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鬼节习俗是否应该重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2:19:17
成语探源:叶公好龙纯属孔子信徒栽赃陷害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  时间: 2010-08-25 09:43  责任编辑: 老北
在我国,乃至世界华语范围内,千百年来,有一则讥讽不务实、图虚名的广为流传的寓言故事,这就是“叶公好龙”。其实,这是历史给叶公开的玩笑。
据载,河南省叶县,春秋时代确实有位姓沈名诸梁字子高的名宦,做过楚国叶县县尹(或称县令),因此被称为叶公。楚国政权中没有郡之设,县即地方政权的最高机构,楚国国君称王,地方长官称公,这就是沈诸梁称叶公的来历。
真正的叶公沈诸梁,是一位勤政廉政,不居功骄傲,体恤民生,兴修水利的好官员。
史书记载,当时楚国遭到白公之乱,惠王被劫,在国难当头之时,叶公率师与国人攻打白公,他以龙旗为标志,充满了号召力和凝聚力,他统帅的军队,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经过生死搏斗,终于平定了叛乱,楚国国势才得以稳定。楚王赏封他为令尹兼司马,掌管军政大权。在他的辅佐下,楚国奠定了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基础。这样的功劳,可谓功勋卓著,但他有功而不自居,竟荐贤让贤,自己甘愿回到条件比较艰苦、地理位置偏僻的北疆边陲叶县,只作了个封疆之吏,地方长官。
关于叶公的政绩,《战国策·楚策》有这样的记载:“叶公治理叶邑(今叶县)期间,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使地富一方、境强四域,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叶邑位于现叶县城南15公里澧河与烧车河交汇处,地处黄淮平原西南边缘,属浅山丘陵区向平原过渡地带,是南北交通枢纽和南北文化交错的十字路口,当时也是楚国北方的屏障,乃兵家必争之地。作为叶邑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叶公继承其父的“扶民”主张,提倡农桑,兴修水利。
历史为什么会给叶公沈诸梁头上扣上屎盆子呢?这与大圣人孔子有关。
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赴叶邑游说叶公沈诸梁求官,他与叶公谈论“近者悦、远者来”的为政之道。叶公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说:“吾党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寥寥数语,道出叶、孔二人治国理念上的根本分歧:叶公是尚法的,是提倡大义灭亲的;孔子注重亲情伦理,是反对大义灭亲的。上述根本分歧,注定孔子来叶“求官”的失败结局,他的行情不被看好,甚至叶邑农夫都讥讽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孔子活着的时候,他的学说不为统治者重视,包括春秋时期的叶公沈诸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他开始走红被尊为圣人。然而,对于孔子游叶时不愉快的经历,他的徒子徒孙们一直耿耿于怀。在尊孔贬叶中,汉儒刘向就因此杜撰出《叶公好龙》的故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奔而走之,失其魂魄,五色无主。于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从此,这则寓言形成,并广为流传。

 
 
 
想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请点击中国网专题>>>
 
 
 
 
农历七月半的中元节正逐渐遗失,民俗专家说中元节作为一个民间的节日,它已经很淡化很淡化了,但作为一个习俗可以保留,让它自生自灭。
“七月半鬼乱窜。”昨日是农历七月十五,传说这天阎王爷会打开鬼门关,让众鬼夜出地府至阳间游走,故称“鬼节”。
忌夜游、忌捡路边的钱、忌晚上晒衣服……或多或少,网友们都能讲出一些 “鬼节”禁忌事项,但是大多数年轻的网友并不知道,其实这一天是曾被我们祖祖辈辈所珍视的一个重要节日:中元节。如今,它逐渐边缘化,甚至销声匿迹。
中元节曾远比“清明”热闹
传统“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7月15日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盂兰”为梵语音译,意为倒掉,“盆”指供奉器皿)的传统。
“盂兰盆节”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节以后被道教袭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节中的“地官节”,地官主掌地狱,于是人们穿凿说:这一天阎王放假,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逝者们将沿着银河的亮光,回到人间。因此家家户户放河灯,以期在人间接续银河之路,迎接先人英灵。
中元节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一直以来在民间享有重要地位。在老北京,中元节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不仅北京如此,全国各地都如此。
网友:这个节要不要重拾
上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
面对这一现状,一些“80后”网友们开始思考:中元节可不可以过?纸钱烧还是不烧?
有人认为:中元节其实跟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一样,有一种感恩、追元的情怀在里面,积极内容多于消极,应该提倡。
也有网友认为,中元节毕竟存有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封建迷信等。
学者观点>>>
昨日,记者和中国首位民俗文化学博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导陶思炎和四川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一起,探讨这一系列问题。
不信鬼神 思念仍在
-陶思炎
中元节其实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从古代开始,已经转化为一种民俗。
这个节日为什么消失呢?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人们祭祀祖先的方式也有所变化,有许多方式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比如摆放肖像,保存遗物,不一定要烧纸钱和放河灯。而且这些活动对环境要求高,在街道、绿化地带、房屋等公共空间都有限制,不是随便就可以的。还有现在很多人都不信神信鬼了,但是对已逝亲人的思念还是在的。
此前,中元节随着佛教传到日本,现在这个节日在日本非常受重视。当然我们不是说要向日本学,我认为没必要刻意去提倡,但也不要去强行阻止,顺其自然就好。不过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大家还是应该知道这种文化以及背后的意义。
中元节已经淡化了
-袁庭栋
在以前,中元节是社会上一个很有影响的节日。在老成都,都会有一些公众活动,比如当时的川剧团会表演一些“钟馗抓鬼”之类的剧目。但是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越来越少了,到现在已经非常淡化了,估计90%的人都不晓得这天叫“中元节”。可以说在成都,中元节,已经不能称其为一个节日了,这个传统习俗已经在销声匿迹的边缘,只有少部分老年人还在遵循。
中元节的烧纸钱行为,其实也是在对阴间做的一种慈善,古人那时相信,只要已逝祖先在阴间生活得好,孤魂野鬼都安定了,人间自然也就安定了。
要说封建迷信,中元节可以说是迷信,但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背后包含的是对亡灵的怀念。
不过就今天来说,没有必要去提倡。作为一个民间的节日,它已经很淡化很淡化了,但作为一个习俗可以保留,让它自生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