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论素质和素质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8:07:24
论素质和素质教育
一,论素质
我们的素质教育已经提了许多年了,在我看来,对于素质是什么,是还没有弄清楚的。素质具有基本性,这已经有人提到了。素质具有可塑性,这似乎还没有人提到。试想,素质如果没有具有可塑性,教育又起什么作用呢?素质教育的素质,即教育学的素质,必须具有可塑性。有观点认为,素质包含生理因素。这是不对的。虽然我们的教育开设体育课,但体育课的内容是教学生学锻炼身体的技能。学生的体质得到提高,是学生锻炼的结果,不是体育课教学的结果。如果某个学生有病,他就是把体育锻炼技能全部学会,他的身体依然好不起来。生理因素不是素质的内容。
许多观点认为,能力是素质的内容,这也是错误的。能力不具备基本性。某个人可能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但他的工作态度不好,老是不认真工作,结果他的工作依然做不好。能力要被态度决定。
有观点认为,态度是素质的内容,这种观点接近正确。素质就是态度。说素质是态度,就要弄清素质是对什么的态度。素质具有基本性,这就决定了素质这种态度有最广泛的对象。人的外部世界包含了除人自身外的一切。这样,素质就是人对外部世界最基本的态度。
人的本质是能改造外部世界(请登陆我的博客,参阅《人性主义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是有困难的。于是,人在对外部世界的改造中,就出现了两种态度:一种是尽可能好的完成预定目标,另一种是不一定尽可能好的完成预定目标。用通俗的话来说,第一种态度是做事就要做好,第二种态度是做事不一定要做好。毫无疑问,两种不同的态度对于做事的结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做事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做事也是这样。显然,我们的素质教育要塑造第一种态度。做事的态度是素质的第一个内容。为了方便,我们可以把素质的第一个内容中的第一种态度,称作人的第一素质:做事就要做好。
人有社会性。单个的人不仅在劳动的时候需要与他人合作,在生活时也要与他人共处。相互共处的人都不是双方的改造对象。性质不同了,人对这部分外部世界的态度也就不一样。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首先要别人的抚养,因此,一般说来,多数人都会生成对别人的友好态度,生成对别人的爱。当然,不幸总是有的。有的人在心灵的悲惨世界中长大,从而产生对别人的恨;有的人因为遭遇不幸,变得仇视他人,仇视社会。大家知道,人类不能在仇恨中存在,不能在仇恨中发展,我们的教育也不会去塑造希望毁灭人类的人。因此,人的第二素质是:做人要有爱心。
人思想最终要把人自身也作为外部世界。人的本质是能改造外部世界。当人把自身也作为外部世界后,人自身也成为人自己的改造对象。人要改造自身,就要先有蓝图。于是,人应该怎样生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等等等人生观的问题就出现了。人生观决定着人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人生观是人的素质的第三个内容。
人都需要得到肯定。每个人都既需要自我肯定,更需要他人,需要社会的肯定。能得到最广泛的肯定的人生观,是合乎时代的人生观。合乎时代的人生观,是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有清楚的合乎时代的人生观的人,是对生活持乐观态度的人,是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人。因此,有清楚的合乎时代的人生观的人,是最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的人,是最能经得起挫折的人。人的第三素质是:人生一世要有合乎时代的人生观。
二,论素质教育
1,关于应试教育
在讨论素质教育以前,应该先讨论一下应试教育,因为大家都认为应该用素质教育来取代应试教育。在讨论应试教育以前,还要先讨论讨论能力——教育学的能力。教育学的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习能力,第二部分是记忆能力,第三部分是运用能力。我们有个朦胧的感觉,认为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是素质的内容,记忆能力则是应试教育的内容。仔细想一下,如果没有记忆能力,今天学会明天就忘了,学习能力还有什么意义呢。既没有学会,也没有记住,运用能力再强也只能空转。空转是没有结果的。实际上,教育学的能力的三个部分只有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作为能力存在。
应试在其直接性上,需要两种能力——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在其间接性上,需要学习能力——学都没有学会,记什么,用什么。在社会实践中,也直接需要记忆能力和运用能力,间接需要学习能力。只要学校考试的内容没有偏离社会实践,学校里的考试与社会实践的区别,就仅仅在于前者的试题是已经有了答案的课题,后者的课题是还没有答案的课题。从大家的反对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需要反对的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片面教育,不切合实际的教育。为了高考把其他课挤得一干二净,让学古汉语的学生考英语若干级,把唐诗“风烟望五津”中的五个古渡口名称作为考题,诸如此类的教育才是我们应该反对的教育。
