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组织、新领域、新拓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52:10

新组织、新领域、新拓展

——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发展笔谈
日期:2010-08-15 作者:王长江;卢先福;梁妍慧;阴群;刘宗洪 来源:文汇报                      
    
    
编者按
    
    日前,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上海市党建研究会、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在浦东新区区委党校共同主办“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发展理论研讨会”。会议围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发展这一新的课题展开了理论研讨。与会代表就“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实践探索、发展动力、发展内涵、发展模式及其存在的体制性障碍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本报今天摘要选登部分学者的文章。
    
“两新”组织党建和党的转型
    
    ■王长江
    
    我们党领导的是一个有自身发展规律的社会,党的活动要在方方面面都体现出党的领导作用,要把民众和公共权力联系在一起,就必须按照规律去运行。正是从这样一种角度说,我们党正处于思维观念和体制机制的转变过程中,这是我们今天思考“两新”组织党建的一个认识基础。
    
    “两新”组织党建问题的本质是党的转型问题
    
    在思考党的建设的时候,首先需要给党一个定位。我们党有一个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老掉牙的课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才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在实践中,这是一个新的刚刚在破解的问题。
    
    我们这个党确实有它自身的特点。过去我们总是强调中国共产党跟别的党不一样,有很多优势,也有很多优点,有很多特殊性。我们党的最大特点是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政党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所谓民主政治,简单说,就是老百姓和公共权力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关系。至少在道理上,这是民主政治的出发点。老百姓是主人,公共权归他们所有。因此,公共权力应该为民众所掌握,为老百姓服务。政党的作用就是在实践中把两者连接起来。所以,政党是为民主政治而生的。我们建党的目的,是利用政党这一组织的特性,团结民众,组织民众,推翻统治阶级,夺取政权。但是,在夺得了政权之后,民众成了主人,该他们来当家做主了,政党就又回到了把民众和公共权力连接起来的位置上。政党要做的事情是怎么帮助人民当家作主,怎么帮助人民来控制公共权力的运作,怎样使公共权力在运作中体现老百姓的意愿和诉求。这个过程,就叫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可以说,这个转变,现在也正在过程当中。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两新”组织中的党的建设,我们也会发现这方面的问题。计划经济沿用的是革命党的思路。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根本任务是进行民主革命。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把国家发展作为一个和闹革命一样的政治任务,制定一套完整的计划,然后从中分解计划,最后计划落实。每个党组织、党的干部和党员,都是为完成这个计划服务的,就好像过去所有组织活动都是为了夺取政权服务一样。
    
    今天,情况显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我们把市场经济引入国家的同时,我们发现,社会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政治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政党发展也有它自己的规律。政党介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能改变这些规律,更不能违背这些规律,而是要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市场经济把人的利益追求作为前提,允许人们去追求自己的利益,执政党、国家和政府只是对人们的行为做出规范,在规范许可的范围之内,人都有自己的自由,包括追求财富的自由。这样一来,市场就有了自身的规律,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就有了自身的规律。我们发现企业的目标和国家的目标已经不再是一回事,有时还会相冲突。要求企业去服从国家的意志,这样的设计目标肯定达不到,企业也无法运转。相反,国家要调动各部分自身的积极性。所有这些,都已经不是按照过去设想的那一套来运行。面对这种深刻变化,我们仍然要求在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在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
    
    既然我们是借着市场经济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而市场和企业运营又有自身的规律,那么,党的建设也必须按照相应的要求来行事,这就是结论。当然,有人会说,既然企业有自己的运营规律,那就不应该有党组织的介入。国外的五百强都没有建立党组织,不也同样运行良好吗?这就把问题简单化了。所有的企业都有法人治理结构,为什么有的企业垮了,有的企业却没有垮?企业之间是有竞争的。有的竞争力强,有的竞争力弱。竞争力从何而来?一开始是技术,是硬件,后来发现还有软件,硬软件相互配合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党组织应该到这一系列要素当中去找自身的位置。党组织这种形式我们过去用得比较顺手,比较顺当,那可以不可以放到企业里面去?放到企业中去,企业怎么运作,在企业的哪个环节上党组织可以发挥作用?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才是对的。
    
