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一生与瑞草桥(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40:29
就在思蒙河与岷江冲击而成的三角洲上,离两江交汇处不远,有一个竹林掩映下的村庄,它有一个十分美丽的名字——瑞草桥。瑞草桥能够被后人记住,能够在古代的诗词里偶尔看到,也是由于苏东坡的缘故。
苏东坡的一生与瑞草桥有着剪不断的联系,或者说,瑞草桥成了他生命的一个部分。尽管他日后浪迹天涯,可瑞草桥几乎与他的生命历程形影相随。
在苏东坡时代,瑞草桥住着一个王姓的大家族。据当地的传说和后来清代光绪年间修的青神县志记载,东坡在19岁以前曾在中岩山上读书,山上有瑞草桥的乡贡进士王方的书院。当然,苏东坡以他的才学和聪敏成了王方最喜爱的学生。苏东坡成为王方的乘龙快婿还有一断颇为离奇的姻缘。
慈姥岩下有一个深潭,位于从江边的下寺进入景区不远处。潭中有很多的鱼,听到游人拍手的声音后,就会游出来,一时成为人们的向往之地。东坡读书必经过此地,每次都在潭边拍手叫鱼,甚觉有趣。于是建议老师为他取一个美丽的名字。王方集合当地乡绅,在潭边集思广益,为这一名胜取名。众人的命名都没有被选中,惟有东坡所取的“唤
鱼池”博得了众彩。无独有偶,王方的女儿王弗听说了命名盛会之事,在家中取好了名,叫丫头送去。结果,王弗所取之名与东坡所命之名不谋而合。这一“天作之合”使本已喜爱东坡的王方喜不胜喜,于是,让东坡将“唤鱼池”三个大字写于崖壁上,并将自己的女儿王弗嫁与了东坡。
唤鱼池留下了这一段风流韵事,后来的文人雅士,只要乘船经过中岩,就一定会解缆系船,走到被翠竹掩映下的唤鱼池边,学着东坡的样子,拍手唤鱼。苏东坡的学生黄山谷来了,大诗人陆游来了,“春枕悠然梦何许,两枝筇竹唤鱼潭”,这是陆游的感受。范成大、余玠、杨升庵来了。现在还留存在唤鱼池峭壁上的清人蔡珽的题刻,说出了到这
里来游历的大多数文人墨客的心理:“唤鱼自昔羡坡公,今古虽殊兴致同。我到池边还拍手,风流未分让髯翁。”由羡慕东坡的风流到学着东坡的风流,使一个小小的唤鱼池成为古往今来人文汇萃之地。
其实,唤鱼池并不大,景观又没有十分迷人之处,不过是一泓清清的泉水,一簇婆娑的竹林,一壁断崖峭壁,要说比起天下的奇色异景来,唤鱼池确实算不了什么。可就是因为苏东坡,小小的唤鱼池被古往今来的文化填得满满的,以至于后人要想学着古人的样子在唤鱼池留下一点什么,再也没有文化空间为你留着。不信,你看一看唤鱼池峭壁上
的那些题刻,旧的斑驳了又有新的出现,新题刻压着旧题刻,层出不穷。可见,山水中的文化魅力是不能低估的,它像一条具有强大磁力的链条,把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吸引到了同一个地点,于是,文化的基因也得以延续下去。
王弗嫁与东坡为妇的时候在宋仁宗至和一年(1054年),当时的王弗年方二八(16岁),光彩照人,苏东坡19岁,初露锋芒。其实,东坡是否真的在中岩王方的书院里读了几年书,东坡与王弗的姻缘是否留下了唤鱼池的一段佳话,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从苏东坡在王弗去世后为她写的墓志铭(见《苏轼文集》卷12的《亡妻王氏墓志铭》)里可以看
出,东坡与王氏的婚姻并没有如此的风流浪漫。因为苏东坡对王弗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一事,浑然不知,直到结婚以后很久才知道。显然,他们的婚姻也同样没有脱离父母之命的窠臼(感谢学兄粟品孝博士提供了部分资料——作者注)。
道出这样的事实,多少有点不近人情。当然,即使这样也无伤唤鱼池传说中东坡与王弗风流姻缘的大雅。因为博学如范成大、杨升庵之辈,不是不知道东坡婚姻的真实情况的,还是一如既往地来到唤鱼池边凭吊东坡,可见山水文化与信史是不同的。山水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就在这里。它可以对信史中凿凿有据的历史事实置之不理,而把那些古板的、严肃的话题演化为轻松的故事,让人们在游历山水中得到启迪和文化熏陶,这又何尝不可呢?
