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规律性原理的总结 - 秦始皇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29:11
历史科规律性原理的总结
默认分类 2010-04-11 12:17:27 阅读2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目的:历史题目中有许多是有规律性的,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那么就可以举一反三,对这一类型的题目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许多历史事件其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1、两者一般有三种情况:(1)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发展;(2)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3)生产关系超出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力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做出调整的只能是生产关系;
(1)成功调整: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商鞅变法、三大改造、1978年的改革。
(2)失败调整: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例如:(07年汕头一模文基)1、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曾经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数次调整。“文革”以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广东五校联考文基题)2、制度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新制度确立后,它自身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下列事件不属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是
A.垄断组织的出现                     B.罗斯福新政
C.中国的改革开放                     D.中国的三大行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文化、思想),许多历史事件当问及其根本原因是可从此方面着手。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中国明清时的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时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
例如:(07年深圳二模文基)1、宋代民间风情画的出现、宋词的流行以及话本文学的发展,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A.政治动荡不安 B.城市经济的发展  C.民族之间战争不断D.小农经济的繁荣
三、在外交方面国家利益至上和综合国力决定一切
德国铁血宰相卑斯麦有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例子:20世纪50——80年代中、美、苏三者的关系
 
年代
关系
 
50、60
 
原因
 
70
 
原因
 
80
 
原因
 
美苏争霸
 
敌对
 
美苏争霸中,美占优势。
 
敌对
 
美苏争霸中,苏占优势。
 
敌对
 
美苏争霸中,美占优势。
 
中美
 
没有外交
 
建交
 
时好时坏
 
中苏
 
建交
 
恶化
 
趋向友好
总的来说,这几十年,美国和苏联由于在争霸中形势不断变化,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拉拢中国。而中国也由于自身的利益需要,不断调整与美苏的关系。
四、一分为二、有利有弊的评价方式
这种例子很多,如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等等。
五、原因规律,一般题目都是问主要原因或者根本原因,如何区分。
1、(1)主要原因一般指事件的内因。
 
事件
 
内因(主因)
 
外因
 
中国五四运动爆发
 
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外国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对中国的不公
 
苏联解体
 
国内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2)主要原因特殊情况时指外因。在我们所学的例子中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发生的一些事件。
 
事件
 
内因
 
外因(主因)
 
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黄金时期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推动
 
