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散文的主题与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35:17

古典散文的主题与技巧 张高评

古典散文的主题与技巧

张高评·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所主任

─以唐宋古文为论述核心
 
一、古典散文的特质
「散文」之名,起于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其原始义界与骈文对举,用来指称一切句法不整齐的文章。到了清代,「散文」名称才开始流行,泛指与韵文、骈文相对称的概念。讲究声律、注重对仗,句式整齐划一,既是韵文与骈文的形式特色,于是除韵文与骈文以外的文章,皆得统称为散文,这是清朝以前,中国文学传统的「散文」概念。五四以后,受西方文论影响,将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类,散文专指富含文学性的叙事或抒情的文章,这是「现代散文」的概念。由此看来,古典散文的指涉过于宽泛,现代散文的概念失之狭隘。
古典散文,俗称「古文」。「古文」之名,较「散文」早出:中唐韩愈及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骈俪文风,主张宗法三代两汉的文章传统,提倡写作「气盛言宣」、「文从字顺」、「散句单行」的古文。到了北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有志之士,厌弃西昆体浮艳丽偶之习气,反对太学体矜巧怪奇的文风,企图矫正晚唐五代文坛的流弊,于是发展出长于议论、平易自然的北宋文章特征。唐宋古文的杰出成就,可以和秦汉古文分庭抗礼,在明清两代遂蔚为学习古文的两大宗派。今日所谓古文,是中国古典散文的简称。又称「文言文」,意谓文饰之文,系针对语体文而言。
古文在历代,是最方便、最实际,也是运用最广大的文体,它跟古典诗歌一样,有着辉煌光荣的成就,也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体裁灵活多样,风格不拘一律,可以叙事,可以写人,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可以描景。篇幅短捷精悍,行文朴素自然,句式奇偶相生,语言简洁凝炼,风格疏散,不泥声律。实事求是,真实不妄,是古文的首要特征;自由挥洒,长短随意,则是古文外在的形式特色。至于以虚字传神,则往往见气势顿宕,情韵流溢之美。尤其谋篇、安章、布局诸技巧之讲究,古文更远在诗歌之上。这些特色,使得散文成为三千年来文坛的长青树,薪传了丰富的民族智慧,保存了优质的文化传统,积累了许多文学遗产,提供了大量研究「人学」(homonology)的启示,更展现多采多姿的应对谈说之方,以及辞章写作的典范;历代儒者倡导的经世致用之学,古文一体真足以囊括无遗。古文被士人选作最重要的表意媒介,这绝不是偶然的。
二、古典散文的流变
古典散文(以下简称「古文」),自甲骨文、钟鼎文、《尚书》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正宗。杰出作家之众,优秀作品之多,可谓代有其人,朝不乏篇。举其荦荦大者,如先秦之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两汉的《史记》、《汉书》,魏晋南北朝时有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王羲之、陶渊明、庾信、郦道元诸家为代表。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明代有公安派的袁宏道、竟陵派的钟惺、唐宋派的归有光,以及张岱为代表的晚明小品。至清代,则有侯方域、魏禧、汪琬,号称清初三大古文家。其后,又有桐城派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之古文,以及阳湖派恽敬、张惠言诸家,以家湘乡派曾国藩,闽县林纾诸代表之名世。
就比较而言,诗歌、小说、戏剧有相对稳定的形式和体制,古文则较自由随意,不受约束。古文的发展长河,源远流长,于是品类繁富,风格多样。就后代学科分工和文体分类而言,古典散文时有学科混血、文类间相互渗透交融的现象,古文之所以呈现千岩竞秀、万壑奔流的大观,与此不无关系。如先秦《老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是哲学与文学的混血;《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是历史与文学的化成。汉代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等史传文学,也是学科整合的产物。其后,玄学佛学之于六朝,儒家、佛教、道家、道教四家思想之于唐宋古文,理学、心学、实学,西学之于宋、元、明、清古文,乃至于书法、绘画,以及屈骚、儒家、道家、禅宗四大美学的发用,多左右了历代古文的思想,形塑了诸家及时代的特色。其它,如地理性散文的《水经注》、寺志散文的《洛阳伽蓝记》、科技散文的《梦溪笔谈》、诗评类散文的《沧浪诗话》、史论性散文的《读通鉴论》、《宋论》,游记性散文的《徐霞客游记》,也都横跨异质学科,彼此作巧妙的融合,是以琳琅满目,绚丽多彩如此。
