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讨]中国通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38:41
  • [理论研讨]中国通胀
  • 作者:sophgold  回复时间:2009-02-04 14:04:00.0  做记号
  • 最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一直是一个焦点问题。西方特别是美国,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要求中国允许人民币自由浮动。于是人民币展开了碎步小跑的升值进程,累计对美元升值了约21%,对欧元则升值了约12%。但是这一升值趋势在奥运后陷入了停滞,尤其是12月初爆发的人民币跌停事件,卖盘汹涌,充分暴露了对人民币的信心在事实上的脆弱。人民币汇率到底多少才是合理的?这个问题在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之前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答案。相对于由中国多年的国际收支盈余积累起来的庞大的外汇储备来说,按照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人民币无疑是被低估了;但是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实质状况,尤其是货币供给量与实际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比率,人民币可能又是被高估了。不管人民币汇率是低估还是高估,毋庸置疑的是: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已经经历并且很可能将继续经历一个逐步锐减的过程,也就是说,中国已经经历并很有可能继续经历一个剧烈的通货膨胀过程。
       我们还是从首先从外汇储备的角度来考察。按照自由主义的诸经济学派共有的一个基本观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往往恰恰是导致经济剧烈偏离平衡的根源。姑且不论这一观点是否是普遍的真理,如果把目光放到中国的外汇制度来看,这一理论无疑是很有说服力。中国积累巨额的官方外汇储备最大功臣是中国外汇制度两个核心--汇率管制和强制结汇制度,而非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增长和国际贸易的扩大。汇率管制,使得汇率不能正确和迅速地反映国际收支状况,导致国际收支失衡持续扩大,在国际贸易顺差的情况下自然就积累了大量的盈余。而强制结汇制度则无疑是外汇集中于官方储备的原因。美国乃至日本现在的官方外汇储备都不如中国,但如果算上民间的外汇存量,其总额还是大大高于中国的。日本的官方外汇储备只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而美国则是典型的藏汇于民的国家,其官方外汇储备与民间相比微不足道,并且其中大部分为黄金。中国的民间外汇储备数量目前没有数据可查,但一般认为不足官方储备的十分之一。
       强制结汇带来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后果是,外汇收入从某种意义上反过来成了增发大量人民币的信用担保。因为在07年之前,政府财政多年赤字,寅吃卯粮,不可能拿出这么多钱来结汇。政府也并未为此发行特别国债,从民间筹集资金用于收购外汇。政府的做法是直接开动印钞机(强大的印钞机也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色),按官方汇率,每收进1美元,就印相应数量的人民币。收进来的美元反过来成了增发的人民币所对应的资产。我们很容易想到,收进了的一美元,不可能全部都是财富增量,与之相反,其中可能只有极小一部分是财富增量。比如:一件商品在国内的成本是0.8美元(把人民币折算成美元),卖得1美元。结汇以后,国内的人民币总量不是依据财富增长增加了0.2美元,而是1美元,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大大超出了实际财富的增长。这实质上就稀释了人民币实际购买力。如果将这一美元等同于国内的实际财富存量,账面上还是平衡的,而事实上则是这一美元不能等同于实际财富存量,退一万步讲,即便等同于实际财富存量,美元不能在国内流通,它所代表的财富也不在国内而在国外。这就构成了一幅颇有讽刺的图景:实际财富流出,国内货币存量反倒因此增加。中国官方汇率坚持所谓人民币的低估政策,表面上的理由似乎是为了保障出口行业的竞争力云云。但我们往深处一想,不难发现政府为了收进这些外汇所付出的成本微乎其微,因为它只要开动印钞机即可。人民币对他而言几乎是零成本的,但美元不是他可以随便印的(只有朝鲜这样的国家才敢随便印假美元),他印出来也是假的,最多只能算是伪造的比较好的假钞而已。所以政府有足够的动机,以相当慷慨优惠的价格“笑纳”外汇。将外汇当成增发的人民币的信用保证,可以保持账面上的平衡,而由此引起的人民币购买力被稀释,则由全社会承担。这是一种隐秘的通货膨胀。试想在“印钞机”受到严格约束的国家,政府要增加官方的外汇储备,不管是利用官方的货币平准基金也罢,发行特别国债也罢,无外乎都是利用现有的货币存量,而不会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总量。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增加外汇储备的成本无疑是高昂的,毕竟他要拿出真金白银来。如果为此发行国债,还会引起利率上升,增加政府筹资的负担。所以政府没有动机去扩大官方的外汇储备规模。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的结汇制度,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根源。由此引起的通胀,或许也可以成为“输入型通胀”,当然它的意义与经典意义上的“输入型通货膨胀”截然不同。
