死群众1人,抢走牲畜10余头。民国31年(1942年)2月,杀死3人,烧毁房屋98间,粮食30石,同年5月,杀死28人,烧毁房屋58间,抢走牲畜3头,损失衣被2000余件,损失粮食200石。民国32年(1943年)5月,杀死61人,伤10人,掳走7人,烧毁房屋28间,抢走牲畜52头,损失衣被500余件,损失粮食127石。6次扫荡西辽城,共杀死130人,伤10人,掳走7人,烧毁房屋2164间,杀死、抢走牲畜108头,损失衣被21070件,损失粮食2177石。
民国31年(1942年)2月,日军扫荡赤岸村,杀死、毒死群众6人,杀伤38人,掳走6人,抢走牲畜42头,烧毁房屋182间,损失家具、农具1006件。
民国31年(1942年)2月,日军扫荡涉县六区,共杀死12人,掳走4人,烧民房4345间,损失牲畜303头,损失粮食491413斤。
民国31年(1942年)5月,日军扫荡涉县二区,在石门村杀死21人,伤4人,掳走3人;在峪里村杀死17人,伤5人;在新桥村杀死16人,伤4人,掳走1人;在下温村掳走18人。
民国32年(1943年)5月,日军扫荡涉县三区,共杀死91人,伤27人,掳走45人,抢走牲畜115头,其中偏店村被杀死19人,赵峪村被杀死17人,东豆庄村被杀死16人,前寨村群众在村外空室清野的窑洞百分之九十被日军挖掘,损失粮食100多石。
抗日战争中涉县、偏城县人口损失统计表
表16-6-1
项目数量县别 被杀 负伤 残废 被掳 失踪 病饿死亡 合计 占人口总数%
涉 县 13602187 122 846 139 7880 12534 8.59
偏城县 435 616 - 50 - 104 1205 2.98
合 计 1795 2803 122 896 139 7984 13739 7.38
抗日战争中涉县财物损失统计表
表16-6-2
项目 数量 类别 数据 单价(元) 合计价值(元)
粮食 米 29584.12石 2000 59168240
麦 21725.4石 2000 43450800
杂粮 40999.35石 1500 61499025
小计 92308.87石 - 164118065
房屋 烧毁 79893间 8000 639144000
破坏 7444间 4000 29776000
小计 87337间 - 668920000
牲畜 骡 370头 30000 11100000
驴 2421头 15000 36315000
马 105头 20000 2100000
牛 848头 15000 12720000
小计 3744头 - 62235000
猪 709只 6000 4254000
羊 1993只 1000 1993000
鸡 48755只 100 4875500
蜂 5000窝 100 500000
衣被 694118 600 416470800
农具 711063件 500 355531500
商业 38646552
向日军负担粮食 64357石 2000 128750000
树木 50000株 - 75000000
文化教育 - 1500 23238800
其它 - - 823100000
小计 - - 1872360152
总计 - - 2767633217
第三节 根据地军民反扫荡
抗日战争期间,对日军疯狂的扫荡,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采用游击战、庥雀战等展开了英勇的反扫荡斗争。
民国26年(1937年)9月,八路军开辟太行革命根据地后,曾多次粉碎了日军围攻,两次收复了涉县城。
民国29年(1940年)10月,日军纠集约两万余兵力,对太行区开始报复性的扫荡。为粉碎扫荡,10月5日上午邓小平政委在驻地常乐村社坊院内,主持召开全体村民"空室清野"动员大会,刘伯承师长作了讲话。会后,群众马上打窑洞、挖地窖、掩藏财物,同时还覆盖了水窖,用土坯堵街门,开展空室清野。当日军扫荡进村,抢东西不见,找水源扑空,最后遭到基干队、自卫队的袭扰,狼狈而逃。至此,空室清野的号召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得到普遍响应,有力地配合了反扫荡作战。
