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学会爱就行了吗?要不要让学生学会一点“恨”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5:38:48

    毫无疑问,建设一个真正美好、正义的社会,不仅需要对贫困者、受难者、受害者予以真切的同情、关怀及帮助,而且需要对贪婪、欺压、施暴之类危害他人及公众利益的丑陋行径予以坚决的谴责、阻止及惩罚。如果说前者——也就是同情、关怀及帮助——必须诉诸于“爱”的话,那么,后者——也就是谴责、阻止及惩罚——则不得不仰仗于“恨”。这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同一件事情”便是建设真正美好、正义的社会。没有足够的“爱”,这世界便会缺少温情、缺少温暖、缺少温馨,弱者便难以生存。而没有必要的“恨”,这世界便会缺少愤激、缺少愤慨、缺少愤怒,丑恶、邪恶及罪恶的行径便会肆无忌惮,且这些行径对弱者造成的伤害远非“爱”的同情、关怀及帮助所可消解。

    这里所说的恨不是“仇恨”的恨、不是“嫉恨”的恨、不是“怨恨”的恨,而是“痛恨”的恨,是对于缺乏人性、缺乏良知、缺乏道德的一切丑陋行径的深切愤恨。有了这种恨,在危及社会公平、正义及和谐的种种丑恶、邪恶及罪恶的行径面前,才会有横眉冷对,才会有拍案而起,才会有义正词严,才会有挺身而出,才会有见义勇为。这样的“恨”,难道不是建设一个真正美好、正义的社会所必需的吗?

    在这个意义上,也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似乎可以借用一下周恩来1963年3月6日给雷锋的题词中的一个词语来表达当下中国教育的一项有张力的任务,即我们的教育应当使学生学会“憎爱分明”。在我看来,如果我们的教育不使学生学会一点“恨”的话,如果我们的未来一代将来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对于缺乏人性、缺乏良知、缺乏道德的丑恶、邪恶及罪恶行径熟视无睹、毫无愤恨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依然不会形成对于丑恶、邪恶及罪恶行径的巨大威慑力量,这些行径便依然会肆无忌惮、愈演愈烈。

    在这个意义上,也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似乎可以套用一下被称为“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提出的一个问题的句式来提一个问题。当年梁济向梁漱溟提出的问题是“这个世界会好吗?”我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在使学生学会爱的同时、也学会一点‘恨’的话,这个世界会好吗?”(吴康宁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