       前一段时间,中国扩大美国国债购买引发了多方面的批评,但我认为这是明智的。中国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外汇储备的保值。从安全性,流动性,市场容量,持有成本等诸方面考虑,美国国债都是最佳的选择。前一段时间,中国企业普遍爆出海外投资巨亏的丑闻,充分说明目前中国企业受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约束软化等等诸多因素影响,进行大规模海外投资是非常危险的。至于普遍受到关注的美元贬值问题,我们应当承认,美元确实一直在缓慢贬值,但是如果我们环视全球,我们会发现,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货币不在贬值,他们贬值的速度往往只会比美元快而不是比美圆慢。正如一篇文章中所讲:美元是一只烂苹果,但他还是诸多烂苹果中最为不烂的那一个。我们不应该忘记,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时候,英镑对美元的汇率是1:2,而现在大致在1:1.4左右。英镑贬值的速度要远快于美元,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至于某些以前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其货币的贬值速度到今天来测算,与美元相比只能说是骇人听闻。由于对应于外汇的人民币已经增发出去,如果这些外汇储备出现巨额亏蚀,那么人民币的信用将岌岌可危,这就连账面上的平衡也无法保障了。由此引起的通货膨胀将由隐秘走向公开化。更进一步讲人民币的信用目前与其说是建立在国家信用的基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巨额外汇储备的基础之上。如果外汇储备减少过多,在中国会引发复杂的政治经济效应,这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
       从最近公布的数据来看,在2007年出现短暂财政盈余之后,2008年全年中国将出现高达1100多亿元的财政赤字。于此同时,政府财政收支分别达到了64000亿元左右这一庞大基数。随着所谓积极财政政策的深入展开,财政赤字有望进一步扩大。由于经济下滑带来的税收下降,未来能够消减赤字的希望目前还没有看到。从整个经济大局出发,中国有必要保持人民币汇率,至少是对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如果出现明显的下滑,将对整个经济信心带来极大打击,引发资本外逃等严重后果。官方的表态也说明了其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决心。但是,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压力已经如同冰山浮出水面。在财政赤字扩大和人民币贬值压力的双重夹击下,政府处于骑虎难下的两难境地。官方多次表态希望美国保障中国在美资产的安全,这容易被附会为不希望美元贬值。个人认为所谓资产安全,更确切地讲应该好似账面资产的安全。美元如果出现剧烈贬值,反倒可以成为中国纾缓困境的良机。因为同样在保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中国随美元的贬值相应可以多印钞票,减轻赤字压力。但是这种可能性很小。同样受到严重赤字困扰美国政府即便有让美元大幅贬值的动机,也要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四万亿的投资计划看起来确实宏伟壮观,但是其资金来源是很让人怀疑的。即便在中国,在连账面上的对应财富也没有的情况下开动印钞机也是很审慎的。中国尽管基本平安渡过了07年以来的剧烈的通货膨胀,官方对通货膨胀的态度还是非常审慎。因为这种速度的通货膨胀如果持续下去会严重影响到政治稳定。80年代末价格闯关后连续两年高达两位数的通胀率,正是当时政治风波的经济根源。今天的中国领导人都经历了那些事件,他们的印象应该是非常深刻的。通胀可以有,但必须是温水煮青蛙式的。要做到这一点,印钞机就必须充分受到节制。在这一前提下,把资金来源寄望于印钞机是不现实的。当然话说来,如果真要到了燃眉之急,政府还是会不顾一切的。后面还会谈到,对政府而言,与财政赤字相比还有一个远为更可怕的敌人,那就是失去强势集团的支持,所以指望减少支出来消减财政赤字是不现实的。津巴布韦是一个很经典的例子。(津巴布韦的超级通货膨胀经济管理的失当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对当年的革命战士支付的过高福利以及其后为了继续获得包括这些人在内的数目更为庞大的群体的支持而进行的畸形福利支付才是根本原因。)
       让我们再回到了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的根源这一问题上来。通货膨胀可以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还有更为隐秘更为根本的一种,结构性通货膨胀。所谓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的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有的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但是在成果分配上,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部门并不会甘心于接受相应比例的收入,他们会要求相当于或者至少接近于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的部门的收入。当然,还有某些部门劳动生产率根本没有增长,而某些社会组织—比如政府机构根本就没有参与财富创造,他们也会要求“均贫富”。“均贫富”的后果就是货币供给超过了社会财富的增长,而就形成了通货膨胀。这在各国都是如此。但在中国,由于体制原因,这种情况尤为严重。表现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得慢的部门,比如大型垄断型国企,和根本就不生产财富的组织,比如政府,某些事业单位,反倒获得了更高额的收入分配,瓜分了财富增长蛋糕的大部分,而真正创造财富的部门,只得到了点辛苦钱。这就形成了极为强大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推动力,多年以来一直如此。中国的通货膨胀,最主要最根本最持久的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我们或许看到过一个特例。2002年到2007年,中国曾经经历了所谓“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期”,事实是否如此呢?个人以为中国财富分布的极不平衡推迟了全面通胀的到来。由于社会财富只被少数人获得,而广大下层民众几乎没有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多少实惠。少数人在日常用品上的消费是有限的。一个人再有钱,一天也只吃三餐饭。而且由于贫富差距极大,富裕阶层享有的物品与下层民众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商品。比如说富裕阶层是肯定不会跟穷人一样消费“三鹿”奶粉的。所以通胀很长时间没有传到到普通日用品上,但是它确实很快地传导到了高档的大宗消费品:住房。住房由于其资本容量大,收益稳定等等优点,成了大资金的宠儿。过去几年疯狂上涨的房价是没有计入CPI的。所以所谓的低通胀是这么来的。到了后面流动性泛滥,连房地产市场市场也容不下这么多资金了,资金流入股市造就了大牛市,后来连股市这个口袋也装满了钱,从楼市,股市,大型工程这几个满口袋里溢出来的钱流入到了民间,这些资金不得不“屈尊光顾”普通消费品,于是全面通胀突然来临。所以说这个特例不是特例,结构性通货膨胀其实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