综观古典散文的发展,笔者以为可分四个阶段;其一,先秦两汉注重应用功能。这一时期主要以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为主。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学价值,主要靠象征和寓言体现,其体为哲学,其用则为说服传播,如《论语》的警策,《墨子》的质朴,《孟子》的雄畅,《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淳厚,《韩非子》的峭刻,皆各呈异采,而殊途同归于「救世之弊」的应用价值。史传散文如《左传》,以史传经,长于叙事,工于传人与记言;《国语》则详于记言而略于叙事,伦理教化之色彩极重。《战国策》将书写重心关注在策士上,环绕人物性格选材。司马迁编纂《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曾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史传文学典范之作。《汉书》沿袭《史记》体例,唯语言上改变《史记》疏散生动的文风,而为整炼工丽、骈多于散的风格。《左》《国》《史》《汉》,大抵多以资鉴劝惩的经世致用功能为依归。
其二,汉魏六朝倾向文学审美。主要表现在古文受辞赋和骈文影响,因而产生铺张美、整饬美、音韵美,及错落美。富含艺术美感的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咏物叙事赋,及六朝骈俪之文,本是古文的变体,由于文体的自然演化,附庸遂蔚为大国。辞赋与骈文,在文体归类上或与古文并立,成为独立文类;或为古文所含概,成为古文的支派。从战国时代辞赋产生,到汉魏六朝辞赋流行,骈文大盛,辞赋和骈文简直取代古文地位,成为当令的文学体式。先秦两汉古文之风格虽暂时隐退,然辞赋和骈文对尔后古文体制的改造,却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唐宋古文为然。
其三,四唐两宋表现自由挥洒。唐宋古文家每每针对骈文之讲究对偶、声律、典故、辞藻诸形式美感,进行反思,作为古文创作取舍之参考。韩愈提倡于前,柳宗元与之呼应,韩柳以理论指点创作,再以创作印证理论,以之倡导古文写作,遂突破了骈文的形式美,回归到秦汉古文不拘一格、自由灵活之优良传统,中唐文风为之一变。其后,北宋六大古文家继之,发扬光大,古典散文创作复见自由随意,挥洒裕如之风格。唐宋时期,古文和骈文相互争辉,就大势论,古文创作较占有优势地位,唐宋八大家古文之脍炙人口,可为明证。同时,赋体的创作技巧,直接影响了古文的创作,「以赋为文」,成为唐宋古文的重要表现手法。其间,文类的交融整合成为创作时尚,杜甫「以诗为文」,韩愈、欧阳修「以文为诗」,苏轼、辛弃疾「以文为词」。此种「破体」现象,值得重视与探究。
其四,明清两代转化为复古与创新的消长。明代前后七子力主模拟,所谓「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因袭多于创新,古文价值不高。公安三袁,独抒性灵;晚明小品,清新悦目,颇有生机,可惜如夕阳余晖,可爱有余,精彩不足。清代中叶,桐城派提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之「义法」说,宗法《左传》《史记》,作为古文创作之典范。桐城古文衍生而有阳湖派、湘乡派,多张皇「义法」之说。桐城古文义法之提出,对初学入门自有启益,唯预设法式,未免作茧自缚。毕竟,「有所法而后成,有所变而后大」;执着于「义法」,自不免「致远恐泥」。
作家众多,作品丰富之余,自然容易总结经验,提出理论,作为创作之指导。创作与理论,常相互为用,相得益彰。朱世英等《中国散文学通论》,曾概说散文理论的发展,以为:先秦,浑沌未分;两汉,初见端倪;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隋唐,革故鼎新;宋元,分蘗而后繁茂;明代,复古激发新变;清代,集通变之大成。以上论述,试与四大分期参照,对于古文的流变,掌握将更加明确。
三、古典散文的主题
古典散文的指涉十分广大,除了韵文、戏剧、小说之外,几乎都属于古文的范围。就广义而言,连辞赋、骈文二大文类,也都可称为古文。因此,谈论古文表现的主题类型,也就包罗众多,丰富多彩。由于古文发展源远流长,上下三千年,详论不易;所以,本文只选择唐宋古文作为讨论核心,如此,较容易上究渊源,下探流变。
古文发展至唐宋,皆各具本色,而又有其共相。就名家名篇作品言,唐代古文有四大特点:一、以篇什体裁为主,不以著述体裁为宗;二、散句单行,务去陈言,妥帖流畅;三、致力体裁改造、拓展和创新;四、风格独特,散文艺术登峰造极,形成风格流派。相形之下,宋代古文亦呈现若干特征,与唐代古文略有出入,如:一、文体注重会通与化成,达到众体皆备;二、长于说理议论,颇见襟抱与才学;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形成群体风格;四、追求文学语言,提高了散文的美学价值;五、两宋古文,大多各具面目,自成一家。但如果异中求同,唐宋古文又何尝没有殊途同归之处?笔者以为,唐宋古文之共同特色大抵有四:一、写作目的,在明道、适用,不是为文艺而文艺;二、创意造语,风格多样,富于文学形象;三、将叙事、抒情、描写、议论作有机的结合;四、质而不俚,华而不实,奇而不怪,平而不庸。由于篇幅所限,论证从略。笔者考察唐宋古文之名家名篇,归纳其中之主题类型,提出较为常见者十种,列举代表作之篇目如下:
1.山水寓志,体现林泉隐逸之乐:如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柳宗元〈愚溪诗序〉、〈始得西山宴游记〉、白居易〈卢山草堂记〉、王禹偁〈黄冈竹楼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舜钦〈沧浪亭记〉、苏轼〈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等。