4月29日,一二九师主力攻克日军的磁县前天井据点,并击溃由观台、彭城向八路军合击的日军150余人,其中日军中队长被击毙。5月24日,一二九师命令三八五旅指导第五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开展游击战争,重点是在沿平汉线的邢、沙及内、高段,打通冀南交通,并派一个营的兵力加强邢、沙段。命令十三团以一个营加强第四军分区的潞西(潞城县西部)游击。命令新十旅指导第二军分区,三八六旅指导第三军分区,新一旅指导第四军分区和第五军分区开展游击战争。整个游击集团的进攻作战部署,从6月1日开始,在1个月内完成。随各军分区游击活动的开展,日军在到处挨打的情况下,加紧了对太行区的封锁和扫荡,扼守公路,强化交通,修筑水泥碉堡,延长护路沟,强化"以华治华"的治安运动,加强对敌占区、游击区的控制能力,制造会道门之间的敌视,逼令群众搞维持活动,进行奴化教育等。
针对日军采取的各种手段,8月22日,八路军总部向一二九师发出"配合晋察晋边区反扫荡,组织邢(台)沙(河)永(年)战役"的指示。战斗从31日开始到9月3日结束,攻克了南和、沙河两城和公司窑等据点8处,摧毁碉堡53座,缴获修械、造枪机器和器材各1部,歼灭日伪军1340人。
10月23日,一二九师在赤岸村召开太行军区各旅及各军分区干部会议,具体研究了反扫荡作战的有关问题。时,日军第三十六师团、独立第四混成旅团5000多人,对太行区进行大扫荡。日军采取"捕捉奇袭"的办法,妄图奔袭边区党政军首脑机关。由于事先已有准确的情报和充分的准备,扫荡一开始,日军就遭到游击战、麻雀战、地雷战的沉重打击,死伤惨重,缩回驻地。是月,为在反扫荡中坚持游击战争,太行军区命令在涉县成立辽、黎、武(乡)、涉、偏五县联合指挥部。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中央在发出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采取的政策指示,明确了抗日根据地总方针是坚持游击战争,积蓄力量,以准备将来的反攻。在反扫荡中采取以政治攻势为主,以游击战争为辅,对任何形式的扫荡,都必须坚决粉碎之,不采取大规模攻势,少引起报复性扫荡。
12月18日,一二九师指挥太行、冀南军区对平汉路开始冬季破击战役。到23日共摧毁封锁沟218华里,破坏铁路、公路140华里,攻克碉堡52座,毙、伤、俘获日军880余人。
民国31年(1942年)2月3日,日军驻华北山西派遣军(第一军)发动"驻晋日军第一期总进攻",以1.2万人的兵力,采取"捕捉夜袭、铁壁合围、纵横扫荡、辗转扫荡、反转电击、夜行晓袭"等战法,向太行区发动春季扫荡。一二九师与太行军民同心协力,加强县、区指挥部及游击集团力量,坚持腹地游击,向日军临时补给线实施正面破击,断其运输补给。另以正规军部分组成轻便支队、深入其后,乘虚袭击日军的交通线和城镇,引其归巢。3日拂晓,日军奔袭太行二、三、四军分区石拐、王家峪、黎城等地,对八路军总部驻地麻田、一二九师驻地赤岸,实行奇袭、合围。沿途遭到抗日军民不断设伏、阻击,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主力及时转移,使其奔袭扑空。29日扫荡涉县的日军,在悬钟村被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伏击歼灭百余,被迫缩回老营。
3月1日,日军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全面扫荡,在北起元氏西北之仙翁寨,南至武安之任家岭,修筑了第三道封锁线。在白晋线两侧,以特务活动与小股武装频繁清剿相配合,胁迫群众"维持"。3月开始修筑武乡经榆社到辽县的公路,4月修通,将第三军分区分割为两块,第二军分区在当时纵横只有四、五十里。根据地面临着极端困难的形势。
3月28日,八路军总部及一二九师司令部命令全军协同政府组织民众与日军的毒化政策进行斗争。4月,一二九师和太行军区在赤岸村联合发布了关于武装工作队(简称"武工队")的组织及任务的命令,决定派武工队到边沿区和敌占区去,进行政治宣传,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4月20日,一二九师在驻地赤岸村发出反"蚕食"斗争的命令,命令所属部队"与地方党政民'一元化'的斗争相结合,各游击集团除以少数兵力在正面直接游击外,多数应以主力转至敌人侧背作战,特别要组成多数的便衣队,透入日军背后开展游击,攻其心腹"。5月17日,一二九师政治部在王堡,中共晋冀豫边区党委在赤岸,联合发出了《关于执行反对敌人"蚕食"政策的补充指示》,指出日军对太行区实行"蚕食"政策的两个特点:一是寻找漏洞,勾结顽特、封建落后势力作为发展的依据;二是对太行区,主要采取政治进攻。针对上述特点,提出太行区粉碎日军"蚕食"政策的关键是开展群众运动,执行中央土地政策,使群众坚定抗日立场。同时决定,经过调查,拿到证据后要有计划地捕杀死心塌地的汉奸,并没收其财产分给贫苦抗属和农民。对主动搞维持的老财豪绅(够不上杀掉的)勒令其包赔维持,退款还给群众。武装部队要在日军侧面和背后活动,一切工作人员不论在何地区,都必须随时随地注意宣传教育工作。