       更深入地理解结构性通货膨胀,苏联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从它说起。虽然它不是市场经济体制(好像有个说法计划经济不会有通货膨胀,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当年的苏联是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也自然地被列入发达国家之列。其国内生产总值最高曾经达到美国的80%左右,最近100年来还没有第二个国家能达到过这样高度。苏联的工业能力看起来是十分强大的,它能生产各种尖端武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于世界前列(至少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如此)。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苏联的坦克工厂就像生产罐头一样在生产坦克。但是苏联表面的辉煌背后隐藏着的残酷现实是,苏联普通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距,甚至还不如它在东欧的某些仆从国。林立的工厂的雄伟的烟囱高塔之下,尽然是普遍的贫瘠。普通日用品也十分短缺,有时甚至一小块面包,一点水果也要排队购买,许多商品需要凭票证供应(中国也经历过这么一个票证时代)。总而言之,除了少数的特权阶层可以在特供商店里享受到与西方相当的商品供应之外,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一直饱尝商品短缺之苦。我们现在的一般解释是:计划经济的价格管制导致的恶果。苏联崩溃之后,俄罗斯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几乎一夜之间,卢布贬值了上千倍,对这个一般的解释是:休克疗法造成的后果。个人以为,对前一种问题流行解释是不够深入的,而对后一种现象的流行解释则纯属恶意栽赃。试想前苏联时代如果其它一切不变,就是取消价格管制,那些要排队购买或者凭票证供应的商品要涨到多少呢?肯定是天价!所以说通胀其实早已形成,只是苏联的价格措施把这种通胀冻结了起来,票证或者排队供应只是通胀的另一个表现形式而已。我们可以联想到德国魏玛共和国的大通胀的情景,连一块面包都要花费数千马克,而一马克都很难挣到。苏联如果没有实施价格管制,商品供给可能有所改善,但是天价的商品也会让老百姓难以问津的。不用排队,不需票证,但囊中羞涩的老百姓还是无法买到所需商品,这在前苏联这样富有暴民传统的国度是可怕的情景。同样的状况,严厉的管制反而使前苏联得以保持社会的基本稳定,因为没有商品来诱惑民众。而不会像沙皇俄国末期,物价飞涨,但是商店里的商品还是琳琅满目,结果引发暴动和哄抢。有一句话叫做存在即合理,这用在苏联身上在合适不过。总而言之,苏联的通胀事实上早已形成,只是被价格管制掩盖了起来而已,只是后来的市场化改革才使得这一问题揭开了盖子。由于政府的行政干预,导致资源配置,产品分配上的不合理,苏联事实上有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尤其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下面我们来具体考察苏联的结构性通货膨胀问题。苏联的重工业体系在整个苏联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首要的地位,这套体系是在斯大林时代建立起来的。过去一般的解释是斯大林用工农业的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完成了原始积累。这是很片面的。当然斯大林进行工业化的时期,确实是苏联乡村受到残酷盘剥的时期。仅在号称欧洲粮仓的乌克兰由于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导致的大饥荒,就导致了大约2000万人死于饥饿,现在乌克兰还每年在纪念这个大饥荒。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由于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大量的先进工业技术流入了苏联寻找市场。是技术革新和苏联资源的结合创造了苏联重工业化进程的奇迹。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只是扩大了资源供给而已,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二次大战期间到其结束后一段时间,更多的技术从西方特别是德国和美国流入了苏联(苏联几乎把其占领区德国的重工业设备连同技术人员都搬到了苏联)。比较有名的是:德国的火箭技术,美国的航空技术(图-4源自B-29),美国的核技术(原子弹技术由间谍窃自美国),英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英国把第一代喷气发动机“尼恩”卖给了苏联,这成了苏联第一代喷气战斗机米格-15的动力装置)。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沙皇时代的俄国并不像后来苏联宣传的那样一穷二白,而是有相当的工业技术基础的,苏联人获得这些技术后,加以改进并与苏联的巨大资源相结合,使得苏联工业得以迅猛发展,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恰恰是苏联的重工业部门后来给苏联经济带来了严重问题。绝大部分重工业产品特别是军工产品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基本无关的,在苏联来说也就是非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经济部门。