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索隐、经学——潘重规红学的诠释视野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41:16

遗民、索隐、经学——潘重规红学的诠释视野

遗民、索隐、经学——潘重规红学的诠释视野(转帖)(2010-07-25 20:30:45)[编辑][删除]
标签:文化 分类:红楼梦研究
遗民、索隐、经学——潘重规红学的诠释视野
萧凤娴
关键词 潘重规 红楼梦索隐派红学

一、前言

本文以“遗民”、“索隐”、“经学”为视域,论述潘重规的红学研究成果。“遗民”、“索隐”、“经学”是潘重规理解、诠释《红楼梦》的方法论,“遗民”、“索隐”是他诠释《红楼梦》的主题。

顺着此一观点,下文先从学思历程入手,指出潘重规红学阅读经验的先在结构为:南明遗民学与自身海外遗民经验。其次,在此定向思维之下,潘重规认为《红楼梦》是一本反清复明的隐书。最后,身处于中国现代学术界的他,面临胡适建立的“新红学”考证典范,企图以经学式的版本考证,建立索隐红学的科学地位。是故,潘重规《红楼梦》诠释的结果,是以“遗民血泪史”为依据的《红楼梦》论述,在《红楼梦》中,建立了一个以“民族沉痛”为主体的血泪中国。


二、遗民:作者(读者)的存在方式

作为历史载体、历史的、传记的、考证方法的《红楼梦》,在潘重规批评、诠释法则中,作者的时代、生平、思想问题,是诠释的首要工作。潘重规在 1951年五月二十二日,于台湾大学中文系演讲中,以“民族血泪铸成的红楼梦”为主题,质疑胡适自叙传说,并以明末清初遗民史,索隐《红楼梦》的诠释观。认为《红楼梦》“确是一位民族主义者的血泪结晶,一部用隐语书写亡国隐痛的隐书。作者是明代遗民,作者的意志是反清复明,石头、宝玉都是影射传国玺,传国玺的得失,即是政权的得失;林黛玉代表明朝,薛宝钗代表清室,林薛争取宝玉,即是明清争夺政权,林薛的存亡,即是明清的兴灭”。在此表述中,作为历史文献的“明遗民”,便和《红楼梦》文本产生关联,形成一套指涉历史意义的《红楼梦》系统。不过,自胡适批驳潘重规的方法,乃是“猜笨谜”的方法以来,讨论潘重规的遗民索隐红学,便多从是或不是“笨谜”的角度讨论,少有人触及潘重规的遗民史观,是如何建立与形成?有怎样的历史背景与历史因素?

事实上,潘重规在数篇文章中,便反复提及其“课余读书,看到了不少明清之间的民族血泪史实(《南明野史》),看到了不少清初遗老(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文学作品,又看到不少民族志士文字狱的档案。从他们和环境搏斗的状况中,了解到他们使用文字的技巧方法,无意中触动了脑海里《红楼梦》的影像和疑团,在归纳了许多证据,未曾经过大胆的假设,而得到《红楼梦》是民族血泪铸成的结论”。这段话其实道出他用民族血泪,来指称《红楼梦》一书的主旨,以明末清初遗民史,索隐《红楼梦》的诠释观。其诠释前的先存知识就是清初遗老的文学作品、民族志士文字狱的档案研究。

而他研究明末清初遗老的文学作品、民族志士文字狱档案的学术渊源,无疑地与清末民

初开始盛行,以民族承传、文化承传为理想,在章太炎领军的国粹运动达到高峰,勘刻清代禁抑书籍、明季历史遗献的《国粹丛书》、《国粹丛编》、《风雨楼丛书》、《古学汇刊》系列活动有关。章太炎与潘重规,本有学术脉络相承的关系,潘师黄季刚,为章太炎的嫡传弟子,透过黄季刚的传授,潘重规在南京东南大学,得闻章太炎之学,并曾奉章太炎之命,至国学讲习会教授课程。

