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练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14:23
十年高考科技文阅读题及答案--1994—2003科技文阅读题 (会员上传)
类型:阅读教学      加入时间:2007年9月9日20:56
201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201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初中朗读音频大全
高中朗读音频大全
免费下载新华字典  1994—2003科技文阅读题
[199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
  1990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米切尔·洛林宣布,在2.6亿年以前,栖息在美国得克萨斯山区一种外形像蜥蜴的名叫四角龙的爬行动物,确实是哺乳动物的远古“亲戚”,从而填补了进化链中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中缺少的一环。
  1987年,米切尔·洛林研究了一块盘龙类的头骨化石。随着研究的深入,化石上的一些细节却使他困惑不解。因为大多数的盘龙类在腭部有很大的孔,而在较进化的兽孔类身上,这个孔已被封闭,四角龙也有一个腭孔,但已明显缩小,其直径仅仅为0.635厘米。此外,盘龙类在头部背面有一块很大的骨,用以支持颌骨,在兽孔类中,这块骨头已大大缩小了,而四角龙的这块骨要较兽孔类大,又较盘龙类稍小。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
  这些发现使洛林相信,四角龙是盘龙类和兽孔类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他又把从12块盘龙类和兽孔类动物化石中获得的信息输入电脑(包括腭孔、颞孔形状,头颅骨形状,牙齿数量和着生位置等),然后由电脑判断出两者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在进化树上,通向兽孔类一边的第一个分叉就是四角龙。
23.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2分)
 A.四角龙的头角   B.头角上的骨架   C.被穿越的颞孔   D.穿越颞孔的肌肉
24.文中“两者之间的联系”指的是(3分)
  A.由盘龙类、兽孔类化石中分析出的相关状况
  B.从盘龙类、兽孔类中发现的动物进化规律
  C.腭孔、颞孔、颅骨的形状,牙齿的数量以及着生位置
  D.四角龙与盘龙类、兽孔类之间的区别和变化
25.下列几种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是(3分)
  A.四角龙头部背面那块用来支持颌骨的骨头,比兽孔类的大,但又略小于盘龙类
  B.对三种古生物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大多数盘龙类腭孔大,四角龙的很小,兽孔类的已封闭
  C.洛林的发现是对四角龙、盘龙类和兽孔类身体各部位的化石进行比较分析和计算的结果
  D.洛林的研究,证实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之间存在着过渡类型,填补了进化史中的一项空白
26.根据文中所述,在生物进化系统树上,四角龙出现的位置应该在图中ABCD哪一处?(2分)
[答案:23.(2分)B  24.(3分)A  25.(3分)C  26.(2分)B ]
[199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0-23题。
    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
    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20.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2分)
  A.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
  B.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C.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D.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21. “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3分)
  A.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D.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22.两位学者说,37个讯号“可能来自地球外文明”,他们的依据是(3分)
  ①讯号的波长是宇宙空间极为普通的
  ②大多数电波讯号沿着银河系分布
  ③每次探寻的时间约为200—400天
  ④在庞大的观察资料中这些讯号十分强大
  ⑤捕捉到的讯号是离地球最近的
  A.①③     B.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④
23.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2分)
  A.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
  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
  C.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D.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   
[答案:20.(2分)C    21.(3分)B    22.(3分)D    23.(2分)C]
[199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0—23题。
    加拿大某公司建造了一座示范厂,用酒精而不是用硫磺造纸浆。该公司董事长佩蒂说:“这是未来之路。用酒精制造纸浆意味着出现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技术。”
    如果在小规模工厂里取得成功的这项技术也能在正式规模的工厂里生产出较便宜的纸浆,它将对纸价产生影响。这项技术还能消除造纸工业常有的臭鸡蛋味棗硫化氢的气味。 该公司使用的这种工艺叫ALCELL(即酒精ALCOHOL和纤维素CELLULOSE的合成词),它使用酒精和水代替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这种工艺是加拿大在1972年发明的,以前从来没有实现商品化,但是这家公司希望它能使造纸工业发生彻底变革。
    佩蒂说:“建造一座新的纸浆厂要耗资10亿美元,而且它要求木材供应源源不断。如有ALCELL工艺,只要耗资3.5亿美元就能建造一个工厂,并使工厂不停地运转,所需木材供应量较小。”他又说:“那意味着一个工厂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林业产品分析家邓肯森说:“从环境方面来说,它比较清洁,而且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较容易。”这种工艺取得成功,它将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纸浆。
20.第一段中提到“示范厂”,第二段中提到“小规模工厂”、“正式规模的工厂”,第四段中提到“小型厂”,对文中这四个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型厂”就是“小规模工厂”,它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
  B.“示范厂”属于“小规模工厂”,“小型厂”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
  C.“示范厂”属于“小型厂”,也属于“小规模工厂”。
  D.“小型厂”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示范厂”也不是“小规模工厂”。
21.第四段中,佩蒂说“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他要说明的是(3分)
  A.纸厂规模的缩小          B.纸张成本的降低
  C.生产流程的简化          D.纸浆产量的减少
2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造纸工业通常会产生难闻的臭鸡蛋味棗硫化氢的气味,这是因为在制造纸浆的过程中使用了硫磺。
  B.运用ALCELL工艺制造纸浆,使用酒精和水而不使用硫磺,因而避免了难闻的臭鸡蛋味棗硫化氢的气味的产生。
  C.ALCELL工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使用酒精和水而不是使用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所以不会产生难闻的硫化氢的气味。
  D.造纸工业通常以硫磺而不是以酒精和水为主要原料来制造纸浆,因而很难避免难闻的硫化氢的气味的产生。
23.对于ALCELL工艺,佩蒂和邓肯森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下列对他俩看法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佩蒂认为该工艺能降低造纸成本,是一种无污染的技术,邓肯森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
  B.佩蒂认为该工艺清洁、无污染,降低了造纸成本,但邓肯森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