5月1日,侵入山西的日军对太行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并把这次扫荡称为"第二期驻晋日军向八路军的总进攻"。日军这次对太行腹心地大扫荡的方针是:消灭八路军统率机关和一二九师部队,毁灭根据地生存条件。据此,日军的特务机关在扫荡前即进行了侦察,并集中特务、叛徒,采取各种方式搜集情报,把搜集到一些主要抗日干部的相片、履历表印发各扫荡部队。在行动前,先以佯攻,制造谣言迷惑八路军,派出大批便衣特务混入根据地侦察破坏,随即派出数个"挺身队",伪装成八路军,奔袭首脑机关;然后其主力出动,向腹心地预定目标大合击;当构成合击圈后,空中飞机侦察轰炸,四周以"梳篦队形"向中心压缩,合击圈外设"残置封锁部队";在合击作战之后,又"分散配置,抉剔清剿",搜索分散抗日的人员及挖掘埋藏的资财和军用文件等。
对于日军这次扫荡,根据地军民早在2月反扫荡后就做了准备,并作出了相应的对策。5月12日,一二九师在驻地赤岸村发出准备反扫荡命令,对党政军民进行紧急动员和战备,并派出干部协助地方领导民兵准备应战。对于日军可能进犯的道路,各军分区都设置了秘密情报传递哨所,全力准备迎击日军的扫荡。
5月19日,日军开始对太行区北部大扫荡,重点是麻田和偏城一带。日军自长治、辽县、武安、阳邑、涉县城等地连连向涉县与辽县接境处运兵,共集日军2.5万人,对麻田和偏城一带形成合击之势。24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机关及所属野战政治部、卫生部、军械部、供给部、银行、报社等单位,共有非作战人员3000多人,和几百头驮着物品的牲畜被包围在十字岭上。25日,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呼啸而至,总部警卫连和一二九师一部在掩护突围中击毙日军300余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掩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大批人员突出重围后,最后在奋力还击中壮烈牺牲。这次日军妄图一举扑灭根据地首脑机关的计划没有实现,6月初,退至邯长公路沿线及清漳河沿岸地区。
此后,日军扫荡频频。为此,一二九师提出机关军事化,加强后方机关武装自卫能力的号召。各区县普遍整顿指挥部,各部队进一步加强对民兵的帮助和训练,各地区制定作战方案和战备演习,检查空室清野。全区军民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展开了快收快打快收藏的群众运动,提出了为"保卫秋收,保卫粮食,保卫根据地人民的生命财产"的政治动员反扫荡口号。
同年10月20日,日军对太行区再次扫荡,并称此次扫荡为"中日联合进行讨伐",以太行区第二、第三军分区为重点,参加此次扫荡的日伪军约4000余众。在这次反扫荡作战中,一二九师及太行军区采取内线坚持与外线出击相结合,开展广泛群众游击战争的方针。命令各部队结合县、区基干队及民兵,组成众多游击集团,在日军进入根据地后,坚持内线活动的部队与民兵掩护群众有组织地转移,并就地分遣,辗转打击日伪军。民兵在基干队支持帮助下,用土枪、土炮、地雷、手榴弹到处打击抢粮之日军,捕捉特务,镇压汉奸。
这次反扫荡从10月20日到11月12日,一二九师主力及地方武装民兵共进行大小战斗156次,毙伤日军557人,解放民夫3600余人,炸毁火车头7个,车箱80节,桥梁20座,汽车4辆,摧垮维持会159个,并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