    我们党领导的是一个有自身发展规律的社会,党的活动要在方方面面都体现出党的领导作用,要把民众和公共权力联系在一起,就必须按照规律去运行。正是从这样一种角度说,我们党正处于思维观念和体制机制的转变过程中,这是我们今天思考“两新”组织党建的一个认识基础。
    
    党的转型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过去是我们党自己设计了一个政治目标,然后把所有的要素,包括党组织、基层组织、各级组织活动都作为要素组合到这样一个大目标中去。所以,本身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发展的多元性。经济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化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社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甚至是政治运行也不完全是按照我们的设计来运行,它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违反了这些规律,就要吃亏,就要付出代价。与这种情况相适应,很显然,党的建设也不再是按照既定目标规定每个部分的作用。恰恰相反,党要在社会当中起作用,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按照这些规律去找自己的位置。这就把我们的观念转变了。只有转变观念,各种类型的党组织才能够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社会组织同样如此。社会向前发展,市场经济向前发展,会催生社会组织,这是组织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人们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人们终究会认识到,组织起来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利益意识的不断觉醒,民间组织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党究竟怎么办?首先需要的就是观念的转变。在现实中,这种观念转变还远未完成。有的时候甚至看上去观念好像转变了,实际上旧的观念还会作怪。人们的利益不光是物质利益,不光是经济利益。当人们的其他利益诉求也要化成组织化的利益诉求的时候,我们如何应对?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深刻的思考。
    
    有许多观念问题需要我们去转变。如果不转变观念,老是站在过去闹革命时形成的思维观念来看待问题,那是不行的。作为一个执政党,应始终把广大民众对掌权者的认可度摆在首要位置。
    
    不断探索党联结社会和国家的方式
    
    1、应当把党的建设放在政党、社会、国家三者关系中去考察。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只看到两者,而看不到三者。我们从革命党走过来,很多时候不是把自己摆在社会和国家中间,而是要么把自己等同于老百姓,老是对公共权力抱一种质疑的心态,即使把自己的人送上了执政岗位,也觉得不放心,还得另设组织指挥他们。这完全是一种心态还未转变过来的体现。要么认为国家政权既是我们党取得的,就该由我们说了算,把政党和政府混为一谈。所以,处理与“两新”组织的关系,要么就是社会中的一部分,然后另眼看国家;要么就是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如果带着这么一种思维到“两新”组织中去建党组织,这个党组织怎么定位就很难。我们经常把自己设置在这个两难选择中,实际上忽略了政党、国家、社会是三者的事情。不是说政党就等同于国家,当然也不是说政党就等同于社会,而是说政党应该是国家和社会联结的一个桥梁。
    
    2、应当根据时代的变化来思考“两新”组织的党建。我们时代的最大变化是利益的多元化。特别是科技革命的推动,使得这个社会利益多元化。过去的政党可以一锤定音,我站哪,我站在无产阶级一边,那资本家就是我的死对头。现在很多问题都是靠在边界上,好多问题经常和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叫生活化的政治。生活化的政治不是说没有政治,而是通过生活的环节、问题的环节来反映出政治,这样切入问题才行。经常是,我们这个问题不切入,还是在大而化之的理论问题上转来转去。淡化政治化的色彩,才是“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面对民间组织的发展,我们要思考民间组织本身和党组织之间的关系。民间组织实际上也是一种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和党组织形式之间越来越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你看西方国家政党,哪有超过一千万党员的党,上一百万就算大的了,通常是几万、十几万。它的政党周围都有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它靠着大量的非政府组织来巩固它的执政基础。这一条应该说是很好的思路。西方非政府组织实际上有这样的优势,第一能够保障使自己的支持者组织化。第二,又能大大降低执政的风险,它组织的民间组织是外围组织,某个人一旦出问题,只是那个民间组织首当其冲。“两新”组织党的建设能不能换个思路,把新社会组织本身的发展也当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者为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两新”组织党建的重点
    
    ■卢先福
    
    加强非公经济党的建设问题,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首先,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需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既定政策,必须毫不动摇。其次,这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里,无论是企业主,还是打工者,都是新的社会群体,如何在他们中间加强党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巩固和扩大新形势下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现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要不要建立党组织,争议已经不大,关键是党组织发挥作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这里面涉及的问题很多。
    