外国列强由于一战而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一战后民族工业的萧条
 
封建经济对其的压制
 
帝国主义又卷土重来
2、根本原因,此情况可参考第二大点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内容。
例:(08年广州一模文基)1、明末清初,“工、商皆民生之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原因是
A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 小农经济发展   C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 中央集权加强
(07年深圳一模文基)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和英国的洛克几乎是同时代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甚微的情况下,他们的主张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究其根本原因在于
A.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或发展      B.严酷的君主专制统治
C.近代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D.猛烈的人民反抗斗争
(07年深圳一模文基)3、19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这主要是由于
A.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放松了对我国的经济侵略  B.中国民族工业初步打开了国际市场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兴办近代企业的限制  D.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鼓舞了广大人民
(08年华师附中模拟题文基)4、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出现的根源是
A、巩固皇权   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C、地方割据混战   D、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
(08年华师附中模拟题文基)5、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其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的侵入
C、中国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    D、中国丝、茶大量出口
(07年广东五校联考理基)5、德意志、意大利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而不是自下而上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其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         B.德意志具有军国主义传统
C.奥地利在各邦国中势力强大     D.俾斯麦具有铁腕手段
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一般指社会现实或者社会背景。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例如:
1、              汉武帝时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主要是由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安定的需要。
2、              中国近代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决定的。
3、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也是因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决定的。
例子:(08年汕头一模文基题)1、对“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理解正确的是①宗法制的影响  ②其根源是小农经济   ③夫权思想根深蒂固   ④重男轻女传统浓厚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07年广州二模文基)2、右图为广州市某中学生在学习“文革”史后
创作的一幅历史漫画。漫画所揭示的根本问题是
当时的人们
A.具有高涨的革命热情
B.步调一致闹革命
C.对民主法制的漠视
D.对领袖的盲目崇拜
(08年广州广雅中学理基题)3、西汉初年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关注民生,恢复生产。其施政理念主要来源于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兵家思想
七、统治阶层采取一些政策的根本目的一般都是巩固或者维护本身统治
如: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推恩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郡县制、井田制等等的推行。
(07年深圳一模文基)1、中国古代,从承相制度的建立到丞相制度废除,主要是出于
A.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的需要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C.实现皇权与相权分权制衡的需要    D.协调中央政府工作的需要
(08年华师附中模拟题文基)2、制定罗马法的目的是
A、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B、满足公民政治的需求
C、维系和稳定帝国的统治       D、重视发展罗马文化
历史基本线索归纳
一、半殖民地化进程:
1、  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3、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
二、近现代中国的时间分期:
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1)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或叫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或叫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或叫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3、  建国初期(1949——1952)
4、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
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6、  文革时期(1966——1976)
7、  徘徊时期(1976——1978)
8、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三、近代列强侵华方式
1、经济侵略
(1)商品输出(1840—1895):贩卖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1895《马关条约》以后):政治贷款、开设银行、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兴办工厂
(3)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英国)
2、政治侵略:
(1)攫取中国特权:关税主权、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权、海关权等
(2)割地:
(3)干涉中国内政:
(4)扶植代理人
(5)镇压中国革命,制造血案、惨案
3、文化侵略
(1)宗教传播:《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
(2)开办教会学校,为侵略者培养信徒。
(3)日本在沦陷区进行同化教育,企图磨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4、军事侵略: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日本侵华战争(1937——1945)
四、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中各政治力量的探索。
1、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林、魏)、洋务派(曾、李、左、奕)、清朝统治者
◎清统治者的三次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2、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的救国方案、《资政新篇》的新方案、义和团运动
3、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民主主义者
五、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
1、  关于社会性质的探索:一大、二大
2、  革命道路探索:城市为中心(三大起义和八七会议)到农村为中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  革命策略的探索:独立斗争—联国斗争—反蒋—反蒋抗日—迫蒋抗日—联蒋抗日—联合民主派斗争
4、  统一战线探索: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
5、  土地政策的演变: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过渡时期
6、  建国初期两大任务: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
7、  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
8、  建国以来的两大趋向
(1)正确趋向:中共八大、1960年农村纠左、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2)错误趋向: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文革
9、建国以来的五大政策:土地改革政策、赎买政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
10、建国以来的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1、建国以来外交政策:50年代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六七十年代的“一大片”政策、80年代以来不结盟的多边外交政策。
12、中共关于工作重心的转移: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由城市转向农村;
②七届二中全会,由农村转向城市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13、建国以来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1952年的土地改革;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1978年的改革。
六、近代化的进程
1、    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为开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及其发展、辛亥革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七届二中全会、“一五”计划、中共八大、大跃进、“八字”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十四大。
2、  军事近代化:洋务运动中筹划海防、黄埔军校、南昌起义、三湾改编、现代化建设(多兵种、军衔制、义务兵役制)
3、  教育近代化: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
4、  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清末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抗战胜利、1949年政协会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反右斗争扩大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十五大
5、  思想近代化:新文化运动
6、  科学化:新思想的萌发
七、20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
八、起宪法性质作用的文献:《钦定宪法大纲》《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九、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自然经济(战国—1949)、外商经济(鸦片战争前—1949)、洋务经济(1861—189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70年代—1956)、官僚资本主义经济(1927—1949年)
十、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想: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想、洋务思想、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激进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
十一、四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
十二、重大节日及历史相关:
建军节-1927年南昌起义;植树节-1925年孙中山逝世;端午节—屈原
青年节-1919年五四运动;国庆节-1949年新中国成立
