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39:59
荐贤贤于贤
西汉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有一次,孔子的高足子贡,就人才问题请教老师。当问及哪些人称得上历史名臣时,孔子不加思索,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回答:“齐有鲍叔,郑有子皮”。但这一答案使子贡大惑不解,他顾不得师生的尊卑,当即发表了反对意见:“否。齐有管仲,郑有东里子产”。局外人该怎样评判他们师生之间的这场争论呢?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他以自己出色的才干,辅佐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雄于乱世。子产则是春秋时郑国的一位贤相,执政22年。《史记?循吏列传》说他受任于内乱外患之际,“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把国家治理得秩序井然,“门不夜关,道不拾遗”。所以,当子产去世的消息传到孔子的耳朵时,这位平时能沉得住气的老夫子,竟涕泪交加,还不时感叹:子产“古之遗爱也。”而子皮和鲍叔呢?虽然都曾官居显位,但却没有留下赫赫政绩。与子产、管仲相比,就更显得逊色。
那么,孔子凭什么对子皮和鲍叔特别偏爱呢?对此,他曾作过说明:“吾闻鲍叔之荐管仲也,子皮之荐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荐也。”原来,孔子把是否推荐了贤才、培养了新一代优秀的接班人,作为评价官吏政绩的标准。
在孔子看来,推荐和选拔一位优秀的接班人,比什么都不容易。伯乐相马,虽说也不简单,而选贤荐能就复杂得多了,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更何况“人无完人”,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在许多人身上,往往是缺点与优点并存,选得准谈何容易。就说管仲,问题就不少,“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不仅贪过小便宜,在工作中也犯过错误。然而,鲍叔却独具慧眼,他不求全责备,不因小疵而废人,不拘泥于牝牡骊黄,而是果断地把管仲推荐给了齐桓公。
正因为被推荐出来的人才并不是完人,当他们刚刚踏上高位时,在某些方面或许还显得不那么称职,这就更需要老一代热情扶持和帮助,子皮正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他在交班以后,一直倾心关注着子产的成长。当子产打破陈规,大胆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创新的局面时,子皮全力予以支持;当子产得罪权责,遇到恶势力子张的挑战而胆怯时,子皮更是挺身而出,为子产壮胆,做他的坚强后盾,终于使子产能以改革家的姿态,大展鸿图。
这种荐贤和引贤,更需要老一代有甘作人梯的气质和胸怀。当鲍叔出生入死地追随齐桓公,平了公子纠,坐定了天下之后,齐国的相位也是非鲍叔而莫属的了。但是,鲍叔却放着这高官厚禄而不受,为了君王和他所忠的那个国家的利益,坚持要把相位让给资历远不如自己的管仲,而本人甘愿“以身之下”,这种品格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所以说,荐贤贤于贤,孔子的见解要比他的弟子子贡高明得多。
1. 概括第1自然段的大意,说说本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2. 为什么第2自然段先剖析管仲和子产,而不去剖析鲍叔和子皮?(2分)
3. 文中从哪几方面论述孔子的观点是正确的?(4分)
4.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得出的?(1分)
5. 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一事一议的议论文。
B. 本文采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C.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2-6自然段),第三部(第7自然段)D. 第5、6两个自然段都是讲选择接班人的问题。
6. 你还能举出“荐贤贤于贤”的事例吗?请试试看。(2分)
7. 子贡听了孔子的分析会作何感想?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说出子贡的想法。
二.
