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33年,也同欢喜也同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18:56

高考33年,也同欢喜也同愁

好文推荐 2010-08-25 08:38:21 阅读398 评论1   字号: 订阅

2010年的高考,随着6月下旬的放榜,进入了志愿填报和录取阶段,无数的学子即将面临升学的欢喜和落榜的忧心。

从文明史来说,科举的出现是一个历史进步,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为世界文明奉献的一大成果。只是科举的形式因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需要,变革得越来越让人丧失创新精神,现行的高考制度,也因为大一统的取材方式,遭受各方争议。

然而,高考制度却仍然在争议声中不断改革,大学扩招了,学费涨了,但人们对于高考却没有存着更高的期望,倒是骂声渐渐多了。媒体不断呼吁:大学生应该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而失去了计划经济时代分配保障的大学生们,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心态:一些人愤怒、抱怨、满心失落;一些人却庆幸因此获得了选择的自由,并坚定地走上自己选定的道路。

高考,无尽唏嘘。

七十年代,一个激情年代

对于出生在五十年代的人,参加七十年代的高考恰是风华正茂,他们那代人满怀激情地投入高考当中,为了梦想而战,为了公平而战。书生意气,一时无两。

那是一个狂热读书的年代。“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是当时一句喊得震天响的口号。而打倒“四人帮”后拨乱反正最先进行且与普通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一条就是教育改革——恢复高考。教育大热,读书成了民众发自内心既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又有实用价值的时尚追求。

而出生在1956年的信力建,就是中山大学中文系七八届的学生,当年的他,怀着实现理想的满腔热血和对求知的渴望,当兵回来后毅然参加全国考试,投戎从笔。

1978年秋天,信力建收到了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成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二批大学生。至此,走过“工、农、兵”历程的信力建,突然间发现自己的人生正展开了无限可能性。

“当年我是10月份入学,很多东西没准备好。校舍很多被工宣、民工占了。学校被砸了,变成仓库、工厂。中大非常荒凉,草比人高,需要重新清理。我们读大学,一是很宁静,一是与世无争。前一届77级是工农兵管理老师。老师们还没有完全从“牛棚”里出来。英语老师刚从“牛棚”里出来,穿着长袍马褂,夏天都戴着帽子,终年不脱。他已经虚弱到极点,走路摇摇晃晃。”这种场景,是信力建对大学的第一印象。

当时,读书热席卷全国,而大学校园无疑是这股读书热潮的中心和引擎。对于求知欲旺盛的信力建来说,读更多的书是上大学最有意义的事情。因为考上大学,信力建终于可以从容进出于大学图书馆了——那是集人类文化精华、精神财富之大成之所在。他逃课、泡图书馆、“打穿插”,像贪食的人手不释卷。

就在同期,他读到了陈寅恪。在校图书馆,一本叫做《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的书上。那是20年代的陈寅恪为自杀学者王国维所写的悼词: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像一组生动的影像,突然跳出来,攥住了他的心。览万千书,阅无数事,纷纷扰扰,熙来攘往。那一刻,信力建顿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之叹。他百感交集,多年的寻寻觅觅、孜孜以求的不就是“独立”与“自由”么?他在内心很快将之引为自己的精神航标。

“总之,我对人类历史中所积累的一切精神财富认识得比较多,比较深刻,这对我办学成功,和将来更加成功是有很重要影响的。告诉大家,要像我这样读书,然后再去办学。”20年多后,已经是30多家实体机构总裁、民办教育家、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的信力建不无自得地总结道。


高考,你还剩下什么?

07年3月,在北京的全国两会上,宁波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范谊抛出了一份《关于废除高考,创新高校招生制度的建议》,长达8千余字,他的核心观点就是“我们已经到了必须考虑废除高考的时候,必须从现在开始研究和开发一种能够取代高考的新的高校招生体制”。“我们要破除'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神话!”作为1979年参加高考上大学的考生,范谊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大学的机会和公平性问题已经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现在的主要矛盾是教育的内涵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严重背离的问题。

这是在正规场合第一次系统而坚决地提出废除高考。恢复三十年的高考制度在进入而立之年的今天再一次面临着要“改良”还是“革命”的难题。一石激起千层浪,高考的存在,越来越陷入尴尬境地。

随着金融危机的肆虐,中国的大学生从未像今天这样过剩过:去年尚有100多万没找到工作,今年又将新增600多万毕业生。如此就业惨状之下。出现下面这样的新闻就不足为奇了:“状元村萌生读书无用论”、“重庆上万高中生放弃高考”、“大学生当洗脚妹、争相应聘搓澡工”、“ 温州千名大学生抢8"掏粪"岗位”等。我们不禁要问:高考,你究竟怎么了?

作为受益于高考的一代、也是当今教育思想界的翘楚信力建,对现行高考制度的批判却未有消退:“进入高等学府并不代表逃脱被毒害的命运,更不代表进入高等学府的就是高材生。在经过高考这个“检测器”的扫描后,真正有文化有思想的被淘汰了,听话的都顺利过关,也就是“逆淘汰”现象。高等学府早不是学术重地,是被掏空的躯壳。现在的高考,完全是一场闹剧!”

“高考和斗兽场奉行一样的游戏规则——这种游戏规则简言之就是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为了获得胜利,成为明星,角斗士们当然是不顾一切地练武习武了。我们的高考也一样。如今青少年的恐怖感归根到底来自“精英教育”——“万般皆下品,学而优则仕”:没有高等教育文凭不能当官——只有拿到高等教育文凭才能成为“精英”,只有成为“精英”才能当官。整个“应试教育”过程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从幼儿园到大学,每个年龄段都有“考重点”,每次“考重点”都是一次活学活用的“优胜劣汰”——考上“重点”就进入了这个年龄段的“精英”行列,为当上下一个阶段的“精英”创造了条件。不管你有什么长处,只要有一处出现致命的疏忽就功亏一篑,先前一切努力皆付之东流——这是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特色”:不管你如何小心谨慎,如何干练娴熟,成功一千次,但第一千零一次疏忽了照样送命,没有第二次机会,前边一千次的成功也全部完蛋。这种“优胜劣汰”的考试等效于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等效于看不见流血的决斗——考试如撕杀,考场如战场:“拿起笔,做刀枪,你死我活进考场”。信力建对现今高考抑或整个考试制度,充满失望和愤怒。

(文章转载自《看世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