  C.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容易掌握,利于建造新纸浆厂,但佩蒂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
  D.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对造纸原料要求低,利于环境保护,佩蒂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
[答案:20.(2分)B 21.(3分)A 22.(2分)D 23.(3分)A]
[1997]阅读一段文字,完成20-23题。 
  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
  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层组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结肠炎、过敏性肠综合症等都与肠脑内产生的问题有关。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一氧化氮等。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肽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
  颅脑面临惊恐时释出的应激激素会冲击胃脏以生痉挛;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应激激素过分刺激还会导致腹泻。当情绪压抑时,食管神经受到高度刺激会感到吞咽困难;颅脑释出的应激激素还会改变胃脏与食管间的神经功能,导致胃灼热。
  最初的脑神经系统起始于管形动物,生存竞争需要更复杂的颅脑,从而发展了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肠神经系统不能进入头颅与胃肠相联,而为了适应高级动物进食和消化的需要,自然法则就保存了有独立功能的肠神经系统。就人而言,早期胚胎发育中产生的神经脊,一部分进入了中枢神经系统,另一部分变成肠神经系统,通过迷走神经连接两者——颅脑和肠脑。
20. 根据文意,肠脑之所以称为“脑”,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它是不依赖中枢神经系统而独立活动的神经系统。 
B它的物质构成中含有神经细胞及对其起显著作用的物质。 
C它具有同颅脑一样的能够控制肠胃运转的独立功能。 
D它起源于管形动物的脑神经系统并从中分化出来。 
21. 根据文意,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 
B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进行运转和控制活动。 
C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 
D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 
22. 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应激激素作用于肠脑引起肠神经系统化学物质的改变。 
B情绪的变化是肠脑和颅脑发生联系的重要渠道。 
C进食和消化的需要是肠神经系统形成的基础条件。 
D重要的肠神经系统因不能进入头颅而成为独立系统。 
23. 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国某些科学家否定了每人只有颅脑的观点。 
B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神经的位置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见解。 
C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胃疾病的产生补充了新的见解。 
D美国某些科学家对人类某些器官的发生过程提出新观点。
[答案:20.(2分)C 21.(3分)C 22.(2分)D 23.(3分)B]
[199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3-26题。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了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 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 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23、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24、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美国的那种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
2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26、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不过十多年时间。
B、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之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
D、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它给作物栽培带来从未有过的根本改革。  [答案:23.D C B C]
[1999] 阅读一段文字,完成17—20题。 
  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
  传统认为,哺乳动物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无论冬眠动物,还是非冬眠动物,甚至人类,其心脏工作的原理是相同的。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但是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从而使心脏的舒张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死亡;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因此心脏细胞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时心脏正常活动的关键所在。
  后来的研究证实,心脏细胞的这种变化还不是冬眠的根本原因,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然而,人们却一直没有发现这种遗传基因。直到最近,日本科学家发现,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HP。HP只能在冬眠动物身上找到,并与冬眠同步出现。这表明,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人类身上也能找到类似冬眠的现象吗?人类也可能冬眠吗?答案是肯定的。人在睡眠时也有体温降低、心跳放慢的现象,这在性质上与冬眠相似。而身体硕大的熊的冬眠,为实现人类的冬眠提供了可能。如果以HP为线索,也许能重新认识熊的冬眠。一旦控制熊冬眠的遗传基因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不是不可能了。这样,人类就能把自身的代谢控制到最低极限,从而有利于癌症等疾病的长期治疗、未来的宇宙旅行等。
17. 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动物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 
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 
C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 
D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体温是否可以调节。 
18. 按照传统的看法,下列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温度的降低,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B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C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心脏仍能保持在非低温条件下收缩和舒张的原状不变。 
D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使心脏的收缩也随之增强。 
19. 文中认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冬眠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 
BHP是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新发现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CHP不能在非冬眠动物体内找到,而它的出现周期又跟冬眠动物的冬眠周期相同。 
D在发现HP之前,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动物体内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 
20.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冬眠只是冬眠动物的一种机能,但是从人类治疗疾病和宇宙旅行等需要来看,研究人的冬眠还是有重大意义的。 
B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 