我们都是成功者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受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人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 第①自然段中“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可怕的自卑”指的是什么?(1分)
2、第②自然段中“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的原因是(1分)
3、第③自然段中“这种经历和感受”句中的“经历”与“感受”两词的次序能否互换?其理由是什么?(2分)
答:
4、简要概括本文论点(不超过10个字)(1分)
5、作者是从两个方面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的,这两方面是什么内容?(2分)
(1)
(2)
6、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成功的?(2分)
答:
7、古今中外的名人不胜枚举,请你从中挑选一位,简要概述他(她)的成功经历。(2分)
答:
三.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目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进的一个障碍。
在一些学生中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他们很少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部分学生虽然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良好,但并没有完全具备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和21世纪公民所需要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即表面上教学任务完成了,实际上课程要求并不达成。一言以蔽之,从目标到教学再到坪价的循环是在浅层次中完成,并未涉及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目标。研究者尖锐地指出,在可贵的高分下隐含着危机, 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
显然,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的真正发展。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文段的论点和文意,在横线上补写一句结论性的话。(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文中获取有关信息,说说作者认为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研究者尖锐地指出”一句中,“尖锐地”用与不用有什么不同?请说说理由。(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造就”和“产生”两个词中选一个填入文中方格内,并说说你选其中一个词的理由。(2分)
答:选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下面的文章节选,完成4——9题。
世 纪 之 交 的 科 学 随 想 (节选) [杨振宁]
①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②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③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1
④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4.文中两处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2分)
[甲]处:
[乙]处:
5.选出对第①选段中的两个“相当”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A.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
B.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
C.两者都表示程度深。
D.两者都表示差别大。 答[ ]
6.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
(4分)
7.作者在第③选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
(3分)
8.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既要     ;又要      。(4分)
9.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用一句话说明理由。(3分)
五.读下面的文章节选,完成10——13题。
储蓄人生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想到了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失控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借助它走出困境。有了亲情这笔储蓄,我们即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可以很富有;如果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学识的储蓄锲而不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学校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在长长的一生中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指带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0.从整篇文章看,“储蓄人生”具体包括:“储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
11.揣摩第三节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用直白简明的语言代替比喻的说法,完成下面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12.第四节加点的词中,“充实”是说知识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新”知识则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分)
13.文章说“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你认为还需要储蓄什么?请写出一点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还可以储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诺贝尔文学情结