民国32年(1943年)5月,驻白晋线的日军主力,结合国民党军队向太行根据地第三、第四、第五军分区扫荡,以梳篦队形,步步压缩合击。日军调集1.5万人对涉县及周围区域进行扫荡,7日进入县城,9日向南合击索堡,企图将一二九师司令部、中共太行分局、边区政府等首脑机关及部队包围于左权县(原辽县)、涉县的清漳河两岸狭窄地带消灭。扫荡开始后,日军组成"挺身队",化装成八路军,夜间由潞城直奔涉县,沿途不经村庄,不走大道,俞袭一二九师驻地赤岸村。八路军在日军合围圈尚未形成之时,即率机关早已转移。5日晚,一二九师师部由赤岸村向西北转移,到达黎城南委泉西面下黄堂地区在转移中,一二九师警卫队一部,牵制迷惑日军,机关从梳篦队形间隙中胜利跳向外线。8日,各路日军构成了沿麻田、西井、东阳关、固镇、偏城、南艾铺等地以八路军总部驻地麻田和一二九师师部驻地赤岸村为中心的合围圈。此时,八路军除以游击集团坚持内线斗争外,主力早已转向外线,并乘机向白晋、平汉沿线进击,配合游击队,破坏日军后方基地。
日军合围扑空后,在合围地区抉剔清剿,挖掘根据地资财、军用文件,捕杀干部与群众,根据地内的游击集团和民兵则分散展开麻雀战、地雷战,使日军处处受击。5月中旬,太行军区十三团二营连,在偏城东南,配合当地民兵,坚持麻雀战,10天打退日军10多次搜山清剿,打死100多人,夺回牲口12头。15日,涉县白泉水村民兵配合一二九师主力一个排,设伏山头,打死日军33人,打退了从偏店去索堡扫荡日军。一二九师政治部驻地王堡村民兵,在指导员樊四的带领下,于村口四周埋设地雷,炸死日军一名军官,日军魂飞魄散,逃之夭夭。一二九师司令部驻地赤岸村民兵将村周围用地雷封锁,到处插有"小心地雷"的牌子,日军不敢进村,只向村内打了一阵枪。
7月26日,从磁县来扫荡第五军分区西达地区的1000多名日军,在分区主力和民兵的打击下狼狈逃窜。东达、西达民兵在此次反扫荡中,打死日军3名,打伤2名,并活捉日军伊藤喜二郎,缴获三八式步枪1支,子弹数10发。此次反扫荡作战,除一二九师主力外,太行区民兵参战近15000名,战斗2000余次。日军在涉县经过150个村庄,就遭到135个村的民兵打击,参战民兵达2371人,战斗233次;日军踏响地雷44个,死77人,伤87人;民兵捉汉奸特务113人,缴获步枪9支,夺回牲口1280头,解放被掳群众350多名。据太行区不完全统计,在此次反扫荡中,日军触发地雷1900多个,被炸死、炸伤的有2100多人。
第七章 根据地人民贡献
第一节 参军 参战
一、参军
民国27年至37年(1938-1948年),全县共扩兵15次,招兵8次。在参军运动中,"父送子,妻送郎,哥弟相争上战场"的动人事迹在全县到处出现,共参军15751人,占当时总人口(不含原偏城县)的11.2%。
民国26年(1937年)11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工作团进驻涉县后,高举抗日救国大旗,3个月招兵200多人。
次年2月下旬,一二九师先遣支队与县八路军地方工作团在一、二、五区沿清漳河两岸发展战斗游击队近100人。后送主力部队,缺员又进行招收,满员再送主力,而后再招兵,常保一个连的兵力。6月初,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派干部到涉县温村一带招兵,成立抗日独立团。广大青年人满怀爱国激情,纷纷参军,全县1个月就招兵1000余人。
民国28年(1939年)8月,战斗游击队将100人送往主力部队。
民国30年(1941年)10月,全县扩兵800余人。各村青年民兵积极报名,仅二、三区村干部和优秀党员就带动300名青壮年参加了八路军,出现了温村排、更乐排、河南店排等先进单位。同年从12月27日到次年1月5日,扩兵580人。
翌年1月10日至20日,县委成立扩军委员会,各区村成立扩军小组,全县共355人参军。是年冬至第二年春,县委将大规模的减租减息运动与扩军工作相结合进行,各区村开展扩军竞赛,从12月27日至下年1月7日,12天扩兵694人。在扩兵中,一区小曲峧村杨学廷(党员)带头报名,带动了32名青年参军。五区清债大会上有8名青年当场报名参军。四区更乐村赵小垂因减租清债解决了他的债务,哥弟争相当兵。江故林清债后,将独生子送去参了军。六区关防村顺继勋,让3个儿子都参了军。许多妇女,做通丈夫的工作,报名送郎参军。通过减租减息,激发了全县人民的抗日热情,个别因条件不合格、不能参军者还哭着找扩军组织。
