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免费吃住的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12:27:11
【导语】:不管你来自何方,不管你有没有宗教信仰,在这儿你总能深深的感到被触动。这里有免费的圣水、膳食、住宿,虽然数量有限,但对于信仰锡克教的人来说,这很好的表达了他们的教义。

白天的金庙 庄严
金庙位于印度边境城市阿姆利则。作为锡克教的圣地,阿姆利则意为“花蜜池塘”。当年只是印度教改革派分支的锡克教,经过几代教徒的不懈努力,最终于16世纪发展成完全独立的宗教,为此,当年锡克教第4代祖师罗姆·达斯曾修建了一座水池,名为“花蜜池塘”,阿姆利则由此得名。而金庙则由锡克教第5代祖师阿尔琼1589年主持建造,1601年完工,迄今已有400年历史。因该庙门及大小19个圆形寺顶均贴满金箔,在阳光照耀下,分外璀璨夺目,一直以来被锡克人尊称为“上帝之殿”。
金庙参观指南
庙内共分12个区域,除圣殿外,还有香客休息室、诵经堂、法师起居室、修道殿、膳厅、储藏和陈列室等。参观金庙虽然免费,但有一些规矩,所有来客必须脱鞋,赤脚从门口的水池趟过(水池中的水还算干净),以表示对锡克教宗师的敬意。而且无论男女老幼,不能光着头,不是戴帽,就是要用头巾裹着头,而且香烟既不能带在身上,也不能寄存。金庙入口处有几位身穿黄袍、手拿长棍的守卫,负责检查参观者是否脱鞋以及戴头巾和帽子。
穿过寺庙拱门,走下一串湿滑的台阶,一片开阔的湖面映入眼帘。人工湖大约150米见方,四周地面均由白色大理石铺成,湖边还有台阶可直接步入水中。湖水中央,屹立着一座金灿灿的庙宇,这便是被誉为“锡克教圣冠上的宝石”的圣殿。圣殿分三层,通体镀满了黄金,总重量有100多公斤。圣殿由古鲁桥与岸边相连。圣殿上方是一个大圆金顶,四角分别立有一个小圆金顶,其建筑风格典雅,造型优美。金庙就像一朵倒置于湖水中的莲花,与大地相通,表明锡克教徒关心人间疾苦,积极入世的态度。天色渐黑,阵阵微风吹拂,波光粼粼的墨绿色水面上,金庙的倒影在灯光映衬下闪闪发亮,神秘色彩笼罩着整座庙宇。

金庙的食堂
每天都有信徒在金庙内沐浴祈福,因为水比较深,湖边会有人巡逻,保证安全。
信徒与游客无论从哪个门进入,都会顺时针方向缓慢步行。这儿的太阳比较火辣,但走在金庙的走廊里却很凉快,如果累了,可以直接躺在走廊里休息,睡到天亮都不会有人打扰你。同时金庙里也有免费的餐食及住宿,这种一种信仰,与乞讨无关。
享受“免费”午餐
金庙里有食堂,24小时提供免费膳食,还有外国人免费专用大通铺,沿着金庙的食堂走,会看到有人在排队领取“免费”的午餐,领取锡纸的盘子、碗以及勺子后,上二楼,进入一个很大的房子,大家会安安静静的坐在一排排地毯上,把盘子放到前面,接受布施。工作人员的态度很好,看到有新人来都会马上过来分发食物,如果你的盘子空了,也会有人过来给你添加食物。吃完饭之后,沿着人群的方向,把盘子送到工作人员那里就行了。

享用免费午餐的地方
在金庙附近方圆五公里范围内想找个饭店经营肉食的是非常困难。因锡克教通常是以素食为主。
免费住宿
在金庙的后面,有提供免费的住宿,但是条件一般,排队的人也不少。在楼下一进门的地方就是登记住宿的地方,然后再进去就是洗澡间,然后分两条楼梯上楼,一边是男的一边是女的,中间则是家庭住宿的地方。但这里住宿的条件不怎么样,只有床之外就什么也没有了,看来来这里住的信徒们都是自备生活用品的。
周边联游
室利·阿卡尔·塔拜特宫
锡克教寺院。面对金庙,1609年由锡克教第六代祖师室利·代宾德建造。当时这里叫做阿卡尔·朋嘎,代宾德在此度过他的童年,又接替父亲成为第六代祖师,以后又在此运筹帷幄,指挥反对莫卧尔王朝的头争。寺院为五层建筑,坐落在一个大平台上。著名的金色圆屋顶是由锡克人哈里·辛格·纳瓦尔装饰的,圆顶两边又矗立了两个镂空的金幢。整座建筑的外形略带弧形,正大门拱形,两侧门为方形建筑形式的风格,既有传统印度式样,局部上有吸收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看上去雄伟高大,非常壮观。寺内珍藏了许多锡克英雄曾经使用过的武器,以表示对这些为锡克教做过贡献的教徒的尊重和纪念。此寺在锡克教里地位最高。祖师代宾德曾在此召开军事会议,商讨保卫锡克王国的攸关大事。在对英作战期间,这里又成为锡克战士举行圣战的出发地,因此被称为“改变锡克教特点和组织”的转折地。每天都有不少教徒来此参拜。
巴巴·阿塔尔寺
锡克教圣地。巴巴·阿塔尔是17世纪祖师哈代宾德吉的长子。据说哈代宾德吉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信徒,经常教育儿子要相信上天,“没人能够干涉上帝的意志”。他听从父亲的教导,体会到梵我合一的境界,开发了内心之光,他的儿子阿塔尔9岁时也在创造了奇迹之后离开人世。哈代宾德吉痛恸丧子,于是建造了这座寺院,以纪念死去的儿子。寺院建筑为9层,象征阿塔尔走过人间的9年历程,据说教徒来此参拜,可以获得“自有”的意志和精神食粮。
罗姆沙寺
锡克教寺院。相传这里是1604年锡克教第五代祖师阿尔琼撰写锡克根本经典《阿迪格兰特》的地方,因此成为著名的历史遗迹。
关于锡克人和锡克教
锡克教在印度有1800万教众,散居全国各地,尤以阿姆利则为圣地的旁遮普邦居多。其创始人、第一代圣人为那纳克,生于1469年。他试图弥合不同教派的纷争,在吸纳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先进因素的基础上,创立了主张宗教宽容、平等友爱,反对偶像崇拜和种姓制度的锡克教。包括那纳克在内,锡克教共有十大圣人,最后一位卒于1708年。
蓄长发、携发梳、戴手镯、佩短剑、着短装是锡克男人的五大特征,分别象征神圣、清洁、决心、战斗和警觉。锡克男人终生不剪发,长发以头巾包裹在头顶,男孩也不例外,但男孩头发较少,通常在额头上留个头巾包裹的发髻,初看个个宛若美妙少女,成年男子的头巾很长,展开足有6米。正因为此,男子每人都要随身携带木梳或象牙梳,还要有个长长的发簪,以便伸进头巾里挠头之用。锡克人的装扮坚毅果敢,加之历来尚武,成为印度军中不可多得的勇士。

金庙里的印度人
锡克人实行一夫一妻制,教民不得吸烟。锡克人处处与人为善,不乏幽默,热爱劳动,宗教和生活习性也不刻板。一个锡克人告诉我们,虽然锡克教也有祈祷仪式,但并不强求每天三跪九拜,信念和理想存于心中,时时反省和为善就是最好的祈祷。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宗教各异、种族繁多的印度社会里,锡克人始终是受人尊敬和欢迎的一群,始终是乐观向上、生活自得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