① 身为炸药发明者的诺贝尔生前酷爱文学,写过抒情诗、短篇小说,甚至还涉足喜剧,他在遗嘱中称:“诺贝尔文学奖应授给曾经创作出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谁也不曾料到,这个1909年在北欧国瑞典设立的文学奖项竟会如此长久而剧烈地纠缠着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中国人的心。
② 事与愿违的是,中国就是没有人得诺贝尔文学奖。自1909年设立到2001年,92年间共颁发93次,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98位作家获此殊荣。但人数最多,文学历史最长的中国无一人获此殊荣。难道中国文学没有理想主义?没有优秀作品?历史上,中国作家曾多次被提名,但由于种种原因,与该奖失之交臂。
③ 1927年,鲁迅曾被瑞典历史学家斯文?赫定看好,并将被提名,但他婉然谢绝。林语堂在1944、1972、1973、1975年四次被提名。1975年被提名落选后,正值他八十大寿,他说:“我们要讲道理,我们对生命不可要求太多,也不可太少,一定要抱着适可而止的态度。”
④ 1968年,老舍先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且人围到最后的投票,在五名候选人中排名第一,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老舍先生已经不在人世,瑞典文学院只好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另外一名东方人:日本的川端康成。老舍先生的逝世使中国又一次错过了诺贝尔的青睐。据说沈从文、巴金继老舍之后也曾被提名,但都没有下文。
⑤ 2000年2月份,国内媒体大炒台湾文学狂人李敖向诺贝尔奖冲击一事,称其小说《北京法源寺》被提名,着实给垂头丧气的中国人注入了一些活力,但马上就有人撰文质疑这一消息的可信性。不论消息可靠与否,反正最终李敖榜上无名。2000年高行健(法籍华人)获奖不仅为诺贝尔奖划上了世纪句号,也使中国作家在20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希望成为泡影。
⑥ 为什么偏偏中国人不能获奖?为什么瑞典偏偏不发奖给中国人?尤其是高行健2000年跨世纪获奖,简直玄妙到近乎调戏了。高的作品在中国还远远算不上一流。他的获奖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在描写的混乱、水准的低下上有目共睹。有人为此揭高行健的老底,说无非是得力于评奖委员会的马悦然和台湾的马森的提携,二马并驾把高行健送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神坛。话到此处,总会激起一股强烈的民族情绪,但诺贝尔文学奖的欧洲中心主义是不可否认的。
⑦ 有许多专家分析认为,语言障碍是中国作家获奖的另一大障碍。在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18位院士中,直至1993年方出现一位汉学家马悦然,他的妻子是四川人。在此之前的历代院士中,没有一个懂汉语。这就是说,中国作家的作品,委员们只能读译本。且不说作品其他方面的艺术水准,单汉语语言本身的魁力就不知要打多少折扣。你可以设想,一个不懂中文更谈不上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怎么能够充分欣赏和体会莫言、贾平凹们的艺术魅力?所以,不少人开始埋怨翻译水平的低下,并寄希望于它的迅速提高。当然还有一些更冷静者,认为当下中国作家的轻飘浮躁和急功近利也是导致获奖失败的重要原因。
⑧尽管对诺贝尔的操作程序和公正性存在疑问,但它在世界文学中的霸主地位不容置疑。有人说,获奖者未必伟大,未获奖者未必就不伟大,但是,我们还是衷心希望真正的中国作家能在未来获奖。 (北京大学 师力斌)
18.这篇文章谈论的话题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2分)
答:
19.文章第①节中画线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0.文章第②节流露出作者哪两种感情?(2分)
答:           、
21.除鲁迅的婉然拒绝外,第②节中的“种种原因”在下文还指哪些具体原因?(3分)
答:
22.根据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尤其是高行健2000年跨世纪获奖,简直玄妙到近乎调戏了。(                )
②(高行健的获奖)无非是得力于评奖委员会的马悦然和台湾的马森的提携。(         )
23.揣摩下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2分)
获奖者未必伟大,未获奖者未必就不伟大。
答:
24.在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还是衷心希望真正的中国作家能在未来获奖”?(3分)
答:
七、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8—32题。(15分)
非典时期的非常感动
①非典肆虐,世人震恐,但我看到的一些镜头给我的震撼力,远远超过了非典。
②全世界的生物学家和传染病学家,在研究非典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忘掉诺贝尔,不计专利,知识共享。他们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条件,及时公开自己研究的新成果,以供同行利用开发,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对非典冠状病毒的了解速度之快,也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科学家们自觉地结成了国际联盟,合力征讨非典。这种博大的胸怀、同仇敌忾的精神,不令人感动吗?
③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的政治文明,在新一届领导人身上得到鲜明的体现。在和非典的严峻斗争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信息公开的巨大力度,看到了政府的健康、自信和力量,这个变化在中国是具有震撼力的。虽然和非典的斗争是阶段性的,但这种政治进步的意义则是深远的,我们不该为此而感动吗?
④每当在电视上看到那些一身白色“戎装”战斗在抗非第一线的白衣战士,我就充满虔敬,想起了主动请缨为消灭非典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叶欣、邓练贤、梁世奎;想起他们“这里危险,让我来!”、“我是医生,我不怕!”等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语;想起了主动要求以身试毒的74岁的老军医姜素椿……他们视疫情为敌情,把医院当战场,在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舍生忘死,以大无畏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谱写了一曲曲光辉壮丽的人生赞歌。他们是和平时期的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特别是在今天,当那些权势的附庸、拜金的奴才仍在物欲的泥淖中蠢蠢蠕动,奸商们借着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造假制劣、哄抬物价、残害国人之时,抗非英雄的高风亮节,不更令人感动吗?