苏联实际上进行过相当程度上的经济改革,特别是赫鲁晓夫时代,这一时代也是苏联国力增长最迅速的时代。但是重工业部门没有得到改革。当技术停滞以后,重工业部门几乎没有贡献多少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却依然享受着严重超出其比例的资源分配。与此同时,创造了实际财富的农业和特别是轻工业部门却得到了极不合理的分配。当然这种格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体现为收入和利润,试想如果苏联也实行有苏联特色社会主义的双轨制,这种资源分配不就体现为重工业部门畸高的收入和利润吗?苏联的重工业部门特别是军工部门确实在大量生产者坦克,飞机,大炮,舰船等等等等,一派兴盛繁荣,(事实上是由于资源配置的扭曲而严重过剩)。但是他们所生产的这些东西与账面价值差距巨大,因为很多这些东西实际上一文不值,等到后来处理他们还要花费巨额的费用。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苏联自己生产的核潜艇退役后都无力拆解(苏联海军最高峰时拥有数百艘核潜艇,远远超出所需),若不是后来美国提供了资金拆解了一部分,那么这些恐怖的定时炸弹还要停泊在港口风吹日晒。苏联工业技术的辉煌背后,也隐藏着残酷的现实。比如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惊世界;美国随后不久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量上还逊色于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但是苏联的人造卫星除了在天上发射无线电波之外一无所获,而美国的人造卫星一上天就发现了著名了“范。艾伦”辐射带。这一事例集中体现了苏美工业技术的差别,这样的例子还太多太多。简而言之,苏联的重工业部门最主要的产品已经不是技术革新或者财富,而是帝国的虚荣;而美国相应工业部门的最主要产品还是技术革新和财富。这一差别导致了苏美后来截然不同的命运。有人说是军备竞赛和巨额对外援助毁了苏联,但我们应该看到,美国的军备开支,毫不逊色于苏联,其中对外援助甚至还大大高于苏联,而美国并未受到太过严重的影响。美国与市场高度接轨的工业体系包括军工体系带来的技术创新和巨额财富增长,轻易抵消了这些影响。而军工业的技术创新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从微波炉,到移动电话,到互联网其技术无不源自于美国的军工部门。这些创新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使得在此之上的投入与之相比微不足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苏联的军工部门,有什么影响世界的发明创造吗?很可惜,几乎一项都没有。正如前面所述,耗费了巨大资源的苏联重工业部门除了生产出炫目的帝国的虚荣之外,几乎对技术革新和财富增长毫无实际贡献。特别是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建立从相当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技术流入苏联以后这个部门几乎成了苏联经济体系里的癌肿—不会由市场正常的优胜劣汰而死亡,对经济机体毫无贡献,同时还挤占了大量的资源。这个癌肿,事实上最终导致了苏联经济体系的死亡。苏联广袤的领土,巨大的资源无人匹敌,技术基础也相当不错(比西方差距,但比发展中国家好很多),本应创造出巨额的财富,但由于体制的弊病,使得财富创造受阻;更进一步的是,分配的扭曲更稀释了苏联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导致苏联普通百姓长期的生活水平低下,和改革后通货膨胀的集中爆发。
       我们应当承认,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事实在世界各国都存在。在西方国家,结构性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社会福利制度造成的(比如对生产率提高缓慢的农业生产部门的巨额补贴)。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使得不应当享受相应福利的人享受了过高福利,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因此而获得人力资源开发获得补偿,但在总体上,这种福利还是推动了西方国家经历不断的通货膨胀—当然这种通胀比起苏联为代表的非市场经济国家要缓慢得多。(以苏联为代表的非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存在一个普遍的弊病是高估了矿产,机器设备等实物资源,而低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这也是导致其生产力进步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像苏联那样大规模地犯系统性的错误。
       让我们再回到中国的这一问题上来。如果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苏联也实行有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显而易见,苏联的重工业部门会成为所谓的垄断国企,在双轨制的体制下仍然与实际市场绝缘,成为一个封闭运行的体制。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从经济机体中吸取资源,它依然不会有革新和创造,它依然是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癌肿。由此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中国的现状。中国的垄断国企,绝大多数是成熟行业,其劳动生产率提高极为有限,但在分配上我们看到的是,由于行政权力干预导致的价格扭曲,他们获得了巨大的资源。垄断行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反映实际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行业。而某些重工业部门,如苏联的相应部门一样,同样只是生产着一个所谓复兴的中国的虚荣,几乎并没有创造任何财富,却消耗着巨大的资源,获得丰厚的分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航天部门。