王弗确实是一个心地善良、温柔贤慧而又很有见识的好妻子,与苏轼十分相投,她能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由于知书达理,与苏轼也有共同语言。王弗心底平静如水,在苏轼为她写的墓志铭中,其文静的性格跃然纸上。苏东坡读书写作时,常常进入他的梦幻的世界里,而王弗整日守候在东坡的身旁,静静地做着自己的手边活,一点都不打扰东
坡的思绪,尽情地分享着两人厮守着的世界里才有的那份宁静和快乐。有一次,东坡在读书时怎么也记不起曾经读过的书了,王弗在一旁笑着提醒他,东坡感到很惊奇,遍问他书,皆略能知之。这时,东坡才知自己年轻美丽的妻子是一个颇知诗书的女子,倍加珍惜他们之间的感情。
王弗还是苏轼事业上的好助手。苏轼以他浪漫诗人的性格,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充满幻想,易于激动,为人处事生性坦白,心理从不设防。因此,经常不能识别他人的不良用心,容易被人利用,易被别人欺骗。王弗对苏轼的这些性格弱点是十分清楚的,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帮助苏轼听言察色。在苏轼待人接物时,她常站在屏风的背后观察来人
,事后给苏轼以恰如其分的忠告。这使不太会食人间烟火的苏轼,在王弗的引导下,慢慢也学会了现实生活中的应对方法。王弗以她对现实生活与世态人情的了解,获得了苏轼的敬重。这样一个既在精神上能与他共享恬静生活,又懂得现实生活而不世故的妻子,使苏轼一生受益匪浅。不幸的是,王弗英年早逝,只陪伴苏轼走过了11个春秋,27岁就死于非命。这对苏轼的打击远远超过了后来的“乌台诗案”。
王弗于宋英宗治平二年,即1065年5月8日在都城开封病逝。1066年,苏轼与苏辙兄弟俩将王弗与父亲苏洵的灵柩一起运回了眉州,和母亲程夫人葬于今天的眉山县土地乡苏坟村。苏坟村在今天眉山县城东25里的柳沟山,山中有一股泉水,下凿有一口井,名为“老翁井”,井旁的墓地是苏洵与程夫人的合葬墓,在西北大约八步远的地方,就是王弗之墓了。这里山转水环,松柏掩映,正是灵魂得以栖息的好地方。在坟东4里的广福寺,当年东坡兄弟曾在此守孝三年。
王弗去世后,苏轼经常想念她,常常在梦中见到她的身影。在王弗去世10周年的时候,苏轼情真意切地写下了纪念爱妻的词章,即著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东坡乐府笺》卷一):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在词中写到,10年过去了,你的孤坟还在远离千里之外的家乡,凄凄凉凉,找不到与人说话的地方。即使相逢也已经不相识了,因为我已是蓬尘垢面,鬓发如霜。经常夜晚梦见回到了家乡瑞草桥,你坐在小轩窗前,正在梳妆打扮,我们相顾无言,惟有泪流满面。年年想念想得肝肠寸断,只留下了明月夜下,你的孤坟松冈。
这首凄凉哀婉的词让人不敢卒读。它实在是苏轼词中的一朵奇葩。王弗,家乡,瑞草桥,这些都是苏轼一生无法割舍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