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06中国房地产:整顿年后三悬念待破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11:20:29
[选稿]袁静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06-01-03 13:31:49
编者按:200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风起云涌,从政府出台“国八条”,严厉整顿房地产,到集体爆炒“降价”,虽然房价没有骤然下跌,但精明的开发商已经觉得土地的稀缺,于是开始大规模“储地”。囤积居奇是商人的本色,一场政府与开发商的猫鼠游戏开始上演。整顿开始生效,在整顿的大棒下,“烂尾”楼开始回暖,万般无奈之下,业主逼上梁山,民间造房运动蓬勃兴起,但在政府旁观,银行无助,地产商嘲笑的情形下,合作建房纷纷流产成为2005年最后的挽歌。展望2006年,房地产三大悬念仍有待破解。
三大悬念:
·《住房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能否出台
·二手房交易征收20%个人所得税
·物业税是否开征
政府与开发商:
整顿→博弈→烂尾楼
2005年6月25日,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监察部7部委齐刷刷坐在媒体面前,郑重宣布要整顿全国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与以往不同,7部委要求这次整顿必须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各城市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各城市人民政府要明确牵头单位,将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工作的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并加强监督检查。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文件虽然声势浩大,但并非以国务院的名义下发,地方政府依然可以走走形式。”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整顿风暴的即将开始,“降价”风又立即热炒。今年房地产圈子说的最多的一个词是降价,但房地产究竟降价没有?只有消费者和房产商知道。以全国房价最高的上海为例,截至2005年9月底,上海新上市积压的一手房最多时超过2000万平方米;10月以来,新房存量还有近1700万平方米。销售量虽然也在增加,但增量远远赶不上上市量,可售房源越积越多。究其原因,从2005年5月份楼市调控发力开始,近半年来,开发商不约而同地选择“捂盘”,与政策博弈。
以上海为例,据有关房地产专家预测,预计2005年上海商品房新增开发面积在3000万平方米以上,按目前市场整体均价8000元/平方米(实际区域价格差异很大)计算,至少需要2400亿资金才能将其消化掉。而2005年内,上海市政府安排的1000万平方米动迁配套商品房和定向销售的1000万平方米中低价房将陆续上市,其对市场价格的“下拉”效应会越来越大。这些表明,未来上海楼市将持续处在供大于求的状态之下,专家说,“价格上涨已无可能。”
“哪里降了,本来5000一平方米的房子被炒高到10000,现在还是那个价钱,连地铁最尽头也是7000多,老百姓还是买不起啊。”一位久居上海的朋友告诉记者。
银根紧缩、政府对房地产行业重压下,土地立即成为稀缺资源,地产商已囤积土地作为暴利的原始起跑线。“谁的土地储备多,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的市场上多分一杯羹。”西安某房地产商告诉记者。
但储地必须付出代价,从2005年5月1日起,广州的开发商买地不得不掂量钱包了,花钱买地若超过一年不开发,开发商就必须每月支付地价的1.2%作为土地闲置费。这是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公布的《广州市土地闲置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首次对土地闲置费征收标准进行明确。南京市从2005年3月1日就开征了土地闲置费,西安市国土局则明令,征地三年未开发者,政府将依法收回土地。
国家宏观调控着力打击房地产,银行紧跟着又抬高房贷的门槛,央行加息等等,一系列猛药下去,地产商们的烂尾楼开始显现。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海南已复工续建的烂尾楼不到1/3,上海烂尾楼最多时曾达到200余处,广州的烂尾楼有120多宗共计900余万平方米,天津共有停缓建项目37个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
政府面对地处要地的烂尾楼很头疼,据说,有一次,西安新任的市长坐着车围绕他管理的城市巡查,忽然看见地处南门外非常耀眼的著名烂尾楼,他对身边的建委主任说,“这是谁家开发的,怎么老是停在那里,告诉他,如果他再不开发,政府就拍卖!”建委主任赶紧派人找来开发商,老板手一摊,说“没钱,你们政府要收回,可以,我巴不得,你给我钱。”下面人回去给主任汇报,主任说,政府哪来钱处理你的烂尾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