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学而时习之——人生三件事:立说、交友、修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22:25
【原文】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译文】
孔子说:”自己建立了学说又为时人所熟悉,心里不是很愉悦吗?有朋友老远来磋学问道,不是很令人高兴吗?有人不理解我的做法,我们不怨恨他们,不是彰显了我们的君子风度吗?”
【注释】
(1). 子曰:《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 学而:学,是指孔子建立儒学(参看本博《儒学是人们融入社会的修养之学》)。而,又的意思。
(3). 时习:时,时人,当时代的人。习,熟悉。孔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学说。使得当时各国熟悉了他的为政之学。
(4). 说:同悦,愉悦,心里高兴。
(5). 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这里就是志同道合,有相同学术见解的的人。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不是走亲戚,而是来求教的,有如孔子老远去问老子。孔子有弟子3000,贤者72,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6). 乐:快乐。与悦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 人不知:知,懂得。人不知,是说别人不理解他的学问和做法。朝廷不用,‘隐’者讥讽。
(8). 愠:恼怒,怨恨。
(9).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牛童说《论语》】
孔子之‘学’是关于人生正道的教义,是达到家庭、社会、心身和谐的法宝,是人格修养的尺度,与后来所说的学习是两码事。几乎在人类历史上的同期(公元前的5世纪—6世纪)释迦牟尼立释,李聃创立道,孔子立儒。他们都要求其弟子按其教义进行修行,佛学弟子通过苦行以成佛,道学弟子通过修练以成为圣人,儒学弟子通过修养以成为君子。
孔子15岁开始研究、到30岁创立儒学并开课授徒,共同研修、身体力行、自我完善而造就中国第一批君子。接着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学教义、抨击时弊。通过这些努力,使时人熟悉了自己的学说,结识了一大批朋友,培养一批敢于面对讥讽而不愠的君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尽管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这个评价无疑是对的,但历来把它解释为一种学习方法,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就有点高帽子底下开溜的感觉了。而且,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这种解读,尽管很有教益,但只是经验之谈,与孔子一生的奋斗没有什么联系。孔子并不是像现在的学校教人以学问知识,而是教人以道德修养。尽管也要求有空余时学点文,没有要求他的学生时常去温习什么功课。
这段话应是孔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学说不为人所用而受到议论时,孔子对弟子的训示。例如在陈绝粮(见15·2节)时,子路就说过怪话。尽管孔子不为各国君王所用,但通过周游列国‘闻政’,宣传了自己的主张,也了解时人熟悉‘学’的本质,这是很值得愉悦的成绩!有人从老远赶来请教和切磋,孔子注册学生就达到3000,这对一个私塾老师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业绩,是应该不亦乐乎!一些人不理解孔子的学说和做法,如楚狂、长沮、桀溺者流(有人把他们称为道家,牛童不敢苟同,他们是隐者但不是老子一家)进行冷嘲热讽,孔子及弟子确实不怨恨他们,彰显了中华的君子风度!
这段话也告诉精英们,人生要做三件事,一是立说,即建立自己的学说,并努力使时人熟悉它。至于能不能获得采用,那就要看客观条件,我们只能以‘为而不争’的态度来对待。第二件事就是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孔子有3000弟子,72贤人追随他,既是他的学生,也是他的朋友和助手。这些人不离不弃,始终和他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我想这大概是他成功的重要条件。第三件事,就是不断修养自己,‘贤贤易色’、‘吾日三省吾身’,使自己成为君子,他们的人品无不为时人所称道,连他的敌人也向他求教。大凡一个真正成功的伟人,其人格修养之完善,不但为自己人所称道,而且也获得对手的敬服。
大凡古代伟人之‘学’蓋为救世之新学,以针砭时弊、改革弊端为己任,因其新,难以为凡夫俗子所理解,因其改革弊端不为执政者所见容。一种新的思想开始不为人们所接受,这是常见的事。无独有偶,老子也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很可惜的是,他们都对自己的好学问不被采纳迷惑不解。老子的思想源于伏羲、易经之道,那是建立于原始公有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治国之道,而现在是在向封建社会过渡,经济基础变了,因而旧上层建筑与新的经济基础不相适应,故得不到采用。孔子的“礼治”是建立在受礼者的绝对权威的基础之上的。而春秋末期,中央大周已失去权威,诸侯为争夺土地而不断发动称霸战争。有打碎礼乐对他们的束缚的需要,而绝无执行孔子那一套来加强对自己的束缚的外在力量。所以孔子死终未能把自己推销出去,得不到各国的重用。
随着社会发展、在汉朝的中央集权取得绝对权威后,礼治的时代终于到来。这段话反映出孔子对事业的执着,对自己学说和信仰的坚贞。孔子对对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是他提出了一整套治理中央集权大国的方略,维护中央集权的绝对权威,使中华大国数千年来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无与伦比的。
今天我们创建和谐世界的理想,照样不被别人所理解,成天在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威胁论’,一会儿‘垮台论’。但是我们的主张为世界所熟悉,不亦悦乎;广大世界朋友云集北京又是开会、又是论坛,不亦乐乎;有些人,坚持冷战思维,说三道四,我们不怪他们,不亦君子乎?当然还有极少数亡我之心不死,我们就不能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要予以有理、有利、有节的还击。还是句话:“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