2.因物咏怀,借题发挥感悟:如韩愈〈蝜蝂传〉、〈杂说〉、〈三戒〉、柳宗元〈捕蛇者说〉、白居易〈养竹记〉、周敦颐〈爱莲说〉、王禹偁〈双鹦志〉、宋祁〈雁奴后说〉、欧阳修〈秋声赋〉、〈养鱼记〉、苏轼〈日喻〉、〈二鱼说〉、〈乌说〉、孔武仲〈鸡说〉、陈傅良〈怒蛙说〉、岳飞〈良马对〉、林景熙〈蜃说〉诸文是。
3.悼古伤今,引为劝戒资鉴:如李华〈吊古战场文〉、柳宗元〈箕子碑〉、杜牧〈阿房宫赋〉、司马光〈淝水之战〉、〈赤壁之战〉、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诸文。
4.闲情逸趣,胜景描摹:如舒元舆〈牡丹赋序〉、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曾巩〈拟岘亭记〉、沈括〈雁荡山记〉、苏轼〈石钟山记〉、〈承天寺夜游〉、苏辙〈武昌九曲亭记〉、范成大〈峨嵋山行纪〉、朱熹〈百丈山记〉、周密〈观潮〉诸文。
5.慷慨论政,进陈得失: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陈子昂〈谏用刑书〉、韩愈〈争臣论〉、〈原毁〉、柳宗元〈驳复仇议〉、〈梓人传〉、王禹偁〈侍漏院记〉、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以及苏轼所作进策二十五篇、进论二十五篇皆是。南宋宗泽〈乞毋割地与金人疏〉、李纲〈议国是〉、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陈亮〈上皇帝四书〉、〈中兴论〉、叶适〈治势〉、辛弃疾〈美芹十论〉、〈九议〉诸文皆属之。
6.从容评史,鉴戒成败:如独孤及〈吴季子札论〉、权德舆〈两汉辨亡论〉、柳宗元〈封建论〉、刘禹锡〈华佗论〉、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苏洵〈管仲论〉、〈六国论〉、〈高帝论〉、〈项籍论〉;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书刺客列传后〉;苏轼〈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苏辙〈六国论〉、〈汉高帝论〉、〈汉武帝论〉;司马光〈贾生论〉、〈廉蔺论〉;曾巩〈唐论〉、张耒〈司马相如论〉、〈萧何论〉诸篇。
7.叙事传人,得失龟鉴:如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柳宗元〈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李商隐〈李贺小传〉、王禹偁〈唐河店妪传〉、范仲淹〈种世衡墓志铭〉、欧阳修〈桑怿传〉、王安石〈伤仲永〉、苏轼〈方山子传〉、〈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辙〈巢谷传〉、曾巩〈洪渥传〉、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朱敦儒〈东方智士说〉、陆游〈姚平仲小传〉、杨万里〈张魏公行状〉、朱熹〈记孙觌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诸文。
8.谈学品艺,心裁别出:如韩愈〈师说〉、〈原道〉、〈进学解〉、〈画记〉;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刘禹锡〈陋室铭〉、张籍〈上韩昌黎书〉、欧阳修〈卖油翁〉、〈梅圣俞诗集序〉、〈集古录目序〉;文同〈捕鱼图记〉、沈括〈活版〉、〈古文〉、〈正午牡丹〉;苏轼〈传神记〉、〈书吴道子画后〉、〈书唐氏六家书后〉、〈书蒲永升画后〉、〈文与可篔筜谷偃竹记〉、黄庭坚〈与王观复书〉、李清照〈词论〉等是。
9.说服劝谏,情理兼顾:如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骆宾王〈讨武曌檄〉、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与韩荆州书〉;韩愈〈谏迎佛骨表〉、〈送董邵南序〉、〈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欧阳修〈为君难论〉、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苏轼〈上皇帝书〉诸文皆属之。
10.以文为戏,亦庄亦谐:如韩愈〈毛颖传〉、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开〈代王昭君谢汉帝疏〉、苏轼〈万石君罗文传〉(砚台)、〈叶嘉传〉(茶叶)、〈江瑶柱传〉(干贝)、〈陆吉黄甘传〉(柑桔)、〈温陶君传〉(馒头)、〈杜处士传〉(药名)诸文,多逞材炫学,愤世嫉俗之作。
四、古典散文的写作技巧
海峡两岸三地研究古典文学或现当代文学,有一通病:往往超越作品的艺术技巧,直探文学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文学作品与法令公告的分野处,就在于艺术技巧、写作手法。姚鼐《古文辞类纂.序》不云乎:「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善哉此说!主题内容之美妙,得艺术技巧之发明,方能相互辉映,精彩全出。宋范温《潜溪诗眼》称述黄庭坚之言,谓「文章必谨布置」,一语道破古文写作注重章法布局的本色。