航天部门的所得到资源,远远大于按其实际贡献所应得,它最重要的产品不是卫星,不是飞船,而是虚荣—但是这个虚荣对于贫苦中的中国普通百姓而已,实在是太过昂贵。中国的经济体系中还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政府公务员队伍的过分庞大,以及其远远超过经济实际发展水平的过高福利。所有这一切事实上都构成了强大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推动力。每当经济有发展,这些贡献极少或者毫无贡献部门都会凭借行政权力的干预要求获得远比实际生产率增长高的福利。而当经济陷入衰退时,这些部门也会利用行政权力的干预阻止其福利的降低。长期下来,就积累了巨量的通货膨胀压力,在目前环境下,这些压力一直在经济体系中不断释放,推动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不断降低。综上所述,由于体制性上的根本因素,中国结构性通货膨胀压力始终巨大,不仅损害在现今的人民福利,更在长远的将来造成严重影响。
       最近三十年,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确实取得了显著的增长。这可以归结为国外先进技术的大量流入与中国国内的巨大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相结合的结果。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流入已经大大减缓,而中国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十分薄弱。也就是说中国在未来很可能面临与当年苏联所遇到的相似的技术进步停滞的局面。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事实上也面临着西方严格的技术输入管制。技术一旦停滞,而资源投入无法再进一步扩大将带来像苏联在80年代相似的局面。即财富增长已经基本停滞,过去投资形成的巨额资产存量的折旧同样巨大,经济滑入不可挽救的深渊,而重工业部门,仍然拒绝降低其福利,政府也不敢得罪这样的强势部门,无力进行根本改革,于是形成了严重滞胀的局面,造成全社会实际福利的持续下降。
      苏联的例子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虚荣是非常昂贵的产品。当国家还处于上升时期时,这种虚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政府而言是宝贵的财富,可以为他赢得民众的支持,但是当国家走向下坡路时,过去的虚荣就会成为沉重的负累。苏联崩溃之时,它的境况乃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比起中国而言事实上还是好不少的。但是苏联的过去太辉煌了,这种辉煌使得不管它的人民还是上层精英都无法接受那种境况的(要知道直接推动苏联发生剧变的不是下层百姓,而恰恰是苏共高层)。中国尽管贫困很多,但是由于过去的更加赤贫,没有苏联那样的虚荣的负担,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趋势还是向上的,生活有所改善。所以中国挺过了那段时间,而苏联却崩溃了。虚荣的破灭,在苏联的崩溃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当西方事实上的繁荣进步不断为苏联老百姓所知,而自身的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不断加大,对社会体制的信心就逐渐动摇。在精英阶层也同样如此,像盖达尔这样后来的改革者,其实大多都是享有特权的高干子弟,他们事实上也备受帝国虚荣的毒害,所以他们会对现状不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以发展来解决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为口号,回避根本性的改革,而是想以经济发展来赢得政府的合法性,一方面诉诸于民族主义,国家自豪感来凝聚民众(政府高层也未尝不知诸如航天工程之类纯属面子工程,浪费巨大,并无太多实际收益,但心理脆弱的中国民众还是需要这样的昂贵的精神春药支撑),另一方面则更直接的这是通过经济利益的畸形分配(特别是对政府公务员,垄断国企员工等)来收买到足够维持稳定的支持。这两者都存在巨大的问题:前者是这种虚荣一旦无法再推进,虚荣与事实的落差逐渐为民众知晓,过去的虚荣则成为负累;而后者由于需要收买的阶层和所需的平均福利不断扩大,越来越难以负担,特别是一旦经济发展停滞,要实现这种收买旧更加困难。只要平均福利不能维持,过去为收买的忠诚的支出都将付之东流,换来严重的怨恨和不满。而且如果要维持这些特殊利益阶层的福利,就意味着对已经处于困境中的广大其他阶层福利更大剥夺,这同样会引起严重不满。这两条道路,事实上都是危险的不归路。但是,在经济条件宽松的条件下政府都没有足够的动力来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而在经济条件紧张的时刻,政府又没有信心来做这样的改革,因为这样很容易失去强势集团的支持,提前导致其合法性的丧失。所以有句话叫做: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精辟地勾勒出了这一局面的轮廓。
       由此可知,中国严重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是体制性的宿命,已经在既往的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步积累和释放,而一旦经济停滞,它将更凶猛地爆发出来。我们更应当忧虑是未来,由于现今贫富差距过大,未来可能出现要求“均贫富”的民粹主义浪潮。全民福利脱离实际的扩大,数目庞大的人口享受与其生产率贡献水平不相称的福利增长,这一通胀将不再得到贫富差距带来的缓冲,从而将导致严重的“显式”结构性通货膨胀。
       总而言之,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前景是悲观的,中国的大通胀似乎是难以摆脱的历史宿命。在本文中,我们一再强调似是而非的表象或者对表现的解释与事实的区别。 笔者也希望今后的事实不会像文中所描述的那么严重,而事实如何,我们只有等着见证历史。
      
  • 作者:sophgold  发表时间:2009-02-04 15:26:48.0  做记号
  •   作者:勇气与机遇 回复日期:2009-02-04 15:10:45 
        删前记号
      =======
      什么意思?
