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体验中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05:30
(2010-03-20 10:02:39)转载
标签:杂谈
前些天在某校听课,恰巧看到那里的一位历史教师正在准备下午的课,几个人凑上去一看:“你也是再用帕帕迪啊”!是的,广东省的夏辉辉老师设计的《雅典公民帕帕迪的政治生活》在网上一贴出,立即以惊人的速度在教室中传播开来。也难怪,“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讲述的历史,年代久远,概念生疏,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储备极为匮乏,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帕帕迪私有四两拨千斤之力,所有艰涩生疏的概念都随着“帕帕迪的一天”得到了解决。
案例指引二: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
帕帕迪是个雅典郊区的农民,今年(公元前399)30岁,他是家庭中的男主人。今天是个太阳高照的日子,他要去雅典参加公民一个大会,这个公民大会虽然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帕帕迪所感的农活,但是他还是很愿意去。(这是为什么?)
帕帕迪的妻子海伦也想跟着丈夫去公民大会瞧热闹,帕帕迪说不行,但是实在拗不过妻子,俩人一同前往。到了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场,大会还没有正式开始,会场像往常一样热闹,围着篱笆,设有十道门。“大家注意,今天是公民大会,外邦人不许入内。”在门口值勤的监察员大声喊着说。看到海伦,他们大声地冲着帕帕迪喊:“喂!你的妻子不能来这个地方!(这是为什么?)
海伦生气地离开了会场。帕帕迪一个人进去之后,听到执政官宣布今天的议题有三项:第一像是对即将离任的执政官进行任期财务审核。哇,这真是一个进步的事业,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不是也有这一项吗?(这一做法的作用是什么?)
第二项是头票选出民主妨碍者。每个有投票资格的雅典公民,在自己选区的入口处领取一块陶片,陶片每人一个,写下名字之后,他把陶片交给工作人员。帕帕迪不识字,他只好请旁边一个体面的贵族写,写了谁也不知道。这次投票最多的是一个贵族库特森,他的名字已宣布时,整个会场一片沸腾,人们争先谴责他的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他以为自己曾在对波斯人的战争中立下了功劳,就居功自傲,现在对国家大事从不关心,总是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一个公民愤愤地说。(这是个什么方法?讲到这儿时,与课后练习铁米斯托克里陶片相结合,说明陶片放逐法也未必公正。)
第三项是对是否进一步扩大海军规模进行辩论和表决。主持人首先宣布了发言人的资格,事先已经有所准备的贵族们立刻分成两派,互相攻讦,这时帕帕迪的一个远房亲戚桑啦跳上讲台,正准备要发表演说,突然听到下面一个声音:“这个殴打父母的不孝之子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发言?”原来是帕帕迪在揭发他。立即,在一场骂声中桑啦下了台。(这是为什么?)
公民大会结束后,帕帕迪有资格参与法庭审判员的抽签!(为什么?)倒霉的帕帕迪在参加了无数次抽签后,这一次终于如愿地抽中了黄豆而不是黑豆,他兴奋分得跳了起来。(为什么?)他成为民众法庭6000名审判员中的一名,并加入了言论法庭。这个法庭共501人,他审判的对象是苏格拉底。
哲学家苏格拉底,现年70岁,被控犯有“不敬国神”“另立新神”的罪行而送交审判。在法庭上,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并一再重申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帕帕迪本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但他竟听见了苏格拉底说像自己这样目不识丁的人没有资格参加审判?!被激怒了的啪啪地决定举手投他有罪!参加审判的501位法官投票表决,以略过281票通过有罪判决。苏格拉底拒不认罪,并表示愿意为真理而献身。
(展示油画《苏格拉底之死》)
评价:“审判苏格拉底的自相矛盾和可耻的地方是,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提出了起诉。”苏格拉底的死是民主的悲剧,苏格拉底是被有几百人组成的陪审团通过投票的方式处死的。从形式上看,陪审团是公正的,但立场和程序的不公正最终导致了判断的错误,可见多数人的意见不见得就是正确的。
由此引出雅典民主制的得与失。
知道它的长处
教师们每次使用帕帕迪的时候都会发现,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很快融入历史中。伴随着帕帕迪的一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着参与权、选举权、发言权、被选举权等政治概念。但学生们往往会以生活中肤浅的感知来理解民主,以为有了民主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最后“苏格拉底之死”的情景冲突给大家以极大的思想冲击;目不识丁的雅典公民帕帕迪与思想家苏格拉底在民主问题上的较量,到底谁错了?这一巧妙设计,引导学生认识到民主不是万能的,不要把民主当成一把“尚方宝剑”。
但是,古代民主制与现代民主制并不是一个概念,苏格拉底宁愿为它捍卫的民主制去死,也还有制的学生深挖的地方。是啊!这个案例的价值,还有多少可以延伸的思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