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世龙:吴国盛成为科普活动的形象大使,讲什么是科学,是对科学的嘲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45:03
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市科协科普发展中心承办的《首都科学讲堂》,在2007北京科技周开始活动之时,于2007年5月27日鸣锣开讲了。报道说:“首都科学讲堂”将以“解读科学精神”为主线,以“关注科学热点”为话题,以“分享名家智慧”为基点,以“提升公众素质”为目的。通过活动,要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升首都市民科学素质,宣传先进的科学成就,号召公众享受科学技术,健康安全生活。相信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首都科学讲堂”将激发全民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在首都掀起崇尚科学,学习科学的风暴,为实施北京奥运战略构想营造良好社会氛围。①
此前,2007年5月17日,新浪网-科技时代曾发出一条消息《大型公益活动首都科学讲堂将启动》称:“‘首都科学讲堂’以‘梦想从这里起飞’为主题引领整个活动,讲堂还同时邀请了近期将传统文化成功植入人心的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中国科学传播的领跑者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精心打造绿色空间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蓉;用声音一路畅通的北京交通台广受欢迎的主持人王佳一;草根意愿的代表首都经济报道的平民主持高潮东;努力探索心灵密码,解读大师心路历程的心理专家荀焱等担任此次活动的公益形象大使,六位大使们投身于《首都科学讲堂》大型科学传播活动,身体力行倡导专家学者除了在本领域取得佳绩外,还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科学传播的能力,为民众轻松理解科学,提高全民族的科学创新能力贡献专业人士的一份力量。”②    新浪科技设有一个“首都科学讲堂”专题报道,在首都科技网 的2007北京科技周专题中也有介绍,看来北京市对此次活动的投入是不小的,从下面的图片即可见一斑。

据介绍,科学讲堂以演讲、论坛、专访等形式,掀起的在首都颇有影响力的科普热潮。每周一期,将持续三年。出场讲演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不少,肯定会有收获,不过从网页的版面来看,科学和技术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位置,而是几位科技界以外的人士、此次活动的公益形象大使,倒成了重点,有喧宾夺主之感。
六位形象大使中仅有吴国盛教授一位在大学时学过自然科学,虽然后来并没有从事科学技术工作,但总算与科学沾过边,也许是这次将吴国盛教授讲“什么是科学?”作为重头戏推出的一个原因 。先是作为“中国科学传播的领跑者”介绍出来,事后在新浪科技“首都科学讲堂”专题中,保留有北大教授吴国盛:什么是科学(文字实录)的回顾,其他科学家除欧阳自远均无此待遇;对吴国盛还有加框的文字特别介绍,称他“讲述了讲科学的本源,现代科学所遇到的新问题等。新浪网做为‘首都科学讲堂”的独家支持门户网站进行了图文直播。’”③
然而正是吴国盛这个讲座招来一片责难声,新浪网上有留言说吴国盛是胡说八道,不知所云;还有人就此写出评论《中国需要严肃的科学史学者而不是“科学哲学家”》。意见集中在吴教授讲演的主题是“什么是科学?”,但到最后也没有讲清楚什么是科学;本来对科学还有点认识,听了他的讲演后,反而糊涂了。他讲演的文字实录在那里,谁要看了都会有这种感觉,连他自己也说:“科学一旦成为一个生活中日常术语之后,人们再想说什么是科学就搞不清楚了,你问我什么是科学我反而搞不清楚,一问我反而不知道了。”所以他讲的是“西方人看来科学是个什么意思”④,实际上很多是他自己的意思。这与主办者希望通过科学讲堂“激发全民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在首都掀起崇尚科学,学习科学的风暴”,不仅相去甚远,而且是南辕北辙了。
有网友批评吴教授:说了半天,还是没有讲清楚什么是科学。他还刻意回避了科学与伪科学的问题。到底不是搞科学工作的人。新浪网友 IP:58.19.71.*(湖北省武汉市);总算明白北大人文不行的原因了,这种水平都可以做教授!新浪网友 IP:202.120.31.*(上海市)
从表面现象来看,似乎就是网友们说的情况,但如对吴教授有所了解,就会看出吴教授其实并不是水平低,而是很不简单,很可能这正是他所要得到的效果,让你搞不清楚科学是什么。既然科学是什么都不清楚,还能用来组成“科学决策”,“科学治理”,“科学规划”等等词语使用吗。搞乱科学的概念以釜底抽薪,几年前他们就提出来了。
也许是主办者不大清楚吴国盛先生已“由一个科学主义者转变为反科学主义者”,(吴国盛个人主页中对《追思自然》的介绍,《追思自然》为辽海出版社1998年出版)而他这个反科学主义者究竟是反“科学主义”者,还是“反科学主义者”,他曾在“我为什么要反科学?”中向记者做了解释,为自己并不反科学辩护,但无法自圆其说(《科学时报》2003年4月4日)。即使不管这些主义之争,从他对科学和科普的言论来看,也与首都科学讲堂的宗旨背道而驰。
首都科学讲堂“以‘解读科学精神’为主线”,而吴国盛先生是这样看待科学精神的:“正象不能把“科学”做为一种修辞,“科学精神”也不意味着价值评判。科学精神不一定都是好东西。”还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从效率的观点、从目标管理的观点、从操作的观点看,这确实是可接受的。而这些观点,在我看来,又恰恰是科学精神赞许的。”将科学精神歪曲到如此地步!(科学与人文的对话,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下的吴国盛教授主页>)
首都科学讲堂希望“使公众免费获取大家讲授的科学知识,回到家里运用科学技术和方法有效处理实际问题”,而吴国盛先生他们是不赞成将科学方法延伸使用的,反对用科学方法的去研究社会,甚至社会科学这个名称都不该用,为此何祚庥院士发表了《我为什么要批评反科学主义 》(2003年12月12日在中国科协“社会与科学论坛”第一次研讨会上的发言), 明确指出:“我认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反对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是反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潮。这就是问题的要害。所以我们要批评这种‘反科学主义’”。对何院士提出的批评,至今未见他们反驳,但也未见他们放弃这种观点。
当然,他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应该尊重他们思想言论和科学研究的自由,但能靠他的讲演来“激发全民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吗。有位北京市的新浪网友 (IP:211.155.251.*)说“没有科学素养的‘科学哲学’教授,啰啰嗦嗦一大堆,不知听众睡着没有。”是可以预料到的效果,而也许这也正是吴国盛先生所希望的。因为吴国盛等“科学文化人”认为“中国人近一百年来建立的最牢固的意识形态之一就是科学主义,也就是民众普遍的热爱科学、迷信科学”⑨,而造成科学主义笼罩了中国,过去的科普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培育科学主义的温床,他们认为这是中国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次写文章发宣言,主张用他们的“科学传播”来取代科普,不光是名词的变换,而是为了“消减”科学在社会中的权威地位,破除公众对科学的迷信,据说西方的科学哲学家早就这样做了。他们能与科学有共同语言吗?
