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 中国设计革命的震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53:23
中国的建筑师很少需要担心缺少工作;根据库哈斯(Rem Koolhaas)和他的哈佛学生的报告,几年前,中国就已经是这样一种状况:建筑师数量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但项目数量是美国的五倍。他们工作往往是严峻的;大多数是设计者在政府机构辛苦劳动,为一栋接一栋的没有灵魂的高层建筑绘画蓝图。然而,在这种平庸之中出现了一种惊人的新气象,成熟的建筑艺术在发展,多数见于2008年奥运的项目。那些项目主要有星级的外国公司打头阵,有助于在中国激发反传统的设计,越来越多年轻建筑师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在实验中狂欢。31岁的建筑师马岩松(音译,Ma Yansong)表示,“挑战传统可能是中国的传统。”
上海以闪闪发亮的高楼著称,而北京已经变成创新设计的震源。尽管一些前卫项目在中国引起争议,特别是在保守派学者但中,但许多外国设计师试图以抽象方式结合当地文化。
对北京年轻的独立建筑师而言,融合激进想法与中国感受是关键。他们当中多数人曾在海外工作或学习,如今寻求微妙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通过传统材料,或者说空间利用。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的建筑师朱锫(音译,Zhu Pei)表示,“我们一直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当代中国。”他设计的“数字北京(Digital Beijing)”的玻璃纤维墙看起来像电脑主板,但他表示它就像中国纸窗一样隔开外面的世界。
51岁的张永和(Yung Ho Chang)算是新一代的教父,大约在15年前,他在北京开了首家独立工作室。如今他在办公室与美国之间往返。他公司刚刚给中国最大的软件公司用友(UFIDA)做完了坐落在北京的一座4.5万平方民的“校园”。他说服客户不要建常规的高层,而是建三层结构,以灰砖建成(比起一般的粘土砖环保),以小庭院(本土观念)切换,顶部是屋顶露台。张永和不仅非常关注中国当代建筑,而且很关心城市的品质。他认为“如今你可以兜售任何既定的建筑风格,但它可能没有灵魂,一座城市必须有城市的理念,如今的北京是杂烩”。
许多独立的建筑师有着和他一样的关切,但他们还没有在北京留下大印记。他们不仅在思考尖端的设计,而且在思考可持续性、历史保存和城市的未来。在公司MAD设计的一座多伦多建筑获得国际认可后,马岩松表示,“我们感到我们可以和公众谈概念,而人们也会听。”因此该公司提出一个投机的计划。该计划呼吁2050年的北京保存一些旧巷子和院落,但大胆提出把天安门广场变成森林公园,当中有博物馆、图书馆等人们常会使用的场所。这个计划在去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展出。目的与其说是要成就这种设计,不如说是让人们停下来思考。这正是新建筑文化如何影响中国未来的方式——以人们不可想象的方式。(原标题:起草者的契约;作者:Cathleen McGuigan)
译文为摘译,英文原文:http://www.msnbc.msn.com/id/20123371/site/news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