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现实之刺”或是转向隐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4:28:13

高考作文的“现实之刺”或是转向隐喻

2010-06-08 08:44:04

浏览 31312 次 | 评论 7 条

 

       一年一度的高考从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则是“焦点中的焦点”。 今年全国和各个地区的高考作文题已经出笼,与往年一样,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从各大门户网站“争分夺秒”推出高考作文专题中可见一斑。那么,作为公众,该如何审视今年的高考作文呢?


        从全国卷“有鱼吃还捉老鼠?”到北京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上海的“捕鱼与尺子”、广东的“与你为邻”、江苏的“绿色生活”、海南的“参与”、江西的“找回童年”,在笔者看来,体现了可贵的现实转向迹象,或者说这是一种回归。相比于以往的说教痕迹太浓、伦理道德的空洞化、过于诗意和抽象化乃至空洞无物,今年高考作文的现实之刺表现得相当突出,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辽宁和宁夏作文题。辽宁的“幸福是___”涉及到了中国青年报的一则调查:八成中国被调查者以为“幸福和屋子有关系”。这无疑触击到了当下社会的房价问题,而隐藏其后的民生现实当然值得考生去关注和体悟。宁夏的“诚信善良”更是把一个底层人物带给社会的感动搬上了试卷,让人感触颇多:某一煤矿发生透水事故,一个叫聂文清的矿工身旁,他们发现了一顶用粉笔写有遗言的安全帽,上面写着:“骨肉亲情难分舍,欠我娘200元,欠邓曙华100 ”。相比空洞的信任和道德说教,聂文清的事迹更能从心灵深处给人以“痛感”。


          我们常说,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人生,参与社会变革,表达真情实感,倡导说真话、抒真情,倡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取材,表达健康、朴素、清新的思想情感。在笔者看来,今年高考作文刺向现实的转向和回归,就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期待,相比于以往高考作文制造的“伤残年”、“现实年”的诟病和指责,这更是一种进步,更有利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和社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话语给了我们众多的启示,但是,高考作文命题多年来似乎是作为反面教材而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传统作文的命题方式,如果运用得不当,里边就有很坏的东西:使写作神秘化,让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另一方面,又把写作庸俗化,形成学生一种无对象、无目的,为写作而写作,视写作为文字游戏的态度。”用现代人眼中的“文以载道”来说,高考作文转向对现实的关注也是一种必然。因为这里的“道”是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用我们今天的话语来说就是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的勃发。而要达到这种追求,离开了对现实的关切,恐怕就是不可想象的吧?


           在以往的高考作文中,几乎所有的思想都是公共的,所有的话语都是似曾相识的,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复制。而惟有回归现实才有可能改变这点。任何作文题都涉及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高考作文备受社会关注,更要注意价值取向的意义,它关系到教育的精神追求,不能误导学生为了创新而猎奇逐异,为了出名而哗众取宠。在笔者看来,这就是高考作文的“现实之刺”转向的隐喻,而高考作文刺向现实的回归和转向,当然值得期待——让考生不再用或抽象或空洞的语言进行“表演”,而是与现实合拍和共振。


 

 

4上一篇 << (周末闲话)“农二代”的青春如何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