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矿业的并购变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04:04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矿业的并购变局

2009-09-02 09:47:45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中国公司应当花费大量时间了解南半球的人们,使收购更具有商业精神

本刊记者/王家敏

中国矿业海外并购一波三折。

2009年8月20日,力拓首席执行官艾博年(Tom Albanese)对外表示,可能与中铝公司(下称中铝)就进一步合作以及可能的合资进行初步讨论。

他们曾差一步就完成了一笔195亿美元的收购案。2009年2月12日,中铝、力拓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中铝将通过建立合资公司和认购可转换债券向力拓投资195亿美元。然而不出4个月,北京时间2009年6月4日晚9时,该合作在伦敦被力拓董事会否决。

相较澳大利亚吸引外资的数额,195亿美元不算大数字,但在澳引发的争议不可小觑。这起收购案曾被媒体看作是中钢协与三大矿业集团铁矿石谈判的筹码,然而此案未了,力拓间谍案又起,澳大利亚大使回国,再度引发舆论对中澳关系的猜疑。

毕竟,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外界评论称,中澳矿产收购案似乎首先是一起政治事件,然后才是一桩商业案件。

收购波折

中国与澳大利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谈判仍在缓慢进行,但合作早已铺开。

处于亚洲边界的澳洲大陆,富饶的矿产是这片土地生存的命脉。中国对于资源的渴望甚至超过了对GDP的追求。

从2007年10月开始,中钢集团开始与澳大利亚中西部矿业公司(Midwest)谈判收购事宜。截至2008年,中钢集团全权控股的澳大利亚中西部矿业公司(Midwest)取得4个赤铁矿和3个磁铁矿项目,总计控制赤铁矿资源超过6亿吨,成为中国企业收购澳大利亚矿产公司的标杆。

其他想要收购国外公司的中国企业受到这次并购成功的鼓舞,也开始向澳大利亚公司发出收购的意图,澳大利亚也向中国企业敞开了大门。此后,澳大利亚财政部通过了中国对澳投资的多项重大决议:2008年8月24日,澳方批准中铝收购力拓14.99%的股权;9月21日,批准中钢收购Murchison49.9%的股权;2009年3月31日,核准湖南华菱收购FMG17.55%股权的申请;4月23日,批准中国五矿与OZ Minerals价值12亿美元的交易等。

面对中国企业的迅速进入,澳大利亚方面似乎开始感到紧张。2008年7月,澳大利亚财长韦恩·斯万(Wayne Swan)表示,澳大利亚欢迎外国投资并采取无歧视政策,但确实会特别关注主权财富基金和国有企业,是否会造成“价格垄断及控制生产”。

中铝对力拓的收购也遭遇到这种声音。2009年2月19日,澳大利亚《商业旁观者》发表文章认为,中铝提出的交易方案,表现了“中国想要控制或影响这家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供应商(力拓)的野心,并在交易过程中表现出中国影响资源行业供需关系的能力,目的在于控制海外资产和降低原材料成本(铁矿石价格谈判)”——而这“将对澳大利亚经济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2009年3月2日,中铝总经理熊维平与澳大利亚有关部门商谈,旨在消除澳方的担忧。尽管中铝不会取得力拓的“任何控股权”,所将持力拓股权低于自动触发政府调查的15%上限,但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已对此次股权收购展开审查。

或许,2009年初中铝两起与收购相关的事件,进一步加深了澳大利亚公众的疑虑与戒备。

2009年2月18日,中铝公司原总经理肖亚庆调任为国务院副秘书长;3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国有银行披露,将为中铝提供210亿美元的贷款额度,用以支付对力拓的投资。

2009年3月16日,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将交易审批期限延长90天。澳大利亚国家党参议员Barnaby Joyce在公开场合多次批评该交易,并在3月17日的电视广告节目中,明确反对澳大利亚“出售财富的源泉”。

“在动荡的经济环境中,澳大利亚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收购更为警惕。”富迪讯公司亚洲首席执行官傅安缇(Diana Footitt)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对此分析说。

富迪讯受聘为中钢收购Midwest股份、中铝收购力拓股份,以及湖南华菱对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FMG收购案提供并购公关服务。

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宣布延长审批期限后,中铝随即发布公告称,鉴于该交易的规模、影响力、复杂程度和敏感程度,公司对审批时间延长已有预期。

然而,当时间截至2009年6月,中铝与力拓的收购案仍以失败告终。傅安缇认为,“需要澄清的是,澳大利亚政府对于海外投资申请及其相关事宜的指导方针,在中国商务部决定之前的很多年早已成型。力拓决定放弃时,各方仍在与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一起推进此次交易。”

成为澳洲“公民”

澳大利亚是一片充满多元素文化的大陆,但对中国公司和中国文化所知不多,也很表面。富迪讯分析认为,“他们认为中国国有企业一般没有公司治理体制或商业运作机制,对澳大利亚资源行业的投资可能是政府协调的行动,是中国资源战略、大宗商品价格谈判的组成部分。”

“因此中国收购方需要进行大量的铺垫工作,”傅安缇说,“我们建议高级管理者直接会见股东、管理者、员工、监管者、媒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澳大利亚人希望亲自会见合作对象,了解对方对于他们资产的意图,以及他们的计划将会使国家、雇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如何受益。”

这样的沟通会取得极好的效果。例如,2007年9月2日至14日,中钢集团总裁黄天文出访澳大利亚,在悉尼出席了亚太经合组织商业峰会。随后的2007年10月,中钢着手收购Midwest之时,曾承诺提供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创造澳洲就业岗位,并协助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这一系列行动,得到了澳大利亚监管方的首肯。