除了学术脉络外,国粹运动的精神、成果,也在潘重规的红学研究中,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作用。国粹运动的目的,依照王泛森的研究,是为了打倒腐败的满清政权,建立反清意识,并且要透过学习西方文化,来复兴中国原有的国家、文化之粹。因此,国粹运动有满族与西学两个参照系:相对于满族,则国粹的重要部分,即贮存在历史、小学、典章制度中的汉族历史记忆,其实是要恢复被满族强制以文字狱、禁书、禁毁目录,用编辑《四库全书》为由,行删改书籍之实,所压抑的明着、明刊、明季遗献,与其中所蕴藏之汉族历史记忆,对满清异族政府形成颠覆批判的作用,达成整合、团结汉族,推翻奴役中国的满清异族。相对于西学,被章太炎等人认可的国粹,是中国传统中真正的国学,是中国接受西方思想,开展新局面的基础,是新中国与旧中国间连续的基础[1]。如是,明季遗民的形象,便从明清之际,遭遇政治、道德上自我认同困境,以存明、存宗为生存价值,以述宋为自我诉说,义理辨析为经学主流,治亲身经历的《明》史为共同事业,以历史为文,以社会文化解诗,以诗存史,[2]那种选择主流社会边缘位置,或者完全拒绝进入主流社会的隐逸、传奇、遗留之士。在清末民初,被“发现”成为拒绝满清社会主流文化,用文辞隐曲、传奇、遗留革命种子,反清复明的主流革命志士,中国文化的真正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了解这些人与其学术,便成为中华儿女延续将绝的民族命脉,极为重要、神圣、坚毅的任务。用潘重规自己的话说,那是“正如探奇选胜的游人,必须缒幽陟险,到达峨眉的高峰,夜半寂寥,万缘都尽,然后才能发现希有奇幻的圣灯”,“从烂纸昏墨之余,感触到古烈士的苦辛苦语,耿耿精诚,不禁令人涕泗横集”。

潘重规诠释《红楼梦》时,毫不掩饰此“反清复明”先存知识,与其反清复明史研究学者的批评身分。在他看来研究《红楼梦》,就是要转译书中借着文学的形式,所蕴藏的反清复明思想,与填补历史缺漏的主旨。而他和曹雪芹、脂砚斋、高鹗、程伟元这些人,见识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都沉醉在“柔情丽旨的妙文中”,不知道“《红楼梦》是反清复明的隐书”,“只觉得《红楼梦》是一部哀感顽艳最动人的小说”。他维护了原著者的著作权,确实转译了书中的民族思想,揭发了《红楼梦》中,中国文化的真正传统。

章太炎重建明遗民史的国粹运动,作为先存知识,强化了潘重规以韵目式隐语研究顾亭林诗学,以明末清初遗民史,索隐《红楼梦》的神圣性。在学思历程的论述中,可知现实生活中,他经历对日抗战、国共内战,而“花果飘零”[3]于大陆、新加坡、香港、台湾各地,四海为家,四海不是家的生命历程。当他面对异族(日本)入侵中国,明末清初遗民的历史记忆,遂有解除乡关何处的辛酸,与承担、重建文化之粹的薪传与使命。是故,当他在海外(指旅居新加坡之事),观亭林之诗,以穷亭林之旨归,以见亭林之心志,那是“河山有恨,望极中华;日月依辰,痛深元旦。死终是客,别岂无家,数十年流离危苦之词,以视泽畔行吟,其凄恻为何如也?后之览者,亦可以哀先生之志矣”!顾亭林为了保存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反清复明,执着于一己的理想,甘愿放弃进入主流社会,与随之而来的荣华富贵,数十年流离危苦,义无反顾的精神与行为。不正是潘重规客途南洋,却诠释顾亭林韵目式隐语诗,与《红楼梦》中反清复明隐语新解,并出版研究专著。散居香港,竟成立《红楼梦》研究小组,发行研究专刊,在境外用不同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化、学术遗产。定居台湾,未经报备,不懂俄文,冒着被枪毙的危险,勇闯铁幕列宁格勒,搜寻散落俄国的《红楼梦》、敦煌学古籍遗编;以境外遗民的身分,期望能对中华民族有所贡献,志之所向、心之所往、剑及履及的行为实践。而那远离了的现实中国,流浪在外的异乡生活,在重建、诠释文化中国的民族精神大任之下,也成为可以接受的生存方式。如是,遗民,是文学批评家潘重规,考证《红楼梦》作者,认为是甘居社会边缘位置,远离故土,维护民族大义的作者之文化位置。也是读者潘重规,阅读《红楼梦》的文化位置,更是学者潘重规,生命历程的文化位置。


三、辨隐:书写汉民族精神革命史

历史,是潘重规阅读《红楼梦》的法则。隐书,是潘重规认为《红楼梦》作者,在清朝异族箝制思想的酷毒铁网下,故意建立了一套名不正、言不顺的文字名实系统,用以使反清复明的革命大业能够事成。所以,辨隐,是用南明史、清文字狱档案、明遗民著作,转译书中文名实系统,得到作者的原意,了解作品的原貌,成为作者的知音。但他在辩证此一系统的同时,也建构、书写出他“发现”的明遗民历史记忆。