    首先,是党组织的职能定位,它究竟起什么作用。在这个问题上要强调两点:一是要全面理解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职责和任务。现在,很多企业只强调党组织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忽视了党建工作的其他任务和要求。这是片面的。当然,党组织要围绕企业的发展开展工作,这是党的中心任务的要求,也是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基础。企业发展了,职工收入增加了,党的活动才能为业主所理解,为职工所支持。但是,如果党组织仅仅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其他的事情都不管,这与党章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的职责任务的规定不一致。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发挥好作用,不但要为企业的发展服务,还要保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监督,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等,这样党组织才算尽到了责任。二是要明确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一个是促进企业发展,这是企业党建工作的目标和切入点;另外一个是协调各方利益,这是只有党组织可以也应该担负的职责;还有一个就是抓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切实把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好,这是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第二,是党组织的工作重点。上海对“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提出,要更加贴近各主体服务对象的实际。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而言,主体服务对象,一是“老板”,二是企业职工。因此,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就是这两部分人。一方面,要加强对业主的工作。现实情况表明,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里能否发挥作用、发挥多大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主的态度。对待企业主,光说好话、一味迁就不行;对着干更不行。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方针。对企业主的政治诉求,我们要建立合理的制度通道。特别是对那些拥护党的领导、合法经营、社会责任感强、符合党员条件的,应吸收他们入党。另一方面,就是要做好企业职工的工作。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在团结凝聚职工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党在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工作的立足点和根本要求。党组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化解各种矛盾。除了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还要全面提高职工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必须建设一支适应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基层党务工作队伍。这是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关键,也是当前的一个薄弱环节。将来应尽可能地从企业内部的决策层、管理层当中物色适当的人选,这对于开展党建工作更为有利。至于那些原来在机关和国有企业工作的党务干部,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有他们的长处,但也要注意克服其长期固有的身份形成的习惯思维,不可把机关、国企中的那套党建工作模式直接搬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当中来。还有,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干部的教育培训、激励和保障机制。要完善考核办法,落实相应待遇,建立保障制度,维护正当权益。
    
    (作者为全国党建研究会副秘书长、教授)
    
党建领域的战略性拓展
    
    ■梁妍慧
    
    全国各地在积极发展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同时,高度重视其党建工作,及时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基层党建的总体格局之中,这不仅开拓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领域,提出了该领域中基层党建的新路径,而且还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即党如何领导社会这个日益突出的新领域。
    
    1、党领导社会这一重大领域的凸显
    
    我们党的领导对象和领域,大体经历了三次重大转移或拓展:第一次是在战争年代,由建党初期重视在工人、城市中建党组织,转向在农村根据地、特别是在军队中建基层党组织,创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方式,以及党直接指挥管理枪的领导体制和模式。
    
    第二次是在执政后的前30年,由以往的在军队中建党,扩展到了国家机关、企业、农村等各个单位中,创立了“支部建在单位中”的组织模式。其特点为:依托行政组织建立党组织,依赖行政权力开展党的工作,形成了党政一体化、党社一体化、行政命令制的领导体制与模式。
    
    第三次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出现了大量的非行政化的“两新”组织,出现了体制内不断剥离出来的人员,即“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出现了不断剥离出来的事物,即后勤、行政管理社会化。这种种趋向,预示着“社会”从“国家”这一领域中凸显出来了,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摆在政党面前。“两新”组织、社会人、公共事务等,虽然摆脱了原有的纵向行政体制,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组织了,“社会人”还需要进一步向社会“组织人”发展。党组织要创建一种不同于传统单位制的建党理念与方式,实行不同于以往命令式的指导与关怀。
    
    2、党领导社会的特点,即“区域性大党建”的功能、设置与活动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探索并确立了党的领导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式,如: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要实行“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等。今天,利益、观念、权益都多元化了,经济与社会领域也从国家和政党领域中相对独立出来了。这就要求政党必须转变理念、改进方式,以“两新”组织党建为突破口,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新路径。从现有创造的经验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功能作用上:党组织要从以往依赖行政手段包揽一切、决定一切,转向依赖协调、服务方式来整合社会、服务社会。通过向不同利益主体、各类人员,提供生产、生活、权益等多种服务项目,达到整合不同利益群体的目的。这种变化,使党组织与各种组织都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了,因而只能通过协商、服务的方式,而不可能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了。今天,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转向围绕企业健康和谐发展,要求党组织既要成为企业发展的促进者、政府和企业的沟通者,又要成为劳资关系的协调者、文化建设的组织者。
    