更值得注意的是,黄天文还前往珀斯,参加恰那铁矿合营企业延期框架协议。

中钢与澳方的合作,可回溯至22年前。1987年11月,中钢的前身中国冶金进出口集团公司,就曾与澳大利亚恰那铁矿成立合营项目,这也是第一个有中国企业参与的海外矿产资源项目。

钢铁行业分析师贾良群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其时澳方要求中方每年包销恰那铁矿产1000万吨铁矿石。面对低迷的钢铁市场,中钢在较长一段时间备感压力。直到2000年之后,中国钢铁业市场才逐渐回暖。”

1000万吨,22年,建立了双方合作的渊源与信任。在中国记者对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的实地采访中,当地人亦认为中钢在开发过程中充分尊重了这片大陆上的土壤、袋鼠和人类的后代。

尽管中铝同样准备着成为澳大利亚的社会“公民”,愿意承诺并付诸行动,但这场金融危机,使收购的“投机性”意味增浓。如果中国企业跨越半个地球思考,不难理解澳大利亚舆论的怀疑与反对。富迪讯分析认为,澳大利亚人对力拓有着特殊的情结,部分公众担心这一重要澳企被贱卖,短时间的接触并没有让他们感到安心。

国际并购是一连串事件

对力拓而言,拒绝此次收购不失为一次精密的、独立的商业决策。对于中国公司应当花大量时间了解南半球的人们,更应当着力使收购具有商业精神。钢铁业分析专家马忠普对此建议说,“在技术层面,政治的归政治,商业的归商业。”

中钢在收购Midwest期间,曾提高报价13.9%,至6.38澳元/股,此举获得Midwest董事会的充分肯定;而中铝收购计划,却在力拓董事会中争议不断。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力拓的首席财务官在澳洲与主要投资者举行的见面会中,有股东担心,中铝获得的可转股债券将稀释自己的权益。

钢铁业分析专家马忠普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则认为,具体谈判时,价格并非最关键的因素。国际并购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时全球经济环境与企业发展战略。

在3月2日与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官员的会见中,熊维平说,这一投资将可能帮助澳大利亚更快从衰退的冲击中恢复过来。

然而事情的变化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危机导致的通货膨胀预期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在关键时刻改变了这场谈判的走向。

当中铝提出收购后数月间,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力拓股价也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涨一倍,形势逆转。

“更为重要的是,相比Midwest,此时的价格上涨导致力拓‘惜售’,似乎不愿意中铝收购它的股份。”马忠普说,“作为全球三大矿业公司之一,力拓与必和必拓分享了澳洲土地绝大部分优质矿产,本身是盈利的。力拓开采铁矿石的成本,本在每吨10美元左右。其合约价则能达到60多美元每吨,最高值时,曾达到84美元每吨。”

而力拓集团之所以与中铝合作,主要原因则在于资金链的短缺。力拓近年来为保持国际垄断地位,曾大力扩张海内外业务,出现了大量债务资金。金融危机情况下,资金极度紧张的力拓,与中铝合作本来就是意在资金而不是战略合作。当大宗商品价格再度上升和力拓股价翻番之后,资金链的紧张解除,力拓与中铝谈判破裂,也在情理之中。

中铝的交易计划于2009年2月正式提出之后,曾给予力拓足够长的时间另寻出路。2009年4月15日,力拓曾宣布,将在美国证监会注册发行35亿美元的中长期债券,用以缓解其当前的债务危机。不久后,其与必和必拓的合作,也再次提上议程。

而2008年中钢对Midwest的收购,尽管其过程长达十数月之久,但正值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最为深刻的时期,在Midwest的战略发展中,中钢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于中国企业对外企的收购行为,很多评论认为,中国企业对并购显然有盲目乐观的嫌疑。英国诺丁汉大学经济学教授姚树洁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评论认为,中铝失手力拓,是中国大型企业在融入全球经济漫长征途中的一次重挫,缺少准确及时的决策,并未真正学会如何寻求专业机构的协助,到海外展开有效的并购。

和君咨询集团事业部合伙人曾勇华曾经经手中国数起海外并购案。曾勇华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超过外商直接投资,说明中国企业在自觉和不自觉之间加快产业战略布局,延伸产业链条。但并购也对其市场竞争力、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诞生和成长一直伴随行政性整合,真正市场化的收购兼并几乎没有,在复杂的国际并购中面临市场化方式难免手足无措。”曾说,“一味地采用传统的并购模式不仅成本高,而且成功概率小。相比股权收购,项目融资风险较小,更适合中国企业。如中国有色集团投资入股澳大利亚ORD公司,将资源项目带入澳大利亚资本市场融资,从而推进海外资源项目的勘探和开发。”

此外,股权收购方式下,部分中国企业只关注拿下目标而忽略了整合,从而给今后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风险。中国一家民营钢企在菲律宾低价拿下一座63%品位的铁矿,因该矿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交通和劳工成本剧增令其付出了惨重代价。

如果中铝收购力拓一案成功,195亿收购资金的背后,则需要数以倍计的资金投入到力拓新开辟的矿山中。

8月20日,力拓首席执行官艾博年(Tom Albanese)对外表示,可能与中铝、中国官员就进一步合作以及可能的合资进行过初步讨论。他同时也承认,力拓目前在中国面临着很多挑战。

“一切仍在发生中,没有谁关上了大门。” 傅安缇认为。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

关于 力拓 中铝 中国新闻周刊

  • 宝钢会成为下一个中铝吗? 2009/08/31
  • 中国新闻周刊:谁给西方媒体的霸道“撑腰”? 2009/08/31
  • 澳大利亚高调推动中澳自由贸易谈判 2009/08/27
  • 中铝:铝市场产能过剩 与力拓未达成第二阶段合作 2009/08/27
  • “力拓间谍案”触动了西方哪根神经 2009/08/27
  • 没有相关论坛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