28.第②段中“忘掉诺贝尔”的含义是什么?(2分)
————————————————————————————————一
29?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2分)
—————————一———————————————————————一
30?写出本文所使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并各举一例。(2分)
(1)
—————————————————————————————————
(2)
—————————————————————————————————
3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 。
文章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的政治进步、 ———————————————————————————————————————————————、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点。(3分)
32.请你给战斗在抗非第一线的白衣战士写上你最想说的话。(2分字左右)(1分)
——————————————————————————————————。
———————————————————————————————————
八、阅读理解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终身实验,研究青少年将来的成就与他们在校成绩的关系。他对三百多名中学生每隔五年作一次面试,实验进行了60年。教授去世后,他的学生继续从事这一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
这里引用这一材料,并非完全否定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只是想说 明,造成一个人成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果一个学生仅仅是通过考试 取得好的成绩,而不同时在思想上、心理上培育优秀素质,那么,这样的 学生往往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美国教授的实验表明,不少在校成绩 很好的学生,在以后工作中恰恰没有做出成果。
其中的症结,按我国首席科学家顾均的分析,关键是缺少胆量、童心 和磨难。
拥有胆量,就是敢闯,敢于探索。经得起磨难,就是在困难和挫折面 前不退缩,不倒下。任何事业要创新,要前进,要取得成就,都离不开这种精神。这好理解。值得多说几句的,是“童心”。顾均说:“童心就是指同学们在对自然界的追求中表现出来的自然反映,比如好奇心,尽情玩耍,趣味游戏等。”可不可以说,注意“童心”,就是要保持和发扬儿童所固有的那种好奇心、幻想力与创造欲,防止将儿童头脑模式化、机械化、呆板化。顾均说他的脑子比较好使,与他从小爱玩有关。多玩,能促使儿童多动脑 筋。如果不让儿童玩,强迫他们每天做大量作业题,正是使儿童“伤脑 筋”。结果,儿童虽然学会了考试,却损害了今后发展的后劲。
所以,珍惜“童心”,历来为有识人士所关心。鲁迅对孩子“常常想到 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认为“是可以敬服的”。世界儿童 文学的母题中,就有“顽童的母题”。那些“顽童型”的作品,着重表现儿童的任性与调皮以激发和满足儿童的天性。
要激发想象力,就不宜单纯地向学生头脑里灌注知识,而是要努力促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头脑。学会用脑,比生硬死背一些东西,要有用得多。就一个人的成才来说,吸收知识自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能消化知识,运用知识,发展知识。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因此,在对青少年的培养中,要珍视那种充满着幻想、好奇的“童心”,充分培育他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不要用“死读书’的办法,窒息了这一最具生机、最可宝贵的心灵。
33、文章开头介绍美国心理学教授的实验,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答:
34、作者认为“造成一个人成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多方面”具体包括
35、文中引用鲁迅的论述,是为了说明 道理;引用爱因斯坦的话,则是为了说明 道理。
36、标题“永葆‘童心’之青春”中的“童心”在文中的含义是:
37、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①脑科学及许多相关科学成果提供的证据表明,人的神经系统高度分化,人类的智慧具有多元性。现代心理学有一种提法,至少有七种智能在个人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们是: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能力。在现行的学校教育和教育评价中,往往只偏重于前三种智能,不利于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和培养人才。
②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
③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教育的内容、形式、要求都必须具有多重性,教育评价主体、评价的指标也应当多元化。“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正是一些地方、学校和教师在素质教育实践中涌现的好思想。
④掌握知识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评价的重点,更不是评价的全部内容。素质教育要全面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态度和情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多元评价体系,评价项目多一点,就可能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在改革考试的同时,还要探索实践测评、成果展示、讨论答辩等多样的评价形式和手段。
