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化”:文化的误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2:06:13
金秋季节,从洛杉矶飞到上
海,再从上海到杭州,再广州,再北京。 这既是一次跨国界的行旅,也是一次文化间的寻访。
短短十几天中,一时在星月下的黄浦江畔、东方明珠旁喝咖啡,一时在细雨中寻访西湖的绿柳,一时在羊城的公共汽车上挥汗寻找立足之地,一时在北京的观礼台上看磅礴的大军行进。经常有时空错乱的感觉:醒来不知身在何处,在上海?在北京? 在美国,在中国?
确实,今天的中国更中国了。富起来的中国人底气十足,看到来自“危机之国”的海外来客,甚至透露出怜悯之情:“金融危机把你们害苦了吧?”。但另一方面,中国也更美国了。不仅麦当劳、肯德基开到了每一个角落,美国做派,美国品味时时处处冒出。
在杭州,听到杭州市委王书记说,“在中国的城市化推进中,最大的弊病就是‘美国化’。” 书记评论的是钱塘江畔的钱塘新城,高楼大厦富丽堂皇,气势逼人,不输于纽约曼哈顿。但不似西湖,只能浓妆,不能淡抹。他后悔先让我们看了新城,而不是先看旧迹,使得对杭州有先入为主的错觉。
用“美国化”形容中国的变化不很准确,却也说明一些问题。但一路看去,总觉中国的“美国化”有些变味:多了点奢华,少了点简约。多了点折腾,少了点平衡。
美国本来是简约的。乘坐“五月花”来美国的是清教徒。他们的宗教,直接与上帝对话,他们的人生,更接近事物的本原,也就是朴素,平和,这与“老欧洲人”大相径庭。
今天的美国人,比祖先富多了,但简约之风也是随处可见。美国的奥运会,尤其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就是简约之风,加上经济头脑的经典之作。
本来,中国人是最先把握了简约的极致的,如国画里的留白,京剧的程式。在西湖,看着她烟雨中的朦胧,感觉远胜过艳阳中的浓妆。但是, 在对现代化的追求中,在对繁荣的追求中, 中国正在失去简约,失去平衡。即使是由美国搬到中国的场所,也变了味道,“上了档次”。在美国的星巴克,大学生随意而坐,带有小资味,而在中国的星巴克,白领盛装而来,染上贵族气。不知这是否是一种文化的迎合,还是别的什么意味?
其实,现代化并不是对简约的否定,而往往正好相反。各种文明或者文化的高峰期,人类都试图使自己从多余和繁琐中解脱出来。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如此,美国的现代化过程也是如此。而对奢华的迷恋,往往是文明不成熟阶段的表征。
中国的复兴,并不需要奢华来证明。相反,奢华往往是掩盖自身缺陷的“一袭华美的皮袍,里面长满了虱子”(张爱玲语)。现在,地方办的全运会,豪华程度已在向奥运会看齐。而亚运会,当然要“更上一层楼”。更何况,这种奢华不需要以一次次的折腾,一次次的“破旧立新”来实现。在上海,为了世博会,风情万种的外滩成为尘土飞扬的工地,在广州,为了亚运会,繁花似锦的羊城处处翻修马路,处处成为塞车场。
当然,中国国情是,借助一次次“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城市建设,乃至市民风貌,才会在短期内有所突破。正如没有世博会,上海人是不会理会穿着睡衣上街的旧习一样。问题是,这种“运动式”的发展模式,所带来不仅仅是民众的非常规折腾,还有资源的非常规分配,距离发展的本质,距离文明的本质,是近了,还是远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