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历史怪圈与中国改革的难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04:09
叮咚:历史怪圈与中国改革的难关时间:2010-08-27 14:39 作者:叮咚点击:483次
  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深圳呼吁中国的改革“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不仅会葬送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宝贵的发展机遇,窒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而且违背人民的意志,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
  中国成文历史上数次著名的改革,除了商鞅变法以外,还没有哪个朝代依靠自身的改革而延续其政权,包括有名的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以及清末改良运动,都未能改变主导这些改革的王朝衰亡没落的命运。这是为何?是因为这些改革都未能善始善终,前两个改革,都被继任者破坏殆尽,最后一个改良运动更是在时代风云激荡中,淹没于改朝换代的历史暗影之下。
  笔者认为,中国历史上那些未能取得成功的改革,都是由于难以突破自身的局限,使改革彻底实行。它们都是从延续王朝的生存甚至仅仅是从延续皇权和既得利益者的狭隘利益的角度考虑并实施的,而不是真正尊重历史大势,变革其政权不适应时代的部分,采用更先进、更文明的制度。因此在改革的指导思想、思路和措施上,明显具有单纯维护王朝统治和专制制度的特点,这样就受制于其自身的统治逻辑,无法挣脱自身命运的困扰,采取最好的改革方案和措施,或者束缚了那些改革举措取得良好的效果。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使秦国在数十年间迅速崛起,最终统一六国,君临天下,首先当然是秦孝文王的继承人秦惠文王能够将其父的改革发扬光大,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坚定不移地推行改革举措,最大程度地维护了改革的成果。但这些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呼唤,具备超前眼光,采取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乃至文化政策,则是根本原因。商鞅变法的核心措施,包括了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政治上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度,这些措施都极具眼光,超越了当时秦国的政治经济现状,突破了旧的体制、制度和陈规陋习,具有开创性意义。事实证明,这些措施符合历史规律,与民众的利益相交融,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和发展,代表了当时先进的政治文明,因此在历史上才大放光芒,引导秦国走向富强道路,完成了霸业。
  相反,那些不成功的改革,都陷入了历史怪圈,不能自拔,最后归于失败。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这些改革都难以坚持,实施得不彻底。另一方面显然也与它们虽然都能看到时弊所在,看到王朝江河日下的颓风,但却在思想观念上囿于体制和制度的羁绊,难以突破自我,刻意维护旧的制度和体制,在其狭隘天地里,固步自封,修修补补,以期待挽救王朝衰亡的命运,密切相关。
  温家宝在深圳疾呼改革的意义,不在于重复那些官方关于改革的声明,而在于他没有避讳中国改革停滞乃至倒退的现实,直指中国改革面临难关,提出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推进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各方面改革,通过深化改革,清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现代化建设。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改革出现了停滞,甚至在有些方面还出现了倒退?为什么改革面临了真正的难关?正如我们在中国改革的历史怪圈里看到的,商鞅变法取得成功,是因为勇于顺应历史,从国家发展的真正需要出发,革故鼎新,建立新的土地所有制和政治体制,开创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新局面,将国家带入强盛。而那些失败的改革,都在自身的体制和制度束缚下,难以突破其局限和矛盾,或者裹足不前,或者文过饰非,或者修修补补,留恋旧的体制、制度和政策措施,缺乏适应时代要求和现实需求的创新,特别是在旧的思想观念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扑下,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干脆换成旧鞋穿,要么假意改革实则守旧,最终使改革名存实亡,国家陷于衰亡之途。
  众所周知,今年是中国公共事件频发的年份,各种社会紧张和矛盾十分突出,老百姓都能切身感受到这一点。而它们是和改革陷入停滞不无相关的:正是由于改革的停滞和倒退,使社会内部的调节机制出现纰漏,矛盾和问题累积并在局部呈现爆发态势。如不克服自身的局限,继续推进全方位改革,使体制、制度和机制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众生活水平,保障民众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消除社会不公和不平等,那么这些紧张和矛盾就无法根除,到了一定的时候就有全面爆发的危险,使国家陷入动荡。
  深圳是中国改革的前沿和窗口,在深圳市创建三十周年的时候,温家宝的讲话是应景之作,还是经过深思熟虑而提出来的,值得进一步观察。笔者更愿意把它看作对外界的一个试探,希望高层正视中国改革的难关,突破当前困扰改革的体制和制度性障碍,突破自身的局限和矛盾,期待不久的将来推出改革的重大措施,在政策层面上将其落到实处,将国家引导至更加光明的未来。
 来源:共识网转自作者博客
[文章来自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008271696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