语云:文无定法,文成而法成;然自刘勰撰《文心雕龙》有章句、练字、丽辞、情采、比兴诸篇,以论文章作法;下迨陈骙《文则》、吕祖谦《古文关键》、谢枋得《文章轨范》、唐顺之《文编》、归有光《文章指南》,桐城方苞论古文「义法」,浙东学派章学诚强调文理、文例,在在都提示古文的法度,指引学文之津梁,可见为文不可没有规矩准绳。姚鼐〈与张阮林尺牍〉称:「古人文有一定之法,有无定之法。有定者,所以为严谨也;无定者,所以为纵横变化也。二者相济,而不相妨。」文章之道,盖始于有法,终于无法;非无法也,出神入化,不可方物,从心所欲而不踰矩也。即器求道,其道不远;顺指寻月,月在指端,请以唐宋古文为例,枚举重要而常用之手法若干,姑且作为学文之阶梯,美感鉴赏之左券。
笔者研究《左传》辞章,撰有《左传文章义法撢微》一书,论述谋篇安章之方凡六十余法;《国文天地》第八十七期,刊登笔者〈从结构对列之研究论中学作文改善之道〉一文,列举八大章法,以谈论秦汉唐宋古文。笔者又主编有《古文观止鉴赏》一书,标榜「从文章学角度鉴赏古文」,实集古文章法技巧之大成于一编之中。上列论著俱在,欢迎读者阅读指教。受限于篇幅,今祇列举十大章法技巧之纲领,而以代表作系焉。他日得闲,再加详说。
1.宾主相形法:如韩愈〈与于襄阳书〉、〈送孟东野序〉、〈送杨少尹序〉、〈原毁〉;柳宗元〈梓人传〉、周敦颐〈爱莲说〉、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欧阳修〈泷冈阡表〉、〈醉翁亭记〉、〈释秘演诗集序〉、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诸文是。
2.虚实相生法:如韩愈〈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欧阳修〈秋声赋〉、〈醉翁亭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赤壁赋〉、〈教战守策〉诸篇是。
3.比兴寄托法:如韩愈〈杂说〉、〈应科目时与人书〉、〈蝜蝂传〉、刘禹锡〈叹牛〉、白居易〈养竹记〉、王禹偁〈双鹦志〉、宋祁〈舞熊说〉、宋庠〈蚕说〉、苏洵〈辨奸论〉、苏轼〈稼说〉、〈黠鼠赋〉、〈放鹤亭记〉、〈二鱼说〉、刘学箕〈金鲤说〉、岳飞〈良马对〉、林景熙〈蜃说〉诸什是。
4.对比映衬法:如李华〈吊古战场文〉、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与陈给事书〉、柳宗元〈捕蛇者说〉、欧阳修〈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宦者传论〉诸名篇皆是。
5.详略得宜法: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苏轼〈留侯论〉、曾巩〈墨池记〉诸篇。
6.顺逆相成法: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韩愈〈师说〉、范仲淹〈岳阳楼记〉、司马光〈训俭示康〉、苏轼〈留侯论〉、〈喜雨亭记〉、〈超然台记〉、苏辙〈六国论〉诸代表作是。
7.欲擒故纵法:如韩愈〈送董郡南序〉、〈祭鳄鱼文〉、欧阳修〈纵囚论〉、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是。
8.抑扬顿挫法:如韩愈〈圬者王承福传〉、〈争臣论〉、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苏轼〈范增论〉诸篇是。
9.翻案生新法:如柳宗元〈桐叶封弟辨〉、欧阳修〈纵囚论〉、苏洵〈六国论〉、苏轼〈贾谊论〉、〈留侯论〉、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诸文是。
10.总提分疏法:如柳宗元〈驳复仇议〉、〈箕子碑〉、白居易〈与元微之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苏洵〈六国论〉诸代表作,是其例也。
孟子曾言:「大匠能示人之以规矩,不能予人巧」;为文如斲轮,能不能巧,在乎个人的妙悟和才性;然得规矩技巧,足以相得益彰而已。由此观之,技法虽为末节,然不可不讲。孔子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技法虽为形而下之「器」,然即器可以求道。影响文章优劣之因素,笔者以为,技法之讲究与否,居最大关键,试检验大家名篇之作,大要如此,鲜少例外。
五、研读古文之重要参考书目
《古文法纂要》/朱任生/台北: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四年九月
《古代散文文体概论》/陈必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月
《历代散文丛谈》/郭预衡/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月
《唐代古文运动通论》/孙昌武/天津: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四月
《北宋的古文运动》/何寄澎/台北:幼狮书店/一九九二年八月
《唐宋古文八家概述》/吴孟复/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刷
《中国散文学通论》/朱世英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中国散文史(上中下)》/郭预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五月
《中国散文通史(上下)》/漆绪邦主编/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古文观止鉴赏(上下)》/张高评主编/台南:南一书局/二○○二年三月,四版

