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君:多难兴邦:将代价转化为弥缝社会裂痕的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0:33:14
多难兴邦:将代价转化为弥缝社会裂痕的力量
——对汶川大地震的冷思考
陈伯君
“多难兴邦”。5月23日,国家总理温家宝再次来到地震重灾区北川看望地震中活下来的数百名北川中学师生,写下的四个大字。转瞬间,“多难兴邦”,这苍劲而刚毅的声音传遍中华大地,激励着又正在地震灾难中经受磨练的中华儿女昂扬向上。
并非国家喜欢灾难,并非国家兴盛就一定要付出多灾多难的代价。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会在灾难中挺立,会在灾难中迸发出同样超强的力量。这超强的力量,形成于摒弃前嫌,万众一心迎击灾难。“多难兴邦”的价值就在这里。
朝“多难兴邦”方向着力,危机也是改善社会关系、提升政府威信的机遇。在不可抗拒、难以预防的巨大灾难面前,任何个人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任何个人都会本能地意识到,只有淡化和平状态下积累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众志成城迎击灾难,才能战胜灾难。由此,社会各个阶层的民心聚集起来。当政府主动迎击灾难,国家机器高速运转,不仅能够体现出政府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高度负责,使民心和民力得以有效地凝聚和发挥,将灾难降低到最低程度,而且能够很好地化解人们对过去政府一些工作和政策的埋怨,重塑维望。按照危机攻关的原理,这是危机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点,抓住这个机会点,常态下需要化很大力气才能解决的难题,都可能迎刃而解。比如,美国政府抓住9.11事件激发美国人的爱国热情,使曾经由于经济矛盾、社会矛盾、党派矛盾以及国家对内对外政策而撕裂的民心,聚集起来。可见,一些重特大灾难,当国家和人民遭受重创的同时,这个国家的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社会力量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形成一些新的有利因素。政府的智慧将表现在紧紧抓住在灾难中聚集起来的民心、民力、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空前和谐的契机,定格为灾后重建、灾后发展的崭新起点,将灾难所承受的损失和付出的巨大代价转化为重建和发展的力量。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大国的崛起已势不可挡。同时,由于较长时间的发展很不平衡,也带来一些严峻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理论上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是各种矛盾多发期。我国较长时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基本上成为惯势并难以扭转,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复杂、更突出。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收入差距拉大和发展机会不公平的矛盾日益加深,劳资关系已成为基本的社会关系,甚至出现了 “拖欠农民工薪金”、“黑砖窑”、“毒奶粉”等令国人震怒的事件,以及由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昭示着社会关系在某些领域相当紧张,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裂痕开始出现。因而弥缝社会裂痕,整合社会,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极其重要。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袭来,打乱了中国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的步伐,给中国人民造成空前巨大的灾难。虽然大地震打乱了中国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的秩序,这一刻,这一时段,中国人民的精神和力量却在灾难的砥砺中急速提升,社会横向的人际关系和纵向的干群关系呈现一个全新的境界。这是中国不败、中国崛起的根本点,国人为之振奋,世界为之惊叹。有四点值得高度重视和持之以恒。
一是以人为本、生命重于一切的执政理念在危机时刻体现得淋漓尽致。生命无论高贵还是卑贱,都一视同仁受到尊重和关爱。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以百倍的努力抢救。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出现后,中国政府以高效率、体恤民众和公开透明的态度积极应对地震灾害,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奔赴灾区一线指挥抗震救灾。国家最层的高领导人和国家最底层的“草民”零距离接触了,手与手相握,心与心相通。国家机器迅速高效运转,全力以赴迎击震灾,抢救生命。11万子弟兵以应对现代战争的速度完成集结奔赴灾区,不惧山摇地动,不惧暴雨飞石,争时间,抢速度,救生命。据统计,截止5月21日21时,解放军、武警官兵共从瓦砾堆中解救生还者3323人,转移受灾群众47.5万人。在抗震救灾大战中,中国党政军民关系空前融洽。中国执政党、中国政府、中国军队,在人民心中树立起崇高的形象和威信。