民国32年(1943年)冬参军运动,从12月11日开始,到15日即完成任务。全县共参军1590人,其中干部带头、以身作则参军的有38人。二区接受扩军任务后,首先在全区召开村干部会,进行思想动员,区上办了捷报,各村抢着争上游。石门村妇女3或5人组成一个扩兵小组,弹音村妇救会提出要扩3个女兵与男人竞赛。个体商号店铺也积极投入扩兵运动中,索堡商联会主席也亲自动员他儿子参军,商人中共扩了10个新兵。12月17日,二区锣鼓喧天,清漳河两岸每个村的大道两边都是人山人海,欢送新战士口号响成一片,新兵胸戴红花骑着毛驴,高高兴兴往区公所集中。
次年11月中旬,全县掀起参军热潮,到11月25日,共941人参军,沿头村6名青年自命名为"决死队",不打败日本侵略者不回家。上偏凉吕梦林弟兄3个,自幼父母双亡,家贫,他14岁当八路军,这年他的两个弟弟(吕万林、吕富生)一齐参军。五合乡申菊红、卸甲村杨金翠送丈夫参军。河南店刘金娥送儿子范小丑参军,儿媳刘贵表态说:"你去打日本,我很赞成,家中事你放心。"在他带动下全村22青年一齐参了军。事后还编出《范小丑参军》小落子戏,在太行山区到处演出,有力地推动了扩兵工作。
民国34年(1945年)2月,全县参军520人,同年10月,蒋介石挑起全国内战,涉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参军参战运动,广大青年纷纷报名参军。这次参军人数为历次扩兵中最多的一次,共有1700人。同年5月,涉县独立营一、三连(二连调一二九师师部)约300余人与磁县独立营、魏县起义军支队合编为"太行军区义勇军第五团"。
翌年2月,全县参军1500余人,10月,再次扩军,有1567人参军。
民国36年(1947年)3月,全县共扩军1237人,其中19人送到了毛泽东主席警卫团。
涉县民国36年(1947年)各区参军统计表
单位:人
项目 区别 任务数 完成数 其 中
干部 党员 父送子 兄弟相送 妻送郎
一区 150 242 19 11 6 3 1
二区 142 196 13 35 8 4 2
三区 146 172 35 18
四区 158 174
五区 66 79 6 4 4 1
六区 135 136 25 26 8 6
七区 57 69 7 15 17 6 2
八区 26 52 9
九区 102 117 8 8 6 3 2
合计 982 1237 88 125 67 25 13
翌年8月,全县扩军560名。12月5日至20日,参军1060人。
二、参战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县凡年满18岁至45岁的青壮年均编成军事组织,有民兵自卫队、民工担架队、搬运队、妇女护理伤员队、前方慰问团等,随时作好参战准备,只等一声令下,便分批分期上前线参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结束,全县共派民兵、自卫队、担架队参加了反顽、百团、林南、安阳、上党、平汉、沁县、豫北(辉县、汲县、汤阴等)、晋中、太原等14起大的战役,参战人数累计达9万多人次,其中民兵2万多人次,自卫队员7万余人次,占当时全县18万人口总数的50%;共出动担架1.4万余副。
反顽战役 三区120名民兵、20副担架,于3月4日夜赶至武安冶陶村外接受任务。跟随汉口部(番号)从冶陶出发,经过涉县龙虎、武安,过仙岭到达桃花山。黎明时战斗已打响,担架队赶到战场立即抢救伤员,抬着伤员转送到冶陶医院。四区民兵250多人,五区、六区民兵480多人,组成担架队、运输队,往前方运送弹药粮草,押送俘虏,打扫战场,转运缴获的战利品。县独立营分两路参加战斗,一路从张家庄东山沟追击,一路沿清漳河东下到台华截击,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反顽战役,全县共出动民兵、自卫队、独立营850多人。
林南战役 全县参战民兵、自卫队共1000余人。
安阳战役 民国34年(1945年)7月12日,民兵团与担架队1.2万余人赴前线参战,仅五区参战就有2000余人。县曾三次派出以营为单位的民兵营,与野战军配合作战。
上党战役 县成立指挥部,率领民兵团2000余人参加了战斗。西达民兵排为县团警卫队,与分区独立团配合,仅用两小时,就歼灭了妄图从老爷庙突围的两个营的国民党部队,缴获步枪10余支,轻机枪1挺,受到了太行军区通报表扬。
平汉战役 全县参加这次战役的民兵共有1万余人,担架队4万余人,担架8000副,组成177个中队,533个班,在县总指挥部率领下,分两路开赴前线,直接参加作战。一二九师驻地赤岸村当时共308户,1309人,参战民兵、担架队就达310人,占全村男性人口的41%,占18岁至45岁男性青壮年的90%。原偏城县当时三个区,共37000人,参战的民兵、自卫队就有4000余人,占全县总人口12%,占18岁至45岁的男青壮年的35%。