http://www.wanjuan.com.tw/chinese/article/213-44.asp


[ 本帖由 经史子集 于 2004-3-29 16:21 最后编辑 ]
UID
3850 
帖子
439 
精华
20 
积分
461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2-10-28 
最后登录
2010-8-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徐无逸

高级会员

善知識者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楼 发表于 2004-3-5 14:33  只看该作者

RE:【转帖】古典散文的主题与技巧 张高评

我手头有上次张先生来北大开讲座时的一份论文资料   前面有对先生的介绍  我就把他打出来   让大家不至于对他很陌生 我就用繁体字打了 见谅

張高評(Gao Ping CHANG),1949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家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所主任。研治《春秋左氏傳》、唐宋詩、宋代文藝理論、古文義法、《史記》、浙東學術、修辭學。著有《左傳導讀》、《左傳之文學價值》、《左傳文章義法撢微》、《左傳之文韜》、《左傳之武略》、《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唐詩三百首鑑賞》(與黃永武先生合著)、《宋詩之傳承與開拓》、《宋詩之新變與代雄》、《宋詩体派敍錄》、《宋詩特色研究》、《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王昭君形象之流變與唐宋詩風之異同》、《黃黎洲及其史學》。曾主編臺灣版《全宋詩》(與黃永武先生共同主持);編有《宋詩論文選輯》(全三冊)、《宋詩綜論叢編》、《史記研究粹編》(全二冊)、《古文觀止鑑賞》(上下冊)。創立《宋代文學研究叢刊》(1-7 ),並擔任主編。除外,尚發表論文100餘篇。

我手上的這篇論文的名字叫《清初宗唐詩話與唐宋詩之爭:以“宋詩得失論”為考察重點》
由於太長了  有70 多面 像本小書了 我就不打上來了  大家看網上能找到嗎  
論文提要:論斷唐宋詩之價值,應以新變自得為標準,不當以異同源流定優劣。明清詩話論詩,或宗唐,或祧宋,往往淪爲門戶之爭,遂失大公之正。本論文選擇清初王夫之等十家宗唐詩話為文本,從文學語言之特質切入,提出變異與陌生化、獨到與創發性、三体與詩家語諸論點,考察其是非,廓清其疑似,期能為唐宋詩之爭提供一個新異的視角。
關鍵詞(中文):清初  宗唐詩話 唐宋詩之爭  唐音 宋調
關鍵詞(英文):The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 Zongtang Shihua,  Music of Tang poetry,  Tone in Song poe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