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议论文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59:20
一、近几年中考议论文概述
从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向尝试性试题发展,并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试题的分值一般在8分以上。许多试题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而且灵活性越来越大,按旧的复习方法也许不可靠了,所以,我们要把握中考议论文的复习方向。
二、议论文知识的概述
(一) 议论文的定义、分类
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来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的一种文体。按论证方式分,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二)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要求:①正确,②鲜明,③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论点的引入: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例如:《谈骨气》开篇就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再提出中心论点。例如:《想和做》针对“空想”和“死做”的现象提出论点。
(3)根据亲身经历的某个生活事例提出论点
(4)从故事中引出问题,在提出论点
(5)用某种方法提出中心论点。比如,比喻、对比等等
论点位置:
A经常放在文章开头
B放在文章中间
C放在文章结尾
D标题直接提出
E没在文章中直接表现,是要读者概括的
论点的类型:
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①有的文章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②有的文章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
2、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等。
②道理论据——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
论据的作用:
不管是道理论据还是事实论据,它们在议论文中的作用都是用来证明论点的。
(三)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要求:确凿、充分、有代表性。
1、论证方法
①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②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③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④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2、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①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②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③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四)议论文的结构
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论证的方式
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
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
驳论的方式有三种:A直接批驳对方论点的。B通过驳倒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论点的。C通过驳倒对方论证来驳倒对方论点的。
(六)议论文的语言
概括性强、严密周到,感情强烈
三、议论文的题型及解题思路和技巧指导:
(一)如何归纳和提炼议论文中的论点
解题方法指导: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门见山的写法。(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要引起注意。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论点语句的特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它不能用疑问句式、短语、比喻等形式出现。
(二)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另外,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例如2005年沈阳中考试题中的《读书三益》有这样一个问题:“除文中提到的读书益处外,你还能想到哪些益处?”文中提到读书有三益:是一种享受;可以健脑健心,延年益寿;可以疗疾。这三益就是三个分论点,要求你补充另外的益处实质上就是要求你另外补充分论点的。所以平时要注意多积累名言警句和一些典型事例,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样答题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
论据补写的答题关键一是把握论点;二是要分析所补写的论据与论点是否一致,论据是否能够证明论点,论据的可靠性、正确性如何。
(三)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方式: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方式: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答题方式: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方式: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答题方式:
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四)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题型: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
(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式,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类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答题方式: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
(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六)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
答题思路:
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 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七)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
答题思路:
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四、例题精析
(一)“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汪金友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上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相对于父辈,现在的青年人大都生长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里。没有缺过吃,没有缺过穿,没有吃过苦,没有发过愁。从小到大,一直被关心和照顾。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路却走得不多。所以当他们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补上“走路”这一课。勇敢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去。把“万卷书”融入到“万里路”上,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在为找工作奔波。有的投了简历,石沉大海;有的参加了面试,未破聘用。但这只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此处不行,就到彼处;高处不行-,就到低处;闹处不行,就到静处。说不定,越是偏僻和陌生的地方,越有好风景。越是在基层,越能够磨练意志、施展才华、增长本领。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2.开篇引用胡总书记话的作用是:(1)                      (2)
3.你是如何理解“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这句话的?
4.首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一项是(  )
A.李时珍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百草,数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笔耕不息,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B.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亲自到室外观测气候,进行记录,为我国气象规律的探索留下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
C.梁启超小时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D.司马迁10岁开始“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完成史学巨著《史记》打下坚实基础。
5.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完本文后,请结合文意,谈淡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例文解析:
这个阅读一共有5道题目。第1题考的是概括论点。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看文章是围绕什么论题来论述的,此文谈的是“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辩证关系,然后继续深入阅读,发现概括出作者的观点,也可以看一看找一找文中是否有原话直接表明观点。“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或“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
第2题考的是论据的作用。引用名人名言,属于道理论据,为的是证明论点。在开头运用引用的方法,往往是先把话题引出来,或者把观点摆出来。“引出论题,表明观点”。
第3题考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重点语句的理解,不外乎含义和结构两个方面。首先要仔细审题,把握出题人的初衷。这个句子是考察对句意的理解,这就要回到原文,前后联系;而且在理解时,要注意句子使用了对比,它强调了“行万里路”。“这句话强调了要更重视参与社会实践,增加勇气,不断磨练自己。”
第4题考的是论据的选择。我们首先要把握好题干的意思,说的是“实践”,然后从选项中不难发现,“C”项谈的是“读书”。
第5题是探究,属于对观点作出理解评价范畴的题目。这种题型,要注意既结合个人生活,又结合原文观点和意思,不能完全抛开原文,信口开河。
(二)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母语之中。关爱母语,往小里说,有助于人们顺畅地交流和自由地表达;往大里说,则关系到民族认同和文化接续的大话题。
我们深情地凝望美丽的、充盈着浓浓人文气息的母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人余光中的诗句为汉语蕴涵的人文精神做了生动的注解。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汉语认识世界,接纳客体,并不断丰富完善我们的精神世界。孔子的汉语,李白的汉语,苏东坡的汉语,鲁迅的汉语,沈从文的汉语……中华文字列队而来,曾经和正在给予我们多少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陶冶!