十三、中国近代三大反动中央政府: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十四、美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1844年迫签《望厦条约》、1858年迫签《天津条约》、1945年提出扶蒋反共,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建国初不承认新中国、侵朝战争及中国的抗美援朝、70年代邦交走向正常化。
十五、近代中国三次实现政治民主化的机会: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抗战胜利
十六、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十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三个重要阶段:19世纪60、70年代诞生、19世纪末初步发展、1912~1919年黄金时期
2、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3、资产阶级特点:两面性,即革命性和妥协性
4、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5、建国初期,对其进行合理调整;1953年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十八、关于不平等条约:
1、  割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瑷珲条约》等
2、  宗教侵略:《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
3、  通商口岸:《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4、  贸易与关税权:《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
十九、世界史(二战后)
1、  20世纪70年代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呈现多极化趋势。
2、  20世纪各国生产关系的调整:(1)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2)美国:罗斯福新政;(3)二战后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4)中国:(略)
3、  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4、  政治格局的演变: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发展
5、  二战后的两大军事集团:北大西洋条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6、  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60年代西德、60年代末日本、70年代新加坡和韩国、80年代中国
时事热点相关历史的归纳
一、构建和谐社会
1、孔子的“仁”的思想的进步意义主要有(     )
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③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④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重视或发展民本思想的思想家有①孔子;②孟子;③王阳明  ④黄宗羲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下列那位思想家主张“仁义”和“王道”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4、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的学说是
A 法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道家思想
5、中国古代建筑富丽堂皇,高大雄伟,令所有中国人为之自豪,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其对后世长远的不利影响。这主要是
A 占用了大量耕地,不利于农业生产       B 消耗了大量森林,造成水土流失
C 古建筑令人有怀古情绪,不利于进取精神的培养  D 古建筑的维护,要浪费大量的金钱
6、二战后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建立的主要基础是
A 生产力的提高               B 工人的罢工斗争
C 国家政府的优惠政策         D 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
二、自主创新
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是
A 《砥星表》    B《授时历》    C 《太初历》      D 《大衍历》
2、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引进的西方科技成果不可能有
A 改良型蒸汽机  B 珍妮纺纱机   C 汽船            D 电子计算机
3、下列关于中国的世界之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制记数法的国家   B 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的国家
C 世界上最早掌握无性杂关嫁接技术的国家 D 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的建筑
4、邓小平重申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是在
A 建国初      B 1978年     C 1985年     D 1995年
三、2008北京奥运会
北京的历史:蓟、渔阳、涿郡、范阳、幽州、中都、大都、京师、北平都是北京的旧称。金、元、明、清四朝在此建都;近代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中两次被侵略;圆明园浩劫、颐和园洗劫、五四运动、卢沟桥事变、开国大典等近代大事在北京爆发。
1、下列发生在北京的大事中,揭开了中国近代历史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是、、
A 圆明园浩劫    B 五四运动      C  卢沟桥事变         D开国大典
2、“中国印”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下列关于书法篆刻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由古代帝王创造出来的  ②受中国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影响  ③是受神的旨意创造出来的④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四、祖国统一和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的历史变迁:(1)正式管辖: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
(2)第一次失而复归:明末,荷兰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1684年,清政府派施琅收回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台湾建省:1885年,中法战争后,清政府设立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4)第二次失而复归: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丘逢甲、徐骧、刘永福组织台湾保卫战失败,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规定台湾必须归还中国,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
(5)台湾与内陆的分离: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1972年,中美签订《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6)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的政策。
1、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的是
A 三国     B 隋朝      C 元朝       D 清朝
2、台独分子吕秀莲曾说台湾跟祖国内地“历史上是远亲”“地理上是近邻”。下列选项中对她的说法严厉驳斥的是
①在远古时代,台湾和内地是连在一起的  ②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③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④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③④
3、2003年11月,福建省晋江市为纪念清朝统一台湾320周年而落成了一位著名将军的雕像。他应是
A 施琅        B 郑成功        C 丘逢甲     D 刘铭传
4、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事实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公认,其国际法依据是
①《九国公约》  ②《开罗宣言》    ③《波茨坦公告》   ④《雅尔塔协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5、按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比香港和澳门拥有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A 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 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C 外国资本不动              D 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五、日本问题: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及中日关系: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05年日俄战争、1914年出兵山东、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1945年日本投降后外交上跟随美国、1973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日本近年来在世界上频频制造事端,如军国主义复活、东海问题、“入常”、修改宪法等一系列违背国际公约的行为,其根本原因是
A 美国的大力支持                       B 谋求政治大国,发挥在世界的作用
C 作为主权国家的内外政策应有的变化     D 国家经济实力的决定
六、关注广东
1、  政治:秦朝设南海郡;汉朝为交州;三国属孙吴;唐代属岭南道;宋为广南道;元代设广东道;明朝设广东道宣慰使司后改为广东布政使司;清代设广东省,一直沿用至今。
2、  经济:唐代,广州开设“市舶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在铁器制造业中出现;明清实行海禁,广州是唯一开放的地区;第一家洋务企业:广州枪炮厂;第一家民族企业: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对外贸易的经济特区;
3、  民主革命运动: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陆浩东领导)、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叶剑英领导)。
4、  杰出人物: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丘逢甲、叶剑英。
5、练习:
(1)广州十三行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萌芽     B 实行闭关锁国     C 鼓励对外贸易     D 现出康乾盛世
(2)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地点都在
A 长江中下游地区   B 广东沿海地区     C 京津地区         D 台湾北部
(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记载:同治初年(1862年)德国宰相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日人之游欧洲,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引用其话的意图在于
A 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 总结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教训
C 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 证明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4)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①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②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改变了中国人的悲惨命运  ④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④
(5)1928年国民政府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此规定与哪位人物有关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黄兴        D 孙中山
(6)广州执信中学的创始人朱执信先生,他是孙中山的亲密秘书,亦是下列哪个政党的创始人之一
A 中国同盟会     B 中国共产党  C 强学会      D 兴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