2,关于素质教育
a,关于第一素质教育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素质教育正好是这样。一个孩子做的第一件事,也许是穿一件衣服,也许是放一双鞋,父母是否要求孩子把衣服穿好,把鞋子放好,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第一素质教育的第一次教育。在儿童走进学校以前,儿童要在家里做许多事,父母对儿童的第一素质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毫无疑问,当儿童进入学校后,老师都会要求每一个学生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可是,由于学生的天赋既有质的区别,也有量的区别,因此,就算每个学生同样努力,也考不出同样的成绩来。不同的成绩既可能是努力不同的结果,也可能是天赋不同的结果。显然,只要没有证据证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好,就不能否定学生的学习态度。非常不幸,在我们的教育中,学生的分数还不是学生的隐私,必然存在的高分对低分学生在客观上起着否定作用。不仅如此,我们的老师还把99分和100分区别开来,使不受分数否定的学生廖廖无几。学习态度端正的低分学生的第一素质在我们的教育中遭到否定。
人的天赋是多种多样的。在我们的教育中,只有文化天赋才受到肯定,从而这部分学生的第一素质才处于被肯定的状态中,而其他学生的第一素质多半都处于被否定的状态中。
曾经在报刊看到过一篇文章,说作者的老师给同学们发不一样的考卷,结果同学们都认为自己做得很好。
因人施教,全面教育,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这是第一素质的教育。
b,关于第二素质教育
在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既有互利关系,也有矛盾关系。为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社会产生了道德和法律。人的爱心的基础是别人的爱,是社会的肯定。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一个被众人鄙视的人,是不会有爱心的。因此,要求一个人只爱别人不爱自己,既是不该的,也是难以实现的。怎样爱自己,怎样爱别人,当爱自己与爱别人产生矛盾的时候应该怎样,这正是社会的道德规范解决的问题。人的爱心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生成,也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因此,学校对学生的第二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才能进行。全面教育正好使学生处于多种多样的活动中。
c,关于第三素质教育
要进行第三素质教育,首先要有大家公认的合乎我们时代的人生观。非常遗憾,我们现在还没有。没有办法,我们只好等我们的专家学者们给我们找到合乎我们时代的人生观后,再来讨论第三素质教育。
3,关于素质教育与教育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是不能单独进行的,素质教育要融入其他教育中进行。从前面的论述中还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结果是难以量化打分的。如何使素质教育融入其他教育,如何考察素质教育的结果,是我们的教育家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邓小平在1985年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在当时很大程度上是指能力教育。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家感觉到只有能力不行,道德也是重要因素,于是把道德教育加进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中。再后来,大家觉得技能,审美,等等等等都不应该放弃,都应该加进去,于是,素质教育就成了全面教育。事实上,在普通学校中,普通知识永远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专业学校中,专业技能永远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全面教育不是要否定普通知识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主要地位,而是不让主要内容成为唯一内容。对于名人言和名言的区别,用不着我在这里饶舌。多一些科学的认识,就会少一些空洞的论文。多一些科学的,有人监督执行的规定,就会少一些哄上瞒下自欺欺人的成绩。愿我们的教育早日成为全面的合乎社会实践需要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