    二是在组织设置上:从封闭、各自为政的单位建党模式,转向开放、有机联系的网络化建党模式。这就是党建工作“服务”社会这一功能在组织上的内在需要,即融入社会、扎根社会。这一探索经历了以下三步,第一步,是在一个个“两新”组织中建党组织,这时还明显地带有传统党建的痕迹。第二步,发展到“支部建在楼上、建在产业链上、市场上、区域上”,从以纵向为主,伸展出了多种横向关系。第三步,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组织体系。
    
    三是在载体和方式上,从单一转向多样。这一多样,首先表现在整合行政、居民区、驻区单位等各种资源,实行体制内外党建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共建、共创、共享、共赢”的目标。
    
    3、党领导社会的持久动力源
    
    构建和谐的党与社会关系,其动力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政党。政党依据环境变化,提出适时的对策,自上而下地推行。二是广大党员和群众。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自下而上的推动力。要探索适合“两新”组织乃至整个社会领域发展基层民主的新方式,为党领导社会注入持久的动力源。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
    
    ■阴群
    
    现阶段,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客观上还存在制度性缺失,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结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要求,当前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在工作理念、目标、机制、模式以及工作重点上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和突破。
    
    对策之一,以解放思想为动力,工作理念由以所有制为特征转向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破除党建工作的体制性障碍。
    
    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党建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要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特点,又要注意与其他领域党建工作统筹考虑,放在整个基层党建工作的大格局下来把握。建立全新的“开放式”机制,促进各种要素间的流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基层大党建格局,将成为基层党建工作新的发展趋势。
    
    对策之二,以建立学习型政党为契机,工作目标由组织全覆盖转向工作全覆盖,确保党组织平时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关键是党的工作覆盖,党组织作用的发挥。要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斜向到角”网络化管理为基础,形成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与楼宇党组织良性互动,营造浓厚的学习讨论氛围,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依托“楼宇党建”、“楼组党建”、“社区党建”建立学习型支部,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延伸党建工作的力臂,扩大党建工作影响力。
    
    对策之三,以增强社会凝聚力为要求,工作手段由行政化的刚性管理转向柔性化的社会整合,探索无行政权力依托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
    
    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要从行政依附型的单一、封闭的模式向组织、机制和活动多维的开放型转变;要从行政化管理向指导、服务、自治结合型转变。党组织要更多凭借组织优势、政治优势,采取沟通协商、服务关怀等柔性化的社会整合方式,比如,通过党的上级党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为基层党组织提供更多的政治资源,包括政策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等,努力弥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及单位转制后基层社会服务不足的缺憾。
    
    对策之四,以促进企业发展为目标,工作机制由组织自身建设为主转向与经济工作的双向互动。
    
    企业党组织作为政治组织与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经济组织,有不同的组织要求、组织目标以及不同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制度建设方面更多侧重党员教育管理,缺乏与经济工作相融合、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机制。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按照“企业需要、业主支持、党员欢迎、职工拥护”的要求,只有建立与企业经济工作相融合的双向互动机制,才能使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与企业以经济为中心的目标要求相契合,才能使企业党组织在平时看得出,在关键时刻站得出。
    
    对策之五,以团结、凝聚职工群众为原则,工作重心由注重利益分配转向维护企业主体各方合法权益,扩大党组织的利益代表功能。
    
    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多种利益的集合体,形成以董事会为代表的投资者利益(资本利益)主体,以总经理为代表的经营者利益主体,以职代会为代表的职工利益(劳动者利益)主体。企业存在着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等多方面的关系。党组织必须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为目标,推进工作重心转向“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激发党员主体活力,凝聚广大员工。
    
    对策之六,以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为重点,工作方式由“公转”带“自转”转向开放式的“联动”,拓展和丰富党建工作新内涵。
    
    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党的工作方法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非公有制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党在企业的工作内容应当更多根据上级党组织的要求与企业自身的需要两方面相结合的原则来确定,即“公转”带“自转”的方式,积极探索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有效途径。
    
    (作者为浦东新区区委党校副校长)
    
创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
    
    ■刘宗洪
    
    所谓无行政权力依托的党组织,是指在行政权力之外,依靠自己力量发挥作用的党组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推广在农民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加大在中介机构、协会、学会以及各类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力度”,凸现了党对加强无行政权力依托党组织建设的重视。
    