二是社会各个群体放弃一切成见,积极行动起来,人不分南北,力不分大小,尽心尽力援助灾民。灾难时刻,一个人的悲伤,是亿万人的悲伤;一个人的安危,牵动亿万人的关切;一个人的困难,亿万人伸出援助的手。截止5月25日12时,共接受捐赠款物总计290.55亿元(包括国外的捐赠款物),其中实际到账捐赠款物合计237.2亿元。得到如此多的捐赠款物史无前例。灾区群众深切地感受了全社会的关怀和厚爱。一时间,“我们在一起”,“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相互守望”,成为中国人共同的心声。曾经社会群体间的利益纠葛纷纷淡化,曾经出穴的灵魂在巨灾大难中受到洗涤,社会关系空前和谐。
三是民间组织力量发挥作用。来自灾区,来自天南地北,各类救助组织和团体,分赴抗震救灾一线,积极参与抢救生者,掩埋死者,传送捐款,传递紧急物资,传运仁浆义粟;积极配合专业人士和医疗人员实施灾区消毒防疫,进行身体和心理治疗。这些民间组织,在政府力量鞭长莫及的地方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昭示着公民社会的露出端倪。公民社会的端倪,还包括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的自觉性增强。公民通过互联网督促政府的救灾行动,监督各种救灾物资能否及时有效发放,公民、民间组织与政府形成有力的互动。民间组织的涌现并发挥作用,意味着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力量发生深刻变化,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结构更健全,中国的综合力量更强大。
四是中国人民有在巨大灾难中凤凰涅盘的能力。灾难特别能够砥砺一个民族的意志力。汶川大地震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能量被释放,致使1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成为重灾区,无数山体滑坡移位,无数河流堵塞改道,无数城镇村舍转瞬间化为废墟,数百万人民失去家园。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已造成68109人遇难,364552人受伤,失踪19851人,累计受灾人数4561.2765万人。这次地震震级之高,烈度之强,灾害之重,可谓中国有记载以来的历史之最。中国人民不仅没有被如此巨大的灾难吓倒,反而迸发出坚韧博爱仁厚的时代精神,表明中华民族的精神并没有被横流的物欲所淹没,中国社会并没有被发展很不平衡的矛盾和问题所撕裂;表明中国人民有信心、有力量、有智慧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有信心、有力量、有智慧尽快完成灾后重建并继续沿着强国之路勇往直前。
灾难,促进了党政军民关系的融洽,促使了社会关系的和谐,加速了公民力量的形成,提升了中华民族坚韧博爱仁厚的时代精神。只有当这些促进促使加速提升继续保持,才会是“多难兴邦”。然而,这些震撼中国、震撼世界,使中国人民对国家前景充满信心,使世界敬佩的崭新气象,是在抗震救灾特定时刻呈现和迸发的。这些崭新气象完全有可能在恢复常态后淡出。地震灾害过去之后,伤痕疗好之后,一切都可能按部就班。比如,由于发展很不平衡所带来的两极分化继续扩大致使民众对政府依然怀有抱怨;由于收入差距拉大和机会不公致使社会裂痕继续扩大,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矛盾依然没有化解;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公民意识和民间组织依然处在萌发中;由于市场经济过分强调“丛林定律”使一些利益群体依然不惜跌破道德底线为争夺利益最大化而战。如此等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依然日愈尖锐,那么,多难并非兴邦,中国承受这场巨大灾难的痛苦就是白受了,国家因灾难而付出的代价就是白付了。
既然这次抗震救灾中呈现出一些崭新的气象,那么,各级政府就要以这些崭新气象为新发展的契机,努力将这些来之不易的崭新气象持之以恒,努力将灾难中迸发的坚韧博爱仁厚的时代精神转化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努力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关怀每一位社会弱者的具体生活中去,继续倡导和鼓励企业家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继续引导和培养各种民间组织健康成长,继续提倡社会宽容以弥缝社会裂痕。所以,搞好灾后重建、灾后发展固然重要,努力将抗震救灾中形成的崭新气象持之以恒仍然重要。
——对汶川大地震的冷思考
陈伯君
“多难兴邦”。5月23日,国家总理温家宝再次来到地震重灾区北川看望地震中活下来的数百名北川中学师生,写下的四个大字。转瞬间,“多难兴邦”,这苍劲而刚毅的声音传遍中华大地,激励着又正在地震灾难中经受磨练的中华儿女昂扬向上。
并非国家喜欢灾难,并非国家兴盛就一定要付出多灾多难的代价。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会在灾难中挺立,会在灾难中迸发出同样超强的力量。这超强的力量,形成于摒弃前嫌,万众一心迎击灾难。“多难兴邦”的价值就在这里。