如是,南明史、清文字狱档案、明遗民著作、《红楼梦》文本,便被建构在同一位置,属于同一名实,可以交互指涉,互相论证。用潘重规的话来说,那就是藏于隐书《红楼梦》中,秘密机关与线索暗示,也是解开隐书《红楼梦》的关键。他认为解谜的方法为:“隐语(隐去意义的巧谲言词)、离合诗(拆字隐藏法)、谐音(同音相谐的隐藏法)双关语,三种主要的隐藏艺术”。其后,他的学生刘荣杰在《红楼梦隐语之研究》中,就沿着此一脉络,定义隐语是“设辞暗指某事或某物,惟稍露蛛丝马迹,供人按迹猜测者之谓也,当今修辞学上名之曰双关语。”隐语的分类,“可分为语意上之双关、字音上之双关与字形上之双关。语意上之双关凡语句间涉两意者也。字音双关,即谐音双关语,以本字借为另一同音之字来作为双关者,字形双关,即以字形的分合来作为双关者,如离合字谜,离合诗谜是也[4]。其实潘重规是用考察文字形、声、义的双关多变,来解释著作《红楼梦》的明清遗民,用文字形、声、义的多形、多音、多义现象,以隐藏、说明自己的世界观,藉以通汉民族革命之精神,正《红楼梦》反清复明之名、中国文化传统,相应西方文化,解除文人飘零之用。换言之,他解释《红楼梦》文字,用语意上之双关、字音上之双关,与字形上之双关语的分类之名,来说明这个明清遗民血泪建构的《红楼梦》世界之实,也建构了一套明清遗民血泪史的文字世界观。与其说他在释字的形、声、义,不如说他只是在察辨《红楼梦》中,明清遗民文字之名,解释《红楼梦》中,明清遗民血泪之义,用文字、声韵、训诂学的探究,建构他遗民历史的世界观。

《红楼梦》题名,就是解隐最重要的秘密机关,《红楼梦》一书题名有五,以《红楼梦》、《风月宝鉴》、《石头记》,此三名最为人知。清文字狱档案中,有干隆四十三年,刘墉搜出丹徒生员殷宝山的诗文,干隆认为其《记梦》一篇云:“若姓氏、物之红色者是。夫色之红非姓之红也,红乃朱也等语,显系指称胜国之姓,故为徽国之语以混之”。故他想起《红楼梦》此题名中,“红”字的机关,“乃在书中五十二回,真真国女子五言律诗首句云: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用红字代替点朱字”,“红楼”就是“朱楼”,“朱楼”就是“明楼”,用此来怀念明朝。而“梦”指的是国家兴亡事迹,因为“古今文学家以梦幻喻兴亡,已经成了彼此默契的事实。譬如《长生殿》传奇中李龟年唱的弹词,感伤天宝之乱,开口便说: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桃花扇》结尾的《哀江南》悲悼明亡,便说: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换言之,《红楼梦》就是明朝国家兴亡事迹。

《风月宝鉴》题名中,“风月”两字,他认为如“清初革命家吕留良诗句所云: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风月”就是影射“明、清”两朝。“风月宝鉴”四个字,在书中十二回所记是錾在正、反两面镜子背上,故“宝鉴”即“镜子”,《风月宝鉴》就是“明清宝鉴”,即明、清历史镜子,用来“指点那些聪明俊秀,风雅王孙,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背面,千万不可以假为真”。

《石头记》此一题名,脂评说,《石头记》是点道人亲见石上大书的一篇故事。他认为此“石头”照卷首所述,即是“宝玉”,此“宝玉”上镌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几个字,即成“玉印”,此刻字又与《三国志·孙坚传》所引汉传国玺刻文相近,形制相似。故“玉印”即“国玺”,而“国玺”代表着“政权”。因为如此,书中的人物宝玉,有无上的权力,无比的神通,有真假之可言。换言之,《石头记》就是书写政权争夺的一篇故事。

由题名显示,书的主旨是写明朝国家兴亡事迹,明、清历史镜子,政权争夺的一篇故事。主旨既定,书中主角身分、故事情节的寓意,也就很容易解释了。宝玉、黛玉、宝钗的三角恋爱关系,便是明清争夺天下的故事。
遗民、索隐、经学——潘重规红学的诠释视野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 醉迷红楼——王熙凤的角色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 品味红楼——史湘云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 醉迷红楼——望美兴叹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 醉迷红楼——宝钗与香菱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 看懂《红楼梦》的条件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 [原创]真正的宝钗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 评刘心武的《秦学》及其逻辑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 看懂《红楼梦》的条件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 曹雪芹考证质疑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 ... “三春去后诸芳尽”释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 从“自比夷齐”看贾宝玉出家的原因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 疏帘淡月:从《天仙配》到《双下山》(二) - 戏曲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 疏帘淡月:从《天仙配》到《双下山》(一) - 戏曲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 韩愈《送穷文》与驱傩、祀灶风俗(康保成) - 戏曲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 解析了曹操《精列》,不当处敬请同仁指正!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 曹子建的“骨气”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 自大狂屈原——解剖《离骚》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 [转帖]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 [转帖]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 也论借秦可卿出殡和秦钟之死诅咒顺治在北京即位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顽石”与“补天”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 [原创]红楼梦之哥德巴赫猜想 秦可卿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 刘心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质疑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