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高校无情拒贫的现实隐喻(中国经济时报 2007-9-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21:12

高校无情拒贫的现实隐喻
■张敬伟
9月2日晚上,大一新生小桃(化名)拿着贫困证明和录取通知书站在四川师大东区的校门口,不断有车从她面前呼啸而过,这让从未来过成都的她有些找不着方向。小桃来自宜宾市屏山县中都镇,父母相继去世后,靠着当地政府、亲戚资助勉强上完高中的她考上了大学,一心想着通过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的她带着亲戚东拼西凑的几千块来学校报到,没想到,得到的答复却是未交学费就不能报到,也无法申请助学贷款,这使小桃进退两难。(9月5日《华西都市报》)
四川姑娘小桃的遭遇让人同情,也成为今秋贫困生入学尴尬的一个标本,其隐喻的现实困窘让人沉思。
早在7月13日,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就向贫困生郑重承诺“每个同学接到录取通知书,家长看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不必为家庭经济困难烦恼和忧愁,只要准备必要的路费到学校报到,学校就会解决包括生活费和学费在内的一切费用。”显然,这家将小桃拒之于校门之外的高校不仅丧失了政策的执行力,还缺乏最基本的人情味。多情反被无情恼,这对贫孤集于一身而又涉世未深的小桃姑娘不啻是极大的打击。这样,普适的教育善政就被个别不负责任和缺乏人本关怀的高校搞得变了味道,从而使其价值内涵走向了反面。如此消解政策的高校当作为反面典型,除了追究其责任外,还应当曝光其不当行为,并在民声的挞伐中促其永志这一不光彩的道德瑕疵。
从陷入舆论漩涡的高校辩解中,人们依然可窥校方理由的苍白——“银行方面停止了与学院合作办理助学贷款的业务”和缺乏反省精神——“我们让她第二天来处理,却一直联系不上她。”甚至将责任抛之于小桃——“对小桃学校遭拒回老家一说,学院老师认为,她选择复读也是其中原因。”学校没有助学贷款业务,这不仅仅意味着该校对教育部的政策明目张胆地违逆,还榨出了其办学思维里的嫌贫爱富之恙。撇清自己的责任而将小桃悲戚回乡的无奈归之于“复读”简直有些无耻了。该校政策意识的孱弱,责任旁落的故意,学养内涵的丧失以及人性光辉的暗淡还不仅仅是无意识的懵懂,其实是深层次的拜金流弊所致。
必须缴纳万元学费才能报道,是该校拜金的门槛标尺;而该校“没有几个贫困生”的宣示则成为拜金后果的傲慢告白。而且,即是像小桃这样的学生侥幸报到登记学籍,该校没有助学贷款业务的残酷现实也会逼迫小桃不得不辍学。所以,这三个环节形成了该校拜金主义的完整逻辑链,这个链条笑贫拒贫的排异性是顽固的,使该校的教育主旨完全被商业性的利润冲动所颠覆和覆盖。
值得深思的是,在各高校开学之际,教育部又明文规定,各高校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资助。然而遗憾的是,拒绝小桃的学校属于公办民助学院,并不属于“绿色通道”的范畴,这种政策的瑕疵也使一些民办高校堂而皇之地将“绿色通道”善政异化为拒绝贫困生的无情“红灯”,使得“绿色通道”的善政无法惠及所有入学新生。
感此,笔者以为解决贫困生入学问题还任重道远,仅仅依靠教育主管行政部门的承诺性口惠是无法解决贫困生入学难题的。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固然可以在形式上区隔公办和民办,但在政策导向上应该实行普惠原则,譬如开辟“绿色通道”就不该有公办和民营之分,譬如在高校资助体系中,民营高校也不能缺位。须知,高校扩招很大部分体现在民营高校的膨胀上。就此而言,民营高校的贫困生是否能够享受到助学善政的优惠才攸关根本。补漏这块“短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上学难。
http://www.cet.com.cn/20070906/WENHUA/200709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