豫北战役 民国34年(1945年)11月22日,全县共出动担架队员1315名、担架263副,民兵及其它勤杂人员2800多人参战。次年春,共出动6000多人,担架近千副,参战36天。同年5月1日,四区组织第一批民兵420人,配合自卫队员850人,共出动担架170副,1270人参战。20多天后,又如数组织第五批参战梯队到前线轮换。民国36年(1947年)3月29日,7000余民工,担架1000余副参战,历时两个月。
晋中战役 全县共参战336人。
太原战役 全县参战民工、民兵1400人。
涉县人民参战统计表
(1940年-1948年)
战 役 起 止 时 间 参 战 人 数(人)
武、涉、磁、林反顽战役 1940.3.5-3.8 850
林南战役 1943.8.18-8.26 1000
安阳战役 1945.6.29-7.7 12600
上党战役 1945.6.10-10.15 2500
平汉战役 1945.10.23-11.2 55000
豫北战役① 1945.11.23-12.30 2800
豫北战役② 1946.3.23-4.29 6869
豫北战役③ 1946.5.15- 1270
山西沁州、河南新乡战役 不详
辉县战役 1946.8- 不详
水冶、观台战役 1946.12- 不详
豫北战役 1947.3.20-5.25 7000
晋中战役 1948.6.19-7.12 336
太原战役 1948.10.15-12.11 1400
共计14次大的战役 1940.3-1948.12 92000
第二节 支前运动
负担财粮 为争取和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包括一些有抗日要求的地主),以建立和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地实行"一切有收入的人民,除对最贫苦者应免征外,80%以上的居民,不论工人、农民,均须负担国家赋税"。民国29年(1940年)夏季,涉县始实行财粮负担政策。时境刚刚解放,人们尚不能够完全理解党所实施的负担政策。为使人们普遍提高认识,县委召开干部扩大会和绅士座谈会,宣传并强调财粮建设对抗日根据地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解释了抗日政府关于征屯财粮的法令,提出了反对摊派、反对陈规陋俗的主张。各地党员干部和开明绅士回到本地,结合不同的民情年景研究制定各村的屯粮任务及其方法,在相当一部分村庄选举成立?quot;屯粮评议委员会",对各家各户的粮食负担进行了合理评议,张榜公布后经群众大会讨论修正,形成决定。为此,全县首次屯粮工作反映良好,全年共上交公粮60万斤。
民国31年至33年(1942-1944年),旱、蝗灾严重,粮食奇缺,党通过减租减息、统一累进税政策,既保证了贫农利益又保证了地主富农的人权、地权、财权,调动了社会各级层负担财粮的积极性。民国31年(1942年),全县上交边区抗日公粮450万斤,地方抗日公粮390万斤;同年8月至9月上交军草14万斤,交电杆170余根。次年上交边区公粮540万斤,县公粮75万斤。民国33年(1944年),上交边区地方财款307万元(冀钞)。一区常乐村,在同年夏屯时,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上交公粮任务。台村是四区的一个大村,也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上交公粮的任务。
民国34年(1945年),是抗日战争进行大反攻的一年,通过互助合作和土改,当年交粮400余万斤,纳税390万元。民国36年(1947年),上半年受干旱影响,夏季小麦普遍欠收,县各区群众在党员和劳动模范的带领下因地制宜,组织生产来完成屯粮任务。王金庄的农民组成临时合作组,到武安进行副业劳动,用工钱买齐公粮如数上交政府。洪河沟村、后西峪村的群众也都在党员的组织带动下,上山打柴割荆条换回粮食交齐公粮。这次,全县夏季屯积备战小麦370万斤。民国37年(1948年)是上交公粮最多的年份,共交粮1441万斤。
战争中的10余年,涉县开辟了根据地备战建设的财粮之源,总计献粮11300多万斤,占全县此段时间粮食总收入的15%。
