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移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21:50

说“移情” (转自天津日报)

221.197.55.*

1楼

3.说“移情”  
“移情”是诗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所谓“移情”,就是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些诗句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鸟、柳絮、桃李、蜡烛,这些本无感情色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举陆游《秋波媚》一词具体说明: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四十八岁这一年,他来到当时抗金的前线———南郑,这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上阕写的就是作者在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中面对长安南山登高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  
  下阕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则运用了移情手法。诗人先是移情于南山之月,“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诗人把本无情的自然之物———月,赋予人的感情,它为了让诗人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南山之月仿佛和作者一样热爱祖国河山。“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作者进一步移情于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想象它们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词中作者将收复失地的愿望移注于“明月”“暮云”“烟柳”“池馆”,好像他们也都在期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移情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此词的韵味。  
  再举一例: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本词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思妇不见归舟的惆怅之情。其中,“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是思妇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斜阳欲落末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东去。物我交融,创造出很强的审美效果。  
  人的思想感情是息息相通的,诗歌中的形象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应抓住这个连接点,调动我们生活体验的积累,进行移情体验,真切地体味出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