我们也同样殷切地关注着母语表情达意的工具价值。专家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交流表达”能力是一个劳动者的核心技能之一。此方面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自身吸纳信息和沟通外界的成效。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冷落母语的情形。无论是汉语的( )性还是(   )性,在目前的社会生活里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关切。可能我们习焉不察,可能我们顾此失彼,但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摆在我们的面前,汉语曾经的魅力正在逐渐消退。新八段文体的质木无文、套话连篇,部分网络语言的粗俗失范等等,都在提醒人们要关爱母语。
我们不一定赞同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张,但我们同样不赞同对汉语的   、   甚至 。
由此我们郑重呼吁:要关爱、重视母语,要学好用好我们的母语。在社会层面,提倡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在管理层面,有关方面应该将汉语能力列为一种评价制度,实事求是,规范要求;在文字使用频繁的一些行业,比如新闻、司法、经济、教育等领域,提倡规范使用汉语。
我们相信,越是在开放、发展的大语境下,母语的天空越是自由开阔。
1.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给本文拟一个醒目的标题:
2.文中第一自然段给我们点示的是:
3.根据第二、第三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填入第四自然段括号中的两个词应分别是:
4.要将“冲击”、“践踏”、“冷落”三个词还原于第五自然段中的横线,其顺序是:
5.阅读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概括本文的要点:




例文解析:
这篇议论文阅读的题目设计没有死抠议论文的知识点,而是考查了基本阅读能力。虽然没有直接考查议论文三要素方面的考点,但在答题时,应注意用议论文阅读分析的术语作答,不要把答其他文体的术语串帮在议论文阅读分析中。特别是第5题概括本文要点的阐述语言要体现文体特征。
第1题要给本文拟一个标题,由于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故拟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作答:一是看本文议论的话题是什么,就可用论题作标题;二是看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即中心论点是什么,就可用揭示中心论点的语句作标题,参考示例:关爱我们共同的母语。
第2题考查阅读的理解能力。答案虽很简单,但缺乏理解概括能力是难以答对的。第一段揭示的是关爱母语的意义。
第3题考查阅读的认识能力。题目中明确要求根据第2、3两个自然段内容,填写相关词语,只要留意阅读,不难捕捉信息,即人文性与工具性。
第4题考查词语的含义,但没有要求说出含义,三个词语的填写顺序应该是由程度轻到程度重,即冷落、冲击、践踏。
第5题考查全文内容的概括表达,五个自然段要求归纳概括出四个要点。①我们的母语充盈着浓浓的人文气息;②我们的母语有着表情达意的工具价值;③社会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冷落母语的情形;④呼吁关爱重视母语、学好用好母语。
(三)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空虚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甘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进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三岁小孩子。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选自《饮冰室全集》)
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4分)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失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2分)
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4分)
(1)“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3分)
5、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2分)
6、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3分)
例文解析:
这篇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并且相当严密地谈到了除两三岁的孩子外,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从设题看,第1题着眼于对原文的认真阅读,其中的前三空在第一段寻找答案。最后一空在第二段的末尾寻找答案。答案:知足;安分;达观;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第2题着眼于全文的内容理解和照应。答案: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第3题是对文中词语意思的理解。词语的意思不是固定的、死板的,在文章中,在活的语言环境中,它往往有其独特的解释。只有仔细读懂原文,才能正确答题。答案:(1)不尽责任,丢开不管;(2)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第4题着眼于主题的归纳,这就要很好地把握全文,同时概括地阐述中心。答案:人人必须尽责任。
第5题是对文章题目的琢磨,特别注意于细微处见精神。答案:本文是从“最苦”与“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
第6题是开放性试题,引导我们每个人都深深思考:你的责任是什么?你将怎样尽自己的责任?答案有三个要点: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