  • 作者:sophgold  回复时间:2009-02-04 15:41:54.0  做记号
  •   只是理论探讨,大家不要言论过激就行
  • 作者:sophgold  回复时间:2009-02-04 17:11:12.0  做记号
  •   作者:汉本位 回复日期:2009-02-04 17:00:38 
        好文,但是,苏联的问题是,由于受价格管制措施,产品价格严重失真,这样带来,没有动力来生产消费品,这样带来供需矛盾很严重,当然放开价格管制后,由于供需作用,消费品价格还原,这样看来实际上在苏联货币数量很庞大,消费品严重短缺而引起的通货膨胀,但是中国现在的问题是消费品庞大,已经供大于求,实际上影响不会那么严重
      ========
      文中已经讨论过了苏联的日用消费品短缺价格失真是一层原因,但实际上更深层次原因是 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苏联也有严重过剩的供给,那就是坦克飞机大炮舰船。从军事角度考虑,苏联也是不需要那么多武器装备的,但是由于军工利益集团的不合理膨胀导致了军火生产的过剩,而消费品生产部门则得不到足够的资源。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几年内就实现了农产品的自给,这在苏联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这种结构性的过剩其实在中国也是普遍存在的,与苏联相比只是表现形式上的差别。
  • 作者:sophgold  回复时间:2009-02-04 19:42:41.0  做记号
  •   作者:从不信天使 回复日期:2009-02-04 18:39:21 
        美国是个民达的超级大国,但不是完美无缺的国家,一个美国买办的狗屁言论,也有这么多人信?悲哀的中国人!
      =====
      首先我不是所谓美国买办,另外你的话太缺乏逻辑。
  • 作者:sophgold  回复时间:2009-02-05 09:08:34.0  做记号
  •   谢谢各位顶贴。本来就只是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思路而已,即兴写出来,错漏字还不少,呵呵。以后有时间再改进。主要目的还是抛砖引玉,希望高人就此发表看法或批评。我不是经济学家,指教不敢当。
  • 作者:sophgold  回复时间:2009-02-05 11:08:30.0  做记号
  •    要说到解决方案,个人觉得不会有,所以文中也没必要讨论。想想晚清的李鸿章是何等人物啊?!其才略岂是本朝当今之中堂军机可比?他对形势认识得相当清楚,所以也只敢自比为大清这所摇摇欲坠的纸房子的裱糊匠而已。同治中兴,何其辉煌?!但是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洋务派几乎没有乐观过,大清的底细他知道得最深。甲午海战前夕,西方媒体大多认为北洋舰队规模为亚洲第一,击败日本不在话下。而李鸿章给朝廷的密折是:仅定,镇两舰堪用而已。同时指示丁汝昌避战保船。李鸿章最清楚花费十年心血,大把白银建立的北洋舰队不过裱糊的一个纸老虎而已,不堪一击。后来的甲午海战结果也证实了他的判断。在陆地上,以淮军精锐为主力的清军不仅兵力上占有优势,装备也毫不逊色,更有在国内镇压捻军积累的丰富作战经验。但与日军交战时每每一触即溃,丧师失地,从朝鲜一直败退到山海关。李鸿章花费二十年心血建立的中国第一支现代化部队淮军也几乎损失殆尽。总而言之,不管是从李鸿章自己先前的判断,还是后来的事实经验来看,李鸿章不可能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像孙中山这样的革命者,最开始的时候也是寄望于李鸿章能推动清廷走向民主宪政。但李鸿章没有什么动作。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身处他的位置,认识得再清楚也不会有什么作为。李氏一代人杰,又岂是我们凡夫俗子可比?这就是找死与等死之间的选择,等死总比找死好得多。而且李鸿章死后,极尽哀荣,为满清一朝之汉臣所仅有。清朝灭亡,也是他身死数年之后的事了。至于再后来他被红卫兵剖棺戮尸,或许可以称之为报应,但是人都死了那么久了,哪管得了那么许多身后事?!
  • 作者:sophgold  回复时间:2009-02-05 11:11:34.0  做记号
  •   历史总是相似,看历史有的时候令人感到无奈。
      不过要补充一点:本朝有败家子,而无李鸿章!
  • 作者:sophgold  回复时间:2009-02-05 16:24:54.0  做记号
  •    我觉得粮食出口与否与通胀关系不是很直接。由于资源错配导致的财富消灭其实是很可怕的,文中没有讨论这点。经济发展其实也是某种程度的逆水行舟。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南非和北朝鲜。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也曾经受到普遍的国际封锁和制裁,但是南非的发展状态比北朝鲜好得不是一点半点。资源错配造成的收入和利润的假象,会使得某些实际上没有经济效率的部门持续膨胀。比如电力公司一度电的平均成本是5毛钱,而由于行政权力的干预,电价定在1元钱(美其名曰促进全社会节约用电)。这样的明显暴利会导致资源大量流入这个行业,造成投资过剩。电厂即便不发电,其维护费用也是非常高昂的,我们国家以前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让朱总理很伤脑筋,所以当时放下狠话:三(?)年内不得开建新电厂!加入世贸以后经济形势发生了逆转,电力又变成了短缺。由于电力行业的价格管制维持了事实上的暴利(当然账面上他们老是亏损,是因为很多利润通过各种途径被转移了),这几年的电力大跃进,让人瞠目结舌,其疯狂程度绝对不亚于房地产商盖房子。而电力行业是非常成熟的行业,其劳动生产率提高极为有限,赋予其的资源与其实际为经济所做的贡献严重不成比例。这样的例子还太多太多。这些经济部门挤占了大量经济体系的资源,扭曲了资源配置,就像人体中的癌肿一样。
       我们知道,癌症病人最后大多死于并发症。有些拖的时间长的癌症病人,瘦的真是皮包骨头,肿瘤耗尽了体内的养分,我是见过的,你们见过没有?
