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利益矛盾与冲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49:12
李路路     2010-08-24 16:44:36
李路路(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谢谢社会学所的邀请。我发言的题目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矛盾与冲突”,有四个问题需要考虑。
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的社会转型。中国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关键期,保持稳定、推动社会转型、促进经济增长在这个时期都是非常关键的,无论是稳定、体制转型还是经济持续增长,现在都处在一个最关键的时期。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时期有几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新的利益格局已经形成或者说正在形成过程中,这个时期被称之为社会矛盾与冲突多发时期。群体性事件、阶层矛盾、官民之间的情绪对立,各种各样的追求财富、追求利益的行动非常普遍。所以,是否该用“失范”这样的术语来描述这个时期的这种状况值得讨论,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失范”的状况。所以才说,这个时期利益矛盾和冲突的调整,正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社会问题。
我们面临的挑战从学术上来说有两个方面。第一,新时期利益冲突的实质是什么。我们现在都在谈论利益矛盾和利益格局的转变,那么究竟变成了什么样的利益格局?回答了这个问题,然后我们才有可能讨论怎么协调和表达的问题。第二,今天这一冲突和矛盾的状况或者是“失范”的状况受到了什么样的约束,或者它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如此混乱的状况。这是两个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
大家从图片中可以看到,这是社会矛盾的几个最典型的例子(图:最牛钉子户)
2007年,北京市酒仙桥地区曾经出现过居民投票表决是否拆迁的事儿。当然,拆迁这个问题本身是利益问题还是公共问题,是否需要居民投票来解决,这是需要讨论的。但是,在这个地区5000多户中,有67.8%的人参加了投票,最后44.78%的人同意拆迁,但是有很多人弃权或者是不同意拆迁。这说明,我们这个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或者说利益矛盾和冲突是在各个层面、各个方面都全面展开的。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今天面临的这个矛盾和冲突的实质是什么,我们怎么来认识它,回答这些问题当然比较偏重理念上的讨论,但是我觉得政策研究应该建立在这种理念讨论的基础上。
我们现在最关键的任务是,要重新认识我们的社会。大家都知道,当年,社会学的创立者对他们所面临的新社会的基本性质做过大量的研究,我们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基本概念就是当年他们对那个新社会的描述,其中最典型的是“模式变量”。我们今天是不是也要踏下心来对我们这个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究竟是什么样的性质进行讨论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去考虑具体的政策建议。所以,这里我引用毛泽东的一句话“只有我们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我希望能够在理解方面下一点功夫。
第二个问题是利益格局的转型。这种转型究竟意味着什么?我喜欢用从再分配到市场的转变。在再分配条件下这个利益格局是什么?可能我们会说当时是计划体制或是中央体制,我们可以从社会结构角度给予解读,至少我觉得这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1)它是以国家再分配为基础的利益格局;(2)它是自上而下的决定;(3)社会是原子化的;(4)当时的社会矛盾,用一个概念来表述,就是“人民内部矛盾”,而且因为有了前面特别是第一、第二个特点,我们确实也可以说那是“人民内部矛盾”;(5)当时的社会是一个生产产品的社会,以上特征都是建立在产品生产的基础上的,而从一个生产产品的社会过渡到生产关系的社会,社会的结构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今天正处在向市场体制转型的社会,那么怎么界定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利益格局?一个基本的说法是,这是基于市场地位、市场制度和机制形成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格局,是一个建立在商品生产社会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而与再分配体制下的利益格局有着本质的不同。当然可以说,这个社会正在过渡过程中,兼有两个体制的特点,等等,那是没有问题的,我这里是从理想类型的角度来说的。
对于市场制度和市场经济,如果我们给一个社会结构的解读,该怎么解读?有两个方面。从形式上看,市场经济意味着交易,是利益的交换。这意味着:(1)交易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因为不独立就无所谓交换;(2)交易具有对抗性或排他性,这是权利,是界限分明的,清晰的权利才有交换;(3)具有平等性,形式上是平等的权利交换,否则就直接调拨了;(4)有竞争性,因为大家追求的都是收益最大化;(5)有替代性,即所追求的利益可以替代;(6)是契约性的,因为大家的目的是通过交易实现收益最大化,而不是消灭对方,所以一般是通过理性或者契约的方式实现交易。
刚才我说的都是形式上的,如果从实质来看,市场经济意味着结构化:(1)垄断和社会封闭,阶级和阶层逐渐形成;(2)实质上的不平等性,因为人们在交易中所占有的社会资源等等造成强弱之分,因为垄断造成封闭造成强弱之分,所以实质是不平等的;(3)意味着剥削、统治和支配。市场制度的这些形式特征和实质特征都是存在的,但是往往是双面的。
如果是这样,我们是否还能用“人民内部矛盾”来分析我们今天面对的利益矛盾格局?我觉得有两个问题可以考虑:(1)人民内部矛盾的说法是政治性的说法,是与人民的敌人相对立;(2)它是建立在国家再分配基础上的,所以,它无视团体、个人和组织的利益,都是国家的利益,因为基本的资源和交易方式都是国家统一控制的。那么,今天,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是否还可以用所谓人民内部矛盾这样的概念来理解现在的利益矛盾格局?是用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来理解,还是把它看成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利益矛盾与冲突,我们的政策取向是会有所不同的。
第三个问题是,如果我们从所谓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去观察理解,那么,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失范”状况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我觉得主要是双重的约束。一是发展的约束。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一般来说,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或发展过程中,国家必定要起主导作用,因为国家的动员能力、控制能力和推动转型的能力,对这些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它有一个现代化发展过程的背景。二是体制的约束。毕竟中国社会是从再分配转向市场,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这也是过去的利益格局和矛盾解决协调方式到今天越来越不起作用的原因。这个社会发生了变化,而我们之所以到现在没有找到很多很好的方式来解决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除了是新问题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体制上的约束。所以,我觉得今天的“失范”和今天的这种混乱状况,是与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体制联系在一起的。
第四,我觉得,我们需要真正认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冲突矛盾的性质,然后要在有约束的条件下,有秩序地协调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如果我们能说清楚新时期、转型时期与旧时期在社会模式上的差别,在社会关系和结构上的本质变化,我们就可能有更好的办法解决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