朝“多难兴邦”方向着力,危机也是改善社会关系、提升政府威信的机遇。在不可抗拒、难以预防的巨大灾难面前,任何个人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任何个人都会本能地意识到,只有淡化和平状态下积累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众志成城迎击灾难,才能战胜灾难。由此,社会各个阶层的民心聚集起来。当政府主动迎击灾难,国家机器高速运转,不仅能够体现出政府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高度负责,使民心和民力得以有效地凝聚和发挥,将灾难降低到最低程度,而且能够很好地化解人们对过去政府一些工作和政策的埋怨,重塑维望。按照危机攻关的原理,这是危机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点,抓住这个机会点,常态下需要化很大力气才能解决的难题,都可能迎刃而解。比如,美国政府抓住9.11事件激发美国人的爱国热情,使曾经由于经济矛盾、社会矛盾、党派矛盾以及国家对内对外政策而撕裂的民心,聚集起来。可见,一些重特大灾难,当国家和人民遭受重创的同时,这个国家的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社会力量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形成一些新的有利因素。政府的智慧将表现在紧紧抓住在灾难中聚集起来的民心、民力、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空前和谐的契机,定格为灾后重建、灾后发展的崭新起点,将灾难所承受的损失和付出的巨大代价转化为重建和发展的力量。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大国的崛起已势不可挡。同时,由于较长时间的发展很不平衡,也带来一些严峻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理论上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是各种矛盾多发期。我国较长时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基本上成为惯势并难以扭转,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复杂、更突出。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收入差距拉大和发展机会不公平的矛盾日益加深,劳资关系已成为基本的社会关系,甚至出现了 “拖欠农民工薪金”、“黑砖窑”、“毒奶粉”等令国人震怒的事件,以及由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昭示着社会关系在某些领域相当紧张,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裂痕开始出现。因而弥缝社会裂痕,整合社会,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极其重要。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袭来,打乱了中国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的步伐,给中国人民造成空前巨大的灾难。虽然大地震打乱了中国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的秩序,这一刻,这一时段,中国人民的精神和力量却在灾难的砥砺中急速提升,社会横向的人际关系和纵向的干群关系呈现一个全新的境界。这是中国不败、中国崛起的根本点,国人为之振奋,世界为之惊叹。有四点值得高度重视和持之以恒。
一是以人为本、生命重于一切的执政理念在危机时刻体现得淋漓尽致。生命无论高贵还是卑贱,都一视同仁受到尊重和关爱。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以百倍的努力抢救。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出现后,中国政府以高效率、体恤民众和公开透明的态度积极应对地震灾害,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奔赴灾区一线指挥抗震救灾。国家最层的高领导人和国家最底层的“草民”零距离接触了,手与手相握,心与心相通。国家机器迅速高效运转,全力以赴迎击震灾,抢救生命。11万子弟兵以应对现代战争的速度完成集结奔赴灾区,不惧山摇地动,不惧暴雨飞石,争时间,抢速度,救生命。据统计,截止5月21日21时,解放军、武警官兵共从瓦砾堆中解救生还者3323人,转移受灾群众47.5万人。在抗震救灾大战中,中国党政军民关系空前融洽。中国执政党、中国政府、中国军队,在人民心中树立起崇高的形象和威信。
二是社会各个群体放弃一切成见,积极行动起来,人不分南北,力不分大小,尽心尽力援助灾民。灾难时刻,一个人的悲伤,是亿万人的悲伤;一个人的安危,牵动亿万人的关切;一个人的困难,亿万人伸出援助的手。截止5月25日12时,共接受捐赠款物总计290.55亿元(包括国外的捐赠款物),其中实际到账捐赠款物合计237.2亿元。得到如此多的捐赠款物史无前例。灾区群众深切地感受了全社会的关怀和厚爱。一时间,“我们在一起”,“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相互守望”,成为中国人共同的心声。曾经社会群体间的利益纠葛纷纷淡化,曾经出穴的灵魂在巨灾大难中受到洗涤,社会关系空前和谐。