  • 作者:sophgold  回复时间:2009-02-05 16:30:22.0  做记号
  •    未来数年内,中国面临严重的电力过剩。但是由于电力价格的畸形,使得这个调整之路会非常漫长,这个过程会消灭掉大量的社会财富。这点我是确信的。
       电力行业的问题只是众多例子的一个较为典型的。
  • 作者:sophgold  回复时间:2009-02-05 16:32:59.0  做记号
  •   上面所说的电力行业主要是指电厂,特此注明。电网公司的情况有些差异。
  • 作者:sophgold  回复时间:2009-02-05 20:37:21.0  做记号
  •   补充材料: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史,从别的回帖中转过来的
      
      其实当年津巴布韦独立那会,我们的穆同志还是有那么点像模像样的。当时津巴布韦也被奉为非洲黑白和解的典范。那时的日子好过啊,津巴布韦农牧业发达,矿产丰富,万恶的英帝国主义留下了相当完善的基础设施。穆同志沐猴而冠了一段时间,还是觉得别扭,不如做山大王自在。当年的革命兄弟也想着啊,终于轮到咱坐江山了,金钱美女不能少吧。革命情谊太深,况且离开他们的支持,这江山就坐不稳了;再说这些兄弟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主,老穆不敢得罪啊,没办法,发钱吧!好,升了官,发了钱,没做官的革命战士们也带着大把钞票荣归故里了。可没过几天,这帮哥们就吃喝嫖赌把钱花光了,又来要钱。恰好老穆同志经济管理不善,国家经济每况愈下,更不敢得罪这帮哥们了,再发钱吧,反正咱的印钞机马力强劲!于是乎,寅吃卯粮,挺不住了。兄弟们要钱越来越多,印钞机也要歇息歇息啊,老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跟弟兄们说:当年跟白人和解,是革命的统一战线的需要。现在呢,咱们还是要革他们的命!白人的农场,土地啊,你们随便就抢吧--不能说抢,白人殖民主义者应该归还土地给我们。白人肯定不愿意啊,于是有那么些冲突。所以刚开始啊也没撕破脸皮,搞什么和平赎买来着。可是付的价钱太低,白人不干啊,只好撕下脸皮,改为明火执仗了。白人一看呆不下去了,纷纷卷起细软逃跑。国际上一看不对了,你当年答应得好好的和解嘛,怎么今天就变卦了?!老穆管不了许多,反正还有那么几个朋友,其中一个呢是东方的某个负责任的大国啊,给了不少援助。兄弟们分到了土地,欢天喜地,可很快又发愁了,这地不会种啊。再说种地这么辛苦,还不如找老穆要钱花痛快!老穆也为难啊,国际国内都把人得罪光了,就全靠这帮哥们支撑台面了。白人跑光了,全国有钱的就剩下个把身居高位,得罪不起的心腹兄弟了。好,这么大年纪了,也不要这张老脸了。印钞机开印吧,加班加点,不要停!央行很快来报告,印钞用的纸都印光了。老穆眼一瞪:大惊小怪,用完了不会去进口啊?!过了几天,央行又来报告:现在印钞太亏了,印出的钞票都不抵那张纸钱了!老穆很鄙夷地骂道:蠢货,你就不会往钞票上的数字后面多加那么几个零吗?!穆主席英明!于是央行官员以穆主席大印钞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领会了穆主席数字后面多加几个零的指示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将有津巴布韦特色的印钞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奇迹!
        
  • 作者:sophgold  回复时间:2009-02-05 20:48:08.0  做记号
  •   其实当年如果白人不放弃政权,穆加贝的革命还很难成功。但是当时革命形势风起云涌,种族隔离制度如过街老鼠。在政治正确这一大方针指导下,西方也有意把津巴布韦树立为黑白和解的样板,感召教育一下津巴布韦那个又臭又硬的粪坑石邻居--南非。没想到这样竟把这么一个美丽国度推进了火坑,可叹!
  • 作者:sophgold  回复时间:2009-02-05 20:52:35.0  做记号
  •    现在来看,南非这朵非洲之花,也快在那帮黑哥们的轮奸之下走向凋零了!政治正确后面为什么总是火坑(我们也有一个政治正确的邻居,是著名的火坑)?我也很不解。。。但愿有高人能指点指点
  • 作者:sophgold  回复时间:2009-02-06 11:08:01.0  做记号
  •   如果楼主说的通货膨胀成立,那股市应该涨到16000点而不是从6000点跌到2000点.楼市应该继续涨.别的就先不说了
      ======
      我觉得也不能这么极端地看。
      但是提醒一下:眼下股市就正有一波不错的行情
  • 作者:sophgold  回复时间:2009-02-06 11:34:08.0  做记号
  •   作者:自由家园 回复日期:2009-02-06 11:22:29 
        楼主提出了结构性通胀概念,但是否要考虑国内收入差别的巨大,存在相应的结构性消费问题,即发出的多余货币并未均匀的分布到消费市场里,因此很可能的结局未必是大通胀,而是相对币值稳定?