⑤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使评价者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在自我反思性评价中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有益于发扬成绩,矫正问题。对学生来说,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养成责任感的重要方法。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应当形成一种交互式的评价网络,形成各主体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改的群体关系,各方共同进步。此外,评价主体还应包括家长和社会部门,使评价系统更为开放,从而为学生的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18、本文所要阐明的观点是: (2分)
19、“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怎样理解这句话中的“纸笔工具”? (2分)
答:
20、第②段加点的“此”指代什么内容? (2分)
答:
2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分)
答:
25、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理解。(2分)
答:
参考答案
二 1、认为“成功只等于成名”的错误观念。 2、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 3、答:不能。因为“经历”是“感受”的前提,只有先经历,然后才能产生感受。同时这句话也有总结上文的意思,与上文先写经过失败,再写对事物的认识想照应。 4、我们都是成功者。5、(1)从取得进步的角度来感受成功 (2)遭受挫折后提高了认识也是一种成功。 6、(略) 7、(略)
三.9.必须改变学生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 10.有较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创新意识强。 11.用“尖锐地”表明态度坚决,一针见血。不用则没有这一表达效果。 12.产生。“造就”是褒义词,指培养人才。“产生”是中性词,与句义相符。
4.[甲]处:怎样才能鼓励创新 [乙]处: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 (2分 每处1分) 5.A(2分) 6.美国的学生可以跳跃式学习,而中国的学生需要按部就班的训练。(4分) 7.证明与美国的教育相比,中国的教育也有成功之处。(3分 如只从中国教育的角度说,给2分;如只从美国教育的角度说给1分)8.进行有规则的训练 敢于挑战权威 (4分 每空2分)9.须表明自己的观点(1分) 储蓄一切至言(三)10.亲情 友情 学识 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真至善至美。 11.回报(真正的好处) 连友情本身都会失去。 12.不断增加  丰富(日积月累) 要用新知识替代旧知识(知识的学习要跟上知识变化发展的步伐 学习也要与时俱进) 13.例如.待人接物的态度 良好的态度是事业成功、别人接纳、认可的重要保证,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14 常想一二(或由一副对联想到的。或有关八九和一二的思考等)评分说明:紧扣论点、论题1分;题目新颖、精练1分。15 答:示例1:图和对联相映成趣。莲“出淤泥”的过程即于右任老人饱经沧桑沉浮的一生,莲最终“出淤泥而不染”,“亭亭净植”的结果即他一生淡泊,荣辱自安的人生态度,示例2:莲生于污泥间,却开出鲜艳的花朵,不正像那些身处逆境的人们,笑对人生的苦难?因此,图和对联包含的思想是一致的。评分说明:由莲的品格联想到乐观的人生态度2分(只点到莲的品格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16 (1)答:示例:读霍金叩击在投影屏上的文字,我被震撼了。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还能豁达地说,我还有手指、大脑、理想、亲人和朋友、感恩的心。这种胸怀只有常想一二的人才有。这事例,以情感人,更以理服人。评分说明,结合动情的句子谈霍金1分;点明事例证明论点的作用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2)答:评分说明:事例可以证明论点1分;事例典型1分;语言通顺、概括1分。17 答:评分说明:结合文章的论点谈,有感受或与之不同的见解1分;谈感受或见解时作一点言之成理的分析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18.中国作家为什么未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或中国无人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19总领全文。答“引起下文”得1分。20.遗憾(惋惜)、不平(各1分)21.老舍逝世过早;评委的欧洲中心主义(政治偏见);语言的障碍;当下中国作家的轻飘浮躁和急功近利;任意3个,各1分。22.①戏弄,开玩笑,1分。②(暗中的抬高)帮助,1分23.不必太在意获奖不获奖,或名和实有时未必相符,2分。获奖的不一定就是好作品,不获奖的不一定不是好作品。1分24.希望我们的作家水平提高,写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作品;出于中国人的爱国精神(自豪感);我们实在是等得太久了,应该有获奖的一天。光答第一点,可以得2分。25.A 26.D 27.C
18、“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或“实行多元化的教育评价形式和手段有利于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和培养人才”。(2分)
19、(2分)这里借指传统的考试制度。
20、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2分)
21、能力、态度、情感(3分)
22、考试评价、实践测评、成果展示、讨论答辩、自我反思性评价(2分)
23、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部门。(2分)
24、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2分)
25、答题时注意两点:一是要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体会不答.二是要理解”尺子”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比喻评价形式和手段.(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