作为科普,当然应“多多介绍科技创造财富、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引领未来的生动事例,让百姓深切感受科技的无穷魅力。”⑤而吴国盛先生他们的“科学传播”则是要使人们看到科学技术造成了全球性的污染,造就了危害人类的魔鬼,对科学保持警惕。
所以,邀请吴国盛先生来首都科学讲堂作“什么是科学?”的讲演,实是对科学和科普的莫大嘲弄。对吴国盛先生来说也是个难题。
我注意到这次科技周的活动,明确是要“强化基层科普活动的开展,动员区县组织深入乡镇、社区、企业、学校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市民科学素质,加强首都科普能力建设;”“共组织大型标志性科普活动7项、重点科普活动42项”,“各基层科协和全市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同时举办科技周活动。”⑦在《2007北京科技活动周简介》这篇不足500字的报道中,科普一词出现七次。要用他们的科学传播来取代科普的吴国盛先生转而为培育科学主义的科普造势,不是有点尴尬吗,当然也不要紧,吴教授已说了,他本是一个科学主义者,变回来也无妨。不过他并没有变。
我还注意到,此前,2007年5月17日新浪网发出的《大型公益活动首都科学讲堂将启动》报道,并没有说首都科学讲堂是科普活动,而是称为大型科学传播活动,这篇报道中,“科学传播”,出现了五次,而科普一词一次也没有出现过;吴国盛先生还在报道中被戴上“中国科学传播的领跑者”的桂冠,似乎是他们的“把科学传播进行到底”的愿望在北京市实践了,这对吴国盛先生来说,当然可以接受而且应该欣然。但后来却变成只见科普不见科学传播,对吴先生来说,应该有点尴尬了。但吴先生的确不简单,仍然上场,而一场“什么是科学?”讲下来,使人们不知何为科学,总算不失初衷。
本来使用什么名称本不是什么原则问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普界也已从国外科学传播的经验,注意到科普的内容与形式都需要变革发展,只不过因“科普作为大家已习惯的名词,也不一定去改它”,提出“必须充实新的内容,并使之为大家所了解、公认。”⑧只是由于科学文化人把科普扯上培养了什么科学主义,还鼓吹他们的科学传播是为新兴白领阶层服务,或者说是以“小资”为对象,需要“华丽转身”,他们的科学传播似乎与大众无关了。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什么称谓才成了个不能含糊问题,而对于尚不明他们底细的人来说,是想象不到的。我相信科学讲堂的主办者,是会按照他们宣布的宗旨去执行,而去讲演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也不会如吴国盛教授所愿,按他们那一套去把科学妖魔化。虽然吴教授宣称我是科学哲学教授,是“做科学”的,摆开一副要指挥科学的架势,但我看没有人会买这个账。
陶世龙,2007年8月22日于加拿大之Fredericton.
*按预告依时间顺序是:6月3日,王绶琯院士: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近(未见个人单独的预告,不知讲了没有);6月10日,孟兆祯院士:园林美赏析; 6月17日,周立伟院士:如何学习科学;6月24日,唐孝炎院士:奥运好天气; 7月1日,北大教授吴国盛:什么是科学(图) ;7月8日,张厚英:载人航天与应用;7月15日,梁思礼院士:航天技术;7月22日,协和医科大教授邓希贤:科学是智慧的游戏;7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现代空间电子对抗 ;8月5日,钱迎倩 原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以实际行动迎接绿色奥运;8月12日 欧阳喜辉 北京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运动员食品与食品安全;8月19日 袁泉教授 鸟巢副总 :鸟巢建筑设计亮点;8月26日 朱东华 北京理工教授:奥运开闭幕式科技分析。
①“首都科学讲堂”鸣锣开讲
②大型公益活动首都科学讲堂将启动
③新浪科技“首都科学讲堂”专题
④北大教授吴国盛:什么是科学(文字实录)
⑤2007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开幕,2007年05月20日 科技日报
⑥首都科学讲堂介绍
⑦2007北京科技活动周简介
⑧大文化需要大科普(陶世龙1988年在中国科研究所召开的科普发展战略讨论会上的发言)
⑨吴国盛:我为什么要反科学? 科学时报200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