      ========
      你说的这种情况在文中讨论过,我们国家确实经历过这么一段时期。但是这样只能延缓大通胀到来,而不能消除。2007年的物价全面上涨我们也是看到了。现在我们国家的粮食除了稻米和面粉的价格还算低廉,肉价其实早已跟美国接轨了。与我国的普遍收入水平相比,更是相当昂贵。
  • 作者:sophgold  回复时间:2009-02-06 11:40:28.0  做记号
  •   我国的稻米和小麦的生产总体上还是由个体的小农经济提供,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而猪肉生产基本已经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效率相对较高。那么为什么猪肉的相对价格反而大大高于小麦和稻米呢?我认为恰恰是行政干预造成的。猪肉生产承受的成本转嫁多(体现在饲料,税费等等),而稻米,小麦生产受到的成本转嫁少。所以形成了这一奇特局面。
  • 作者:sophgold  回复时间:2009-02-06 12:54:08.0  做记号
  •   作者:自由家园 回复日期:2009-02-06 11:57:45 
        文中认为“......这些资金不得不“屈尊光顾”普通消费品,于是全面通胀突然来临” 这个说法难以成立。
        因为常理来说,日常普通生活用品的消费一般来说很难会吸引社会多余资金涌入,更多的是在投资或者储蓄方面。恰恰只有当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后,会导致文章中的 “屈尊光顾”普通消费品情况发生。而这时也就可以使得目前社会剩余的生产力得到发挥。这个过程是会导致通胀,但未必一定是文中所说的恶性的大通胀。
      =======
      我觉得很好理解啊,房价与普通消费品的相对价格也不能太悬殊吧?
      价格高到一定程度,很多资金就不会去凑这个热闹了啊。而由于价格扭曲,必然导致基本消费品生产相对不足。资金很可能会在流通领域另寻出路。此外,富裕阶层的消费总会从某种程度上惠及下层民众,比如上馆子的次数多了,餐馆不就多了,伙计的工作不就好找了,待遇也就好了?银行的储蓄就是放在那里不动的吗?储蓄多,银行贷款出去也多,工程多,需要的民工的也多,民工待遇也有提高,知道北京奥运前一个有点技术的民工一个月也能拿两三千吗?。钞票不断的漏出,最终还是有一部分扩散到了整个社会,积累下来也是可观的,加上普通消费品由于利润微薄造成的供应相对不足,价格全面上涨是自然的。难道07年的物价上涨还不算夸张?大学食堂算涨得少的,但比几年前那阵子翻了差不多一倍,这还不够夸张?当然普通消费品的上涨再怎么涨也不可能像房价股票这么疯狂。所以说贫富差距只是延缓了通胀的到来。我觉得很好理解啊,
  • 作者:sophgold  回复时间:2009-02-06 13:00:58.0  做记号
  •   通胀中大家的货币都在缩水,离印钞机下来这个链条越近的人的越得利。最可怜的是离得远的,最底层的老百姓,可以说是受到全社会所有其它阶层的剥夺,相当于被轮番哄抢。等到钞票落到他们身上的时候,全面通胀已经形成。
  • 作者:sophgold  回复时间:2009-02-06 14:13:53.0  做记号
  •   作者:自由家园 回复日期:2009-02-06 13:39:07 
        可以说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会被结构性的消费不足所对冲,从而不会产生突发性的经济崩溃,对外汇率会比较稳定。
      =======
      解释了很多遍了,呵呵。照你这么说,津巴布韦应该吉星高照才对。。
  • [理论研讨]中国通胀 [理论研讨]中国大通胀:难以摆脱的宿命[原题:通胀]【已出版】 [理论研讨]中国大通胀:难以摆脱的宿命[原题:通胀]【已出版】 [理论研讨]中国通胀 天涯帖子只看楼主 最新更新 帖子TXT小说下载 -- 易读网 用弗里德曼理论解释中国通胀 [理论研讨]中国股市楼市后市如何,看图说话 [理论研讨]中国GDP究竟是多少?(连载,持续更新) [理论研讨]中国股市楼市后市如何,看图说话 [理论研讨]中国股市后市如何,看图说话 北京地方志 - 理论研讨 【股市割喉术】——理论研讨(更新中) - 理念研讨 - 股票知识 - 创幻论坛 - 中国最... 【股市割喉术】——理论研讨(更新中) - 理念研讨 - 股票知识 - 创幻论坛 - 中国最! [理论研讨]必定崩溃论 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六届全国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理论研讨]远离已处破产边缘的中国的银行,远离中国式次贷危机! [理论研讨]远离已处破产边缘的中国的银行,远离中国式次贷危机! 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六届全国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理论研讨]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将是灾难,这是一场战争 [理论研讨]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将是灾难,这是一场战争 加强技校德育教育的认识和思考_理论研讨_中国衡阳新闻网 [理论研讨]老有所养,谁来养? [理论研讨]老有所养,谁来养2? [理论研讨]老有所养,谁来养3? [理论研讨]老有所养,谁来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