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接受失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40:54
让学生学会“接受失败” ——记首届中国青少年英语能力大赛 本报记者 宋晓梦 刊发时间:2010-08-18 02:44:03 光明日报   [字体: ]   在日前中国青少年英语能力大赛的闭幕式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陶西平先生在致辞中说:“我向成功的和失败的同学都表示‘祝贺’!”接着,他告诉台下的同学:几天前,他在加拿大参加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那位校长对毕业生们说:“应该学会接受失败,因为成功能使你成长,失败也能使你成长。”

  此时,这句“学会‘接受失败’”的提醒,对台下不少师生有着特殊的含义。

大赛设计者的初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年来,英语一直是比较活跃的学科之一。但是一线教研人员反映:尽管我们想出了很多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是在大规模的考试中,囿于条件的限制,仍是一张考卷考知识,无法全面体现学生真实的语言能力、理解文化能力、团队协作与交流能力等。

  鉴于英语教学的这些问题,主办这次大赛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国翻译协会的专家们,为这次大赛设计了富含语言技能、语言思维和语言文化的拼词比赛、看图作文比赛、看图说故事比赛、电影配音比赛、英语DV短篇制作比赛、英语电子杂志比赛(杂志内容:我的学校)、英语短剧比赛等一系列必选和自选的项目。全国基础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连仲教授说:要让我们的孩子对英语学习有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把学到的东西用起来。

眼泪引发的感慨

  显然,这次大赛的项目与目前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距离。赛场上,那些平时注重能力培养的学校很快脱颖而出,而那些在改变应试教育中步伐不大的学校,便难以取得好成绩。

  如果说这些都在评委们的意料之中,那么一些师生的反映却有点出乎他们的意料。大赛负责人、中国教育学会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英语研究室主任雷军老师,好不容易把两个在拼词比赛中因落败而伤心哭泣的孩子哄好,第三个却怎么也哄不住了。尽管雷老师一再对她说:你能来到北京参加决赛就已经很优秀了。可她还是不停地哭着自责:“我没能给妈妈争光,没能给学校争光,老师要骂我的,妈妈要打我的……”个别比赛失利的领队老师,也私下找评委,希望给个奖,说是“不然回去没法向校领导交代……”评委们感慨地说:“我们的中小学师生,活得实在太沉重了!”“背负这么沉重的包袱,学习的快乐从何谈起!”

  然而,在对成绩过度关注的同时,一些学生对另外一些环节又表得极不在乎——在这次大赛中,有一批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优秀学生志愿者,大赛组委会的老师们一再鼓励小选手们去和他们交流,不要失去这个练习口语表达的难得机会,可不少孩子还是一味退缩。实在“被逼无奈”,还要回头问老师:“去说什么呀?”张教授告诉记者:“能参加决赛的学生都有一定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问题是他们对成绩以外的东西没兴趣,包括这么宝贵的学习机会!这种唯分数、唯锦标,轻能力提升的功利主义倾向,是英语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

遗憾中的欣慰

  首届中国青少年英语能力大赛结束了,虽然从比赛成绩的角度,不可能人人优胜;但从发现差距,找到方向,改变理念,学到方法的角度,却人人都是赢家。“选手与英语名家面对面”主题论坛,为孩子们答疑解惑;“‘用英语、学科技、交朋友’——中国科技馆半日游”让师生们再一次深切体会“用中学”的效率与乐趣;在首届《基础英语教育多元目标》高级论坛上,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央教科所龚亚夫研究员《重构英语教育理念与英语教学目标》的演讲,让来自基层的教师们耳目一新;孙伟教授谈《如何把学习英语的复杂变简单》,一石激起千层浪……

  内蒙古呼和浩特苏虎街小学10岁的江玥同学,来之前每次英语考试都是100分,一到北京才发现别的小选手能力那么强,深感自卑。可是在后两天的赛事中和活动中,她感到自己赛绩虽然仍旧不佳,但在强手如林的环境中,胆子越来越大了,想说想练的冲动越来越强了,小江玥非常高兴!大赛结束后,评委老师问她下次还来不来?江玥毫不犹豫地说:“还来!来了才有学习的动力!”一位赛绩不佳的领队老师表示:“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回去应该怎样调整教学模式”,而这正是大赛设计者的初衷。

图为学前组小选手的风采。(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