承担战争勤务 涉县人民承担抗战支前的差务,始于民国27年(1938年)初,差务的分派是由区上划拨。民国29年(1940年)1月,改由抗日县政府统一指挥,统一支拨和调度。6月,一二九师及边区党政领导机关先后进驻涉县,广大农民的差务负担加大,次年全县人力支差7700次,畜力支差5400次,行程1300万华里,每次参加支差人中多则上万,少则数百。民国31年(1942年)全县出公差的男人4万余人,出公差的牲畜7700余头,仅平时为驻涉机关支差劳动工就有1万多个。
民国31年(1942年)春季,一二九师获悉日军企图到武安县北部扫荡抢粮,立即命令涉县县委、抗日县政府,组织群众、畜力,不分昼夜紧急行动,用短暂的两天时间即将武安北部存放的30万斤公粮全部转移到涉县,致日军抢粮扑空。
民国34年(1945年)7月,安阳战役,全县1万多名青年组成运输队,运送粮草、弹药等物资。当时,在茅岭底到合漳、响堂铺到岭底的路上,肩挑、背扛、驴驮,车水马龙、拥挤不断。同年冬,平汉战役中,涉县除派出5万余参战队员外,县委还成立支前指挥部,组织运输队、转运站及数千名群众向前线运输公粮340.3万斤。此外,群众还参加了转运军械、递送情报、加工米面、修筑工事、送伤员、运弹药等差务。当时,五区是涉县一个小区,劳动力较少,却担任着九种差务;(1)上前线参战民兵500人,用工8500个;(2)上前线抬担架出动自卫队员580人,用工9860个;(3)为前线运输粮食、送情报、做担架,用工15850个;(4)往连泉、原曲、古台等后方医院转送伤员,用工1760个;(5)为加快兵工生产,到西达兵工厂义务劳动,用工1400个;(6)从峰峰往涉县运各种战利品,用工5100个;(7)为前线推米磨面3万余斤;(8)修筑公路35华里;(9)向前方送军火,人畜各用工2000余个。
妇女支前 1、各项缝纫差务。战争年代,为军队做军衣、军鞋均为妇女差务,因战时经济困难,物资紧缺,妇女缝纫常是以自家原材料做好,上交后再补给材料。民国31年(1942年),全县负担缝纫差务的妇女共3.1万人,下自16岁,上至50岁者都有任务,并在妇救会干部的带领下展开了劳动竞赛。民国34年(1945年)10月,平汉战役军需待急,广大妇女一齐动手,昼夜鏖战,在寒气袭人的窗台下,在火光微弱的油灯旁,以最快的速度,月余时间做军鞋6.84万余双、军袜5000双、军被5000条、军裤1000条。民国26年(1937年)至民国38年(1949年),妇女们几乎每年都重复着这项最基本的执勤义务,据统计10余年共做军鞋达79万余双。
2、招待支前人员。根据地时期,涉县既是刘邓首长运筹晋冀鲁豫边区前方抗日的指挥基地,又是调配物资供给军需的总后勤部。大量的军用器械、粮草、衣物有的屯聚于此,有的则从这里向外转运。战争紧张之机,纵贯南北的茅岭底至合漳大道和横穿东西的邯长大道上常是兵马如流。招待参战大军的路途生活,即成为当时涉县妇女、儿童、年老人的义务。县妇救会在这两条主干交通线上,设立了数百个招待站,工作包括:盘锅建灶搭畜槽,为过路的军民预备煤炭、柴草、粮食、蔬菜,为他们担水做饭,为住宿者安排住房,替支前疲劳者喂养牲畜等。燃料大部分是群众自己动手从山里打回来的柴草。
平汉战役时,涉县的男壮劳力全部开往前线,留在后方的妇女从响堂铺到合漳一线,沿途设招待站,专门接待参加战役的过往军队和民兵担架队。同时还承担起维持后方的一切工作,一区南岗村在没有一个男劳力参加的情况下,妇女们翻晒公粮用工930个,推磨用工380个,修路用工400个,缝制军鞋320双,付出招待工280个,为过路军民贡献出家庭柴禾3600斤。五区妇女、老人、儿童也为招待出工9000多个。
民国36年(1947年)冬,山西民夫奉边区政府之命,从晋东南地区向武安东部地区运输军粮,涉县居民沿路招待。城里招待站在大街上搭起能喂1000多头牲口的草棚,各家各户为运粮民夫腾出住房。三区东戌村妇救会主任李香枝把自己节约的40斤小米和女儿送来的50斤萝卜献给民夫。西戌村范有金不但无代价地奉献了口粮、柴草、食盐,还把自己家的被褥也都贡献出来。
安阳、上党、平汉战役中,涉县后方群众不仅招待了革命军民,还为统一战线和改造俘虏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平汉战役结束后,被俘虏的国民党三十八军军长马法五的军队途经涉县往山西改造,战场起义的国民党新八军军长高树勋率领1万多人过涉县向晋东南驻防,全县出动5000民众,沿线进行了招待、执勤等工作。