三是民间组织力量发挥作用。来自灾区,来自天南地北,各类救助组织和团体,分赴抗震救灾一线,积极参与抢救生者,掩埋死者,传送捐款,传递紧急物资,传运仁浆义粟;积极配合专业人士和医疗人员实施灾区消毒防疫,进行身体和心理治疗。这些民间组织,在政府力量鞭长莫及的地方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昭示着公民社会的露出端倪。公民社会的端倪,还包括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的自觉性增强。公民通过互联网督促政府的救灾行动,监督各种救灾物资能否及时有效发放,公民、民间组织与政府形成有力的互动。民间组织的涌现并发挥作用,意味着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力量发生深刻变化,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结构更健全,中国的综合力量更强大。
四是中国人民有在巨大灾难中凤凰涅盘的能力。灾难特别能够砥砺一个民族的意志力。汶川大地震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能量被释放,致使1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成为重灾区,无数山体滑坡移位,无数河流堵塞改道,无数城镇村舍转瞬间化为废墟,数百万人民失去家园。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已造成68109人遇难,364552人受伤,失踪19851人,累计受灾人数4561.2765万人。这次地震震级之高,烈度之强,灾害之重,可谓中国有记载以来的历史之最。中国人民不仅没有被如此巨大的灾难吓倒,反而迸发出坚韧博爱仁厚的时代精神,表明中华民族的精神并没有被横流的物欲所淹没,中国社会并没有被发展很不平衡的矛盾和问题所撕裂;表明中国人民有信心、有力量、有智慧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有信心、有力量、有智慧尽快完成灾后重建并继续沿着强国之路勇往直前。
灾难,促进了党政军民关系的融洽,促使了社会关系的和谐,加速了公民力量的形成,提升了中华民族坚韧博爱仁厚的时代精神。只有当这些促进促使加速提升继续保持,才会是“多难兴邦”。然而,这些震撼中国、震撼世界,使中国人民对国家前景充满信心,使世界敬佩的崭新气象,是在抗震救灾特定时刻呈现和迸发的。这些崭新气象完全有可能在恢复常态后淡出。地震灾害过去之后,伤痕疗好之后,一切都可能按部就班。比如,由于发展很不平衡所带来的两极分化继续扩大致使民众对政府依然怀有抱怨;由于收入差距拉大和机会不公致使社会裂痕继续扩大,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矛盾依然没有化解;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公民意识和民间组织依然处在萌发中;由于市场经济过分强调“丛林定律”使一些利益群体依然不惜跌破道德底线为争夺利益最大化而战。如此等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依然日愈尖锐,那么,多难并非兴邦,中国承受这场巨大灾难的痛苦就是白受了,国家因灾难而付出的代价就是白付了。
既然这次抗震救灾中呈现出一些崭新的气象,那么,各级政府就要以这些崭新气象为新发展的契机,努力将这些来之不易的崭新气象持之以恒,努力将灾难中迸发的坚韧博爱仁厚的时代精神转化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努力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关怀每一位社会弱者的具体生活中去,继续倡导和鼓励企业家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继续引导和培养各种民间组织健康成长,继续提倡社会宽容以弥缝社会裂痕。所以,搞好灾后重建、灾后发展固然重要,努力将抗震救灾中形成的崭新气象持之以恒仍然重要。
多难兴邦:将代价转化为弥缝社会裂痕的力量
多难兴邦:将代价转化为弥缝社会裂痕的力量
陈伯君:多难兴邦:将代价转化为弥缝社会裂痕的力量
将“逆反”转化为教育的契机
如何将免费社区转化为成功的商业模式
如何将思想转化为强大的习惯
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如何将思想转化为强大的习惯
上校戴旭:不能转化为国防力量的GDP就是"狗的屁"!
戴旭博文17---回倪乐雄老师:中国怎样才能把GDP转化为强大的国防力量?
转化瞋怒为慈悲的力量—一?海涛?辑
把右玉精神转化为推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力量
PS将照片合成为颓废裂痕人物效果
将经验和信息转化为生产力
如何将从众效应转化为说服力?
中国会将财富转化为实力
如何将ppt转化为word_flysky
将钓鱼岛事件转化为好事
将钓鱼岛事件转化为好事
科学家首次将信息转化为能量
将钓鱼岛事件转化为好事
第十六章 第6步:将失望转化成力量
干部下访是弥合基层社会裂痕的起点
孙立平:我们社会有一道正在加深的裂痕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