    无行政权力依托:新形势下基层党建的新领域
    
    无行政权力依托的党组织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1、政党的基层组织是一个政治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依托于行政部门的权力。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已经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相对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伴随三大转变,我们党有一个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任务,需要回归政党固有的功能。这就要求党组织与行政权力机关作适当的分工。
    
    2、公民社会的生成,将扩大无行政权力依托党组织的活动空间。公民社会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诞生的,是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公民社会的特点是“私域”的扩大,从而使无行政权力依托党组织成为党建研究的新领域。首先,多种经济成分的快速发展导致非公有经济的党组织无行政权力可以依托。第二,社会与政府分离,使各类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无行政权力可以依托。第三,在政府权力可以控制的某些领域,党组织也面临弱行政权力或没有行政权力依托的挑战。
    
    3、发挥非权力影响: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走向。实践证明,用党政相互兼职的方法固然可以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但并不能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难点问题。从政党政治的实践来看,无行政权力依托的党组织要发挥作用,根本在于发挥非权力影响。党组织的非权力因素是靠党的政治动员力、文化的吸引力和党性的感召力。
    
    无行政权力依托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创新
    
    无行政权力依托党组织的产生和扩大,主要源于非公有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上海是率先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方,公民社会的形态相对比较成熟,因而在无行政权力依托的党组织不仅众多,而且在实践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上海基层党建的实践表明,基层党组织没有行政权力依托,也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1、构建大党建格局,营造党建的良好氛围。发挥无行政权力依托党组织的作用,需要地区党建的良好氛围。上海多年来着力构建大党建格局。首先,为无行政权力依托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政治保证。这类“两新”党组织大多数建立在社区,因而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就成为无行政权力依托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关键。第二,通过党组织对党务干部的合理配置,为“两新”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第三,通过党组织资源共享机制,为“两新”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了工作平台。
    
    2、围绕发展的大局,显现党组织的重要价值。多年来,上海党建为加强无行政权力依托党组织的建设,确立了“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依据这一思路,上海无行政权力依托党组织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围绕企业或部门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赢得了单位行政部门的认同。
    
    3、协调利益关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在现代政治体系中,政党既要代表阶级利益,又要综合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以后,社会利益矛盾日益凸现。为推动社会和谐,发挥党组织协调利益的功能具有紧迫性。由于非公有经济存在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因而利益矛盾比较突出。要实现非公有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党组织协调劳资双方的利益关系。
    
    4、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发挥党组织凝聚人心的作用。企业的发展需要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推崇的价值观,是企业竞争的软实力。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需要先进文化的引导。党的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这一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艰苦奋斗,强调爱岗敬业,强调创一流的业绩。
    
    5、开展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为职工营造温馨的精神家园。在公民社会中,群众的自主性活动越来越多。这既凸现了群众精神享受的重要性,也为“两新”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舞台。
    
    进一步拓展无行政权力依托党组织作用的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我国的无行政权力依托党组织的规模还会扩大。加强“两新”党组织的工作创新,是当前开创基层党组织新局面的重要领域。
    
    1、上级党组织要加强对无行政权力依托党组织的指导和支持。为加强“两新”党组织建设,应当在地方党委建立严格的党建责任制,做到有检查,有指导,有考核。同时,上级党组织还应当通过工商联、民政部等有关部门加强与非公有经济企业或社会组织的沟通,为“两新”党组织提供舆论环境和工作支持。
    
    2、建立一支忠诚于党的事业的党务干部队伍。这支党务干部队伍不仅要政治上强,而且要业务上精、知识面广、有较强的活动能力。有了这支党务队伍,就能凝聚群众和吸引群众,就能有效地开展组织活动。
    
    3、发展党内民主,发挥党员的主体地位作用。在“两新”党组织中,党员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发展党内民主至关重要。民主的核心是选举。没有选举就没有民主。在“两新”党组织中,不存在掌握行政资源的党员干部。如果上级党组织在这里直接任命党员干部,必然因没有民意基础而难以开展工作。要扩大党员干部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要健全党内服务和关怀机制,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把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应用于基层党建,善于团结有影响的人物。统一战线是我们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法宝。运用统一战线的理念,可以有效促进党的工作。
    
    (作者为上海市委党校政党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