抗战时期,原曲、昭义、古台、连泉、庄上、石岗、青塔等地,曾设立过十八集团军野战医院和八路军一二九师、太行军区、太行五军分区的医院。战时的医务设备简陋,工作人员紧缺,为帮助各级军队医院渡过一次次战争难关,涉县妇女还承担起护理伤病员的工作,不但给伤病战士喂药、喂饭、洗血衣、洗绷带,还替重伤员端尿、清便。据5年的战争统计,从民国32年至36年(1943年-1947年),全县参加各级军队医院救护工作共3500人次。
第三节 保护革命队伍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涉县作为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曾出现"家家住军队,户户是房东"的局面。每逢"号房"(军队来前预定住房),群众即主动挤宿,腾出最好的房屋,拿出最好的被褥饭菜招待革命队伍,许多妇女还为驻地的革命干部抚养孩子。在漫长的战争年代,全县人民供给驻境数10万人的吃菜和烧柴,即使在最困难的民国31年(1942年),全县还上交公粮840万斤。同时,边区政府、一二九师还先后在固新村设太行二中、抗大六分校,原曲村设太行分校,曲里村设边区行政干校,东宇庄设抗战学院,东安居设边区民族革命中学、冀南干部轮训队,杨家庄设太行一中,为革命队伍培养了许多骨干人才。民国28年(1939年),八路军工作团和国民党县政府联合举办了"抗日救国教员训练班",工作团提供教材并讲课,培养了一大批抗日人才;并且共同协商,选派涉县青年知识分子任连溪等20多人,分三批赴延安抗大学习,为抗日救国培养骨干。
在长期的战争年代,驻境抗日机关和八路军一直保持了军民鱼水关系。民国31年(1942年)5月,25000名日军"铁壁合围"偏城一带,八路军总部、北方局、高级党校、冀南银行总行、华北《新华日报》社等后方机关数千人被包围在"合击圈"内,水源被日军控制,形势十分危急。就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中,党政军机关能够取得反扫荡的胜利,其根本的一条,就是军队保护群众,群众掩护军队。如庄子岭村李才清(人称郭二嫂)一家在部队突围中就保护了50多名抗日干部和战士。
第四节 输送革命干部
抗日战争胜利后,形势相对稳定的涉县,为培养新型的政治、经济管理干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新解放区的不断开辟,需有良好素质的干部负责新区工作。涉县各系统、岗位上的领导干部,根据党的需要南下北上,勇赴新区,开展革命斗争和工作。
民国36年(1947年)11月,为配合刘邓大军开辟中原解放区,由中共太行区党委决定组织300名干部随刘邓大军南下,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由县委宣传部长白鲁克带队随军南下,9月,这批干部到达安徽省金寨县开辟新区工作。是年,再次抽调35名干部第二批南下。10月31日,太行区党委即命令涉县第三批抽调干部,由宣传部副部长秦平和师范学校校长杨百川带领30余名干部南下,进入大别山区开辟新区。
民国38年(1949年)初,党中央决定从老解放区抽调一批干部,随人民解放军进入东南沿海等新区工作。其中太行、太岳地区共抽调干部5000余名,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随第二野战军进入宁沪杭地区。2月底,又调太行、太岳区5000多名干部先后报到武安县城集训,其中涉县60名干部在县委副书记高华杰带领下,编为"南下长江支队一大队一中队"。同期,南下的还有涉县籍在太行四地委、五地委、太行军区工作的干部33人,被编入长江支队第五大队,9月12日到达福建省晋江地区接管工作。
民国37年(1948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华北局通知:"太行送华北党校学习的干部于7月15日前报到"。7月上旬,涉县组织部副部长张新生、七区区委书记申之林带领涉县10余名干部报到华北局学校,训练4个月,于12月中旬从平山县出发,随军进入天津。次年1月,县委秘书陈立忠又带领16名干部进入天津工作。8月,张巧云、张青林、聂彩云3名妇女干部被调往太原工作。
从民国36年至38年(1947-1949年),涉县调往南方或北方的干部共计180人,另有涉县籍自县辖以外而去的有39人,均分别进入所到城市或县接管地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