C人在睡眠时体温降低、心跳放慢,这虽然不能认为就是冬眠,但是对研究人类实现冬眠具有重要的启示。 
D身体硕大的熊跟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熊冬眠的遗传基因一旦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有可能实现。
[答案:17、B  18、A  19、D  20、B]
[20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几个月前,来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缓慢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钠原子的过程。但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 
  德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韦尔奇博士意识到,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它包括把一个装有固体铷金属的特殊透明容器(称为"小室")加热到大约100摄氏度,然后把两束经过细微调节、波长略微不同的激光射入小室。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
  降低光速能获得诸如非线性等其他一些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的行为是线性的:把入射到玻璃上的光的强度增加一倍,穿过玻璃的光的强度也会增加一倍。但是,非线性意味着入射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透射光的巨大改变。正是这种性质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人们在通过光缆传送光脉冲时,常常需要把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信号延迟一段时间。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个脉冲沿着为此目的而专门建造的很多光纤发送出去,而采用一个大小为1升、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更加有效。
  韦尔奇小组的成员卡什说,装满铷气的小室在改变激光束以产生难以获得的波长方面极其有效。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17.文中画线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
  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
  D.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18.下列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是
  A.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
  B.使铷原子处于不会吸收光的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C.使波长略微不同的两束光互相作用而产生慢光
  D.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
  1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的钠原子可以把光速降低为17米/秒 
  B.在高温中的铷原子处在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C.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光脉冲可以比利用光缆更加有效
  D.缓慢通过高温铷气的入射光具有非线性效应
  2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
  B.光通过高温铷气时,其传播的速度也会降低
  C.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D.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 
    [答案:17A 18D 19C 20B]
[20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铜奔马正名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路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筒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三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quot;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心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咸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免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命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17.以下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坛
B."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二名跟铜奔马造型相合,但未被采用
C."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
D."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
18.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钢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19.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
B."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的"二句"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
C.铜奔马足下有一鸟,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
D、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钢奔马的造型
2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答案:17.B 18.C 19.D 20.C]
[200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沙和细沙被吹移到附近就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7.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有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8.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9.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答案:7、A 8、B 9、A 10、C]
[20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待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C,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C。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上的这片蓝天。
7.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8.根据原文,全球气侯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
 A.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导致不少地区沙漠扩大,疾病流行。
 B.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一些地区会因为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C.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D.台风频频袭击,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
9.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C.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见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答案:7.A    8.C    9.D    10.B  ]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707/200799205647.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