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9:05:59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时代发展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初中物理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课程,承担着物理启蒙教育的任务,是把学生领入奥妙无穷的物理世界和培养科学态度及观念的重要学科。教师在讲授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如果以学生科学探究为主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殊意义。如何发挥物理科学的探究优势,促进创新精神的培养呢?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的估计,总认为他们是被灌输者,需要教师牵着走,甚至扶着走。这种教育方式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而主动性和独立性恰恰在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中可能表现为“我要学”与“我能学”。每个学生都有潜在和显在的主动学习意识,教师应自觉走下“知识权威”的神坛,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学习成为可能,让课堂充满活力,释放学生内在的探究能量,使探究的种子发芽、成长。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探索,敢于质疑,才能发现新问题,达到新境界,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教学主要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是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索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后,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自己寻求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创设认知环境,鼓励质疑问难
        教师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创设认知环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冲突所在,从而引燃探究的火花。
        (1)培养学生愿意问。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想象开始的。中学生思想虽不成熟,但他们善于想象,这都有可能成为探究和创新的萌芽。对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科学探究。没有“千里眼”、“顺风耳”的想象,哪有今天的望远镜、无线通讯。只有想出新点子、新路子,才能创造出新事物。对那些别出心裁的思路、与众不同的观点、别具一格的见解,首先应肯定其“独”和“特”,再引导学生讨论“是”与“非”,由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敢于问。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身边的物理现象、过程、规律追根求源,多问、敢问,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要有时时不满足的欲望,才会萌生一个个的内心涌动,才会上下求索,从而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营造勇于探究、勇于争论、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机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思维情景,巧妙设计疑点,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猜想和疑问。例如,做“动滑轮省一半力”实验时,让学生认真探究所测拉力的数值与课本结论出入的原因,提出质疑,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由不敢问到发现许多问题,再到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3设计培养程序,提高实践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能力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因此,教师应根据循序渐进与分层递进的原则,设计“扶”、“引”、“放”为阶段标志的培养程序,使创新精神的培养目的明确,培养过程科学化、系统化。
         (1)“扶”学生上路。所谓“扶”,是指将提出问题、合理猜测、形成假设、确定方案、实验探究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从而缩小学生探索范围与探索难度。学生常常把自己当成或希望自己是一名探索者、研究者与发现者,“扶”将使学生创新的愿望得以实现。
         (2)“引”学生“学走路”。“引”既是由“扶”到“放”的过渡阶段,也是把已经设计好的实验交给学生,让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做出正确的探究判断,从而形成与发展科学性探究的能力。
         (3)“放尸学生”自己走路。“放”是指出示观察对象后,提供部分或全部实验材料,让学生完成探究实验的全过程。例如,电磁感应实验演示手摇直流发电机后,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获得提示,大胆进行相关探究活动,效果良好。由“扶”到“放”的设计形式构成了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框架,形成由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过渡到学生独立探究的格局。
        4培养顽强、坚毅、锲而不舍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探究、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失败。中学生意志不坚强,感情脆弱,对待失败异常敏感,不容易经受“风浪”的考验,学习情绪起伏不定。而创新就不可避免地有失败,且失败往往大于成功,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就很难实现创新。例如,法拉第在寻找电磁感应现象规律时,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可他并没有灰心,而是从失败中找原因,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为电能的利用建立了理论基础,从而开辟了电的时代。通过这些实例教育,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和挫折的精冲,指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引导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具体措施,克服和战胜困难。
        总之,创新教育在于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学生的创造力只有通过反复的激发和磨练才能形成,也只有通过每位教师善教、乐教、创新性地教,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学生能充分享受到创造的欢乐,使地理课堂成为学生创新的天地、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